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40%乙·扑乳油3 750~5 250 g/hm<'2>对后茬大豆无药害,大豆生长发育正常,不影响产量.而40%乙·阿胶悬剂对后茬大豆临界药量为3 750 g/hm<'2>,超过此药量对后茬大豆药害严重.  相似文献   

2.
以草甘膦钾盐为供试除草剂,设计其不同用量以及与不同助剂配套的处理,以当地常规除草剂为药剂对照,在内蒙古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开展了化学除草试验,调查草甘膦不同处理对试验田种植的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以及对田间主要杂草的防效。结果表明,各施药处理以对照药剂硝·烟·莠去津+松·喹·氟磺胺对作物的药害最大,药后7 d在大豆、玉米上的药害分别达3级、1级;草甘膦处理对作物的药害较轻,低剂量处理区未见药害,高剂量处理区药后7 d在大豆上产生2级药害,药后15 d降至1级,药后30 d药害消失,作物恢复正常生长。草甘膦钾盐低剂量+甲基化植物油助剂处理对田间主要杂草藜、反枝苋、稗的整体防效最高,药后45 d的株防效为94.12%~95.40%,鲜重防效为94.71%~98.83%,相应处理区玉米、大豆的产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3.
40%乙&#183;扑乳油3750~5250g/hm^2对后茬大豆无药害,大豆生长发育正常,不影响产量。而40%乙&#183;阿胶悬剂对后茬大豆临界药量为3750g/hm^2,超过此药量对后茬大豆药害严重。  相似文献   

4.
不同肥料组合对大豆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8种不同肥料组合对大豆的产量性状及其产量、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90%常规施肥+低浓度生物菌剂+两次叶面肥处理的大豆产量性状最好,产量最高,达3 574.95 kg/hm2,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该组合肥料净收益最高,为1 578.15元/hm2;大豆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蛋脂总量也高于其他处理,蛋白质、...  相似文献   

5.
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磷(P0)和施0.15 mg P2O5/kg土(P1)两个处理,研究了33个河南省地方性大豆品种磷素营养特性的差异,旨在为磷高效大豆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根据大豆品种不同磷营养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可将磷胁迫条件下供试大豆品种分为3类,其中第一类品种(产量高、磷吸收量大、磷利用效率中等)综合磷营养性状值最优;磷充足条件下供试大豆品种可分为4类,其中第一类品种(籽粒产量高,磷吸收量大,磷利用效率较高)综合磷营养性状值最好。相关分析表明,大豆苗期与成熟期的磷吸收量之间的相关性达显著以上水平(P0,r=0.5096**;P1,r=0.3596*);大豆苗期,磷素吸收总量和植株生长量的相关性较高(P0,r=0.8124**;P1,r=0.8724**),对生长起决定作用;成熟期,磷素利用效率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有所增加,但是磷素吸收总量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仍大于磷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张玉 《杂草科学》2006,(2):55-56
淮北地区随着麦田除草剂使用面积的扩大,除草剂的残留对后茬大豆的药害发生面积逐年加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本文分析了淮北地区麦田除草剂对后茬大豆的药害症状和产生原因,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虎威是由英国卜内门化学公司开发的专用于大豆田防除阔叶杂草的选择性除草剂。通常在大豆三片复叶期、杂草2~4叶期进行茎叶处理,除草效果很好,对大豆安全。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一定药害。据试验观察,药害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施药量。每亩使用25%虎威60~80毫升,一般不会产生药害,如用量超过100毫升就可能产生药害。 2.土壤含水量。在土壤含水量25%以上的情况下施药,基本无药害。而在土壤含水量15~20%之间施药,药害发生较重。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对施肥水平响应的变化趋势,以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的合丰25、合丰35、绥农14、合丰39、垦丰16等5个主栽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在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农艺性状及产量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在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单株产量、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光合速率等性状改良效果明显,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叶面积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良,单株叶面积向着更适于密植栽培的清秀型发展;农艺性状和产量因子对低施肥水平适应能力的改良主要是由于单株荚数显著提高的结果;对中等施肥水平适应能力改良主要是由于光合速率显著提高的结果;对高施肥水平适应能力增强主要是由于光合速率和主茎节数极显著提高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龙莹  刘建萍  李晓红 《植物保护》2022,48(5):122-128
为研究斜纹夜蛾取食为害对大豆农艺性状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随机选取了5个大豆品种, ‘中黄13’‘中黄37’‘中黄39’‘石豆7号’和‘菏豆15’, 测试不同虫口密度的斜纹夜蛾取食为害后大豆的产量和蛋白质?脂肪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大豆品种?斜纹夜蛾虫口密度以及两者间的互作对大豆的单株结荚数?单株荚粒数?单株产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以及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 但对根际土壤酸碱度没有显著影响?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 大豆的结荚数?荚粒数?单株产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减少, 土壤的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降低?综上所述, 斜纹夜蛾取食为害对大豆的产量和营养物质含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对土壤酶活性产生了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因莠去津的残留对水稻造成药害的事故时有发生[1]。目前,除采用混用来解除莠去津的药害外,使用安全剂也是一条有效的解毒途径[2、3]。苏少泉和张殿京报道敌克松可阻止莠去津对大豆的药害,而以敌克松解除莠去津对水稻药害的研究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文...  相似文献   

