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菇蚊、菇蝇是茶树菇栽培中的主要害虫.介绍了闽北茶树菇栽培过程中菇蚊、菇蝇的发生、危害规律及其物理防控措施,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茶树菇菇嫩柄脆、味美浓香、菇体肥厚、口感极佳。茶树菇营养极其丰富,含有18种氨基酸和多种矿物质,其中有8种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1]。辽宁地区有很多葡萄种植户,北镇、熊岳等城市的葡萄远近闻名,但单一的种植葡萄土地利用不经济,而室外栽培的茶树菇菇体更加肥厚,商品性比室内栽培茶树菇好。为此,笔者进行了多次葡萄架下及葡萄沟内栽培茶树菇试验,总结出一套茶树菇与室外葡萄套种技术。1制种  相似文献   

3.
曾爱民  危贵茂 《食用菌》2006,28(4):46-46
目前,茶树菇菌袋栽培常用15cm×30cm或17cm×33cm两种规格的塑料袋作为容器,称菌包栽培法。虽然该法生产周期短,但费时费工,劳动效率低,出菇期短。近几年来,笔者采用大袋两头出菇并结合覆土方式栽培茶树菇,省工省料,产量高,出菇期长,大大提高了茶树菇栽培的经济效益。现将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栽培季节茶树菇通常在春、秋季栽培出菇,但当季出不完菇,需经越夏、越冬处置,到气温适宜时,菌袋才能出完菇。这样,不仅菌袋营养损耗大,而且又降低了栽培设施、资源的利用率。因此,茶树菇大袋栽培法,宜选择在冬季或秋末冬初进行,在此期间创造茶树菇菌丝…  相似文献   

4.
茶树菇周年生长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茶树菇栽培的"古田模式"进行了总结,从田间泡沫荫棚的建造、栽培季节、菌袋制作、接种培养、出菇管理、采收加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茶树菇周年生长出菇的主要技术措施,分析了古田县茶树菇栽培模式和生产技术的独到之处,为茶树菇的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茶树菇保鲜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云中 《食用菌》2005,27(4):59-60
茶树菇味美,清脆可口,营养丰富是人们喜食的食用菌。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市场对鲜茶树菇需求量日臻趋大;但茶树菇在一般条件下,较难贮藏和运输;采收后的鲜菇2~3d,菇体就因水分大量散失而萎缩,菇柄、菇褶开始褐变,直到腐烂;甚至每到出菇盛期大量鲜菇集中上市。难以销售,致使价格大幅度下降,严重损害了菇农的利益,制约了茶树菇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远离菇区的城市,  相似文献   

6.
茶树菇属广温型食用菌品种,通过茶树菇在北京地区日光温室中的种植及产量调查,确定其适宜出菇时期为6~9月份;对栽培袋菌丝生长速度调查,掌握菌袋培养过程中松开扎口绳时期;对茶树菇产量动态调查,加强其第一、二潮出菇关键时期生产管理,确保茶树菇产量。  相似文献   

7.
针对北方地区茶树菇生产上生物学效率低的问题,通过7种茶树菇出菇方式的试验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出菇方式的产量。结果表明:7种出菇方式间的产量差异性显著。其中直接立袋出菇的3种出菇方式产投比较高,提袋出菇的2种出菇方式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8.
利用防虫网、诱虫灯、黏虫板和浸水等4种物理方法防治茶树菇菇蚊、菇蝇的发生。试验结果表明,使用40目的防虫网具有明显的防虫效果;诱虫灯使用黑光灯效果最好,白天开灯比晚上开灯诱虫效果好;黏虫板的宽度为12 cm~15 cm,放置高度离菌筒口10 cm~20 cm,放置数量以每隔2 m放置2张~3张为宜;浸水法处理茶树菇菌筒,可有效杀死菇蚊菇蝇,浸泡时间以24 h~48 h为宜。茶树菇栽培中综合应用诱虫灯、防虫网和黏虫板,对降低菇蚊、菇蝇的发生有良好的效果,菇房内菇蚊、菇蝇数量减少38%。  相似文献   

9.
连静 《食用菌》2015,(2):61
<正>日前,在新疆玛纳斯县凉州户镇丰益宫村华宽菌业专业合作社,40多万个茶树菇菌包顺利完成高温灭菌、冷却、接种、发菌等环节,进入出菇房等待出菇。这标志着茶树菇栽培在玛纳斯县首获成功,填补了又一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空白。茶树菇在玛纳斯县试栽成功,为该县农民增收致富拓展  相似文献   

