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全面掌握了解广西各地猪、牛、羊、鸡戊型肝炎(HE)的感染状况及其流行特点.[方法]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来自广西各地猪(850份)、牛(392份)、羊(428份)、鸡(352份)共2022份血清中的抗HEV抗体,并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动物间抗HE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结果]4种主要畜禽的血清总抗HEV抗体阳性率为44.76%(905/2022),其阳性率大小排序为:猪(77.53%)>牛(27.81%)>羊(21.03%)>鸡(13.35%);不同地区的畜禽血清抗HEV抗体阳性率都是以猪群的最高,均在59.00%以上.而从不同地区的4种畜禽血清总抗HEV抗体阳性率来看,以南宁市的最高(61.94%)、河池市的最低(30.93%).[结论]广西的猪、牛、羊、鸡群中均存在HEV感染,且猪在传播HEV方面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部分地区牛羊蓝舌病血清学调查及监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江苏省蓝舌病(BT)流行现状,本研究用BTV C-ELISA试剂盒对采自江苏省9个地区的369份牛血清和202份羊血清进行BT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牛群存在BT感染,并且血清阳性率存在差异,阳性率为0%~63.8%,平均阳性率为17.6%,其中以盱眙地区BTV抗体阳性率最高,部分乡镇可达100%。羊群BT感染阳性率为0%~20%,平均阳性率4.5%,低于牛群BTV感染阳性率。选择1个监控点,置BTV病原及抗体阴性小牛10头,定期监控BTV抗体变化趋势,发现自8月开始,牛BTV抗体检测出现阳性结果,至10月,监控牛群检测全为BTV抗体阳性。该研究对江苏省内蓝舌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建立了蓝舌病预警监测模型,为蓝舌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目的]全面了解广西猪伪狂犬病毒(PRV)的流行特点,为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猪伪狂犬病防控措施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于2013年6月~2016年8月从广西12个地市不同规模猪场采集疑似猪伪狂犬病阳性组织样品473份和血清样品5041份,通过PCR和ELISA分别对组织样品和血清样品进行PRV病原和野毒抗体检测.[结果]广西地区规模猪场的组织样品和血清样品PRV阳性率分别为26.43%和24.50%,且组织样品PRV病原阳性率与血清样品野毒抗体阳性率基本一致,以2015年的PRV阳性率最低、2016年的PRV阳性率最高.在广西地区一年四季均能检测到PRV,且组织样品的PRV病原阳性率和血清样品的野毒抗体阳性率均以第三季度(秋季)最低,分别为19.80%和14.95%.除了梧州市和防城港市的检测样品未检出PRV外,其他10个地市的检测样品均能检出PRV,说明广西规模猪场普遍存在PRV感染,且以南宁、玉林、北海和桂林等地市较严重.[结论]广西规模猪场普遍存在PRV感染,尤其是2016年PRV阳性率明显上升.因此,要求养猪业发达的地市应加大对PRV的防控力度,实时监控PRV的流行趋势,避免混合感染,并做好净化工作.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抗体检测(摘要)(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在青海省的流行状况。[方法]利用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抗体检测间接血凝试剂盒对青海各地区的208份山羊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山羊血清阳性率为16.3%,不同地区山羊的阳性率范围为6.7%~24.3%。[结论]青海地区的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的感染率较高,应该加强对该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抗体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萍  贺英  储岳峰  高鹏程  张念章  赵海燕  逯忠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096-20096,20107
[目的]调查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在青海省的流行状况。[方法]利用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抗体检测间接血凝试剂盒对青海各地区的208份山羊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山羊血清阳性率为16.3%,不同地区山羊的阳性率范围为6.7%~24.3%。[结论]青海地区的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的感染率较高,应该加强对该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蓝舌病病毒(BTV)在江苏省羊群中的感染和流行现状,采用C-ELISA试剂盒对20142016年采自江苏省9个市的419份羊血清进行了BTV抗体检测,共检出BTV抗体阳性样品30份,总阳性率为7.2%。在盱眙县桂五镇选择1个监控点,建立了BTV病原及抗体阴性山羊5头的监控动物群。从20142016年采自江苏省9个市的419份羊血清进行了BTV抗体检测,共检出BTV抗体阳性样品30份,总阳性率为7.2%。在盱眙县桂五镇选择1个监控点,建立了BTV病原及抗体阴性山羊5头的监控动物群。从20142017上半年,每年52017上半年,每年510月每周采血1次,11月10月每周采血1次,11月年4月每月采血1次,并采用BTV C-ELISA试剂盒进行BT血清学监测。结果发现:每年自8月开始,羊BTV抗体检测出现阳性结果,至12月,除2014年外监控羊群检测全为BTV抗体阳性。每年5次年4月每月采血1次,并采用BTV C-ELISA试剂盒进行BT血清学监测。结果发现:每年自8月开始,羊BTV抗体检测出现阳性结果,至12月,除2014年外监控羊群检测全为BTV抗体阳性。每年58月采用灯光诱捕法捕捉监测点蚊蠓,发现相较2015和2016年,2014年的蚊蠓捕捉数量明显偏少。对盱眙县地理位置和历年气候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库蠓活动高峰时期的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对BTV的感染可能有严重干扰。  相似文献   

7.
