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对云南湿润生态型的甘蔗细茎野生种F1代创新种质材料进行分类,为提高云南甘蔗细茎野生种F1代创新种质的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集对分析理论与模糊聚类原理相结合,采用同一度分类分析方法对20个云南湿润生态型甘蔗细茎野生种血缘F1代的9个主要性状进行分类分析.[结果]20个云南湿润生态型甘蔗细茎野生种血缘F1代种质材料被分为8个类型:Ⅰ类包括1个材料,出苗中等,分蘖率低,有效茎少,细茎,低产,低锤度;Ⅱ类包括1个材料,出苗中等,分蘖率高,有效茎多,成茎率高,高产、高锤度;Ⅲ类包括8个材料,占参试材料总数的40%,出苗中等,有效茎数中等,中大茎,中等产量;Ⅳ类包括1个材料,出苗分蘖一般,大茎,高产,低锤度;Ⅴ类包括两个材料,出苗好,分蘖率中等,有效茎数多,中大茎,高产,锤度偏低;Ⅵ类包括5个材料,出苗分蘖好,有效茎数多,中小茎,高产,中等锤度;Ⅶ类包括1个材料,出苗分蘖差,有效茎数少,低产,中大茎,中等锤度;Ⅷ类包括1个材料,出苗一般,分蘖率高,大茎,成茎率不高,高产,中等锤度.[结论]云南湿润生态型甘蔗细茎野生种血缘的F1代创新种质材料同一类型的性状表现基本一致,而不同类型间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在云南湿润生态型细茎野生种创新利用研究中,针对性筛选利用不同类型种质材料的优良性状,可降低资源利用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甘蔗细茎野生种资源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甘蔗组合或种质,以扩大甘蔗遗传种质血缘,提高甘蔗育种效率。【方法】以云南不同生态类型的10份甘蔗细茎野生种无性系及其与栽培种杂交组配的17个组合有性世代群体为研究材料,应用R软件统计分析其株高、茎径、有效茎数、锤度、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等6个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遗传力。【结果】不同生态型甘蔗细茎野生种(父本)对其杂交后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蔗茎产量的改变,对后代主要经济性状的改良主要表现为产量性状的变化,而双亲对后代性状的改良主要表现在锤度、茎径、株高、有效茎数4个性状。在亲本及所配组合中,以不同组合方式对后代性状的影响较大,其次为父本,母本影响相对较小。湿热生态型甘蔗细茎野生种蔗茎产量的配合力表现突出,尤其是云割82-114、瑞割06-7-3,可作为高产育种的重要种质。半湿润半干燥型甘蔗细茎野生种的锤度表现出极高的配合力,尤其是云割83-174、云割83-160和云南1号,可作为高糖育种的优良种质。粤糖93-159×云割82-114、CP65-357×瑞割06-7-3和CP77-1776×云割82-114等3个组合的蔗糖、蔗茎产量和锤度特殊配合力均为正效应,是高糖、高产优良组合,应重点利用。【结论】云南不同生态型甘蔗细茎野生种无性系的蔗茎产量、蔗糖分遗传潜力表现不尽相同,应有目的地选择利用多种类型的甘蔗细茎野生种无性系创新种质,培育新型亲本,尽可能地丰富甘蔗育种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3.
