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5%调环酸钙水悬浮剂对水稻株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拔节前7d喷施5%调环酸钙水悬浮剂,能够缩短基部节间长度,有效降低株高,协调穗粒结构,进而实现抗倒、增产的效果,其适宜剂量为150~450 g/hm2。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调环酸钙在直播稻上的应用效果,本研究设计了调环酸钙25%悬浮剂在直播稻武运粳8号上的田间试验,用来了解其对直播稻的抗倒伏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直播稻武运粳8号的分蘖期使用调环酸钙25%悬浮剂12~15g/667m2均能够显著降低水稻的株高,缩短茎基部节间长度,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同时也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3.
倒伏是水稻生产的一大障碍,特别是当前机械化收割大力发展的时期,其矛盾显得更为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于2011年至2012年在公安县毛家港镇曹咀村进行了5%调环酸钙泡腾片防治水稻倒伏试验.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作物和品种 中稻品种为珞优8号.  相似文献   

4.
单嘧磺隆、单嘧磺酯及其4个混剂(稻草灵WP1、WP2、WP3和WP4)对水稻的萌发生长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和在大田中应用的研究结果表明:除稻草灵WP3在高浓度(186~372ga.i./hm2)下会降低水稻萌发率外,其他5种药剂在试验的5个浓度水平下对水稻萌发率均无显著影响,但这6种除草剂对水稻胚根和胚芽生长表现出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对胚芽的抑制作用要强于对胚根的抑制作用.6种除草剂对水稻幼苗(2~3叶期)和大田水稻植株(施药后45d)的生长影响则不明显,且对陌上菜(Lindernia procumbens)、水苋菜(Ammannia baccifera)、鳢肠(Eclipta prostrata)和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具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其鲜重除草效果分别为88%~94%、96%~100%、99%~100%.  相似文献   

5.
为给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Y0003’商业化生产后除草剂的安全高效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探索了该转基因直播稻田草铵膦的最佳施用时期和施用剂量。研究了在直播稻田3~4叶期、5~6叶期以及分蘖期施用0.225、0.45和0.9 g/hm 2草铵膦(有效成分, 下同)后, 草铵膦对杂草的控制效果和对转基因水稻生长的影响。在测试的3个施药时期, 施用0.225 g/hm 2草铵膦对杂草防除效果都很差, 水稻减产严重; 在水稻3~4叶期和分蘖期施用0.45和0.9 g/hm 2草铵膦对杂草的防除效果也较差, 水稻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与无草对照相比水稻产量显著下降。但在水稻5~6叶期施用0.45 和0.9 g/hm 2草铵膦对主要杂草的防效均在90%以上, 且对水稻安全。因此建议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Y0003’直播田在水稻5~6叶期施用0.45~0.9 g/hm 2草铵膦来控制田间杂草。  相似文献   

6.
戊唑醇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及在水稻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戊唑醇是一种高效、广谱、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研究表明,在离体条件下其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菌丝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EC50值为0.509 μg/mL。无论在天然培养基(LBA)还是在半组合培养基(AEA)上,戊唑醇均会抑制菌核的产生,且菌核的产量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虽然其对菌核的萌发无影响,但对菌核萌发后菌丝的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温室试验结果表明,立枯丝核菌菌碟经戊唑醇处理后,其对分蘖期水稻植株的致病力随着药剂浓度的提高而下降;戊唑醇可很好地被水稻叶片和根系吸收,并输送到水稻的茎部;对水稻纹枯病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EC50值分别为58.03和62.53 μg/mL;对立枯丝核具有较长的持效期,800 μg/mL处理水稻7 d后再接种的防效为41.46%。田间药效试验表明,43%的戊唑醇悬浮剂在有效剂量116.10 g/hm2下两次喷药后15 d的防效达71.97%。该药剂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7.
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是江苏省宝应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给当地的水稻生产造成了影响.本研究开展了40%咪酮·氟环唑悬浮剂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及水稻病害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40%咪酮·氟环唑在40~60g/667m~2使用剂量下,对水稻生长无明显的药害现象,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且对胡麻斑病等水稻病害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对于纹枯病发生较轻田块,40%咪酮·氟环唑悬浮剂40g/667m~2的防控效果即达到90%以上;对于重发用药较迟的田块,40%咪酮·氟环唑悬浮剂60g/667m~2可达80%以上的防效;对于稻曲病的防控,40%咪酮·氟环唑悬浮剂40g/667m~2防控效果即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8.
12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12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噻呋酰胺24%悬浮剂339g/hm2、嘧菌酯25%悬浮剂500g/hm2、丙环唑25%乳油750g/hm2在2次药后15d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5%、88.1%、86.6%,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肟菌·戊唑醇75%水分散粒剂防效为77.0%,稍次于丙环唑25%乳油;其他8种杀菌剂的防效在54.1%~68.7%之间,防效不太理想;井冈霉素20%可湿性粉剂的防效仅为56.6%,故笔者认为在水稻纹枯病大发生年份,尽量选用其他高效的杀菌剂进行预防和防治。  相似文献   

