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云南油料树种硬核野生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3-2014年对硬核在云南的野生资源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硬核在北纬21°08′~22°50′的勐腊县、景洪市、勐海县、孟连县和西盟县海拔700~1 600 m山地疏林中有野生,海拔900~1 300 m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分布较多,种群数量较大,开花结实正常,自然更新能力较强。在所调查的18个样点中,壳斗科植物都属于优势种。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地调查,对坡垒随地形因子(海拔、坡向、坡度)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垒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低海拔600~900 m,先随海拔增高而增加,海拔700~800m时候达到最高值,随后随海拔升高而减少;不同坡向对坡垒数量分布影响为:北坡西南坡东北坡南坡西北坡西坡东南坡东坡,阴坡上分布的坡垒数显著高于阳坡上的分布数量;坡垒集中分布在坡度20~25°范围内。可见坡垒的分布格局与海拔、坡向及坡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四川什邡林区天然珙桐分布情况,于2016年7月,采用野外实地调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珙桐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什邡市野生珙桐资源的海拔分布主要在海拔1 200 m~1 800 m;野生珙桐通常分布在坡度20°~60°区间范围内的山坡沟谷地带,且在较为陡峭的36°~45°之间分布最为集中;从坡向分布来看,珙桐主要分布在阴坡湿润地区;坡位分布特征上,珙桐天然分布主要以中下坡位为主;在海拔1 600 m~1 800 m区间范围内,样地平均珙桐天然更新幼苗数达到最大值,更新株数平均为193.75株·hm~(-2),天然更新区主要分布在阴坡地带和中下坡位。  相似文献   

4.
以引种的‘香玲’核桃为试材,对襄阳市保康县不同海拔区域的核桃生长结果习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生长年限下,引种的‘香玲’核桃平均树高、平均地径在海拔700~800 m呈现最大值,单株冠幅面积和单株结果数量在600~700 m呈现最大值,700~800 m产量最不稳定,病果率在海拔600~700 m最低;在海拔800 m以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树体平均高度、树体平均地径、单株冠幅面积和单株结果数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保康县600~800 m区域是最适宜‘香玲’核桃引种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湖北林业科技》2017,(2):35-38
以2003年4月16日的TM\ETM数据为数据源,采用最大似然法提取了湖北麻城市境内杜鹃分布信息,分析了麻城杜鹃在不同海拔、不同坡度、不同坡向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麻城市的野生杜鹃主要分布于海拔600~900 m的范围内,海拔越高,杜鹃的覆盖率越大,是海拔900 m以上山地的优势物种,60%以上的杜鹃分布在坡度15~35°的范围内,南坡分布的比例多于北坡,表明本地杜鹃趋向于分布在高海拔、陡坡度的南坡。  相似文献   

6.
通过郭岩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样地调查,计算群落不同物种的重要值。选择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Pielou指数(E)及Margalef指数(DM)、Sorensen指数、Jaccard指数、CD系数、Cody指数来反映郭岩山不同海拔梯度内部与之间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栲树、油茶、木荷等分布在四个以上的海拔梯度山地中,是研究区群落的主要组成;区域内群落物种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增高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中高海拔梯度范围内(700~900 m)物种多样性较高,物种组成丰富;在高海拔梯度(900 m以上)的群落物种多样性较低,海拔700~800 m与800~900 m群落间物种多样性相似度最高,而800~900 m与900~1 000 m的物种相似度最低。  相似文献   