云南不同生态型甘蔗细茎野生种育种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筛选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甘蔗组合或种质,以扩大甘蔗遗传种质血缘,提高甘蔗育种效率。【方法】以云南不同生态类型的10份甘蔗细茎野生种无性系及其与栽培种杂交组配的17个组合有性世代群体为研究材料,应用R软件统计分析其株高、茎径、有效茎数、锤度、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等6个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遗传力。【结果】不同生态型甘蔗细茎野生种(父本)对其杂交后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蔗茎产量的改变,对后代主要经济性状的改良主要表现为产量性状的变化,而双亲对后代性状的改良主要表现在锤度、茎径、株高、有效茎数4个性状。在亲本及所配组合中,以不同组合方式对后代性状的影响较大,其次为父本,母本影响相对较小。湿热生态型甘蔗细茎野生种蔗茎产量的配合力表现突出,尤其是云割82-114、瑞割06-7-3,可作为高产育种的重要种质。半湿润半干燥型甘蔗细茎野生种的锤度表现出极高的配合力,尤其是云割83-174、云割83-160和云南1号,可作为高糖育种的优良种质。粤糖93-159×云割82-114、CP65-357×瑞割06-7-3和CP77-1776×云割82-114等3个组合的蔗糖、蔗茎产量和锤度特殊配合力均为正效应,是高糖、高产优良组合,应重点利用。【结论】云南不同生态型甘蔗细茎野生种无性系的蔗茎产量、蔗糖分遗传潜力表现不尽相同,应有目的地选择利用多种类型的甘蔗细茎野生种无性系创新种质,培育新型亲本,尽可能地丰富甘蔗育种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甘蔗(Saccharum spp.)亲本特性,为甘蔗杂交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对30个常用甘蔗亲本资源进行初步评价,分析其在锤度、茎径、株高和分蘖率等性状上的差异性,应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类。【结果】30个常用甘蔗亲本资源在锤度、茎径、株高和分蘖率等方面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0个甘蔗亲本可分为6类。第Ⅰ、Ⅱ类是高锤度细茎亲本类型,其中第Ⅰ类表现分蘖较少、植株较矮,第Ⅱ类则表现分蘖多、植株较高;第Ⅲ、Ⅳ类是低锤度中茎至中细茎亲本类型,其中第Ⅲ类表现分蘖较多、植株高,而第Ⅳ类则表现分蘖少、植株较高;第Ⅴ、Ⅵ类是中等锤度且中茎至中大茎亲本类型,其中第Ⅴ类表现分蘖中等、植株高度中等,第Ⅵ类则表现分蘖中等、植株矮。【结论】参试亲本中,引进美国甘蔗品种多属早熟高糖材料,而多数自育亲本材料则产量性状方面表现较好,如粤糖60、福农95-1702和云蔗89-391在茎径方面有突出优势。在实际甘蔗育种工作中,参试亲本中CP57-614、CP67-412等已经用于我国甘蔗育种杂交计划,而新引进材料如HoCP07-612、HoCP07-613则可考虑进一步加大利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大茎野生种血缘F1和F2创新种质进行分析评价,为丰富甘蔗育种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打下基础.[方法]以11份云瑞16系列大茎野生种血缘F1和F2创新种质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株高、茎径、锤度和有效茎数等7个农艺性状指标,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值法,对参试甘蔗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1份大茎野生种血缘后代种质的7个农艺性状具有丰富变异性,其中以单茎重和单产的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25.42%和22.89%.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1份大茎野生血缘后代种质的单产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而11月理论蔗糖分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下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产与茎径和单茎重呈显著正相关,11月理论蔗糖分与锤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94.241%,可反映总体数据的大部分信息.通过隶属函数计算综合评价值(D),并基于D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1份参试种质分为三大类,其中第Ⅰ类(云瑞16-12、云瑞16-61和云瑞16-10)综合表现较差,第Ⅱ类(云瑞16-60、云瑞16-63和云瑞16-8)综合表现较佳,其余5份种质为第Ⅲ类,综合表现居中.[结论]云瑞16-60、云瑞16-63和云瑞16-8的单产在93.00 t/ha以上,11月锤度在14.00%以上,大田表现高产高糖,可作为育种实践中的核心种质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客观评价大茎野生种57NG208血缘F_2代创新种质,提高创新种质的利用效率。【方法】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云瑞15系列甘蔗创新种质的20份参试材料的主要数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相关分析表明,蔗茎产量与各性状均呈正相关,且与株高达到显著水平,与有效茎数达到极显著水平;11月蔗糖分与蔗茎产量和有效径数呈正相关,且与有效径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92.417%,能反映所列性状绝大部分的信息;聚类分析得20份参试材料分成3个类群,各个类群具有不同特点,在组合选配时可科学加以利用。【结论】云瑞15-80、云瑞15-78、云瑞15-152、云瑞15-44、云瑞15-85、云瑞15-12、云瑞15-45、云瑞15-111、云瑞15-79、云瑞15-84和云瑞15-55共11份材料的综合性状好,应作为重要创新种质优先利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国外引进甘蔗种质的宿根蔗特性,为筛选宿根性强、高产高糖、综合性状优的亲本提供依据。【方法】以ROC22为对照,对138份引进品种(系)(美国79份、法国49份、菲律宾10份)第二年宿根株高、茎径、单茎重、锤度、有效茎数和黑穗病自然发病情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3个国家品种(系)宿根蔗综合农艺性状优劣比较为美国法国菲律宾;有30个品种(系)感染黑穗病,占参试材料的21.7%,平均感病率大小依次为法国美国菲律宾;根据农艺性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包括ROC22在内的139份材料可以分为3个大类群,6个亚类群及7个小类群;第Ⅲ类群的A2和B亚群整体表现优于其他类群品种(系)。【结论】美国品种(系) CP89-176、CP51-21、CP88-1834和CP67-412、法国品种(系) FR93-774和FR97-164、菲律宾品种(系) VMC71-39等宿根农艺性状表现突出,可考虑作为高产高糖、强宿根亲本。  相似文献   

8.
