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全面净化环境提高防微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蚕病,它有经口食下传染和经卵胚种传染两种途径,但必须先有食下传染才能显现其胚种传染的特点.因此,在通过母蛾检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等手段淘汰带毒原(母)种而控制胚种传染的前提下,严防食下传染是预防微粒子病的关键.而蚕儿随桑叶食下微粒子孢子致病是食下传染的主要途径.比如带毒的蚕粪污染桑叶,野外昆虫患有微粒子病污染桑叶,各龄用桑接触到被微粒子孢子污染的蚕具、饲养人员的手、养蚕用水等均可使蚕食下微粒子孢子而感染致病.由此可见,全面净化生产生活环境、桑园环境、饲育环境和原蚕区环境,消灭微粒子病原是种场控制微粒子病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王玉霞  王东 《北方蚕业》2007,28(3):45-46
本文从蚕种生产的角度介绍了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病规律和检查方法,总结提出了原蚕饲育中的微粒子病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一是胚种传染,二是食下传染。胚种传染途径经过母蛾镜检、补正检查及饲育期间的预知检查等环节逐步淘汰后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因此,生产中的防微重点应放在防止饲育中的食下传染途径上。近年来,我场通过净化桑园环境、加强桑园管理、强化蚕室消毒防病等工作,防微效果显著,确保了蚕种生产的安全,蚕种质量大幅度提高(见表1)。笔者将近年来在场内蚕种生产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归纳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表1近年来西里蚕种场生产蚕种质量情况年别生产合格净种(张)带毒净种(张)带毒率(%)无毒净种(张)无毒率(%)2003年21 133 4 674 22.12 16 459 77.882004年15 028 3 000 19.96 12 028 80.042005年14 652 2 480 16.93 12 172 83.072006年20 923 1 176 5.62 19 747 94.382007年18 053 0 0 18 053 1001加强桑园虫害防治,遏制交叉感染,是提高防微效果的基础工作1.1牢固树立桑园防虫治虫就是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新观念微粒子病原除原(母)种带毒外,野外昆虫是重要的传染源。而家蚕与...  相似文献   

4.
家蚕微粒子病预知检查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坤荣 《中国蚕业》2002,23(2):78-79
家蚕微粒子病是蚕种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目前尚未研制出理想的治疗微粒子病的药剂,浙江省各蚕种场采用全龄漂白粉精洗桑叶虽收到了良好的防微效果,但是费工费时,加大了制种成本.通过对环境和原蚕进行微粒子孢子预知检查,可以及时地了解环境和原蚕中微粒子孢子的有无及分布状况,为制定防微工作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何安蓉  王琦 《蚕学通讯》2004,24(4):38-40
家蚕微粒子病是经蚕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的一种毁灭性蚕病,严重威胁着蚕种场的生存和蚕桑事业的发展.目前,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可以从三个方向努力.首先是预防.主要是防止微粒子病对家蚕的感染.常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母蛾检查、环境及桑叶消毒等技术措施为有效手段,并已取得了系统有用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家蚕繁育的全过程.第二为治疗.即主要是对家蚕添食抗微药品,如防微灵、克微宝等,以此来控制家蚕微粒子在蚕体的增殖.第三为育种防治.即用生物工程技术将抗微粒子病基因导入经济性状好的蚕品种内,培养出在感染微粒子病毒的任何浓度下绝对不会发生家蚕微粒子病的蚕种,不过该研究还只是一种设想.  相似文献   

6.
由于农村原蚕生产别具分散、插花和环境开放等独特性特征,差异于集中、专一、环境封闭的蚕种场场内制种,面临微粒子病的挑战尤为严峻,防控家蚕微粒子病尤为现实。必须把握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来源与为害规律,针对性地采取全程消毒防病,开展预知检查,严格隔离淘汰,桑叶叶面消毒,合理处置蚕沙、适时防治桑虫等系列整合措施,以有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对农村原蚕生产的威胁与危害。  相似文献   