11.
28种除草剂对大豆的安全性及药害研究初报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8种除草剂对大豆安全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适用于大豆田使用的几种除草剂中 ,广灭灵、施田补和氟乐灵在推荐剂量下应用对大豆安全 ;精禾草克、拿捕净和威霸使用推荐量或加倍量对大豆均安全 ;赛克、速收、乙草胺、都尔和普乐宝在正常剂量和正常气候条件下对大豆安全 ,药后低温多雨或土壤湿度大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药害 ;豆磺隆、宝收、阔草清、2 ,4 -滴丁酯作土壤处理时对大豆安全 ,而作茎叶处理时会产生药害 ;茎叶处理剂虎威、杂草焚、克阔乐、利收、普施特、金豆等 ,正常剂量下也有产生药害 ,但可以恢复正常生长 ;而百草敌、2甲 4氯、玉农乐、宝成、百农思、伴地农和阿特拉津等非适用于大豆田的除草剂 ,使用正常剂量就能使大豆产生相当程度的药害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2.
黑土区不同水分处理对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的2011年水分控制试验为基础,分析了四个水分处理对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对大豆生物量与株高的影响表现为过量水处理(I1)>适宜水处理(I2)>自然降水(R)>干旱水处理(I3);I2能够明显改善大豆的农艺性状,增加大豆的百粒重和每株粒数,降低瘪荚数的发生;与I1,R和I3相比,产量分别增加了13.7%,12.4%和24.1%,R与I2之间的差异表明除了土壤进水量以外,灌溉时间也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受到土壤进水量的限制,I3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8.36 kg/(hm2· mm),其次为I2为14.38 kg/(hm2· mm).因此,从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考虑,在大豆的生长期间内I2的347mm的土壤进水量是能够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的,合理的灌溉时间是节约灌溉用水,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笔者于2019年研究了河北省中部地区春播大豆田点蜂缘蝽发生动态,据此制作了点蜂缘蝽在大豆田内的累积虫日指数图,并分析大豆不同生育时期点蜂缘蝽累积虫日与大豆产量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河北省点蜂缘蝽第1代成虫于7月中下旬开始转移到春播大豆田为害,待第2代成虫羽化后便逐渐迁出大豆田。分析点蜂缘蝽累积虫日与大豆产量关系,发现大豆嫩果期点蜂缘蝽累积虫日指数与大豆产量显著相关(P=0.026 6,R2=0.746 0),点蜂缘蝽高峰期累积虫日与大豆产量相关性次之,其R2为0.726 9,而大豆全生育期累积虫日与大豆产量R2为0.663 4。三种利用累积虫日法研究点蜂缘蝽对大豆产量影响线性相关性均高于采用点蜂缘蝽高峰期虫量的分析结果(R2为0.597 7),其中大豆嫩果期点蜂缘蝽累积虫日指数最能准确反映出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将为大豆田点蜂缘蝽防治指标的确定,及其合理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关于氟乐灵的施药方法中的“四随法”。根据我们垦区多年经验,氟乐灵施药后一般5—7天后再播种,对大豆是安全的。在氟乐灵施后随即播种,对大豆都有不同程度的药害,药害程度和土壤水分、温度有关。只有在农时紧  相似文献   

