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瘦西湖风景区园林植物配置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瘦西湖风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目前面积已达168.32 hm~2。景区内自然植被类型属于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景区富有特色的园林植物配置和丰富的园林植物景观提升了瘦西湖的知名度。本文从景区园林植物配置的自然基础、主体基础、物种基础、地被植物的应用、具有我国传统文化景观植物的应用、其他景观造景形式的应用6个方面对扬州瘦西湖风景区园林植物配置特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史云  田甜  许晓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254-9256
笔者分析了低碳旅游景区的内涵,认为一个完善的低碳旅游景区的特点是以满足旅游者最低旅游体验效果为前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是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综合统一体。笔者将低碳景区分为生态型、文化型、生态与文化耦合型3类,举例说明了各类旅游景点的代表,提出低碳旅游景区的培育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旅游行业的自律监管,转变旅游发展模式、实现旅游产品升级换代。以河南省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从该景区的低碳旅游资源、景区低碳开发、景区低碳管理入手,提出景区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低碳经济:①净化景区空气质量、优化景区环境;②淘汰落后产能,多措施保护景区生态资源;③坚持低碳环保理念,健全基础服务设施;④立足本地资源,开发旅游土特产品及纪念品;⑤使用电子门禁票务系统、智能监控系统、LED咨讯传播平台等实现景区的低碳管理。  相似文献   

3.
生态旅游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是一种将游憩活动与生态保护、生态教育和生态文化体验相结合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区作为生态旅游活动的组织者与服务者肩负着规范自身、引导游客和服务社区的多重使命。然而很多生态旅游区在实际经营中更多的将生态旅游看做一种时髦的营销噱头,服务项目的开展(如水上项目开展多利用机动船,允许机动车进入生态旅游区等)增加环境的负担,而缺乏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缺少对游客的教育、缺少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与共识,不能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导致生态旅游成为空中楼阁。本文介绍了生态旅游的相关概念,并结合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旅游景区服务指南》提出了相应的山地型生态旅游区服务规范,希望可以为相关部门标准化河北省山地型生态旅游区的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葛梦兰  魏薇  王金叶  毛双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748-10749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古东生态旅游区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旅游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等对旅游出行具有明显的影响;游客对生态旅游区原生态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质量关注度高,景区原始自然风貌与森林环境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区游客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主;游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旅游知识相对不足,不文明行为表现较多。并对提高生态旅游者素质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生态绿当量数学模型,计算湖南省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各类用地的绿当量和总绿当量,探讨了生态旅游系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生态标准,以评价其生态旅游环境。结果表明,目前岳麓山生态旅游景区的森林覆盖率略低于最佳森林覆盖率,林地分布不均,生态体系不够完善,但其整体绿当量(1.13)高于最佳森林覆盖率对应的绿当量(1.00)。岳麓山生态旅游景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结构较为合理,但林地分布不均。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措施,1)通过提高岳麓山脉以外地区的绿地面积,促使岳麓山的森林覆盖率达到理想水平;2)在符合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进行人文景观开发、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6.
武功山生态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分析了武功山旅游景区的特点,对武功山景区的环境管理、社区管理和生态旅游者管理等3个方面进行了管理模式的探讨;对武功生态旅游景区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从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及麦积山风景名胜区自身的承受能力出发,以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运用多种统计方法,测定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空间环境容量、经济容量、心理容量,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计算结果进行误差修正,最终得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合理空间容量及进入景区的速度。根据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实际容纳游客人数与其合理空间容量的对比分析,发现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全年空间容量处于未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8.
生态旅游强调的是回归自然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区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物质空间。通过分析太白山生态旅游区景观资源、开发现状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太白山生态旅游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5点建议:遵循太白山自然属性的整体性,实行统一规划、建设、保护与管理;围绕太白山景观资源,采用合理的开发建设方式;挖掘特色景观,提升生态旅游区品位与形象;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立足长远,积极申报太白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4):120-121
隆中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以三国诸葛亮文化、佛教文化和优美的风景资源闻名于世。针对隆中景区的发展,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工作,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来处理景区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龙  殷红梅 《贵州农业科学》2013,(2):131-133,137
为风景名胜区旅游生态环境的优化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根据龙宫风景区的建设用地规划及游客活动频率差异,将风景用地划为活动区、缓冲区和对照区,对土壤进行采样,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比较分析,评价旅游活动对龙宫风景名胜区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龙宫风景区旅游活动过程中游客践踏、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对龙宫景区土壤容重、比重、含水量、总孔隙度、pH值、有机质和水解氮含量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不显著。适度合理的旅游开发活动,对龙宫景区土壤质量起着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合理规划,采取一定措施,防止土壤生态环境的逆行演替,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利用AHP法对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可为该旅游区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为其他旅游区的开发提供借鉴。【方法/过程】以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为例,采用AHP法构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模型,从生态旅游及历史文化资源要素、环境特征和开发条件3个方面筛选出生态旅游区的休闲娱乐价值、教育价值、科研价值、观赏价值、生态环境、配套设施、交通条件、市场环境等22个评价指标,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获得各指标权重,进一步对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结论】结果显示,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资源类型多样、旅游客源市场条件良好,旅游开发潜力较大,但是存在知名度不高、资源聚集度较低、旅游配套设施开发尚不完善等问题;根据评价结果对该地旅游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郑晓英  赵向豪  陈彤 《新疆农业科学》2018,55(12):2343-2352
