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采用盆栽方式,以费乌瑞它马铃薯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土壤中不同浓度的铅处理对马铃薯块茎氮、磷、钾、铅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氮含量对照和轻度处理差异不大,中度和重度铅污染显著降低,氮积累量随着铅污染程度加重,极显著降低;铅污染各处理磷含量对照处理最低为1.67 g/kg,磷积累量轻度和中度处理显著高于对照,重度处理最低为0.13g/株;随着铅污染程度加重,马铃薯钾含量增加,但钾积累量以对照最高(0.68g/株);马铃薯铅含量和积累量随着铅污染程度加重极显著增加,土壤不同浓度铅处理与马铃薯块茎铅含量与积累量均呈直线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园地主要经济作物氮磷钾与PH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古田县果园作物土壤氮、磷、钾养分状况,探讨了果园土壤氮、磷、钾含量与土壤pH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古田县园地土壤pH的平均值为5.07,处于酸性水平;全氮的含量均值为1.20g/kg,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供试园地土壤碱解氮均值为143.4mg/kg,处于中等水平;供试土壤有效磷均值为29.90mg/kg,处于丰富水平;速效钾含量均值为59.2mg/kg,处于严重缺乏水平。土壤中的氮、磷、钾养分状况与土壤中的pH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改良土壤酸度是供试果园土壤改善氮、磷、钾养分供应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赣南废弃稀土矿土壤养分含量特征,对其采矿迹地的土壤有机质、氮和磷含量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采矿迹地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氮和磷含量均表现为天然林地>堆积地>挖矿地.天然林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其值为20.9 g/kg,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全氮含量为0.062~1.473 mg/g,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水解氮含量为13.36~120.39 mg/kg;土壤全磷含量为0.076~0.524 g/kg;土壤有效磷含量为0.691~4.560 mg/kg,其含量大小有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土壤有机质与全氮、水解氮和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沈阳东郊沈阳—抚顺公路两侧农田表层土壤铅含量状况,结果表明(1)该区域内表层土壤的铅含量为50.01~9.69mg/kg,平均为30.47mg/kg,明显高于这一地区土壤的铅元素背景值,说明土壤正受到铅污染,污染源主要为汽车尾气;(2)土壤总铅含量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质地及阳离子代换量的影响,而有效铅含量则主要决定于土壤总铅和有机质含量及土壤的pH条件;(3)土壤铅含量的空间分布有离城市愈近愈高的倾向,其原因除污染源差异外,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的变化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和GPS的沱江中游土壤镉和铅空间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ArcGIS9.0和GPS技术对沱江中游314个土壤样点的耕层中(0~20 cm)镉和铅含量空间变异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土壤镉和铅呈对数正态分布,土壤镉平均含量为(0.11±0.13)mg·kg~(-1),铅平均含量为(30.03±9.82)mg·kg~(-1).土壤镉空间分布是以赵家镇为高值区(0.15~0.30 mg·kg~(-1)),并向东南和西北两侧条带状递减,东南部土壤镉含量主要为0.06~0.15 mg·kg~(-1);土壤铅空间分布以西北部钦北-关帝庙(35~38 mg·kg~(-1))和东南部广兴-带(>38 mg·kg~(-1))两个高值中心分别向两侧逐渐减少.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不同质地间土壤镉含量差异不显著,但粘土的铅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质地土壤.pH与土壤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铅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酸性、中性土壤镉和铅含量均极显著少于碱性和强碱性土壤.有机质与土壤镉和铅含量均呈极显著相关性,林地、旱地、果园、宅基地林盘和水田5种土地利用方式中镉和铅含量依次增加.土壤镉和铅含量与坡度的相关性关系,表现出土壤镉和铅含量与坡度呈正相关渐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铅胁迫对黑麦草Pb富集特性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铅胁迫对黑麦草富集特性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为铅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依据。【方法】以黑麦草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土壤中不同含量(0,500,1 000,2 000,3 000mg/kg)铅胁迫下黑麦草对铅的吸收、富集规律及铅对黑麦草叶绿素、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POD、CAT活性的影响。【结果】当土壤中铅含量为500~1 000mg/kg时,黑麦草地上部干质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而当土壤铅含量为2 000~3 000mg/kg时,黑麦草地上部干质量明显降低。随着土壤铅含量的增加,黑麦草根、茎、叶中的铅含量均明显增加,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黑麦草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丙二醛及SOD、POD、CAT活性呈现明显的先升后降趋势。【结论】不同铅胁迫条件下,黑麦草对铅的富集特性和生理特征有明显变化,黑麦草适用于铅含量低于1 000mg/kg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相似文献   

7.
