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方红豆杉山地造林的坡向和苗木类型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坡向是影响南方红豆杉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的重要因素,造林以选择阴坡或半阴坡为优,并且以2年生幼苗造林效果较好。此处,宿土苗春季造林成活率和秋季造林成活率都极显著高于裸根苗造林。  相似文献   

2.
2012年采用2年生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实生裸根苗和容器苗造林,连续3 a观测其保存率和生长指标,研究裸根苗与容器苗造林成效。结果表明,两种苗的造林成活率均在95%以上,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1年后裸根苗的苗高生长量与容器苗相比无显著差异,2年后地径的增长量无显著差异,而造林成本低于容器苗;裸根苗造林有3个月的缓苗期,在缓苗期加强水分管理以提高造林成活率;试验发现云南红豆杉的年生长周期可以划分为慢速生长期、快速生长期和生长基本停滞期3个时期,依据生长周期的划分,在有灌溉的条件下,每年的3-4月为裸根苗最适宜造林期。  相似文献   

3.
用ABT生根粉、高效吸水树脂、腐殖酸钠蘸根剂处理华山松百日裸根苗,作造林成效试验,结果经三种处理剂蘸根后,对华山松裸根苗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以及当年苗高生长均有明显影响,其中以生根粉的效果最佳,高效吸水树脂次之,腐殖酸钠再次之。  相似文献   

4.
不同处理措施对红松造林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坡位、距林缘远近、采用防寒和裁冠处理,对红松容器苗和裸根苗的造林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坡位和距林缘距离对生长量影响不大;坡上死亡率裸根苗高于容器苗4个百分点;距林缘距离与裸根苗死亡率无关;带状造林不需要防寒和裁冠处理。  相似文献   

5.
从马尾松不同处理苗木造林3年生调查分析表明,马尾松截根移栽或切根裸根苗造林效果最好,根系发达,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且造林成本适中,而常规裸根苗造林效果差。在林业生产中应大力推广马尾松切根苗造林。  相似文献   

6.
在贵阳市长坡岭林场在开展了14科18属21种珍稀树种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袋装苗造林抗旱性和造林成活率高于带土球苗和裸根苗;红花木莲、青钱柳、飞蛾槭、南方红豆杉、蓝果树生长较好,比较适宜在此收集保存圃保存。为此,提出了珍稀树种保存建议:收集保存点选址时应根据收集保存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并结合当地立地条件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不同处理苗木造林初期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宁 《福建林业科技》2002,29(Z1):24-26,32
从马尾松不同处理苗木造林3年生调查分析表明,马尾松截根移栽或切根裸根苗造林效果最好,根系发达,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且造林成本适中,而常规裸根苗造林效果差。  相似文献   

8.
在石灰岩中山区的干旱阳坡使用吸水剂进行造林的试验表明,使用吸水剂配成泥浆沾根及在造林穴中预先施入吸水剂都会提高油松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量,尤其以沾根处理更为明显,是本区进行油松裸根苗造林时值得使用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研究3种育苗方式培育的2年生南方红豆杉苗(无纺布营养袋苗、塑料杯营养袋苗、裸根苗)在杉木林下套种的初期效果,及不同坡位、坡向对2年生无纺布营养袋苗在杉木林下套种的初期效果。结果表明:无纺布营养袋苗在杉木林下栽植成活率和当年抽高明显大于塑料杯营养袋苗和裸根苗,无纺布营养袋苗的成活率和抽高分别比塑料杯营养袋苗、裸根苗高出7.7%、43.3%和45.4%、58.3%;不同坡位对无纺布营养袋苗的成活率影响不显著,对抽高有极显著影响,南方红豆杉抽高大小依次是下坡>中坡>上坡,下坡的抽高分别比中坡、上坡高15.1%、63.2%;不同坡向对无纺布营养袋苗成活率影响不显著,对抽高有极显著影响,红豆杉抽高大小依次是阴坡>半阴坡>阳坡,阴坡的抽高分别比半阴坡、阳坡高出6.2%、57.8%。初期试验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在杉木林下套种,以采用无纺布营养袋育苗,在中坡、下坡、阴坡和半阴坡种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辽西岩质海岸侧柏造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苗龄、栽植季节、保水剂处理、根系处理等方面对辽西岩质海岸侧柏造林的栽植技术和成活情况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岩质海岸容器苗造林以1.5年生苗龄适宜,同苗龄容器苗造林春、夏、秋三季差异不显著;裸根苗造林前经浸水、带土坨处理可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用保水剂处理裸根苗对提高造林成活率作用明显,保水剂的最佳使用量为200~250 g.穴-1。  相似文献   

