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锐 《防护林科技》2016,(4):48-49,79
以抚顺地区不同树龄的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林下土壤进行土壤酶活性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0~20cm和20~40cm土壤脲酶和多酚氧化酶都随着树龄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0~20cm和20~40cm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都随着树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采取烘干法,对嫩江沙地不同林龄小黑杨、樟子松防风固沙林的土壤含水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黑杨林分,在0~40cm土层,各年龄段林分土壤含水率均高于该土层无林地土壤含水率;在0~20cm土层,随林龄的增加,土壤含水率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在20~40cm土层趋势相反;13年、21年、25年林地0~20cm层土壤含水率均高于同龄林20~40cm层土壤含水率,40~60cm、60~80cm呈无规律性,且均低于同龄林40cm以上土壤含水率。樟子松各林分同层土壤含水率随林龄增长均呈上升趋势,各林龄同层土壤含水率均低于无林地同层土壤含水率(0~20cm土层相反)。  相似文献   

3.
利用红锥、火力楠、黎蒴、山杜英和樟树对杉木林进行改造,采用5点取样法对5种改造林分0~20 cm和20 ~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锥林2个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呈波动性上升趋势;火力楠林0 ~ 2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呈升—降—升的变化,20 ~ 4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缓慢下降又微升;黎蒴林2个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均呈缓慢上升后下降变化;山杜英林2个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均呈波动性变化;樟树林0 ~ 2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升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20 ~ 40 cm土层的呈“M”型变化.5个林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相对应时间段均为0~20 cm土层极显著高于20 ~40 cm土层(P<0.01).  相似文献   

4.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理化指标空间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祁连山青海云杉分布带不同土壤剖面(0~40 cm)及不同海拔梯度上(2 500-3 100)土壤的温度、有机质、容重、水分等特征的分析,揭示土壤特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土壤温度随剖面深度的增加和海拔梯度的上升,都表现为明显的增大趋势。在0-10 cm,10-20 cm,20-4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35.2±24.6)g/kg、(111.2±14.3)g/kg、(91.7±12.9)g/kg,变异系数分别为18.23%、12.83%、14.10%;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加;土壤容重在剖面层次上具有明显的增大趋势,在海拔梯度上随海拔升高逐渐减小;土壤水分在0~40 cm土层内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在海拔梯度上表现为波动变化,无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沙地不同密度樟子松林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在辽宁省章古台试验区对沙地不同密度樟子松林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樟子松林分不论密度大小,雨季土壤含水量整体上明显高于春季;不同林分密度的樟子松林土壤水分含量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有所不同,春季试验地各层土壤的含水量从上到下大体上呈下降趋势,北试验地0~60cm层次土壤含水量下降的比较明显,南试验地在60~100cm层次间出现了急剧下降的情况;雨季0~40cm土层间,试验地土壤水分含量都呈上升趋势,40~150cm这几个层次间,试验地土壤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且在40~100cm的层次上2试验地下降的幅度都比较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32块样地土壤数据,对亚热带日本落叶松中、幼龄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中龄林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明显高于幼龄林;(2)混交林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明显高于纯林;(3)0~80 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72.25 t/hm2。有机碳主要集中在表土层0~20 cm处,此表土层有机碳密度分别是土层20~40 cm、40~80 cm的175.21%、129.52%。在土层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土壤有机碳密度呈下降趋势;(4)与适宜亚热带地区生长的造林树种——杉木相比,日本落叶松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明显高于20年生杉木人工林,说明日本落叶松林土壤的固碳能力大于杉木人工林,从侧面也反映了同样作为亚热带地区的造林树种,日本落叶松林要优于杉木人工林。  相似文献   

7.
以乌拉山自然保护区7种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在白桦林、蒙古扁桃林、油松林和草地设置7块样地,从0~10 cm、1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取样,测定其物理和化学性状,探讨了研究区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容重、含水量与最大持水量)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土壤容重表层最低,随土层加深逐渐增加;土壤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则表层最高,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样地间物理性状具有显著差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843**),而与土壤含水量(r=0.714**)、最大持水量(r=0.713**)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林分类型通过凋落物的组成和产量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化学性状中有机质及全N含量具有明显分层现象,表现出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的趋势,而土壤全P含量及p H值各土层无显著差异。各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N含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r=0.817**);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与土壤有机质及全N含量具有显著关系。该地区不同林分类型之间的土壤——植被协同反馈机制主要由土壤有机质含量调控。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怀化市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林地土壤养分状况,对该地区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等9个县的油茶林地0~20 cm、20~40 cm土层及根际土壤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怀化地区油茶林地土壤p H值4.3~4.6;土壤氮、磷、钾的含量较高,而有效养分较低,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低,分别仅为16.587、0.172、43.592 mg/kg;根际有效养分含量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其中有效磷最明显,根际土壤的平均含量为2.515 mg/kg,是0~20 cm土层的1.38倍,20~40 cm土层的4.54倍;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在0~20 cm土壤中的有效性均大于20~40 cm土层土壤。  相似文献   