广西钦州市郊区水牛大片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广西钦州市郊区水牛大片吸虫感染情况,采用ELISA方法测定了从钦州市屠宰场随机抽样采集的70份水牛血清样品。结果表明,70份水牛血清样品中有27份血清大片吸虫抗体呈阳性,阳性率为38.57%;各年龄段水牛均有大片吸虫感染,最小年龄为2岁,最大为12岁,但主要集中在2~8岁的水牛群体;雄性水牛阳性感染率为14.29%,雌性水牛阳性感染率为24.29%。说明广西钦州市郊区水牛受大片形吸虫危害较严重,这与当地水牛多以散养方式进行饲养有关。最后提出今后防制该病的相关措施及工作重点,以期为当地水牛产业的科学饲养管理及优质奶水牛养殖基地的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蓝舌病病毒(BTV)在江苏省羊群中的感染和流行现状,采用C-ELISA试剂盒对2014~2016年采自江苏省9个市的419份羊血清进行了BTV抗体检测,共检出BTV抗体阳性样品30份,总阳性率为7.2%。在盱眙县桂五镇选择1个监控点,建立了BTV病原及抗体阴性山羊5头的监控动物群。从2014~2017上半年,每年5~10月每周采血1次,11月~次年4月每月采血1次,并采用BTV C-ELISA试剂盒进行BT血清学监测。结果发现:每年自8月开始,羊BTV抗体检测出现阳性结果,至12月,除2014年外监控羊群检测全为BTV抗体阳性。每年5~8月采用灯光诱捕法捕捉监测点蚊蠓,发现相较2015和2016年,2014年的蚊蠓捕捉数量明显偏少。对盱眙县地理位置和历年气候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库蠓活动高峰时期的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对BTV的感染可能有严重干扰。  相似文献   

9.
牛冠状病毒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了我国奶牛、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和人共1733份血清中的牛冠状病毒(BCV)抗体,其阳性率分别为80.2%,67%,23.2%,44.3%,5.3%,0%,19%和19.3%。奶牛血清 BCV 抗体有年龄差异,黄牛、水牛、牦牛及人等抗体检出率存在地区性差异。结果表明,BCV 在我国普遍存在,可能为犊牛及成年牛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绵羊肺炎支原体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绵羊肺炎支原体在青海省的流行状况。[方法]利用绵羊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正向间接血凝试剂盒,对2006-2008年采自青海各地区的965份绵羊血清和208份山羊血清进行检测。[结果]绵羊血清阳性率为30.4%,山羊血清阳性率为19.7%;不同地区绵羊的阳性率范围为19.7%-40.2%,山羊阳性率范围为6.6%-22.2%;从季节上看,冬春季节发病率要高于夏秋季节。[结论]青海地区的绵羊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较西部其他地区偏高,应该加强对该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广西粉蕉生产中品种单一、易感染1号生理小种(FOC1)引起的镰刀菌枯萎病问题,开展中粉1号粉蕉引种试验,为广西粉蕉生产提供耐病后备品种。【方法】在广西钦州市钦北区新植地、南宁市坛洛镇(枯萎病疫区)引种中粉1号粉蕉,钦州试验点采用水肥一体化喷灌,坛洛镇试验点采用沟渠灌溉和沟穴施有机肥两种不同的水肥管理模式,研究两种栽培模式下中粉1号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对枯萎病的耐病性,以当地粉蕉品种为对照。【结果】钦州试验点、坛洛镇试验点的中粉1号农艺性状和对照粉蕉差异不大;钦州试验点中粉1号产量为41695.5 kg/ha,比对照高32.9%;坛洛试验点中粉1 号产量为26977.5 kg/ha,比对照高15.2%;在新植地和枯萎病疫区,中粉1号枯萎病发病率仅4.49%和7.60%,对照粉蕉发病率分别高达29.00%和38.60%。【结论】中粉1号在广西试种表现良好,适应性强,镰刀菌枯萎病对1号生理小种的耐病性强于本地粉蕉,可在广西香蕉产区进一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2.