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法,对Q、VMC、FR、RB、CP、TCP等系列113份引进甘蔗种质的出苗率、分蘖率、宿根发株数、株高、茎径、有效茎、单茎重、蔗产量、锤度、蔗糖分、简纯度、纤维分、含糖量等13个工艺及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含糖量、蔗产量与株高、有效茎、单茎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分与锤度、简纯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茎与茎径呈极显著负相关,宿根发株数与出苗率、分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各性状间存在多重共线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3个工、农艺性状可简化为5个主成分,即产量因子、糖分因子、发株与纤维分因子、分蘖因子、茎径因子,5个主成分所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75.16%。基于主成分分析结果,对113份引进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7个类群,Ⅰ类群属高纤维、低产种质;Ⅱ类群属出苗发株差、低产种质;Ⅲ类群属强宿根、高产种质;Ⅳ类群种质可作为能源甘蔗育种亲本进行杂交利用;Ⅴ类群属于高产、低糖种质;Ⅵ类群属低产、高糖种质;Ⅶ类群属于丰产、高糖种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385份甘蔗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特征,为挖掘和利用广西蔗区的优良甘蔗种质资源及选育适应性强的甘蔗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田间以桶栽方式种植385份来源于我国广西、广东、云南和台湾及美国的甘蔗种质资源,在甘蔗成熟期早期对有效茎数、茎径、叶长、叶宽和锤度等5个重要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差异分析及相关分析,综合评价其表型性状表现,筛选出适应性强的优良甘蔗种质资源。【结果】不同地区来源的甘蔗种质在5个表型性状上表现出较大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表型演进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广东和云南及美国甘蔗种质的锤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在世代4或世代5达到最高值;我国广西和云南及美国甘蔗种质的叶长都出现不同幅度的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叶长与锤度、有效茎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而与茎径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叶宽与叶长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茎径呈极显著正相关;锤度与有效茎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茎径呈显著负相关。根据欧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将365份甘蔗种质材料分为11个类群,其中,桂糖23号、桂糖32号、桂糖37号、桂糖44号等14份甘蔗种质被划分为第Ⅴ类群,在锤度、...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甘蔗细茎野生种F_2代26个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桶栽法进行抗旱处理,测定绿叶率、质膜渗透性、叶绿素相对含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束缚水相对含量等6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模糊隶属函数法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参试材料的抗旱性。结果表明,3个主成分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已达83. 153 0%; 26个参试材料可分为4类,Ⅰ、Ⅱ、Ⅲ、Ⅳ类种质材料分别有6、16、3、1份,抗旱性强弱表现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筛选出生长期抗旱性较强的甘蔗细茎野生种种质有云割F_211-159、云割F_211-23、云割F_211-78、云割F_211-160、云割F_211-260、云割F_211-156等。  相似文献   

11.
