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运用牡蛎壳粉吸附水质中磷离子,分别研究不同添加量、吸附温度、酸碱环境和吸附时间中牡蛎壳粉对磷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显示,牡蛎壳粉对磷具有良好的吸收特性。随着牡蛎壳粉添加量增加,温度的升高、吸附时间的延长,其对磷离子吸附量增加;在酸性条件下,牡蛎壳粉对磷吸附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蒙浩焱  胡鑫  吴霞  谭洪新  罗国芝 《水产学报》2020,44(7):1124-1136
为优化生物絮凝系统碱度调控策略,实验研究了在生物絮凝—罗非鱼养殖系统中牡蛎壳补充碱度的可行性。在系统启动阶段评估了不同牡蛎壳添加量0 g/L(对照组,A组)、0.36 g/L(B组)和0.72 g/L(C组)补充碱度的可行性。结果显示,C组碱度、pH和钙离子水平显著高于A组,但B与C组组间的水质差异不显著,牡蛎壳补充碱度效果明显。在生物絮凝系统启动阶段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两种形态的牡蛎壳[(壳粉,E组)、(壳,F组)]为生物絮凝在罗非鱼养殖系统中补充碱度的效果。各组的水质指标、鱼体酶活免疫性能以及细菌群落组成均无显著差异,牡蛎壳及壳粉对罗非鱼生长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可以被应用到生物絮凝养殖系统中,但补充碱度效果不明显。牡蛎壳补充碱度与形态无关。研究表明,在目前实验条件下,牡蛎壳在生物絮凝养殖系统中不能完全替代碳酸氢钠,还需进一步优化相关工艺。  相似文献   

3.
陈雨露  徐成勋  刘士凯  孔令锋  李琪 《水产学报》2024,48(1):019611-019611
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是结合群体选育与种内群体间杂交方法,以壳色性状和生长性状为选育指标,经过连续3代选育获得的新品系。本研究以第1代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G1)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建立了48个混养家系,共获得863个个体。利用微卫星标记对混养家系进行了系谱分析,并基于REML法评估了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壳色性状的遗传参数及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863个个体中,有851个个体被准确鉴定其所属家系;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壳色性状颜色参数指标a*(红绿轴色品指数)、b*(黄蓝轴色品指数)和ΔE (色差)等均具中高等遗传力,大小依次为0.47±0.23、0.42±0.21和0.56±0.29。4个颜色参数指标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范围分别为-0.79~0.86和-0.45~0.48。壳色性状与各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较低,分别为-0.33~0.17和-0.04~0.11。研究表明,在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育种过程中,对壳色性状进行选育可以得到预期的改良效果。此外,壳橙性状与生长性状应分别作为目标性状进行协同选择,以实现同时改良两个性状的目的。本研究可为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朱怡静  李琪  张景晓 《水产学报》2018,42(9):1358-1366
为评估不同壳色长牡蛎金属元素价值,实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OES)和近红外(NIR)分析模型对5种壳色(壳黑、壳紫、壳橙、壳金和壳白)长牡蛎4个组织(外套膜、鳃、闭壳肌和性腺—内脏团)中的Mg、Fe、Zn、Cu、Mn和Se元素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并比较与对照群体金属元素含量的差异以及5种壳色长牡蛎各组织间含量的差异。结果发现,在外套膜中,壳紫、壳橙和壳黑长牡蛎中Z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群体,壳紫长牡蛎Cu含量显著高于壳金和对照群体,壳金长牡蛎Mn含量显著高于壳紫和壳黑长牡蛎,其他元素在各群体中含量无显著差异;在鳃中,壳金长牡蛎Mn含量显著高于壳黑和对照群体,其他组份在6个群体无显著性差异;在闭壳肌中,壳橙和壳紫长牡蛎Zn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群体,其他组份在各群体中差异不显著;在性腺—内脏团中,壳橙长牡蛎Zn和Mn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群体,且Cu的含量显著高于壳金长牡蛎,其他元素在6个群体中含量无显著性差异。