9.
油松与锐齿栎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锐齿栎林和草丛壤微生物Cmic,Nmic量及其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油松,锐齿栎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土壤剖面中从上到下明显的下降趋势,0-20cm土层是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集中分布区;(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孔隙度,细根(死,活)生的量呈正相关,与土壤容呈负相关;(3)0-30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锐齿栎林,油松林和草丛的Cmic分别为565.87,87,502.64,292.25mg/kg,Nmic分别为89.48,79.34,46.38mg/kg,不同植被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排序为:锐齿 栎林>油松林>草丛。  相似文献   

10.
不同树龄胶园土壤养分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规模植胶背景下,为了探究胶树整个生命过程土壤养分的变化以及分布规律,以海南广坝农场为例,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对同一农场8个不同龄段的胶园土壤养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胶林土壤表层(0~20cm)有机质平均含量明显高于20~40cm土层,且随着树龄增加有机质含量呈现出先递减后增加的趋势。不同树龄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从大到小为次生林(CK)>5a>10a>35a>20a>40a>25a>30a>15a。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质在0~20cm土层与全氮呈显著相关(R=0.781 30),在20~40cm土层,与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8 11),与全磷呈显著相关(R=0.772 49)。2)胶林土壤的全氮含量表层(0~20cm)显著高于下层,表层土壤的全氮含量随着树龄缓慢增加,20~40cm土层随着树龄先递减后增加。土壤全氮含量高低顺序为次生林(CK)>5a>10a>35a>40a>30a>25a>20a>15a。3)胶林土壤中的全磷含量随着土层深度下降,且随树龄变化与有机质相吻合(先减后增)。各个龄段全磷含量高低顺序为5a>10a>次生林(CK)>35a(40a)>20a>25a>15a(30a)。4)全钾含量在土壤剖面上无明显变化,但却随着树龄的增加逐渐减少。土壤中全钾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35a>10a>5a>25a>30a>次生林(CK)>20a>40a>15a。上述结果主要是因胶树生长发育特点、土壤质地类型以及人为施肥管理上的差异等综合影响所致。通过本次试验,期望能够了解橡胶树在不同树龄对各养分的需求以及土壤中各营养元素的动态变化,为指导胶农科学生产和施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连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时空序列和定位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东门林场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连栽导致桉树人工林多数土壤养分含量不同程度的下降:(1) 土壤的pH值、土壤交换性Ca和速效K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不显著;土壤有机质、水解N和全K在0~20 cm土层显著下降,在20~40 cm土层,变化不显著;(2)全N在20~40 cm土层,显著下降,在0~20 cm土层变化不显著;有效P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无显著变化,全P在20~40 cm土层显著上升;交换性Mg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都显著下降;(3) 在0~40 cm土层,全N、水解N、交换性Mg显著下降,土壤pH值、有机质、全K、速效K及交换性Ca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伊犁河谷沙枣、新疆杨、加小杨×俄罗斯杨和白榆等4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采样和室内测试分析,对0~20cm和20~40cm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等指标进行分析测定,并研究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酶和养分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20~40cm土层较少;各模式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白榆林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全钾和速效钾处于较高水平,新疆杨林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有一定的相关,其中脲酶与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与碱解氮和速效磷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培肥方式对温室杏树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规律,对位于定西市农科院杏树温室内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分析,并对酶活性和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萌芽期供试土样0~10、10~20、20~40cm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而40~60、60~80、80~100cm的酶活性逐渐降低,降幅分别为13.6%、19.2%、27.3%;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降幅分别为25.9%~86.7%和30.32%~88.55%。在果实膨大期,不同的培肥方式对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影响不明显,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0~10、10~20、20~40cm 3个土层内相对播前有所降低,脲酶活性增高。对碱性磷酸酶和脲酶而言,不同处理中,有机肥或有机与无机肥配施的酶活性明显高于无机肥处理。培肥方式中,厩肥与氮磷配施、秸秆与氮磷配施是较优的培肥模式,且厩肥与氮磷配施优于秸秆与氮磷配施的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与有机质、全磷、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电导、pH值都无明显相关性;碱性磷酸酶和脲酶与有机质、全磷、全氮、速效磷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pH值、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电导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滇中元江栲林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在垂直空间上的分布及其影响机制,以滇中地区不同海拔(2 090~2 490 m)、不同坡向(阴、阳坡)元江栲林为研究对象,探究林下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颗粒性有机碳(POC)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SOC、MBC、ROC、POC含量随海拔上升先升高再降低,DOC含量随海拔上升逐渐降低,4种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表现为POC>ROC>MBC>DOC。4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阴坡高于阳坡,且随土层深度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0~20 cm土层高于20~40、40~60 cm土层。各个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在土壤有机碳中的占比表现为POC/SOC>ROC/SOC>MBC/SOC>DOC/SOC,POC为4种活性有机碳库中的主要碳库,MBC/SOC比值随海拔上升无明显变化规律,ROC/SOC、POC/SOC比值随海拔上升先增大再减小。SOC、MBC、ROC、POC含量任意两者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荒地为对照,对黄土高原沙棘、刺槐和油松三种人工林0~80cm土壤养分与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棘、刺槐和油松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含量8.1~11.9g·kg-1,全氮含量0.53~0.82g·kg-1,全磷含量1.34~1.75g·kg-1,含速效钾85.5~175.5μg·g-1,碱解氮32.9~66.4μg·g-1,速效磷3.08~5.14μg·g-1。与荒地相比三种人工林林地有机质和土壤养分明显增加。土壤表层(0~20cm)与下层养分含量差异显著,表层以下差异不显著;人工林地表层土壤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向下逐渐降低。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转换酶、脲酶和酶活性总体水平表现为刺槐林沙棘林荒地油松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日光温室种植葡萄10a后不同土层养分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电导率、水溶性盐分和阳离子交换量在0~20cm与20~40cm土层间变幅最大,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土壤p H也在0~20cm与20~40cm土层间变幅最大,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显著提高趋势。为了平衡和调整各土层养分,提高地表养分利用率,建议深翻土壤和间作浅根性蔬菜。  相似文献   