7.
森林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是生态恢复和生态水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将祁连山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林分布区划分为4个海拔区段,并在不同区段内设置样地进行调查,分析青海云杉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种群垂直结构表明,不同海拔区段乔木层中层木均最多,海拔2 900~3 100 m和3 100~3 300 m上层木居中,海拔2 700~2 800 m下层木居中。种群径级结构表明,小树和中树所占总体比例均达到76.3%以上,大树个体较少,青海云杉种群更新较好,处于恢复阶段。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表明,海拔2 700~2 800 m、2 900~3 100 m和3 100~3 300 m的青海云杉种群呈聚集分布格局,海拔2 800~2 900 m的青海云杉种群呈泊松分布格局,2种分布格局可能分别受制于气候因子和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西双版纳金线莲分布、生境及采收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是金线莲在西双版纳的自然分布较广,海拔650~1 800m的地域均有分布,常见于海拔650~1 200m的林下。目前,采集野生金线莲的活动十分的普遍,野生资源面临极大威胁,现只有在交通不便的林下保留着零星的野生分布,开展人工繁殖已十分必要。文章就西双版纳金线莲野生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树木年代学的方法,按照珙桐的分布特点分海拔下限(1400 m~1500 m),中部(1 600 m~1 700 m),上限(1 800 m~1 900 m),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下北川珙桐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表明:海拔上限珙桐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幼苗及30 a~40a的个体;在海拔中部,30 a~40 a的个体占的比例较大,争夺空间和资源的能力更强;海拔下限的实生幼苗较多.在中部海拔分布的珙桐较多,且年龄结构集中在30 a~40 a之间,低海拔的种群特征是以幼苗为优势,而高海拔面有的幼苗却很少,表明海拔对珙桐种群年龄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湖南壶瓶山江坪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的昆虫群落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指出优势度指数在海拔900 m处最低,随海拔升高而略有上升;多样性指数在海拔900~1 500 m处比较高且稳定;而均匀度指数在海拔600~1 500 m地带略高且稳定。江坪多样性值较高的指数处于海拔900~1 500 m地带,其次是高海拔的1 800 m左右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该地区昆虫群落的优势度、多样性、均匀度三个指标均不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而具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祁连山北坡中段的大野口流域,沿海拔梯度(2 500~3 300 m)调查了青海云杉中龄林的结构,并分海拔段(每100 m)进行统计。结果表明:1)研究区森林密度较大但树木个体较小,密度、胸径、树高和冠幅直径(平均值±SD)分别为1 550±628 株·hm-2、13.9±6.2 cm、8.1±3.7 m和3.3±1.7 m。随海拔升高,密度降低、平均胸径和冠幅直径增加,平均树高呈"单峰"变化,峰值在海拔2 800~2 900 m。2)研究区森林的径级组成以小树(DBH: 5~12.5 cm)和中树(DBH: 12.5~22.5 cm)为主,树高(H)以6~12 m的树木为主。随海拔升高,林内幼树(DBH≤5 cm)比例基本稳定,小树比例略有下降,中树比例呈"单峰"变化,峰值在2 800~2 900 m,大树(DBH>22.5 cm)比例增加。H≤6 m的树木比例呈"V"字型变化,在海拔2 800~2 900 m最低,H为6~12 m和H>12 m的树木比例均呈"单峰"变化,峰值分别在海拔2 600~2 700 m和海拔2 800~2 900 m。3)林分高径比介于0.45~0.73,胸高断面积介于7.86~33.32 m2·hm-2,随海拔升高两者均呈"单峰"变化,峰值在海拔2 800~2 900 m。分析表明,随海拔升高,青海云杉林的结构呈明显变化,并在中间海拔区(海拔2 800~2 900 m)达到最优。因此,分海拔区段建立森林结构与水文过程的定量关系并进行生态水文模型的参数设置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对上杭县域毛竹林生长分布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毛竹在海拔550m以上的中低山较适应,生长较好,其中分布最多的是海拔600~800m的山地,对丘陵地较不适应,分布较少,生长较差;毛竹胸径在一定幅度范围内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上升,在海拔1000m左右毛竹胸径最大。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调查普洱市七叶莲野生资源地理分布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七叶莲野生资源地理分布与气候、地形之间的关系,并对海拔与七叶莲枝叶总皂甙含量做相关性分析。调查结果表明:七叶莲野生资源在普洱全市均有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区域分布尤为集中,其水平分布范围为99°20′11″E~101°55′04″E,22°18′20″N~24°17′58″N,垂直分布范围为海拔500~1 900 m。经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七叶莲地理分布的主要水热指标的排序为湿度因子热量因子降水因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七叶莲所分布的海拔与其林木枝叶总皂甙的含量具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48,最高海拔(1 460 m)与最低海拔(1 006 m)的七叶莲枝叶总皂甙含量比为1.0∶1.5。  相似文献   