7.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对蚕桑产业具有毁灭性的传染性蚕病,可通过胚种和食下2种途径传染。阳山县兴达蚕业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建立了一套防控家蚕微粒子病的技术体系,十多年来微粒子病淘汰率均控制在1%以下,蚕种连年供不应求。具体措施如下:夯实原蚕饲育基础,完善防微设施;关卡前移,强化原蚕区防微工作;加强原蚕用叶管理,严防病从口入;合理处理蚕沙,防止环境污染;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切实做好原蚕基地的管理;抓好分户制种,完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8.
家蚕微粒子病是微孢子虫经食下传染及胚种传染使蚕感染的一种毁灭性蚕病,是蚕种生产唯一法定检验对象。在多年的家蚕原种繁育过程中,种场探索建立了完善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技术措施,包括加强组织管理、桑树病虫害防治、环境控制、桑叶全程消毒、常规消毒防病技术、预知检查等多个方面。通过调查2016-2021年原种繁育量及病蛾率,其病蛾检出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已连续4年控制在0.01%以内,取得了较好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成效。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围绕家蚕微粒子病防控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规程、组织保障体系、绩效激励机制,建立了系统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技术体系,对比了四川省南充蚕种场2006—2015年场内、原蚕区、桑园的环境抽样、预知检查及母蛾检验情况,结果显示:通过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技术体系的实施运行,原原种的母蛾微粒子病不合格率从2009年历史最高点的0.26%,下降到2011年的0.01%,2013—2015年不合格率均控制在0.01%以下;原种的母蛾微粒子病不合格率从2010年历史最高点的39.30%,下降到2011年的2.76%,2012—2015年的不合格率稳定在0.05%~0.08%水平;一代杂交种的母蛾微粒子病不合格率从2009年历史最高点的54.01%,下降到2013年的2.79%,2014—2015年不合格率均为0,有效地控制了家蚕微粒子病。  相似文献   

10.
家蚕微粒子病流行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杂交蚕种生产中的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行了数量统计分析。通过对蚕种生产量与微粒子病的发生量 (淘汰量、有病合格量和有病总量 )、上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量与下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量的相关系数分析 ,以及春季与秋季制种、蚕种场与原蚕区制种的微粒子病发生率的比较 (t测验 )表明 :当防治微粒子病的人为因素的作用被减弱时 ,蚕种生产量、上一季制种中微粒子病的发生、秋季制种和原蚕区等客观因素将成为家蚕微粒子病的流行的主要因子。原蚕区制种中微粒子病的防治技术体系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浅谈原蚕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建设 《蚕桑通报》2012,43(1):41-43
原蚕基地建设在广西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依靠农村原有丝茧育基础进行种茧生产的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当前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中,采取原蚕基地饲养原蚕、蚕种场与蚕农签订合同收购种茧回场部制种这个模式已十分普遍,可以说原蚕基地是蚕种生产的第一车间。但由于农村蚕区环境条件复杂,原蚕户分散,蚕室、蚕具、桑园、饲养环境、农户养蚕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各种技术措施难以统一落实到位,致使蚕病难以控制,特别是家蚕微粒子病不能得到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四川省蚕种生产家蚕微粒子病危害损失严重。主要原因是蚕种胚中带病源增多所致。控制病毒危害的关键措施首先是各级蚕种繁育单位和管理部门全员应具有常备不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危害的意识;其次是坚持执行发现除去病源措施。抓住全过程严格消毒防病,减少养蚕环境病源,做好原种病毒补正检查,减少原种带毒危害,认真做好蚕种繁育各阶段病毒预知检查,严格淘汰带毒蚕卵、蚕、茧、蛹、蛾,禾发现病毒的蚕蛾分小批制种,地、市把住普种母蛾微粒子病合格检验关,超毒蚕种由主管单位监督烧毁处理,原蚕区使用的普种必须是经过全检母蛾无毒的蚕种,逗硬执行这些办法,一定能够控制家蚕微粒子危害。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一代杂交蚕种微粒子病发生经历了三个阶段(见图表1).第一阶段是1980~1995年,我省家蚕微粒子病处于低发期.从蚕种生产历史上看,这15年是我省蚕种生产发展最为迅速,蚕种生产量最大时期,尤其在九十年代初期全国家蚕微粒子病大暴发,"微防"形势不断恶化情况下,我省的微粒子病发生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最高年份毛种淘汰率仅为1.66%,"无毒率"高,蚕种质量稳居全国前茅.第二阶段1996~1999年,是我省家蚕微粒子病暴发期.年毛种淘汰率都在10%以上,1998年甚至高达15.48%,检验无毒蚕种比例急剧下降,全省没有一个"无毒"场,微粒子病在我省的流行呈"遍地开花"之势.第三个阶段为1999年以后,我省家蚕微粒子暴发的态势得到了基本控制,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0年我省蚕种生产淘汰率从1996~1999年平均12.17%下降到3.25%;2001年全省"无毒"比例已达71.04%,比1996-1999年的平均水平上升了15个百分点,重点产区"无毒"蚕种比例已达80%以上.这阶段我省形成了"三控一严"(即控制胚种传染、控制桑园虫害、控制环境污染和严格管理)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全省建立了严格的预知检查体系,桑叶叶面消毒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用消特灵全程浸消桑叶对原蚕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一是胚种传染二是食下传染。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微粒子病以后,现在各蚕种生产单位都进行了蚕期迟眠检查及各项预知检查,再经省蚕种公司集团母蛾镜检合格方可发种,即胚种传染途径已基本被切断。但是,目前部分蚕种场在原蚕区生产的蚕种毒率有上升趋势,形势非常严峻,究其根源,农村原蚕区环境污染是主要因素,特别是桑叶被污染,各种桑螟、野蚕、毛虫、菜粉煤等鳞翅目昆虫与家蚕微粒子原虫相互感染。当家蚕食下桑叶上的微粒子病原后,便很容易传染。近几年来,一些种场采取叶面消毒措施,并已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5.
吴凤祥 《蚕桑通报》2003,34(4):46-46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蚕病,它严重威胁着蚕种场的生存和蚕业生产的发展。微粒子病预知检查是蚕种生产中容易被忽视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它可以使我们及时了解微粒子病分布及传染情况,有的放矢,采取针对性“微防”措施,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湖州市蚕业管理总站检验室本着为基层服务的宗旨。自1997年以来,对下属14个蚕种场(所)送检的迟眠蚕、蚕粪、桑叶、桑虫、蚕卵、蛾盒、茧丝物、蚕室及环境中的表土和尘埃等进行微粒子孢子的检测,经过多年检测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1997~2002年六年的检测情况汇总及检测中的体会,分述如下:11997…  相似文献   