贵州野生白及生长土壤的化学特性及微量元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野生白及生长的土壤化学特性及有效态微量元素特征,明确白及栽培的适生土壤环境,为白及人工栽培的土壤环境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野生白及生长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野生白及生长土壤的微量元素有效态与化学特性进行调查,分析白及生长土壤的化学特性及有效态微量元素丰缺水平,并探讨影响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的制约因素。[结果]野生白及生长的土壤pH为7.65~7.99,有机质为26.86~280.58 g/kg,全氮为1.55~14.44g/kg,全磷为0.47~0.99 g/kg,全钾为1.89~19.52 g/kg;碱解氮为99~641 mg/kg,有效磷为2.40~18.75 mg/kg,速效钾为70~122 mg/kg;有效铜为0.45~1.70 mg/kg,有效锌为0.83~14.66 mg/kg,有效铁为11.80~119.85 mg/kg,有效锰为24.88~52.55mg/kg。[结论]适宜白及生长的土壤环境为弱碱性,有机质、全氮及全磷含量较高,土壤碱解氮、有效磷与速效钾含量较高;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对土壤微量元素铜和锰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及有效磷与土壤微量元素锌及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白及人工种植过程中,选择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及有效磷丰富的土壤,可提高土壤有效锌和有效铁含量,更有利于白及的生长及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以湖北省通山县为研究对象,分析枇杷园土壤养分状况。采集通山县9个主要枇杷种植乡镇的415处土壤进行主要营养成分分析,结合相关分级标准判断土壤营养状况。通山县枇杷园土壤pH平均值为6.46,变幅为4.94~8.57,在不同果园空间差异不明显;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幅在2.40~52.60 g/kg,平均值为22.40 g/kg,全县枇杷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中等以上水平所占比例较大,达95.91%,有机质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土壤速效氮含量在7.00~250.00 mg/kg,平均值为119.03 mg/kg,全县54.09%的土壤速效氮含量高于120 mg/kg,达到丰富或极丰富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在6.00~140.70 mg/kg,平均值为27.99 mg/kg,未见有效磷缺乏的果园;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幅为25.50~391.00 mg/kg,平均值为114.42 mg/kg,7.27%的果园处于缺乏或极缺乏水平。土壤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含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但是都比较丰富。针对通山县枇杷园土壤状况,建议控制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用量,逐步推广果园生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实现通山县枇杷园土壤肥...  相似文献   

9.
在古田县5种园地作物土壤上采集耕层土壤样品7 023个,调查园地作物状况,探讨土壤养分供应与土壤主要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园地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为25.38 g/kg,pH值为5.07,全氮含量为1.20 g/kg,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43.5 mg/kg、29.95 mg/kg和59.3 mg/kg,各养分含量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供试园地土壤全氮含量中等,碱解氮、有效磷含量较高,78.51%的土壤速效钾处缺乏水平。提高有机质含量和改良土壤酸度是供试园地土壤改善养分供应状况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蚯蚓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方法]通过网室盆栽试验,将蚯蚓放入不同浓度(0、100、300、500、1000mg/kg)铅污染的土壤中,研究蚯蚓对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以及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影响。[结果]当土壤铅浓度为0~300mg/kg时,加入蚯蚓提高了土壤的pH值。当铅浓度为500mg/kg时,加入蚯蚓降低土壤pH值,有利于植物吸收富集铅。当铅浓度为0、100、300、500mg/kg时,加入蚯蚓能提高土壤CEC,其增幅在无污染土壤中最大。随着铅浓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加入蚯蚓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当铅浓度为1000mg/kg时,加入蚯蚓对铅污染土壤的化学性质没有影响。[结论]在铅浓度为0~100mg/kg的土壤中,加入蚯蚓可减少作物对铅的吸收,增加作物的产量;在铅浓度为500mg/kg的土壤中,加入蚯蚓可提高植物的修复效率。  相似文献   

11.