9.
几种杀虫剂防治水稻二化螟兼治纵卷叶螟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0%敌·唑磷乳油1500mL/hm2对水稻二化螟、纵卷叶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杀虫效果、保穗效果、保叶效果均达95%以上.15%氟铃·唑磷乳油1350mL/hm2、45%二嗪·唑磷乳油900mL/hm2、18%阿维·唑磷乳油1500 mL/hm2对水稻二化螟、纵卷叶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杀虫、保穗、保叶效果达90%左右.以上4种杀虫剂对水稻二化螟、纵卷叶螟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常规药剂90%杀虫单可溶粉剂900g/hm2和50%甲胺磷乳油2 250mL/hm2.4种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水稻的正常生长无影响,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姬静华  马伟  钟裕  胡飞 《植物保护》2016,42(3):115-122
在实验室和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大蒜植株、蒜瓣(鳞茎)和大蒜素对福寿螺和水稻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植株、蒜瓣中的大蒜素对福寿螺均具有致死效果,大蒜素只是大蒜植株和蒜瓣中致福寿螺死亡的物质之一。福寿螺在大蒜素溶液中出现逃逸现象,在0.025和0.012 5g/mL浓度下全部逃逸,而在0.05g/mL浓度下逃逸率仅为60%,死亡率达40%。福寿螺在大蒜种植密度为9、14、18株/盆时,含有大蒜根分泌物的盆中均出现逃逸现象,密度越大逃逸越快,数量越多,而在大蒜植株混入土壤的盆中,密度为9株/盆中的福寿螺全部逃逸,密度为14、18株/盆中则只有部分逃逸,没有逃逸的福寿螺出现死亡或失去取食能力。试验浓度下的大蒜素溶液对水稻生长影响较小,0.012 5g/mL的大蒜素溶液对水稻还有促进作用。在种植不同密度大蒜的盆中,仅混合大蒜植株,密度为18株/盆的处理中水稻的分蘖数有显著的减少(P0.05),其他无论是含有根分泌物还是混合大蒜植株的盆中,水稻生长均未受到不利的影响。表明大蒜植株和蒜瓣中的大蒜素对福寿螺具有抑制取食为害、甚至毒杀的效果,在对福寿螺有效的浓度下对水稻苗的生长没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灭草特在水稻秧田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毒鼠时机、毒饵布放位置及药物剂量一致的条件下,用不同饵料防治稻田害鼠,O.005%大隆稻谷毒饵灭鼠效果达91.8%,0.005%大隆大米毒饵灭鼠效果为79.6%。0.2%敌鼠钠盐稻谷毒饵灭效则为96.2%。以相同的或不同的大隆剂量、不同饵料、不同加药方法对4组笼养黄毛鼠作1次投毒试验,其结果与急性杀鼠剂1次毒杀效果相同,但试鼠呈慢性死亡过程。剖检症状为内出血。本试区仅初次使用第一代抗凝血剂——敌鼠钠盐,尚未产生抗药性的老鼠种群。大隆杀鼠剂,可作为今后出现“超级老鼠”时的接替品种。  相似文献   

12.
莎阔丹除草剂在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46%莎阔丹(40%灭草松+6%2甲4氯)水剂在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建立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莎阔丹在稻田水、土壤、鲜植株、糙米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均大于80%。在稻田水中灭草松的半衰期为0.6~1.3 d,2甲4氯的半衰期为0.9~1.3 d;土壤中灭草松半衰期为1.5~1.9 d,2甲4氯半衰期为4.3~6.9 d;在水稻鲜植株中灭草松半衰期为1.0~1.3 d,2甲4氯半衰期为2.4~2.6 d,降解较快。收获期土壤和水稻籽粒中灭草松和2甲4氯的残留量均低于各自MRL值。  相似文献   

13.
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水稻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及残留动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GC-ECD)研究了杀菌剂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水稻中的总残留量检测方法。经简单净化后将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高温下与吡啶盐酸盐反应,转化为2,4,6-三氯苯酚进行测定。咪鲜胺在各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2.9% ~103.4%,变异系数在1.46% ~9.38%之间。残留动态研究表明,咪鲜胺在水稻苗中消解较快,半衰期仅为3.4 d;到水稻收获时,在用166.6 mg/L浸种处理后的稻米和稻秆中分别检出了0.025和0.056 mg/kg的残留量,其他样本中均未检出咪鲜胺的残留。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20%高渗乙蒜素乳油在水稻植株、稻米、稻壳、稻田水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及消解动态。样品采用二氯甲烷提取,液液分配净化,气相色谱(GC-ECD)测定。结果表明:乙蒜素在稻田水样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5.3% ~89.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3% ~6.3%;在植株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7.0% ~90.3%,相对标准偏差为2.6% ~4.9%;在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0.3% ~95.4%,相对标准偏差为3.0% ~7.4%。乙蒜素的最小检出量为2.0 ×10-11 g,水样、土样、植株(以及稻米和稻壳) 中乙蒜素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02、0.01、0.02 mg/kg。湖南、天津、浙江、湖北 4地 的残留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 20%高渗乙蒜素乳油在稻田水样和水稻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是 0.3 ~1.1 d和1.4~2.1 d。至水稻收获时,在稻田土壤、稻米和稻壳中均未检出乙蒜素残留,建议我国对乙蒜素在水稻中的最大允许残留限量(MRL)值可暂定为0.05 mg/kg。  相似文献   

