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又称白木耳,是人们喜爱的保健食品.银耳原是野生于枯木上的胶质菌,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目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人工银耳栽培,实践证明,室内层架栽培银耳法,比一般方法增产25%,每100kg培养料可收干银耳16~20 kg,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纯种在人工合成的琼脂培养基上,能够生长出子实体完成其生活史,但在含纤维素的木屑等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出子实体,只有与耳友菌即香灰菌混合才能长出子实体。银耳不是木腐菌而是寄生菌,寄主就是耳友菌。所以银耳栽培中一定要银耳与耳友菌混合接种,才能顺利地生长出银耳子实体。只有充分认识银耳菌与耳友菌各自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才能在银耳栽培中做到两者兼顾,克服盲目性,夺取稳产高产的效果。 1 材料 1.1 银耳曹与耳友菌生长在三明虎头山木材上的银耳,取耳基着生处的部分耳木,按照银耳混种的分离与培养进行操作,经过培养后从中便可得到银耳菌与耳友菌以及银耳孢子。 1.2 PDA培养基制取PDA斜面待用。 1.3 木屑培养基木屑(锯屑或柴粉)78kg,米糠或麦皮20kg,食糖1kg,石膏或碳酸银1kg,清水120kg左右,pH自然,上述材料搅拌均匀后分装于菌种瓶  相似文献   

3.
张李躬 《食药用菌》2023,(6):410-414
农法栽培和工厂化栽培是银耳生产的两种主要方式。按国家标准方法对古田县农法栽培(12批次样品)和工厂化栽培(6批次样品)银耳的粗蛋白、粗纤维、总糖、矿质元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砷、镉、汞、铅等重金属及六六六、滴滴涕等农药残留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总体营养成分含量农法栽培银耳与工厂化栽培银耳相差不大,其中粗蛋白含量农法栽培在8.3%~10.2%,工厂化栽培在8.9%~10.5%;粗纤维含量农法栽培在2.2%~2.8%,工厂化栽培在2.3%~3.4%;总糖含量农法栽培在63.6%~70.2%,工厂化栽培在61.9%~75.1%;氨基酸总量农法栽培在58.5~76.6g/kg,工厂化栽培在64.2~68.1g/kg。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含量,两种模式栽培银耳的检测结果均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关于干制食用菌的限量要求。农法栽培和工厂化栽培的银耳内在品质上差异小的原因可能与应用的栽培基质和菌株基本一致有关。  相似文献   

4.
黄祖新  姚锡耀 《食用菌》2006,28(4):32-33
将HACCP的方法和原理应用于银耳有机栽培生产过程,建立银耳有机栽培生产工艺的HACCP体系,确定HACCP质量控制参数和关键控制点,推动银耳有机栽培生产的质量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通江是世界银耳栽培和开发利用最早的地方,更是将银耳这种神奇菌类演变成文化层面的最早地方。但长期以来,通江银耳均采用传统春季段木栽培,不仅接种方法落后、感杂率高、穴出耳率低、生产成本增加,而且耗时长,资源利用率低,栽培效益差,严重影响了银耳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杨博 《食用菌》1999,(4):28-29
1998年,我县把食用菌开发列为一项扶贫攻坚项目,其中以发展袋栽银耳为主攻方向.袋栽银耳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易推广.我们在引进古田袋栽银耳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多年的栽培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益,每1000kg干料产干耳180~200kg.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用棉子壳为主料栽培银耳,具有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的优点.但如果管理技术不当,易导致出耳率不高、耳基大、耳片伸长不透、杂菌污染率高,而影响到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本文是笔者对近几年来梁山大面积栽培银耳丰产技术及经验的一个总结,着重从培养基的配比、装袋灭菌、选种和接种、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试图对从事银耳生产者提供一点帮助.(一)配制培养料理想的配方为:棉子壳100kg,麸皮25kg,黄豆粉3kg,石膏3kg,KH_2PO_4200g.MgSO_4500g,水100~110kg.将能溶于水的原料先用水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银耳工厂化栽培中关键技术的研究,并对银耳工厂化栽培与传统栽培模式进行对比分析,集成银耳工厂化栽培的关键技术,为银耳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王毅  蒲文 《食用菌》2013,(6):1-3
“通江银耳”因其生长的独特地理环境、特殊的培养材料和传统的栽培工艺造就了其卓越品质,在众多的银耳中一枝独秀,独领风骚两百余年。但是.随着近年来福建古田等地大量栽培银耳,全国银耳市场产销量急剧增长,“通江银耳”受到巨大冲击,一时风光难再。开展“通江银耳”调查研究,对于推动其产业化发展意义重大。在准确把握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制约其快速发展症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江银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朝晖 《食用菌》2008,30(5):39-40
通江银耳,历史悠久,驰名中外。通江县许多耳农靠栽培银耳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但也有部分耳农在生产上因诸多因素,造成减产或绝产。为此,笔者从1997年以来通过10年时间的栽培实践,研究探索出通江银耳段木栽培优质高产技术,供广大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1.
当今“买放心菜,吃安全菇”已成为国内外消费新潮。因此,随着都市民众安全意识增强,对银耳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古田菇农在银耳安全栽培技术上不断创新,先后出现营养罐栽培和罩袋栽培。最近古田县绿康食品有限公司又研究成功一种“银耳安全容腔绿色栽培新工艺”,获得国家两次发明专利。这一技术创新,将为银耳绿色栽培,提供完整的生产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推荐性国家标准《银耳生产技术规范》,对银耳栽培房的建设场地、规格及其附属设施做了详细规范。从此,银耳栽培房建设技术指标有了国家标准(以此标准建造的栽培房下称银耳标准栽培房)。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银耳的栽培场所,从最初的房前屋后的空地开始,到住房内,再到专用栽培房,现在终于有了标准栽培房。银耳标准栽培房的各项指标,是古田县银耳产业界长期以来对银耳栽培技术不断研究、探索、创新的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银耳产  相似文献   