蚯蚓粪生物炭配施对铅污染土壤养分和生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蚯蚓粪生物炭配施对铅污染土壤及生菜生长的影响,本试验利用盆栽方法以不同水平蚯蚓粪(4%E、8%E、12%E)与生物炭(2.4%B、4.8%B、7.2%B)配施处理Pb污染土壤,以不施蚯蚓粪和生物炭为对照(CK),分别测定了土壤的基本化学性质、重金属铅含量,以及生菜生物量和地上部重金属铅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较,蚯蚓粪生物炭配施显著提高了铅污染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及生菜生物量(P0.05);随着蚯蚓粪和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铅污染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呈增加趋势,生菜中铅含量呈降低趋势,说明二者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存在加和效应,而对铅污染土壤全磷、全钾、有效磷、铅含量及生菜生物量的影响存在互作效应,分别以4%E+7.2%B,12%E+7.2%B,12%E+4.8%B,12%E+7.2%B,8%E+7.2%B最高。综合而言,适宜的蚯蚓粪生物炭配施有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铅污染土壤铅的固定,降低生菜铅含量并提高生菜产量,本试验以蚯蚓粪8%~12%处理配施生物炭7.2%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赵庆庭  朱立武  贾兵  叶振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121-14123
[目的]了解黄河故道地区目前果园的土壤肥力状况,探讨其与砀山酥梨果实品质形成的关系。[方法]试验以砀山县园艺场54户果园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其土壤pH值、有机质、矿质元素含量。通过聚类分析,将梨园土壤肥力水平划分为4组,每组挑选1户作为组类代表,通过分析砀山酥梨果实品质,探讨了土壤肥力指标与酥梨果实品质的相关性。结果]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砀山酥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砀山地区果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0.53%,全氮含量为0.37 g/kg,碱解氮含量为32.48 mg/kg,有效磷含量为12.78 mg/kg,速效钾含量为72.09 mg/kg,有效铁含量为6.01 mg/kg,有效锰含量为5.88 mg/kg,有效铜含量为6.91 mg/kg,有效锌含量为1.25 mg/kg,有效硼含量为0.33 mg/kg。[结论]参照沙梨营养评判值标准,砀山县园艺场梨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氮、钾、铁、锰含量低,锌、硼含量也偏低,但铜过量。该研究为科学合理施肥和实现砀山酥梨的优质、丰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长期施肥下紫色水稻土氮、磷养分活化能力及其与 pH 和有机碳的量化关系,为土壤 培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连续 36 年不施肥的低肥力(LF)、氮磷钾平衡施肥的中肥力(MF)和有机无机 配施的高肥力(HF)处理,研究不同肥力土壤氮磷养分含量及其活化度的演变特征,分析土壤 pH、有机碳与氮 磷活化度的关系。【结果】MF 和 HF 土壤的作物产量显著高于 LF 土壤。LF 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基本稳定,碱 解氮含量显著增加而有效磷含量略有降低,MF 和 HF 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 LF、MF、HF 土壤全氮含量年增加量分别为 5.5、14.2、17.0 mg/kg,碱解氮年增量为 0.40、1.05、1.32 mg/kg, 全磷年增量为 0.8、17.1、18.0 mg/kg,有效磷年增量为 -0.03、2.05、1.85 mg/kg。MF 和 HF 土壤氮磷活化度 比 LF 土壤提高 8.15%~428.77%;氮活化度与 pH 和有机碳不存在线性关系,磷活化度与 pH 呈极显著负相关, 与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年施 N 240 kg/hm2 、P2 O5 120 kg/hm2 ,氮含量于 13 年后、磷含量于 9 年后达到饱和。 【结论】氮磷钾平衡施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提升西南丘陵区水稻土氮磷养分含量及其活化能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湘中丘陵区不同经营目标对毛竹林土壤养分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湘中丘陵区毛竹笋用林(Ⅰ)、笋材兼用林(Ⅱ)、材用林(Ⅲ)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经营目标对毛竹林的土壤养分特征、养分库综合指数以及养分相关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笋用林、笋材兼用林、材用林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层下降总体呈降低趋势,变化范围分别为18.88~40.24g/kg、1.08~2.19g/kg、60.00~200.00mg/kg、0.36~0.52g/kg、0.84~4.07mg/kg、11.29~23.46g/kg和31.72~86.70mg/kg。