4个组织中各金属元素含量差异显著,其中闭壳肌内各金属元素含量显著低于鳃、外套膜和性腺—内脏团。研究表明,不同壳色长牡蛎之间以及不同壳色与对照群体之间在部分金属元素含量上已表现出分化,这为长牡蛎壳色新品系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通过2019年室内和野外附着实验,检验了牡蛎壳(新壳和旧壳)和生物膜(有生物膜和无生物膜)对牡蛎附着量的影响。室内附着实验表明,在生物膜处理下新壳上牡蛎附着量显著高于旧壳(P<0.05);而在无生物膜对照组中,新、旧壳上牡蛎附着量无显著差异(P>0.05)。野外附着实验发现,生物膜显著提升了旧壳上牡蛎附着量,但对新壳上牡蛎附着量无显著影响。通过2020年野外附着实验,检验了牡蛎壳(新壳和旧壳)和潮区(滩面以上0.6 m和1.1 m)对牡蛎和藤壶附着量的影响。牡蛎附着量在每个潮区中,15 d、45 d和70 d时新壳均显著高于旧壳(P<0.05)。藤壶附着量仅在0.6 m潮区中、15 d时新壳显著高于旧壳,而45 d和70 d时,各潮区中新、旧壳上藤壶附着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发现,总体来看新壳的附苗效果好于旧壳,这种差异涵盖了整个牡蛎繁殖、附着及补充的高峰期。因此,牡蛎礁修复中应优先选取新壳作为底物。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对太平洋牡蛎工厂化育苗技术的总结,论述了太平洋牡朗工厂化育苗技术以及在水质、饵料、固着基的选用中应注意的事项,并就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一、材料太平洋牡蛎亲贝来源于福建省漳浦县竹屿虾池,壳长平均95cm,幼虫固着基为太平洋牡蛎壳中间打了孔,光滑面相对,用45丝聚乙烯穿成串,每串100片,4串为一组,青苗有效水体560m3,饵料池水体150m3,使用经二级沙滤沉淀过后的海水。二、方法1亲贝培育:于今年元月上旬购进个体大、生长正确、无病害亲贝放人虾池育肥促熟.加强虾池饵料生物培养,调节好水质。2人工授精孵化:从…  相似文献   

7.
5种壳色长牡蛎不同组织常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壳黑、壳紫、壳橙、壳金和壳白5种壳色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不同组织包括闭壳肌、外套膜、鳃、性腺-内脏团的营养成分(水分、总蛋白质、总脂肪、糖原、灰分)进行检测分析,比较它们与普通养殖群体营养成分的差异以及5种壳色长牡蛎各组织间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闭壳肌中,壳紫长牡蛎的总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壳橙长牡蛎(P0.05),其他组分在6个群体中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在外套膜中,壳金长牡蛎总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壳黑、壳橙和普通养殖群体(P0.05),壳白长牡蛎的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普通养殖群体(P0.05),其他组分在各群体之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在鳃中,长牡蛎壳橙、壳紫、壳白选育群体的糖原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组分在6个群体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长牡蛎5种壳色选育群体和普通养殖群体的性腺-内脏团在水分、总蛋白质、总脂肪、糖原和灰分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个组织中水分和灰分均以外套膜和鳃中含量最高,闭壳肌中总蛋白质的含量则在4个组织中居首位,总脂肪和糖原含量均以性腺-内脏团中最高。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壳色长牡蛎之间以及不同壳色与普通对照群体之间在一些重要营养成分上已表现出分化,这为长牡蛎壳色品系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为不断地改良牡蛎品系,温州市水产主管部门于6月6日又引进美国三倍体牡蛎苗种一万枚(个体壳高0.5cm左右),挂养于清江海区内湾。据承担试养任  相似文献   

9.