17.
塞罕坝地区樟子松生长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资源管理》2017,(5):39-44
为了了解塞罕坝地区樟子松(Pinus sylvesris.var.mongolica)人工林的生长规律,对不同地位级条件下樟子松的胸径和树高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樟子松胸径的连年生长量在最初的10年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在9~10a生左右达到最大值,约为0.90~1.20cm/a,之后逐渐下降,到20a生之后趋于稳定,年生长量约为0.4~0.5cm/a。应对10~20a生的樟子松人工林适时进行抚育间伐,以促进胸径的生长。2)与胸径相似,樟子松树高的连年生长量也在12~13a生之前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2~13a生左右达到最高,年生长量可达69.99cm/a,之后略有下降,然后趋于稳定,在40cm/a上下波动。3)I地位级条件下樟子松的胸径及树高生长量明显高于II地位级。4)塞罕坝地区樟子松的年生长量高于年龄相近的大部分其他地区,包括黑龙江和内蒙古地区。  相似文献   

18.
抚育强度对侧柏林下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辽宁省北票地区的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施不同强度的抚育来研究林下0~10cm和10~20cm两个土层的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的抚育强度都能对两个土层的脲酶产生显著影响,而对10~20cm土层的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没有影响,只对0~10cm土层的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和地力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不同年龄(17a、27a和35a)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土壤化学性质在不同年龄阶段间及不同土层深度(0~10cm、10~20cm和20~30cm)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所设置的林龄内,随林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增加趋势,35a生华北落叶松林0~1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是同土层17a生和27a生林分的1.34倍和1.16倍;碱解氮含量也随林龄增加呈增加趋势;35a生林分的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17a生和27a生林分;27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17a生和35a生林分;土壤pH随林龄增加呈减小趋势,由大到小依次为17a生、27a生、35a生;土壤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在不同土层间有显著差异,随土层加深而逐渐降低;土壤pH值在不同土层间无显著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20~30cm、10~20cm、0~10cm。研究认为,在所设置的林龄内,随着林龄的增加,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化学性质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0.
2016年6月,以水稻田和红豆杉幼林地为对照,在浙江省临安市选取2、6、8、11、16、20 a集约经营雷竹林(Phyllostachys praecox cv.prevernalis)提取0~10 cm、10~20 cm和20~40 cm层土样,测定各层钠、钙、镁、钾4种水溶性盐基离子浓度。结果表明,随着竹林覆盖经营时间的延长,土壤水溶性钾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水溶性钠和钙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上升,水溶性镁在各土层的分布变化不大;对比水稻田土壤和红豆杉幼林地土壤,雷竹林表层土壤(0~10 cm)中水溶性钾、钙、钠和镁含量随着集约栽培时间增加,土壤水溶性盐基组分含量呈单峰型变化,其含量与雷竹的集约栽培措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