毛竹笋用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钾含量较高,笋材兼用林水解氮、全磷及有效磷含量较高,毛竹材用林土壤全钾较丰富。土壤养分库综合指数以毛竹笋材兼用林最高,笋用林次之,材用林最低,分别为3.908 1、3.522 8和3.265 0;湘中丘陵区毛竹林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比较丰富,而土壤普遍缺乏磷素、钾素。土壤有机质与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均呈显著正相关,全氮与水解氮、全磷与有效磷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野山参根区土壤的主要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农化分析方法对野山参根区和对照土壤的主要理化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野山参根区土壤不同层次容重表层最低0.68.0.77g/cm3,根层次之0.73~0.83g/cm3,底层较大,其值最小为0.99g,cm3;根层土壤含水量最高是39.17%,其变化趋势与土壤容重恰好相反;根层土壤pH在4.74~6.36,,有机质在92.544—528.58g/kg,全氮含量在5.23~16.84g/kg,碱解氮含量42.20.141.19mg/kg,全磷含量0.15~0.21g,kg,速效磷含量20.96—55.44mg/kg,土壤全钾3.22—10.30g/kg,有效钾272.62。970.26mg/kg。通过简单相关分析发现,全氮、碱解氮、速效磷与有机质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钾和pH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与全氮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钾与全磷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野山参根区土壤丰富的养分组成和合理的配比,为山参的健康生长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明确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土壤养分含量现状,为当地土壤养分调控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依据2019年山西省统计年鉴,选取山西省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原平市和寿阳县,以及山西"农谷"建设区太谷县,作为研究典型代表区,根据各县土壤类型、地形特征以及种植区划,采集耕层(0 ~ 2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速效钾、有效磷、6种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及其10个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明,山西省玉米种植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为4.10 ~ 53.98 g/kg,平均值为17.52 g/kg,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集中在10~20 g/kg,样点所占比例为63.78%,整体处于较缺乏至中等水平;土壤硝态氮含量为4.97 ~ 37.51 mg/kg,平均值为19.79 mg/kg;土壤有效磷含量为3.17~74.12 mg/kg,平均值为22.64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为58.81~ 517.02 mg/kg,平均值为220.42 mg/kg,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总体比较丰富.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土壤中有效铜(Cu)含量为0.24~6.00 mg/kg,平均值为1.26 mg/kg;有效锌(Zn)含量为0.17~ 5.30 mg/kg,平均值为2.07 mg/kg;有效镍(Ni)含量为0.05 ~ 1.30 mg/kg,平均值为0.31 mg/kg;有效铁(Fe)含量为2.60 ~ 29.57mg/kg,平均值为9.40 mg/kg;有效锰(Mn)含量在0.97~ 37.90 mg/kg,平均值为17.42 mg/kg;有效硒(Se)含量为11.99~85.24 μg/kg,平均值为30.43 μg/kg.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以及有效态Cu、Zn、Fe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中有效态Fe、Mn、Ni之间存在着较高的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效Se则与其他养分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山西省现阶段玉米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处于较缺乏至中等水平,土壤氮、磷和钾速效养分以及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总体呈中等到较丰富水平,因此,山西省玉米生产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有机培肥管理.  相似文献   

17.