15.
在沉降塔内进行的雾滴沉积试验,证明雾滴在稻叶上的沉积是叶尖部分较高。不论稻叶处于直立、倾斜(60°)、自然弯斜或处于水平位势,雾滴沉积密度以及药液沉积率均以叶尖部分为最高。用模拟稻叶形状的水敏纸在水平位势进行的塔内雾滴沉积试验,以及在池栽水稻和田间水稻上所做的试验,均证明存在上述现象。说明这种现象是稻田喷雾中的一种特征性现象,可以称为“叶尖优势”现象。防治水稻株冠上层的病虫害时,利用这种现象可以大幅度降低用药量,将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改善稻田生态条件,并可为改造和设计新类型的喷雾机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解淀粉芽胞杆菌Jt84防治水稻稻曲病田间应用技术,本文初步研究生防菌Jt84定殖规律以及不同喷施时期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效。结果显示:生防菌Jt84在水稻叶表能够有效定殖,7~16 d时,叶表定殖菌量维持在104cfu/cm2,30 d仍可在水稻叶表检测到生防菌Jt84;生防菌Jt84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最佳防治时期为水稻叶枕平时期(旗叶与倒二叶的叶枕在同一处),田间试验表明在此时期防治,当解淀粉芽胞杆菌Jt84使用量为200~400 mL/667 m2时,对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为77.8%~89.5%。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微生物生防制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防效不稳定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在不同微生物生防产品中添加有机物料,分析了添加有机物料对草莓灰霉病防治和土壤微生物数目的影响。本试验共设15个处理。微生物生防制剂(BCA)包括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木霉菌Trichoderma(Tr),EM菌(effective microorganisms,EM),半量枯草芽胞杆菌+木霉菌(1/2BT),以及无菌剂对照(CK);有机物料用量(米糠+豆粕粉,RB)设3个水平,分别为不添加,1/2RB(15 g/m2米糠+60 g/m2豆粕粉)和RB(30 g/m2米糠+120 g/m2豆粕粉)。移栽55 d后将各处理组分均匀撒施至根周,随后覆盖地膜并滴灌保湿。结果表明,木霉菌和EM菌能够有效降低灰霉病发病率,有机物添加量一致时,微生物生防制剂的防效规律为EM > Tr > Bs > 1/2BT。木霉菌和EM菌单剂在发病较轻的试验地1中防效为60.00%~68.00%,发病严重的试验地2中防效为16.39%~29.01%。各处理中EM+RB防效最高,最高可达90.00%。添加全量米糠和豆粕粉能够显著提高生防制剂的防效。生防制剂添加有机物料的防效规律为BCA+RB > BCA+1/2RB > BCA,Tr+RB防效比Tr单剂施用提高0.17~1.1倍,EM+RB防效比EM单剂提高0.32~1.84倍。同时土壤微生物的数目随有机物料的增加而增加,1/2RB和RB可使数目分别增长0.43~8.86倍和0.93~32.72倍。以上结果表明,实际生产中施用木霉菌或EM菌能够有效防治草莓灰霉病,添加足量的有机物料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丰度从而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超级稻甬优6号褐飞虱发生危害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超级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不同生育期接入不同虫量褐飞虱研究其危害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结果表明超级稻甬优6号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褐飞虱接入虫量(X)与其产量损失率(Y)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相关模型分别为:分蘖期Y=9.08X-8.333 3(n=6,R=0.842 5*)、孕穗期Y=3.741 4X-6.057 1(n=6,R=0.900 8*〖KG-*2〗*)、灌浆期Y=0.122X-1.0(n=6,R=0.958 3*),从而拟定超级稻甬优6号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的防治指标分别为2.0、3.0、35.0头/丛,确保超级稻甬优6号优质高产,为超级稻甬优6号褐飞虱的持续控制提供直接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上海地区杂草稻种子主要分布在0~5 cm土层中,其次为5~10 cm的土层,分别占杂草稻种子库的67.02%和28.87%,不同土层深度中杂草稻种子越冬后的萌发率差异不显著,萌发率在33%~40%。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杂草稻种子越冬后出苗率逐渐降低,10 cm以上的杂草稻种子的出苗率均为0,且来源不同的杂草稻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地点采集的杂草稻在室温条件下保存1~12个月均表现出较高的萌发率,但在土壤深埋的条件下,随着埋藏时间的延长不同地点采集的杂草稻萌发率逐渐降低,但是杂草稻萌发率下降速度显著低于水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