云南中低海拔甘蔗细茎野生种遗传力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筛选遗传力和配合力表现优良的云南甘蔗细茎野生种及后代,为丰富甘蔗育种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奠定种质基础.[方法]依据甘蔗细茎野生种原生地的海拔差异结合SSR分子标记筛选7个云南不同生态型的甘蔗细茎野生种无性系,与以云南当地栽培品种德蔗93-94(母本)进行测交,用R软件对其后代糖产量、蔗茎产量、有效茎数、锤度、茎径、株高6个数量性状进行方差、遗传力和配合力分析.[结果]各组合后代糖产量、蔗茎产量、茎径、株高、有效茎数5个性状表现差异极显著,锤度表现差异显著;各组合后代株高、茎径、糖产量、蔗茎产量的遗传力表现较好,均超67.0%;德蔗93-94x云割82-114和德蔗93-94x云南1号后代株高、有效茎、糖产量和蔗茎产量配合力均表现明显的正效应,德蔗93-94x瑞割07-3和德蔗93-94x瑞割06-7-3后代茎径、糖产量和蔗茎产量配合力有比较明显的正效应,组合德蔗93-94x云割83-184和德蔗93-94x云割83-174后代在有效茎配合力效应表现较好的正效应.[结论]筛选出糖产量、蔗茎产量遗传力和配合力表现突出的云割82-114、瑞割07-30、瑞割06-7-3和云南1号;有效茎数遗传力和配合力优良的云南1号、云割83-184和云割83-174.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甘蔗新品种“桂糖29号”最佳施肥量与种植密度,为生产上推广种植该品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施肥量与种植密度两因素裂区试验,施肥量为主区,设3个施用复合肥水平,分别为2250、3750、5250 kg/ha,种植密度为副区,设7.5、9.0、10.5、12.0万芽/ha 4个水平,调查各处理甘蔗总苗数、有效茎数、株高、茎径、蔗糖分、产量等性状,分析不同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施肥量2250 kg/ha、种植密度9.0万芽/ha处理的产量最高,为95.34 t/ha;施肥量3750 kg/ha、密度7.5万芽/ha处理的株高最高,为209 cm,显著高于施肥量5250 kg/ha、密度10.5万芽/ha处理(193 cm);各处理间产量、分蘖率、茎径、蔗糖分差异均不显著;产量与单位面积内有效茎数呈正相关.[结论]桂糖29号适宜施肥量为N 260 kg/ha、P2O5 130 kg/ha、K2O 150 kg/ha(N∶P2O5∶K2O=12∶6∶7),最适种植密度为9.0万芽/ha.  相似文献   

13.
桂糖系列甘蔗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评价桂糖系列甘蔗种质资源重要数量性状,为甘蔗育种中性状选择提供参考。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111份桂糖系列甘蔗种质资源9个数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主成分分析表明甘蔗9个数量性状可简化为4个主成分,即糖分因子、茎径-叶因子、茎数-叶因子和株高因子,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4.42%,糖分因子为第一主成分,茎径与茎数之间互有较大的负效应,株高因子则较为独立。聚类分析表明111份桂糖甘蔗种质资源可以分为高糖类群(含3个亚类)和低糖类群(含2个亚类),高糖类群以年代较近的材料为主,低糖类群以年代较远的材料为主。糖分性状在甘蔗育种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糖料蔗育种中实生苗选择时建议以锤度为主,注重株高和有效茎数,茎径以中至中大茎为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广西甘蔗育种者非常注重糖分性状的改良,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现有番茄种质资源生长特性。【方法】以不同生态区引进的15份番茄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在不同生育时期农艺性状、部分外观品质及果实性状等31个性状进行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在新疆的表现。【结果】31个性状可简化为6个主成分,分别为果实外观、叶片性状、产量因子、品质因子等,累积贡献率达到87.9%;利用欧式距离、类平均法将供试材料分为3个类群,第I类群包括7个品种;第II类群包括6个品种;第III类群包括2个品种(丽妃2号和香妃3号)。【结论】第I类群株高较矮,心室多,单株产量较高。该品种株高适中,茎秆粗壮,单果重大,横径和纵径大,叶长和叶宽较大、单株产量高,该类型品种整体表现较好;第四类群单株产量和单果重较低,株高较大、叶片数多,果梗洼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没有果面棱沟、果面茸毛和裂口,该类型品种外观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5.