为保障三七(Panax notoginseng)绿色种植和质量安全,探讨中国三七安全生产的土壤风险阈值。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Cd(镉)、Pb(铅)含量和有效态、三七主根Cd、Pb含量,通过线性相关分析三七主根Cd、Pb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Cd、Pb总量与有效态之间的关系。利用回归模型建立土壤Cd、Pb总量有效态与三七主根Cd、Pb的回归方程,反推土壤有效态Cd、Pb阈值。结果表明,三七种植区土壤Cd、Pb样品超标率分别是83.64%和16.36%,土壤Cd污染严重,土壤Pb处于清洁水平。三七主根Pb含量未超标,Cd含量超标率为29.09%。土壤pH与三七主根Pb呈显著负相关,三七主根Cd含量与土壤Cd含量和土壤有效态Cd含量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三七主根Pb与土壤Pb含量和土壤有效态Pb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基于三七主根Cd、Pb限量标准推导出土壤有效态Cd阈值为0.27 mg/kg,土壤有效态Pb阈值为70.66 mg/kg。  相似文献   

18.
天全河流域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天全河流域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常规统计、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780个表层土壤(0~30cm)样点数据。【结果】该流域土壤全氮含量达(1.40±0.52)g/kg,碱解氮含量达(125.79±56.24)mg/kg。土壤全氮含量由高到低为水稻土>潮土>黄壤>紫色土,土壤有效氮含量则为水稻土>黄壤>潮土>紫色土。全氮和有效氮块金值/基台值分别为0.78~0.90和0.96~0.97,两种氮素空间变异均以指数模型最好。【结论】全氮和有效氮的空间分布均呈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的趋势。成土母质、地形部位、土地利用和耕地种植制度都极显著地影响土壤全氮和有效氮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盆栽试验,以小白菜为试验材料,种植在人工配制的不同污染程度(800、1 200、1 600、2 000 mg/kg)的铅污染土壤中,研究不同浓度复合改良剂(0、600、900、1 200 mg/kg)对土壤有机质、p H值、小白菜可食部位铅含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900 mg/kg复合改良剂可使镉污染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24.19%~60.00%,但对土壤p H值无显著影响。施用复合改良剂可明显提高小白菜安全性和营养品质,4个铅处理小白菜可食部位铅含量降低19.11%~35.72%,维生素C含量增加13.27%~69.30%,可溶性糖含量提高54.17%~87.50%,干物质量提高28.36%~33.39%,粗纤维含量降低20.83%~31.03%。因此,复合改良剂能够用于重金属铅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推荐其适宜用量为900 mg/kg。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采用盆栽试验,以小白菜为试验材料,种植在人工配置的不同浓度(800、1 200、1 600和2 000 mg/kg)的铅污染土壤中,研究不同浓度复合改良剂(0、600、900和1 200 mg/kg)对土壤有机质、p H、小白菜可食部位铅含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900 mg/kg复合改良剂可使Pb污染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24.19%~60.00%,但对土壤p H值无显著影响。施用复合改良剂可明显提高小白菜安全性和营养品质,4个铅处理中小白菜可食部位铅含量降低19.11%~35.72%,Vc含量增加13.27%~69.30%,可溶性糖含量提高54.17%~87.50%,干物质量提高28.36%~33.39%,粗纤维含量降低20.83%~31.03%。因此,复合改良剂能够用于重金属铅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推荐其适宜用量为900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