广西东北部稻区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监测广西东北部稻区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的峰期,分析其虫源,为白背飞虱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7—2010年在广西兴安县设置一盏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分析灯诱数据确定迁入高峰期,并运用Hysplit_4软件对其迁入高峰期进行轨迹分析确定虫源地。【结果】广西兴安县白背飞虱一般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大量迁入,2007年和2010年白背飞虱早期迁入量远远大于2008和2009年,4年来的最大迁入峰期随着时间推移。轨迹分析显示,虫源地主要位于越南北部、海南、广西南部和广东西南部稻区。【结论】西南低空急流为白背飞虱的大规模北迁提供了运载气流,降雨使得白背飞虱在本地大量降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西林水牛群体的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为其辅助标记育种、遗传资源保护及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广西西林县的8个乡(镇)采集184份西林水牛血样,采用优化后的RAPD技术检测其多态性DNA,统计多态性条带数,并应用Popgene32软件对西林水牛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从18条RAPD引物中筛选出8条扩增产物稳定、条带清晰可辨的引物,扩增出的DNA片段分子量为100-1000 bp;从184个样本中共扩增出4968个多态性条带,平均每条引物可扩增出621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频率达60.0%-100.0%,平均为89.7%。西林水牛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6745,平均Nei氏基因多样度指数为0.3583,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5510。【结论】西林水牛群体的遗传变异、遗传分化及遗传多样性均较高,但选育程度较低,育种潜力较大,有待进一步保种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广西苦楝春季物候变化的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广西物候资料、气象常规观测数据,结合相应地理空间数据资料,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的物候期受地理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在其营养时期的物候期受经度影响比纬度影响略大,在其生殖时期的物候期受纬度影响比经度影响大。从气象因子角度和地理因子角度分析可得到大致相同的广西苦楝春季物候变化的规律。【结论】广西苦楝物候期发生的时间是自西向东、自南向北、从河谷平原到山区推迟;对苦楝春季物候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是气温,影响时段主要集中在该物候期发生的前1个月到前3个月。  相似文献   

15.
李勇  杨晓光  王文峰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2):2477-2484
 【目的】以1981年为界,把从20世纪50年代到2007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对比分析1950s—1980年和1981—2007年热带作物安全种植北界的地理位移以及北界位移后界限变化敏感区域的寒害风险。【方法】利用中国种植制度分区标准和农业气候指标,对比分析两个时段热带作物种植北界的演变特征,并采用ArcGIS绘制了热带作物种植北界地理位移图;利用综合寒害指数对气候变暖背景下热带作物安全种植北界位移后的敏感区域进行寒害风险评估。【结果】与1950s—1980年相比,1981—2007年在80%气候保证率下中国热带作物安全种植北界北移了0.86个纬度,且年代际变化显著;20世纪90年代和时段2000—2007年,北界的北移速率每年分别达0.03和0.06个纬度;在80%气候保证率下,热带作物安全种植北界北移后敏感区域的寒害风险比非敏感区域要高出3.0倍,而重度以上寒害风险比非敏感区域要高出3.5倍。【结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热带作物安全种植北界发生了明显北移,且北移速率呈加快趋势;在热带作物安全种植北界地理位移后的敏感区域,寒害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6.