基于农艺性状分级对317份甘蔗种质资源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重要农艺性状快速分级的方法对甘蔗种质资源进行评价,为种质资源的进一步精准评价和杂交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大田试验,在成熟期选择株高、茎径、有效茎、叶部病害程度(花叶病、锈病、褐条病等叶部病害田间自然发病的综合反映)和总体生势等5个重要农艺性状,对317份国内外甘蔗种质资源(2重复)进行分级评价。每个性状分为5级,其中株高以1级为最高,依次递减,5级最矮;同理,茎径以1级最粗,5级最细;有效茎以1级最多,5级最少;总体生势以1级最好,5级最差;叶部病害以1级为无或轻,5级最严重。各性状分级由分级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基于农艺性状分级数据,采用方差、广义遗传力、主成分、聚类和判别分析等统计方法,对317份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筛选农艺性状表现优良的种质资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一次旋光法,对筛选出的优良种质资源甘蔗糖分进行评价。【结果】方差和广义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317份甘蔗种质各个农艺性状指标分级数据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广义遗传力在0.61—0.72,其中广义遗传力最高为茎径(0.72),最低为株高(0.6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农艺性状可简化为1个主成分因子,即5个农艺性状的综合叠加,且此主成分所提供的信息占全部信息量的63.57%,特征根显著高于其他主成分的特征根之和。基于主成分结果,对317份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5类,第Ⅰ类包含20份种质,第Ⅱ类包含97份,第Ⅲ类包含82份,第Ⅳ类包含80份,第Ⅴ类包含38份;农艺性状表现以第Ⅰ类和第Ⅱ类的117份种质资源最优(占全部种质数的36.91%)。聚类结果的逐步判别分析显示,平均判对概率为95.85%。聚类结果充分体现了种质资源在田间试验中的实际表现。基于农艺性状聚类分析结果,对第Ⅰ类和第Ⅱ类共计117份种质的甘蔗糖分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17份种质11月至翌年3月平均蔗糖分在5.0%—17.10%,最高为云蔗09-1601(17.1%),最低为CP79-318(5.0%)。平均蔗糖分15.0%以上的种质有43份,其中有11份超过16.0%。【结论】株高、茎径、有效茎、叶部病害程度和总体生势等是反映甘蔗种质资源田间表现的重要农艺性状指标。基于重要农艺性状快速分级的方法可以作为大量甘蔗种质资源评价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蔗蔸形态特征与甘蔗生物量、宿根性间的内在联系,为强宿根性甘蔗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种质创新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测定29个供试甘蔗品种(系)的生物量、地上部农艺性状、蔗蔸中根系和地下芽形态特征等24个性状,采用SPSS 22.0对蔗蔸形态特征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通径和因子分析及系统聚类。【结果】供试甘蔗品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薰衣草和薄荷的废弃秸秆作为蔬菜育苗基质的可行性。【方法】对2种香料植物废弃秸秆进行粉碎和发酵,发酵完成后,分别对发酵后2种植物秸秆进行复配,以番茄为试验作物进行育苗试验。【结果】2种秸秆的发酵45℃以上高温均持续36 d以上,含有丰富的易降解有机物;发酵结束的薰衣草和薄荷秸秆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含量较高,其中有机质含量分别达到709.8和688.4 g/kg,全氮、全磷、全钾总含量分别达到3.60%和5.33%,速效磷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5.57%和19.72%,速效钾的含量分别提高了55.10%和123.50%。与珍珠岩、蛭石复配后的2种秸秆基质的理化性状均在适宜的无土栽培基质的范围内,复配后的2种秸秆基质和复配后的草炭基质对番茄的出苗率、生长指标和幼苗质量等无显著差异,复配后的2种秸秆基质,薄荷秸秆基质在番茄育苗效果表现更优。【结论】2种香料植物秸秆作为蔬菜育苗基质的有机原料可以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