11.
第五讲适时造林选择造林季节要从气候、苗木特点及虫害情况来考虑。从气候方面来看,适宜的造林季节应具有适合苗木生根所需的温度条件及充足的水分条件;从种苗方面看,合适的造林季节应是幼苗具有较强的发芽生根能力;从病虫害方面看,合适的造林季节应是黑荆树定植期病虫害较少危害之时节。根据上述原则,就全国而言,春季造林最好。我区地处祖国南方,无霜期长,造林宜提早进行。据各地实践,用裸根苗造林,一般应在2~3月间进行。此  相似文献   

12.
选取裸根苗、塑料杯营养袋苗、无纺布营养袋苗等三种不同育苗类型的两年生南方红豆杉,研究其在杉木人工林林下的套种效果。结果表明:三种苗木类型中以无纺布营养袋苗造林早期表现最佳,平均造林成活率达到97. 5%,当年抽高达到32. 3cm;其次是塑料营养杯苗;造林效果比较差的是裸根苗。以无纺布营养袋苗为材料在不同坡位的造林成活率为96. 1%~98. 1%,造林成活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当年抽高差异极显著,下坡生长效果最佳;不同坡向间造林成活率95. 0.%~98. 2%,差异不显著,当年抽高22. 3~35. 2cm,差异极显著,其中阴坡生长初期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3.
对湿地松容器苗与裸根苗造林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容器苗造林成活率及当年抽高均高于裸根苗造林;经成本分析,容器苗造林成本每公顷反而比裸根苗造林低4.50元。因而应大力推广与普及松类容器苗造林。  相似文献   

14.
樟子松不同类型苗木造林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5a生樟子松移植桶苗、容器苗及2a生裸根苗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根系生长及树高生长的调查、分析得出,用移植桶苗及容器苗造林,比用裸根苗成林速度快2~4a,成活率及保存率也明显提高;经ABT生根粉、HRC保苗剂等处理过的2a生樟子松,成活率与用容器苗及移植桶苗的成活率相近,造林成本比较低。因此,提倡因地制宜,在不同的立地条件及生产条件下,选用不同的苗木造林。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土壤条件下,对桑树、榆树、刺槐、白蜡、柳树、杨树等6种阔叶树裸根苗雨季造林成活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桑树、榆树具有很强的耐干旱能力,其裸根苗雨季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是荒山、荒滩绿化、美化雨季造林的适宜树种。刺槐、柳树、杨树对干旱的耐受能力较差,其裸根苗不适宜雨季造林。白蜡对土壤水分的依赖性较大,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其裸根苗也可用于雨季造林。  相似文献   

16.
油松容器苗与裸根苗造林效果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立地条件的不同,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渭北黄土高原后沟作业区油松容器苗与裸根苗造林效果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容器苗造林成活率、幼树树高生长量均高于裸根苗,而且,不同坡位间容器苗与裸根苗造林成活率存在不同差异.  相似文献   

17.
<正> 多年来,油松造林一直沿用裸根苗栽植。容器苗、带坨苗近年虽有所发展,但比例小;裸根苗仍不失为主要造林方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会是这样。这种造林方法因苗木蒸腾失水,特别是苗根失水,往往导致造林失败。目前造林地又多为干旱阳坡,连续几年的干旱给造林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致使造林成活率很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85年我们选择极干旱瘠薄的阳坡,对裸根苗采取几种特殊处理进行造林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木荷营养泥团苗造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长瑞 《福建林业科技》2012,39(4):73-76,85
以木荷半年生、1年生大田实生裸根苗为试验对象,采用营养泥团苗秋植、裸根苗春植、裸根苗秋植3种不同定植方式进行造林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营养泥团苗秋植、裸根苗春植成活率极显著高于裸根苗秋植;平均树高、胸径和单位面积生物量大小顺序为营养泥团苗秋植>裸根苗春植>裸根苗秋植,营养泥团苗秋植平均树高、胸径和单位面积生物量极显著高于裸根苗春植、秋植.营养泥团苗秋植造林的成本虽略有增加,经灰色局势决策理论多目标综合评价,营养泥团苗造林是较佳的定植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油茶容器苗与裸根苗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新造油茶林幼苗成活率不高的问题,进行了油茶容器苗和裸根苗的对比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容器苗造林比裸根苗造林在成活率、抽梢率、树高、冠幅表现出显著差异.容器苗比裸根苗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适生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乡土树种容器苗和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与当年树高生长量,试验选用了华南地区造林绿化常用的香樟、枫香、荷木、红椎、石砾等乡土树种为材料,分别用它们的容器苗和裸根苗造林,并对造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裸根苗造林,在合适的造林季节,枫香、荷木能够达到理想的造林效果,香樟次之,红椎、石栎最差;在春天雨季造林,木荷、枫香采用裸根苗即可,香樟尽量采用容器苗,红椎、石栎必须使用容器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