【目的】开展塔里木河流域红柳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价,为红柳生态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莎车县为实证区域,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红柳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结果】莎车县红柳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值为75.53,对应的潜力等级为Ⅳ级,表明开发潜力水平较高,适宜开发红柳生态旅游。红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地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对红柳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的贡献度较大,分别为32.72%、27.63%和21.52%,并成为红柳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支撑条件;而红柳旅游开发前景和旅游地社会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柳生态旅游开发。【结论】加强红柳的生态化、资源化与商品化利用;设置生态扶贫与旅游扶贫专项资金;打造红柳文化游精品路线;分层次、多渠道加大红柳生态旅游宣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定居和参与旅游业的生态旅游区牧民对新环境适应是其后续发展的基础.评价定居牧民的变迁环境适应水平,探讨旅游有序发展、定居工程目标实现、牧民增收的有效协调机制,为旅游与农牧业生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新疆天山天池和那拉提生态旅游区为实证点,以少数民族定居牧民变迁环境的感知与行为特征为测量工具,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参与旅游业的定居牧民变迁环境的适应问题.[结果]定居牧民对变迁环境总体适应水平加权值为良,因子分析提取出社会文化、生产经营、政治与信息途径、培训、政策与制度五类因子综合评价少数民族定居牧民变迁环境的适应水平,其中社会文化因子适应水平最高,培训因子适应水平最低.[结论]由游牧到定居的变迁中,政府与基层组织发挥引导职能,实施有效的培训方案提升牧民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业水平,促进生产方式转型,缩短牧民新环境的适应过程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东惠州西湖景区古树名木病虫害发生情况,为西湖景区古树名木养护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普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并参考相关文献,对惠州西湖景区内古树名木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进行调查和鉴定。【结果】西湖景区内古树名木共有8科8属9种31棵,病害共12种,其中危害叶片的病害主要有灰斑病、炭疽病、褐斑病、藻斑病、煤污病等,危害树干的病害主要有枝枯病、干腐病;虫害有6目14科19种,其中刺吸性害虫和食叶性害虫主要有榕管蓟马、绵蚧、荔蝽、榕卵痣木虱、天蛾、中国绿刺蛾、棉大卷叶蛾和丽绿刺蛾等,蛀干害虫主要有家白蚁、眉斑楔天牛和云斑天牛等。叶部病害、刺吸性害虫和食叶性害虫对植株的危害较轻,枝枯病、干腐病和家白蚁等对植株的危害较严重。【建议】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加强对古树名木的复壮修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采用科学技术,防控园林植物病虫害。  相似文献   

15.
艾比湖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估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选取新疆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艾比湖区域为研究区,正确认识和评价艾比湖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本质,监测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并加以恢复和重建,为干旱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提供示范性案例.[方法]采用区域综合生态脆弱度模型评价艾比湖区域生态脆弱性.[结果]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脆弱性,而且局部区域的脆弱程度在不断加强.[结论]根据对艾比湖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的结果,说明在人类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下,艾比湖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总体上随时间的推移由低脆弱度向高脆弱度演进.提出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分区恢复与保护的对策,其目的是防止生态系统进一步退化,使其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利用新的研究手段更加便捷、深入地研究游客对湿地公园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感知,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通过百度、大众点评、携程网等搜索引擎和旅游网站,将相关的评论和游记作为样本,使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从景区环境、活动项目、旅游景点、设施服务、背景文化等5个方面分析游客对浙江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旅游形象感知。结果显示:游客对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情感态度整体上趋于良好;对景区的整体印象及景区环境评价较高;对于在景区内开展的休闲娱乐等活动情况较为满意;对于湿地公园的背景文化认识不够深入;在景区基础设施及服务方面存在一定的消极感。城市湿地公园的深度旅游开发应在保持特色优势,改善设施服务,加强文化宣传等方面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7.
巴松错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旅游环境容量的评价体系进行总结,将旅游环境容量分为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设施环境容量和旅游社会环境容量4个分量指标。用4个分量指标对巴松错风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评价,指出巴松错风景区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其空间环境容量是开发中的限制因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的基础,科学地评价生态旅游资源是适度开发生态旅游的前提。通过对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实地考察与资料收集,确定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属三级旅游资源,适宜重点开发,且生态资源是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温江区绿道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温江区绿道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和科学依据。【方法】德尔菲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建立针对温江区绿道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体系,分别对温江区的五条绿道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温江区的绿道旅游整体发展较好,但温江区绿道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规划不够科学,管理不够完善,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结论】要想更好的发展绿道旅游,政府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必须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改变环境容量传统的研究思路,以扬州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风景区环境容量量化评价模型,求取各环境要素的容载率,找出风景区可持续发展限制性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10年来,瘦西湖风景区总体上处于弱载水平(23.39%),但在旅游旺季,特别是黄金周期间,又处于超载状态(139.31%).在超载状态下,瘦西湖风景区的主要限制因子分别为面状游憩空间面积、游船接待能力、水体的富营养化和城市节假日的住宿接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