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园林造景与中国传统风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剖析园林选址、园林组景、园林植物各园林造景要素与传统风水的内在联系,旨在用传统风水理论的科学内涵来指导未来的园林设计,从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并运用现代先进的技术理念创造出更多宜人的风水环境。  相似文献   

2.
分形理论是对自然界不规则实体进行描述的重要方法,对研究以“师法自然”为特色的我国古典园林滨水驳岸设计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研究在阐释分形理论概念与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Fractalyse软件分析我国古典园林与城市公园岸线形态的计盒维数,应用SPSS19.0软件对相关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与非参数检验,发现古典园林滨水岸线计盒维数与水域面积并无显著相关性,古典园林和城市公园滨水岸线差异性也不明显。研究结论质疑了城市公园滨水岸线不如古典园林丰富生动的惯性思维,也为未来古典园林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鱼”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被广泛应用,与其相关的“渔”也以不同形式隐含于古典园林之中,目前缺少两者相关的系统研究。对鱼类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应用的历史沿革进行概括,并从观赏娱乐对象、文化寓意、生态功能、意境营造、放生对象等方面研究了鱼在古典园林中的作用及应用方式。继而从造园主题、舫等园林建筑营建、沧浪意象的造景主题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渔。最后,对古典园林中鱼和渔的内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园林是为了补偿人与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作为生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载体,园林具有陶冶情操,寄托情感,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功能。私家园林的兴建为园林养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苏州古典私家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和古典园林的典范,发掘其所包含的园林养生思想,可对促进现代城市营造健康自然的居住环境提供有利帮助。在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和传统养生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的空间布局、山水和建筑、植物等自然人文因素中所体现的养生思想,总结苏州古典私家园林在改善居住环境和园林养生方面的运用,对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在现代人居环境中的应用,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四川地区有着丰富的竹类资源,竹材也因其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独特的美学与文化价值,在四川古典园林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对四川古典园林经典实例的广泛调研,分析了四川古典园林中竹子的空间营造和意境营造;探讨了竹在四川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形式;并将四川古典园林中的竹文化与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中的竹文化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6.
浅议台州园林景观中的风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与风水理论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以台州几个城市园林为例,从园林选址、园林规划、园林造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来简单论述园林中渗透的风水理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园林吸收了历代造园的精华,融入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物质财富。其中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蕴含了天人合一,归隐山林和无往不复的空间趣味,其中留园是中国造园史上的巅峰。从现代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出发,通过对格式塔基本理论的认识,将该理论应用于对苏州古典园林留园景观空间的分析。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出发,解析留园的造园手法和对游人知觉影响,发现园林在布局和建造上的巧妙之处,实现现代理论对传统园林的重新解构。  相似文献   

8.
王瑞强 《林产工业》2023,(10):99-100
<正>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运用国画元素和古典园林意境,注重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表达,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手法,将自然、人文、历史等元素融合在一起,能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而运用国画元素和古典园林意境的手法创造出来的中国古典园林,独有一种幽静、雅致、古朴、自然的环境氛围,使人们置身其中,就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在本文中,将探讨纪录片《中国古典园林之旅》中的国画元素与古典园林意境共通之处,为优化园林设计理念,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吴艺思 《绿色科技》2020,(3):51-53,58
指出了中国古典园林代表了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底蕴及传统的审美情趣,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并非属于单一性的元素堆砌,而是基于深入解读传统文化,进而把现代元素也实施了合理的融入,把当前人们的审美需求作为核心去创设出极具传统韵味的园林景观。基于此,以武夷绿洲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例,探讨了把中国古典园林的部分经典造景手法运用到现代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运用形式多种多样,实现了古典园林经典的造景手法和现代美学的完美融合,以期为今后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诗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古典园林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本文论述、分析了诗歌、绘画对中国造园艺术的影响,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追求诗情画意的美学意味和独特的美学传统.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中,直接或间接以声音为元素的景观营造比比皆是。作者通过传统诗词、美学理论以及古典园林中的实例,阐述了声景的概念以及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的构成,并从植物、地形和建筑等园林设计要素层面探讨了古典园林声景的营造方法,以期为现代园林声景设计提供值得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何英琴 《甘肃林业科技》2007,32(3):50-54,81
中国古典园林是集建筑、园艺、书画、文学、音乐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通过对音乐审美的本质,园林审美与音乐审美的关系,音乐在古典园林中的作用,古典园林中音乐审美的实践等分析,阐明了音乐在园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特有的生态化和“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特征,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独树一帜,影响遍及世界,特别是中国的邻国日本、朝鲜等。而日本在中国古典园林与本土文化相复合、变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不同的艺术特色。本文主要从一般手法和特殊手法两方面来论述中日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差异。一般手法主要包括意境、空间和材料三方面。而特殊的手法主要是指园林风水及禁忌方面的手法。  相似文献   

14.
西方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发展有深远影响。采用演绎论证的研究方式,以玛丽宫苑和雪铁龙公园2个法国古典和现代园林为例,比较分析西方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的空间构成差异,从场地与空间、空间结构与组织、空间形式与构成3个维度,论证西方古典和现代园林的构图联系。从比较研究中得出,现代园林可以继承和借鉴古典园林的空间组织、布局和构成等,同时需要结合时代加以创新,并转化成现代语汇,满足现代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5.
水口园林设计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口园林是徽学研究者在研究徽州园林的时候发现的一种未见园林书籍所记述的一种古典园林形式.水口园林的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中国古典园林一般分为三种形式,即皇家园林(宫苑)、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水口园林的发现,丰富了中国古典园林内容,并且成为最早的公园雏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口园林是我国古代环境意识的集中展现,是一定区域环境系统规划的产物,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园林,也可能是世界最早的公园雏形.  相似文献   

16.
八景是对一个地方典型自然和文化景观的集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种形式.余荫山房为富有岭南特色的古典园林,它布局精巧.本文以岭南古典园林-余荫山房为例,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余荫山房八景文化景观这一特殊的地域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在现代景观设计加以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苏州古典园林与我国北方皇家园林及欧美园林在风格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平面布局上充满了符合中国古代哲学的曲折,该文对苏州古典园林平面布局的线性曲折形式和虚实相间的艺术效果进行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大历史观②视角,以唐宋期间文艺创作主体(知识群体)为切入点,并以其出身的转变为线索,研究阶级流动引发的审美观念转变对古典园林美感的塑造作用。受社会变革和阶级流动影响而形成的文化心理决定了文学和绘画风格的转变,也间接指导着古典园林的营造实践,为园林与文学、绘画之间的进一步融合奠定了基础,使园林景观形式中积淀了丰富的社会内容。"立足本土,世界眼光",探究园林美感的形成基础也将会为园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当今市场上的主流院墅,皆为"合院形式",从规划布局上可分为北方合院派和南方园林派。合院派延续四合院围合之势,形式严谨,多设计庭院空间。园林派则以"天人合一"为造园理念,多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传承对象。杭州华元和庄借鉴苏州写意山水式造林手法,在吸收西方现代生活流线的同时重现了传统园林的白墙灰瓦。以华元和庄自然山水景观设计为探讨了对象,分析了留园造景艺术对其的影响,并通过该案例研究南方新中式园林风格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应用,提出了该风格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人从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设计原则、布局和造园要素等方面论述了这类园林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它是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一个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