16.
<正>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感染引起的,养蚕生产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毁灭性传染性蚕病。其传染途径包括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是目前蚕种生产中唯一的检疫对象。近年来,四川省阆中蚕种场采用原蚕区养蚕、场部收茧的方式制种。但原蚕区森林面积逐年增大,桑园间套种其它作物,野外昆虫微孢子虫交叉感染机会增加;外出  相似文献   

17.
提高家蚕微粒子病预知检查效果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阐述家蚕微粒子病预知检查的重要性,采取科学抽样,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规范检验方法、建立预知检查档案等措施,对提高家蚕微粒子病预知检查效果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由微粒子病原虫寄生而引起蚕儿发病的一种传染性病害 ,它既可以通过胚胎传染影响下一代 ,又可经食下感染造成生产损失。在蚕种生产中 ,通过对蚕卵、迟眠蚕、发蛾促进及环境的预知检查 ,可有效控制微粒子病 ,保证蚕作安全。现结合本人多年实践 ,对提高预知检查中微粒子孢子检出率 ,谈点个人浅见 ,供同行探讨。1 预知检查样本的采集1.1 三级原种补正检查1 .1 .1 成品蚕卵检查将成品蚕种 ,按连纸号逐圈抽取蚕卵 2∏ 3粒 ,良卵、不良卵均要抽取。取卵时 ,用针把卵连同纸带下 ,一张种取卵 30粒左右 ,用小纸袋装好封口。1 .1…  相似文献   

19.
家蚕微粒子病是病原性微孢子虫经食下和胚种传染而使家蚕感染的一种毁灭性蚕病,对蚕种生产威胁很大。为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1992年以来,我们接受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开展对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的研究。通过研究,总结适用原蚕生产防治微粒子病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全身性感染的慢性蚕病,主要传染方式是食下感染和胚胎传染两种,对蚕桑产业具有毁灭性的危害。原蚕区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是繁育优品质蚕种,保障蚕业正常发展的关键。川渝地区科学的设定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治体系,有效降低了对蚕业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