13.
银耳生产通常在每年春季三月,这时气候比较适宜,而在其它时间栽培都较困难,我们针对这一问题,经过多年的实验总结,找到了一条反季节栽培规律,解决高温严寒气候下照常生产银耳的技术,为菇农提供一条栽培新路。1菌种银耳反季节栽培必须选择好菌种,夏季栽培必须选择高温型菌株、如R08,R05。冬季栽培选择低温型菌株,如Rpo,R06。2从选料入手银耳栽培以棉籽壳为主要原料,棉籽壳来源于北方不同地区,处理工艺不一样,营养成份及含水量也不尽相同。应用于反季节栽培技术,必须选择配料,提高补偿效应。目前出售的棉籽壳都没有表明营养…  相似文献   

14.
包著勤  李志庭 《食用菌》2005,27(5):33-34
银耳属中温型的真菌,自然气候条件下袋栽银耳的菇峰期一般在春、秋两季,而夏季(6~8月)菇量少,市场价格较好且稳定。近年来,我县高山区充分利用地理气候优势,采用野外层架式遮阳棚,配合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进行生产夏季银耳,取得较好的效益。袋栽银耳,生长周期短,但管理技术要求严密,只有紧紧围绕银耳生长发育所需的生活条件,进行精细管理,才能取得丰产。现将夏季银耳栽培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银耳的食疗     
顾智章  陈瑛 《蔬菜》2000,(1):33
银耳又名白木耳,雪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含胶质较多的珍贵食用菌。子实体色白如银,半透明,状似人耳,可供食用。银耳野生分布于中国20多个省区,现可进行人工栽培,以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栽培较多。银耳是中国传统的食药两用保健品。据《本草再新》记载,银耳...  相似文献   

16.
银耳菌种培养基不同配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县用袋料栽培银耳技术试验成功后,全县种植银耳发展迅速,栽培量猛增。随着栽培量的增多,发现在同一栽培条件下,菌种发育优劣能明显影响银耳的  相似文献   

17.
车海忠 《北方园艺》2011,(3):188-190
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西北高寒冷凉地区银耳栽培技术,包括银耳制种、发菌管理、栽培管理及采收等过程,突破了近年来西北高寒地区无成功栽培银耳的历史,为西北高寒地区人工栽培银耳提供了准确的理论数据,以期在今后的银耳栽培中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银耳是中国的特产,野生银耳数量稀少,一般采用人工栽培。银耳的人工栽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文综述了我国银耳的研究历史,并对栽培、加工、药用、育种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冬季和春寒时节,气温都很低,要种好银耳重要一点是使银耳栽培室的温度保持在22℃—25℃左右。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当地银耳栽培户采用的炕道温室栽培银耳,经济方便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伊建东  黄茂富 《食用菌》2009,31(4):65-66
银耳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是祖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良药之一。在银耳栽培过程中,困扰广大菇农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银耳的病虫害,且常是多种因素共同所致。因此,分析银耳病虫害发生的各种因素对于生产中指导病虫害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