15.
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大豆品种花荚期质膜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4  
以抗旱性不同的12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用PEG-6000处理人工模拟干旱的方法,在花荚期对其电导率进行测定,寻求一种实验室内确定不同大豆品种抗旱性的简单、快捷途径。结果证明,不同大豆品种受到干旱胁迫时相对电导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即抗旱性强的品种其相对电导率低,抗旱性弱的品种相对电导率高。同时,联系产量性状进行比较,得出相对电导率与产量有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大豆花叶病毒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世界性病害,导致大豆产量降低并产生种粒斑驳。目前国内外对SMV株系的划分不统一。美国报道了G1-G7,G7A,C14九个株系,日本报道了A-E 5个株系,中国东北1、2、3号株系,江苏SA-SH株系,湖北S1,S2株系,黄淮Y 1-Y7株系。各地学者开展了抗源的鉴定和抗病育种工作,筛选和选育出一批抗病品种。美国已命名3个抗性基因,Rsv1,Rsv2,Rsv3。由于抗源不同,对中国东北3个株系SM V抗性遗传研究结果不同,抗性受1对或2对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对江苏株系抗性遗传研究结果一致,抗性受单显性基因控制。对感染SM V后大豆植株及种粒生理生化性状的变化及抗性机制进行了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等性状与抗性有关。目前已鉴定出与抗性基因连锁的SSR,RFL P和R APD分子标记,成功的克隆了SMV外壳蛋白基因并导入大豆中。  相似文献   

17.
不同耕作方式对北疆夏大豆荚粒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区试验设计,研究滴灌条件下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免耕(NT)四种耕作方式对北疆复播大豆的农艺性状、单株荚数、粒数的空间垂直分布、每荚粒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基本表现为土壤实施耕作处理均优于免耕,其中以翻耕覆膜的效果最好,翻耕次之;单株荚数和粒数的空间垂直分布因耕作方式而异,翻耕覆膜、翻耕、旋耕的主要分布于主茎的中层和上层,免耕的主要分布于主茎中层和下层;不同荚粒的数量均与单株产量呈正相关,其中2粒荚和3粒荚的数量是构成不同耕作方式单株产量的主体,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和r=0.98**;各类荚的数量均以翻耕覆膜的最多,使得其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的数量均最多,与其它各处理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其产量分别比翻耕、旋耕、免耕的增产7.43%、10.85%和16.05%。  相似文献   

18.
农田杂草已成为云南省主要农作物——大豆生产的限制因素之一。在大豆与玉米间作条件下,采用土壤喷雾处理方法初步筛选了5种除草剂,并考察其防效和安全性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90%乙草胺乳油、33%二甲戊灵乳油、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对禾本科、阔叶草防效好,对莎草科防效稍差;施药后15 d的总草防效为90.86%~97.65%;施药后30 d总草防效为91.63%~99.85%,鲜重防效达91.98%~99.88%,大豆增产幅度为-1.34%~43.98%。5种除草剂对大豆都有一定的药害症状,但从防效和对安全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33%二甲戊灵乳油、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96%都尔+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等4种除草剂比较适合用于大豆与玉米的间作田块。  相似文献   

19.
干旱胁迫对大豆光合、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大豆品种陇中黄601、陇中黄602、中品661、晋豆21为材料,设置正常灌水(CK)、中度干旱(D1)、重度干旱(D2) 3个水平进行干旱胁迫处理,采用2 a试验分析大豆苗期、开花期和鼓粒期光合生理生态指标以及成熟后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大豆生长指标、光合指标及产量均呈递减趋势,在重度干旱胁迫(D2)下,大豆产量降幅最大达到56.7%。D2处理开花期的Pn降幅最大,达45.15%,苗期的叶绿素SPAD值升高幅度最大,为21.92%。各品质指标均随干旱程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D2处理下,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比CK分别增加4.51%和1.77%。不同品种的蛋白质、脂肪、果糖、亚油酸、亚麻酸、油酸、硬脂酸、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与产量呈负相关,蔗糖、淀粉多糖和棕榈酸含量与产量呈正相关,说明干旱胁迫下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仍存在矛盾。早熟品种陇中黄601丰产抗旱,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钾肥施用时苗期水分亏缺对大豆生长、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钾肥施用相同时,苗期轻度缺水处理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提高效果最佳,且其水分利用效率接近或超过正常灌水处理,而中度和重度缺水则明显降低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当水分亏缺相同时,施用中量磷钾肥有利于豆荚数和籽粒数的提高,从而提高大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因此,本试验条件下,苗期轻度缺水(占田间持水量的60%~70%)与施用中量磷钾肥是提高大豆产量的较好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