长牡蛎壳金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及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雪磊  李琪  于红  孔令锋 《水产学报》2016,40(12):1889-1896
采用家系选育与群体选育相结合的方法,以壳金性状和生长性状为主要选育指标,经过连续4代的选育获得了长牡蛎第4代壳金选育品系(F4)。本实验以F4代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授精技术,成功构建了25个长牡蛎壳金全同胞家系,分别测定了每个家系生长到9月龄时30个个体壳金性状颜色参数和生长性状,分析了2类性状的表型变异,并对壳金性状的遗传参数及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壳金性状颜色参数L*、a*、b*、ΔE的遗传力分别为0.13±0.09、0.69±0.19、0.30±0.13、0.38±0.15;L*、a*、b*和ΔE之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范围分别为–0.25~0.37、–0.1 9~0.8 0;颜色参数与各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较低,分别为–0.04~0.26、–0.10~0.13。本研究表明长牡蛎壳金性状颜色参数的遗传力多为中高等水平,对其颜色继续进行选择改良,预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壳金性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较低,不能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相互选择,只能将壳金性状和生长性状均作为目标性状进行协同选择,以实现同步改良2个性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2019年室内和野外附着实验,检验了牡蛎壳(新壳和旧壳)和生物膜(有生物膜和无生物膜)对牡蛎附着量的影响.室内附着实验表明,在生物膜处理下新壳上牡蛎附着量显著高于旧壳(P<0.05);而在无生物膜对照组中,新、旧壳上牡蛎附着量无显著差异(P>0.05).野外附着实验发现,生物膜显著提升了旧壳上牡蛎附着量,但对新壳上...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e possibility of improving aquaculture water quality using different kinds of zeolites is discussed. Zeolites are aluminosilicates, whose framework structure allows them to exchange cations. Cations have differing affinities for different structures, and in particular ammonia has a great affinity for phillipsite and clinoptilolite structures. These zeolites are already used for ammonia removal from municipal piggery, and aquacultural wastes. In the present paper, ammonia removal from aquacultural water from recirculating systems has been tested, comparing different zeolites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Phillipsite and clinoptilolite tuffs were effective in ammonia removal, while chabazitc tuff having a lower content of zeolitic material (50%) and lower affinity for ammonia showed that a lower temperature did not influence ion exchange capacity in any of the zeolites.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外开展了藻类对污水净化的研究.国外利用某些藻类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1-2],如日本科学家经过广泛的调查发现水网藻的繁殖能力比形成水华的蓝、绿藻更强,在其生长过程中可以大量吸收水体中的N和P,使N、P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藤壶壳作为生物滤料应用于对虾养殖尾水处理的可行性,通过比较陶瓷环组、聚乙烯(PE)组、藤壶壳组和藤壶壳+PE组4个不同滤料组合的生物挂膜效果,初步评价藤壶壳作为生物滤料的应用价值;通过设定藤壶壳的不同填充率(滤料体积∶尾水体积),研究填充率对对虾塘养殖尾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藤壶壳组挂膜成功时间较早,水处理效果好;藤壶壳不同填充率对水处理中悬浮物、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的处理效果有显著影响,A、B、C、D各组悬浮物在6 h时的去除率分别达(68.7±4.3)%、(74.5±7.0)%、(80.9±4.2)%和(82.1±3.8)%,其中B、C、D组去除率显著高于A组(P0.05);4组的氨氮最终去除率都在92.1%以上,以0.1 mg/L为基准,A组氨氮降至此质量浓度以下需要时间5 d,B、C组4 d,D组3 d,降解速率为D组C组B组A组;4组的亚硝酸盐氮最终去除率都在98.0%以上,以0.1 mg/L为基准,A组的亚硝酸盐氮降至此质量浓度以下需要时间为6 d,B、C、D组需要5 d,降解速率为D组C组B组A组。研究表明:藤虎壳作为生物滤料应用于对虾养殖尾水处理,效果良好,且随着填充率的增大,处理效率增强;但考虑到经济成本和应用实际,建议藤壶壳填充率为2∶9。  相似文献   

14.