基于NDVI的广西近十年植被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广西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及分布规律,为广西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999~2011年SPOT VEGETATION数据分析广西近十年的NDVI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999~2011年NDVI月最小值主要出现在2、3月,其中2月6次,3月5次,另外1月和4月分别各有1次;NDVI月最大值主要出现在9月,13年中共有9次出现在9月,两次出现在10月,两次出现在11月;1999~2011年平均NDVI值与年份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92;2011年广西全区有94.55%面积的年平均NDVI比1999年高,5.45%的面积比1999年低;1999~2011年平均NDVI最高的地级市是梧州,为0.503;平均NDVI最低的地级市是北海,为0.405.[结论]广西NDVI通常在2、3月出现最低值,在9月出现最高值;环绕广西周边地区的NDVI值相对较高,桂中地区的NDVI值相对较低;1999~2011年广西NDVI年际间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检测新型阿卡斑病毒(AKAV)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RT-PCR,并结合序列测定开展广西边境地区蚊携带新型AKAV调查,了解其流行趋势及遗传进化特征,为建立重要蚊媒病毒病预警机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分别针对新型AKAV的S基因和M基因主要变异位点设计引物,建立SYBR Green I荧光定量RT-PCR并通过Ct值、标准曲线斜率、相关系数、扩增效率及扩增准确性等指标确定最佳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以优化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RT-PCR检测2019年6—10月在广西边境地区采集的139份蚊样品,获得的新型AKAV经测序后采用ClustalW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 SYBR Green I荧光定量RT-PCR最佳反应体系: SYBR Premix Ex Taq II 10.0 μL,上、下游引物(4 μmol/L)各1.0 μL,标准品或反转录产物2.0 μL,双蒸水补齐至20.0 μL。扩增程序: 95℃预变性30 s; 95℃ 30 s,64℃(S基因)/66℃(M基因)30 s,72℃ 30 s,进行40个循环。SYBR Green I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新型AKAVS基因和M基因的极限为1.0×101 copies/μL和1.0×102 copies/μL,对应的扩增效率分别为98.61%和105.81%,但不能扩增蓝舌病病毒、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竹鼠圆环病毒和布鲁氏杆菌;检测S基因和M基因的批内重复试验、批间重复试验变异系数(CV)均低于5.00%。采用建立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RT-PCR成功从广西边境地区防城港市、东兴市、宁明县、大新县及北海市的阿蚊和库蚊中检出新型AKAV,且均属于基因Ia型,尤其与广东和湖南蠓虫、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分离毒株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结论】针对新型AKAV S基因和M基因建立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RT-PCR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特点,更适用于检测病毒拷贝数低的样品。此外,从广西边境地区蚊样品中检出的AKAV毒株均为新型AKAV,属于基因Ia型,与广东和湖南蠓虫、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分离毒株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推测新型AKAV已在广西周边省份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出适宜广西种植的甘薯新品种。【方法】以桂薯2号为对照,2009~2010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合浦县、都安县、平南县、来宾市及桂林市等地进行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对11个参试甘薯新品种进行产量和品质鉴定。【结果】参试品种中桂07-79、钦选1号、桂07-101和泉薯9号鲜薯产量高于对照;泉薯9号、桂07-79、钦选1号、桂08-127、桂07-101、桂02-119、广薯42、桂07-98等8个品种的薯干产量均比对照增产8.0%以上;所有参试品种的干物率均比对照高;桂08-127和桂07-79食味评分最高,均为78.0分,其次是桂07-98和泉薯9号,分别为77.5和77.0分。【结论】参试甘薯品种均适宜在广西各地或部分地区种植,其中桂07-79、钦选1号、泉薯9号、桂08-127及桂07-101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出适宜广西种植的甘薯新品种。【方法】以桂薯2号为对照,2009~2010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合浦县、都安县、平南县、来宾市及桂林市等地进行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对11个参试甘薯新品种进行产量和品质鉴定。【结果】参试品种中桂07-79、钦选1号、桂07-101和泉薯9号鲜薯产量高于对照;泉薯9号、桂07-79、钦选1号、桂08-127、桂07-101、桂02-119、广薯42、桂07-98等8个品种的薯干产量均比对照增产8.0%以上;所有参试品种的干物率均比对照高;桂08-127和桂07-79食味评分最高,均为78.0分,其次是桂07-98和泉薯9号,分别为77.5和77.0分。【结论】参试甘薯品种均适宜在广西各地或部分地区种植,其中桂07-79、钦选1号、泉薯9号、桂08-127及桂07-101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测定广西流行狂犬病毒糖蛋白(G)基因的全序列,了解广西狂犬病的流行趋势和遗传变异规律,为制定广西狂犬病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0年10月~2007年10月,从广西14个市采集1569份动物脑组织,经RT-PCR检测及小白鼠脑内接种试验分离狂犬病毒,然后对狂犬病毒G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从广西各地共分离获得26株狂犬病毒野毒株,其中犬23份,牛、猪、猫各1份.狂犬病毒G基因核苷酸全长2067 bp,开放阅读框1575bp,编码524个氨基酸.根据G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及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可将广西流行的狂犬病毒株分成3个群,Ⅰ群15株,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7.7%~99.9%; Ⅱ群10株,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8.0%~99.9%; Ⅲ群只有1株.通过氨基酸变异分析,了解了26株野毒株G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突变位点.[结论]广西存在3个群的狂犬病毒野毒株,且以Ⅰ群和Ⅱ群流行为主,3个群的氨基酸变异均呈现明显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