14.
不同海拔高度对灵山正路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全面了解花椒在不同海拔下的生态适宜性,以四川省冕宁县选育认定的灵山正路椒为材料,在冕宁县1 800、2 000、2 200、2 400、2 600、2 800 m 6个海拔梯度条件下,调查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对灵山正路椒的物候期、品质、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物候期随海拔的升高而向后延迟;品质、产量在海拔1 800~2 600 m范围内与高度呈正相关,之后降低;经济效益在海拔1 800、2 000 m时最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标本信息查阅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调查分析广东省荨麻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得出:广东荨麻科植物共15属,69种,1亚种,15变种;在水平分布上以粤北地区分布最多,在垂直分布上以海拔600~800 m之间最多。基于研究结果,分析总结该植物的应用现状,并对其资源保护利用、繁育措施、园林应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兴安岭林区的平榛,在自然地理分布上属于其分布的北边缘,其生态生物学特性与其主分布区略有不同。平榛为直立灌木,高1-3m,常丛生,种子含油51.6%、淀粉6.65%,是大兴安岭林区重要的野生经济植物。  相似文献   

17.
滇结香(Edgeworthia gardneri Meissn),又称小构皮、构皮树、构树,属瑞香科常绿灌木,高1~1.5 m,最高达4 m;树皮纤维是制造宣纸、蜡纸、牛皮纸等高级纸张的优良材料;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湖南等省。位于云南省腾冲县的高黎贡山西坡,该地区村、社集体林内野生滇结香资源丰富,大多生长在海拔1 700~1 900 m的坡地上。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典型抽样法,对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邓生阴坡的的岷江冷杉原始林进行了分布以及种群特征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林主要分布在湿润的阴坡或半阴坡,常形成多种群落类型,并能从海拔2 700 m的坡底连绵成片分布到海拔3 800 m的林线;主要有6类群落,分别为岷江冷杉-华西箭竹林、岷江冷杉-峨眉玉山竹林、岷江冷杉-冷箭竹林、岷江冷杉-大叶金顶杜鹃林、岷江冷杉-星毛杜鹃林和岷江冷杉-无柄杜鹃林。研究区岷江冷杉相同径级的树高随着海拔的升高却逐渐变矮,在海拔2 700 m、2 900 m、3 100 m和3 300 m的岷江冷杉种群属于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海拔3 600 m岷江冷杉种群属于稳定型的年龄结构;岷江冷杉林剧烈的种间竞争发生在森林底层或下层,海拔2 700 m~3 200 m间岷江冷杉种群的主要竞争对象是华西箭竹,海拔3 200 m~3 600 m的范围的主要竞争对象是大叶金顶杜鹃和无柄杜鹃,影响岷江冷杉种群繁殖与更新;岷江冷杉种群常遭受病虫兽害和风灾与雪灾,影响岷江冷杉种群生长发育和造成数量减小。  相似文献   

19.
西双版纳兰科植物海拔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整理,确定西双版纳野生兰科植物428种。将研究区按200 m海拔段划分为10个海拔梯度,分析兰科植物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西双版纳兰科植物的垂直分布格局呈"中间膨胀型",峰值出现在1 000~1 200 m海拔段;②相邻海拔段的兰科植物种类相似系数较高(0.31~0.79),海拔段相隔越远相似性系数越小;③随海拔升高各海拔段的兰科植物生活型及区系成分的种类数量也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垂直分布格局;④地生兰和附生兰的种数在海拔600 m左右达到平衡,600 m以上附生兰占优势;⑤各海拔段兰科植物均以热带种类占主导地位(72%~87.8%),其中又以热带亚洲分布型的种类占优势。  相似文献   

20.
面对气候变化,为了更加科学地进行森林经营抚育,提高生态林的功能效益,选取泰安徂徕山区不同海拔和坡向的油松、麻栎2个树种的样本,建立年表,分析各树种径向生长与气温、降水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麻栎、油松2个树种生长更易受降水的影响,两者与7月份、8月份的降水量呈正相关,2个树种对降水和气温因子响应程度为油松大于麻栎。在海拔600~800m范围内,油松对降水和气温的响应程度是阳坡大于阴坡,表明油松较宜生长于600~800m的阳坡,而麻栎对气温和降水2个因子的响应表现也是阳坡大于阴坡,600~800m范围阳坡较适宜麻栎的生长;在海拔400~600m范围,油松生长与降水、气温的相关性不显著;在海拔200~400m范围内,阴坡的油松生长主要受气温限制,阳坡的油松生长主要受降水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