分别研究了不同硝化细菌浓度(0、20、60、120 mL/100 L)和不同微生物滤料(珊瑚石、锅炉煤渣、牡蛎壳)对养殖水中氨氮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硝化细菌后,水体中的氨氮浓度呈现下降趋势,在8~12 h出现极低值后,开始上升,但上升速度较慢;随着水体中硝化细菌添加量的增加,水体中的氨氮浓度下降速度加快;水体中亚硝酸氮浓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4~6 h出现极高值,然后迅速下降,且硝化细菌添加量越高,下降速度越快。硝化细菌对以珊瑚石和锅炉煤渣为滤料的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处理效果显著优于牡蛎壳,但珊瑚石和锅炉煤渣之间无显著差异。综合试验结果,应急水质处理时,硝化细菌菌剂的添加量以一次60 mL/100 L(或以活菌计数为1.2×109个/100 L)、间隔24 h添加1次为宜;经过脱硫筛选之后的锅炉煤渣可以作为循环水养殖用滤料。  相似文献   

15.
在水网密布、河涌众多的地区,存在着大量断头河道和盲肠河道,因无水源补给、水体长期滞留,大多呈富营养化状态,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丧失。以扬州市断头河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为例,设计了人工曝气、生态净水砖和生物浮床等原位生物处理技术。工程效果显示: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45%,去除范围35%~56%;对NH3-N的平均去除率为33%,去除范围17%~44%;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28%,去除范围15%~39%;对TP的平均去除率为35%,去除范围25%~44%。说明原位生物处理技术对改善城市断头河富营养化水体水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微生态制剂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微生态制剂的种类、作用机理及其作为水质改良及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应用现状。对微生态制剂在使用中的影响因子、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原位生物处理技术改善城市断头河水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网密布、河涌众多的地区,存在着大量断头河道和盲肠河道,因无水源补给、水体长期滞留,大多呈富营养化状态,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丧失。以扬州市断头河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为例,设计了人工曝气、生态净水砖和生物浮床等原位生物处理技术。工程效果显示: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45%,去除范围35%~56%;对NH3-N的平均去除率为33%,去除范围17%~44%;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28%,去除范围15%~39%;对TP的平均去除率为35%,去除范围25%~44%。说明原位生物处理技术对改善城市断头河富营养化水体水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海水工厂化养殖水处理系统的装备技术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工厂化养鱼(尤其是全封闭高密度养殖方式)是依靠工艺和设施装备技术的支撑,运用生态学原理及环境条件控制手段进行科学养殖。本文围绕海水工厂化养殖系统主要工艺环节(去除固体废弃物和水溶性有害物质、消毒、增氧、调温、水质测控)中涉及的装备技术和应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Growth, survival and shell normality of hatchery reared juvenile Babylonia areolata were examined at four water exchange regimes of 0, 15, 30 and 60 day intervals in a recirculating seawater system over a 120 day experimental period. Higher body weight gains and shell length increments were observed in snails held at water exchange of 15 day intervals, especially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held at water exchange of 60 and 0 day intervals (P < 0.05). Water exchange affected the final survival of B. areolata.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final survival rates were 65.47 ± 0.66%, 87.48 ± 0.67%, 86.34 ± 0.92% and 78.50 ± 3.26% for snails held in the water exchange treatments of 0, 15, 30, and 60 day intervals, respectively, and those of shell abnormality were 97.65 ± 1.04%, 93.09 ± 2.34%, 97.08 ± 1.18% and 96.71 ± 1.84%, respectively. The present study concluded that water exchange regimes of the recirculating system influenced growth, survival, shell normality and water quality of the recirculating culture system for this species.  相似文献   

20.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尾水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广泛重视。电絮凝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型水处理技术,由于其操作简单、污染物去除效率高、设备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备受关注。该文从电絮凝技术的研究进展、净水机理、影响因素及其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展开论述,介绍了电絮凝技术在除藻、去除浊度和化学需氧量(COD)、脱氮除磷、杀菌消毒及与其他水处理技术的耦合应用,还介绍了电絮凝技术的能耗计算、氢气回收利用及面临的挑战。电絮凝水处理技术应用前景广阔,随着设备及工艺的不断完善,其在海水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将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