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幼林间种金钱草[Desmodium styracifolium(Osbeck) Merr.]对油茶林生长指标的影响,并对间种金钱草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茶新造林地间种金钱草对油茶幼林树高、地径和冠幅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对油茶幼林间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间作迷迭香对油茶幼林生长及病虫害的影响,结果表明:间种迷迭香对油茶幼林树高、冠幅生长影响不显著,但是显著促进了花芽的分化,比对照提高了29%;间种迷迭香能极显著(P0.01)降低油茶幼林虫害的发生程度,虫害指数减少了91.1%;效益分析表明,油茶幼林间种迷迭香平均年产值为29 250元/hm~2,平均年利润可达17 775元/hm~2。  相似文献   

3.
间种对油茶幼林生长的影响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黄豆、花生、红薯和烟叶4种农作物于油茶幼林内进行间作,研究不同间种模式对油茶幼树树体生长的影响,并对间种不同经济作物的油茶幼林林地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间种可促进油茶幼林的生长,其中间种黄豆效果最好,树高增加了0.11 m,地径增加了0.04 cm,冠幅增加了0.21 m~2,花芽数增加了20个/枝。间种可增加油茶幼林的经济效益,其中间种烟叶效益最高,经济产出为48 960元/hm~2。综合来看,油茶幼林间种的经济作物宜选择较矮小、具根瘤固氮菌的花生、黄豆。  相似文献   

4.
为寻求油茶幼林林下经济作物高效间作模式,对花生、大豆、黄菊这3种经济作物进行油茶幼林林下间种试验,并对油茶幼树树体生长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油茶幼林林下间种均能有效促进油茶幼树树体的生长,其影响顺序分别为间种花生间种黄菊间种大豆,建议推广油茶幼林间种花生模式。  相似文献   

5.
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间种模式(间种黄豆、西瓜、花生、松苗和不间种)油茶幼林的生长量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油茶新造林以间作花生和松苗较好,但是有间作植物的油茶林的成活率及生长量均低于未间作的油茶纯林。  相似文献   

6.
采用田间分区试验,设计了4种试验模式和1种对照模式。通过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柑橘幼林内间种合适的农作物对柑橘幼林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柑橘幼林内间种夏季西瓜、秋季西瓜和冬季蔬菜的栽培管理模式对柑橘幼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在该模式下,3年生的柑橘幼林,平均高达到了169.7cm,平均围径16.7cm,南北向平均冠幅172.7cm,东西向平均冠幅168.4cm,分别比对照模式多68.4、6.9、71.6、71 cm,分别是对照模式的167.56%、171.01%、170.76%和172.87%。  相似文献   

7.
覆草间种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及生长量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覆草和间种的油茶幼林林地土壤及生长量指标进行分析测定,应用主成分分析,将10个指标(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水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细菌数量、新梢长度和树高净生长量)简化为2个主成分,2个主成分所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89.818%。结果表明:覆草和间种均能改善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提高幼林生长量,稻草覆盖试验D处理(覆草7 500 kg/hm2)为最佳油茶林地覆盖方式;间种试验表明,间种红薯为最佳油茶林地间种方式;间种红薯与D处理相比较,间种红薯为最佳油茶林地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8.
以从湖南省引进的13个油茶(Camellia oleifera)良种为研究材料,开展引种栽培试验,通过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树高及地径4个性状指标的观测,分析引进油茶良种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油茶良种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幼林的树高、地径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基于造林的保存率及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优先选择造林保存率高且生长快的湘林32、湘林78、湘林97和湘林210等4个良种作为富宁县油茶产业发展引进推广的良种,其2年生幼林的树高、地径的生长量分别可提高14.3%~22.9%、9.3%~20.4%,分别达80.00~86.00cm、78.67~86.67mm;其次是湘林1、湘林3、湘林4和湘林27。  相似文献   

9.
五个油茶良种嫁接苗苗期生长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1~6月在建水县李浩寨油茶苗圃基地对云南省已认定的5个油茶良种(云油茶3号、4号、9号、13号、14号)进行了嫁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5个油茶良种嫁接苗成活率达84.7%,苗木生长健壮,半年生平均苗高12.1 cm,平均地径0.38 cm;5个油茶良种在嫁接成活率、苗木高、地径、主根长度、侧根数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其中云油茶9号、云油茶14号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0.
油茶间种     
油茶间种就是在油茶幼林、成林内间种粮食、油料、绿肥、饲料、药材、瓜菜,以及在林间培育树苗,以间种代替抚育,促进油茶和间种作物共同生长发育,实现油茶和间种作物都能增产的方法。油茶间种是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生产方针的一个有效措施,对山区、丘陵区的劳动力、土地能够进行综合利用,也是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山区经济的重要途径。一、间种的好处油茶林内问种好处很多,特别是间种豆科绿肥。因为种植油茶的丘陵山地,多属红壤土,质地比较贫瘠,而油茶是高产  相似文献   

11.
红河引种云油茶新品种的早期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0年从广南油茶研究所引种云油茶3号、4号、9号、13号、14号5个优良品种到金平和绿春两地进行田间试验,以广南油茶研究所苗圃地5个油茶新品种的生长情况为对照,分析了引种地其幼林早期的成活率、保存率、生长量及对干旱和低温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云油茶新品种早期在金平和绿春生长正常,当地的环境条件能满足其生长,金平试验地造林1年时的苗高、地径和春梢生长量分别为广南油茶研究所苗圃地同龄大苗的88.7%、95.3%和94.9%,绿春试验地造林2年时3项指标分别为广南的91.1%、92.7%和91.8%;并且在两地都表现出很强的抗寒和抗旱能力,但金平试验地虫害的发生较严重。  相似文献   