10.
茶树菇的几种主要病虫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惟章 《食用菌》2002,24(2):40-40
几年来茶树菇生产发展迅速 ,随之对为害茶树菇病虫防治工作也越来越引起栽培者重视。现将为害茶树菇几种病虫害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主要病害1.1 软腐病症 状 受害菇菌产生白色棉毛状菌丝 ,并迅速蔓延扩大 ,甚至布满整个菌筒 ,如菇房湿度过大可把整个子实体“吞没”,只看  相似文献   

11.
程龙 《蔬菜》2006,(4):39-39
曹大妈从去年8月份开始在一个不到30秆的地下室育袖珍菇和茶树菇,截至去年11月共采菇400多kg,畅销于西洞庭、常德的宾馆和饭店,袖珍菇的销售价为8元/kg,茶树菇为14元/kg,共获毛收入4000多元,其中纯收入3000多元。据西洞庭湘北农业科技园的技术专家估算,正常情况下2006年春和初夏曹大妈还可采菇500kg左右。  相似文献   

12.
茶树菇栽培覆土方式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华 《食用菌》2001,23(3):30-31
目前,袋栽茶树菇主要采用直立式或墙垛式出菇管理,生物学效率在 50 %左右。其产量不高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是菌袋出菇期袋口长时间开放,培养基严重失水,菌丝体分解基质能力减弱所致。茶树菇子实体在 1 0~ 3 0℃内都可以发生和生长,这一特性为我们探讨如何提高其生物学转化率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在生产栽培中采用覆土方法来保持茶树菇菌袋后期的含水量,延长菌筒的产菇期,达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具有其现实意义。现将我市袋栽茶树菇后期的覆土方式和效果介绍如下:1 培养基及前期室内出菇管理 培养基为:杂木屑3 4 %…  相似文献   

13.
从菌丝培养、出菇管理、病虫害物理防控等方面介绍利用自行设计的一款钢架温控菇房进行茶树菇周年栽培及其配套技术。相比传统菇棚,钢架温控菇房具有防火、防虫、防台风等优点,菇房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14.
张国明 《蔬菜》2011,(2):12-13
茶树菇又叫茶薪菇、杨树菇、柳松菇,属木腐菌,食用价值高,且含有抗癌活性的多糖和10多种微量元素,药用价值极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稻草为主料设计了5种配方,栽培茶树菇,试验结果表明,配方:稻草78%,米糠19%,红糖1%,石膏2%栽培茶树菇,茶树菇菌丝生长较快,出菇周期短,产出/投入比大。  相似文献   

16.
《蔬菜》2016,(3)
为了规范茶树菇无公害生产,从产地环境、菇房、生产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及采后管理等方面制定了淮安市茶树菇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以便广大菇农和生产企业开展无公害生产。  相似文献   

17.
《浙江食用菌》2010,(6):26-26
福建省古田县菇农老郑栽培茶树菇1万多袋,10月22日,老郑收割完一批茶树菇后,为预防下一批菇虫害,像以往一样,他将2瓶约1.5千克的磷化铝拿进了菇房,并进行熏蒸。当晚,老郑的儿子回家过周末,全家住在菇房边,没想到,溢出的磷化铝把一家人熏倒了。  相似文献   

18.
以冬虫夏草、姬菇、木耳、大球盖菇、白灵菇、茶树菇、杏鲍菇7种菌种为试材,比较研究了马铃薯、滑菇菌糠配制成的不同浓度梯度的培养基与常用的PDA培养基对供试菌种生长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合各菌种生长的培养基。结果表明:滑菇菌糠对茶树菇、冬虫夏草、木耳、大球盖菇、白灵菇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对杏鲍菇、姬菇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杏鲍菇适宜以比例为滑菇菌糠15%、马铃薯5%的配方来作为母种培养基;姬菇适合以比例为5%滑菇菌糠与15%马铃薯的配方来作为母种培养基。  相似文献   

19.
茶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是我国一种著名的食药用真菌品种,国内外称之为"中华神菇".该研究对茶树菇的地域分布、研究简史及其近缘物种种质资源学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现阶段制约我国茶树菇产业良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茶树菇遗传学研究和商业菌株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云南田头菇属两个物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分析了田头菇属的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及杨柳田头菇(Agrocybe.salicacola)基因组DNA的多态性,使用11对引物组合建立了18个供试菌株的指纹图谱。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18个供试菌株聚为两大类,彼此关系得到很好的分辨。AFLP技术可用于茶树菇和杨柳田头菇2个形态上非常相似物种的DNA分子指纹图谱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