12.
滇南高山峡谷地区立体小气候对油茶幼林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集约管理和粗放管理2种模式在不同海拔条件下油茶幼林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滇南高山峡谷区立体小气候对油茶幼树的生长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集约管理条件下,海拔1 500 m地段的油茶幼林,其平均地径、株高、春梢生长量分别比海拔1 600 m地段的增加了64%、28%、67%.集约管理与粗放管理相比,地径、株高、春梢生长量分别增加了37%、44%、128%.但海拔对粗放管理的幼林影响较小.建议在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设计时充分考虑因海拔变化而导致的小气候对油茶幼林生长的影响,更好地做到因地制宜,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3.
比较油茶幼林套种黄花菜和油茶纯林栽培的生长结实和投入产出差异,结果表明,在其他经营措施一致的情况下,油茶套种黄花菜4a后树高、地径、冠幅、分枝数和单株结果数均高于纯林,其中树高、地径、单株结果数分别达到1.66m、3.52cm、142个,增加了9.89%、14.66%和33.96%,显著促进油茶生长结实差异。套种黄花菜,可收获花、花粉和根等产品,不仅经济效益好,且生态价值高,是适宜丘陵红壤地发展的油茶幼林套种的良好生态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林农间作对油茶林病虫害的影响情况,从而确定病虫生态调控模式,在油茶幼林中分别间种金银花、大豆、花生3种作物,就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林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调查与差异及回归分析。调查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烟煤病以及油茶尺蠖、油茶毒蛾等油茶主要病虫害都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炭疽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显著,其中,间作金银花处理的效果最好,防效达27.80%;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软腐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不显著,防效都在10.00%左右;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烟煤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也不显著,防效都在10.00%左右;间种花生、大豆的油茶林与其纯林的虫咬率间差异显著,防效分别为21.97%、20.33%。文中由此得出,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主要病虫害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大豆是3种间作模式中最适用于调控油茶病虫害发生的间作模式,采用这种间作模式可以促进油茶幼林的生态调控,还可提高种植作物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朝阳市属于半干燥半湿润的干燥区,降水偏少,造林成活率低,通过山杏林未间种农作物和间种农作物地块对比试验分析得出了结论:间种矮稞农作物山杏林普遍比没有间种农作物的山杏林无论是当年造林成活率还是地径、树高、当年生长量要好。在4个分区地块中的成活率A区78%,B区为86%,C区为83%和D区为84%,均达到了合格标准。成活率最高为B区,其次为C区,最差的为A区。不同分区地径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A区地径长势最弱,B、C和D区地径比A区分别高25.7%、15.7%和12.8%;B区地径生长最好,比C和D区分别高出8.6%和11.3%;C区比D区高出2.5%。在树高方面,B区和C区树高分别比A区高出11.9%和6.9%;D区仅比A区高出3.2%;B区比C区高出4.6%,B区比D区高出8.4%,;C区比D区高出3.6%。在当年生长量方面,B区、C区和D区比A区分别高出54.8%、29.0%和25.8%;B区比C区、D区分别高出20%、23.1%;C区比D区高出2%。  相似文献   

16.
旱冬瓜山地造林施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7月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旱冬瓜山地造林施肥试验,2011年1月进行旱冬瓜幼林高、径生长量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进行山地造林时施底肥能显著促进旱冬瓜幼林的高、径生长,施肥幼林高生长高出对照43.5%,径生长高出对照92.7%;以施N肥的作用最为显著,尤以150 g表现最好,林木的高、径平均生长量分别高出对照85.2%和165%.  相似文献   

17.
谈油茶间种     
油茶间种就是在油茶幼林、成林内间种粮食、油料、绿肥、饲料、药料、瓜菜等,是以间种代替抚育,促进油茶和间种作物共同生长发育,实现油茶和间种作物都能增产的方法。又是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生产方针的一个有效措施,对山区、半山区的劳动力、土地能够进行综合利用,也是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山区经济的重要途径。油茶多种植在丘陵、山地,土壤质地多较贫瘠,而油茶是高产作物,需要肥料较多,如何广辟肥源,解决肥料问题是油茶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根据各油茶种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油茶芽砧嫁接成活率及苗木生长的影响因素,选取接穗品种(A)、生根粉浓度(B)和接穗粗度(C)3个因素,每个因素分别设3个水平进行L_9(3~4)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因素A对油茶嫁接成活率影响较大;因素B不是影响嫁接成活、地径和苗高生长的主要因素;因素C主要影响油茶苗木嫁接后期地径和苗高的生长。影响油茶芽砧嫁接成活率、地径、苗高3个指标的最优组合是A_1B_3C_3。嫁接120 d后,嫁接成活率达92.22%,地径2.07 mm,苗高11.2 cm。  相似文献   

19.
从广东、广西地区引进优良的抗性马尾松种子,容器育苗后进行造林示范试验。不同造林模式对抗性马尾松成活率及生长测定结果表明,营造抗性马尾松种源纯林和混交造林,抗性马尾松种源幼林成活率均为93%以上,各造林模式间差异不明显;与杉木混交的抗性马尾松种源林生长缓慢,与其他3种造林模式的抗性马尾松种源幼林高、地径生长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针对油茶造林成活率不高的问题,调查了不同油茶苗木类型对造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容器苗的造林成活率及造林后幼林长势明显优于裸根苗,以无纺布轻基质苗最好,造林成活率达90.6%。苗龄对容器苗造林成活率有较大影响,其中以3年生容器杯大苗的造林成活率最高,造林成活率达98.3%。容器杯实生苗的造林成活率及造林后幼林前期生长要优于容器杯嫁接苗,但花芽出现的时间较容器杯嫁接苗要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