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几种化学调节剂对大小麦生长期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大麦叶龄6.4叶,小麦叶龄5.3叶时,施用矮壮丰能加快大麦无效分蘖消退,促进小麦分蘖增长,提高大麦成穗2.4%~10.3%,小麦成穗2.6%~7.8%。矮壮丰50 ml/667㎡效果最明显。施用各种化调药剂,主要影响麦子穗下节、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在试验剂量下,麦子穗下节缩短3~9.5 cm,大麦穗粒数减少2.3~3.0粒、大麦千粒重降低1.5~2.1 g;小麦千粒重降低1.4~2.0 g。相对而言,玉米健壮素和水稻劲丰处理,对麦子生长影响较大。小麦劲丰和矮壮丰处理对麦子生长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在施分蘖肥时,通过配施不同用量的多效唑,研究了多效唑对杂交水稻C两优817产量和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随分蘖肥一起撒施后,C两优817株高降低,分蘖和有效穗增多,穗粒数减少,伸长节间缩短;随着多效唑用量的增加,缩短的伸长节间数增多,株高降低,抗倒伏能力增强;当多效唑用量达到2 250 g/hm2时,大风后未倒伏,产量最高,且变异系数最小。  相似文献   

3.
稻麦两熟区超高产小麦株型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明确稻茬超高产小麦的株型特征,对黄淮麦区24个稻茬小麦品种进行了株型和产量性状的观察分析.通过产量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分成超高产,高产、中产、低产4种类型.超高产类型占20.8%,低产类型占12.5%,高产和中产类型占66.7%.高产和超高产小麦品种穗短,穗数多,植株较高,基部节间短,穗下节间长,旗叶小且挺,具有较高的物质生产能力和较高的收获指数.提出了黄淮麦区高产和超高产(>9.0 t/ha)小麦品种的株型和产量构成指标:全生育期235 d左右,株高75 cm左右,穗下节间长28 cm以上,株高构成指数(IL)>0.61;穗长7.5~8.0 cm,每穗结实小穗数14~15个;旗叶长15~17 cm,宽1.3 cm左右,高效叶面积55~60 cm2,旗叶基角<25°;有效穗数>620×104/ha,每穗实粒数>33粒,千粒重>42 g,收获指数>0.45.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在柬埔寨的生长表现和生产应用价值,2016年在柬埔寨王国菩萨省巴干县试种了13个中国杂交水稻品种,系统观察了其生长发育与产量表现。结果表明,这13个品种在柬埔寨试种地均可正常生长,全生育期86~98 d,主茎总叶片数14~15叶。在充分满足生长期水肥协调供应的情况下,24 cm行距、10 cm株距、单株移栽,最终株高80~105 cm、伸长节间数5个左右、茎蘖成穗率51%~76%、单株成穗数6.9~9.9个,主穗长22~30cm、每穗总粒数161~253粒、每穗实粒数154~238粒,结实率90%左右;不同品种的千粒重在19.7~30.1 g之间,单穗实粒质量2.37~4.59 g,单株产量21.8~37.7 g,小区实收稻谷折合产量6.8~10.5 t/hm2。  相似文献   

5.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钵体育苗每孔播3粒时比6粒和9粒分别增产3.1%和10%;每穴插秧苗数2~4株时产量最高,比1株和5株高11.1%和9.7%;插秧密小于30 cm×20 cm或大于30 cm×26.7 cm时,减产幅度都显著。所以水稻开发多年的盐碱地水稻田应该改变密植、主穗增产的栽培方法,采取稀植、促进分蘖、大穗增产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稀施保俗称玉米健壮素,通过对大麦后期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的播量、成穗数,对玉米健壮素使用量的要求不尽相同。玉米健壮素用量超过90 m l/667㎡,对不同播量下大麦穗长和千粒重均有较明显的影响。在没有使用玉米健壮素情况下,成穗数75.2万~102.4万/667㎡之间,都会发生倒伏。玉米健壮素主要是缩短穗下节、倒二节和倒三节的节长来达到控制株高的作用。玉米健壮素用量从50 m l/667㎡到130 m l/667㎡,一般可以降低株高9.8~19.6㎡,缩短穗下节4.3~9.7㎡;倒二节5.0~7.9㎡;倒三节2.8~3.4㎡。玉米健壮素不同用量对不同播量下大麦穗长、千粒重都有不同的影响。玉米健壮素用量50~130 m l/667㎡,穗长缩短0.2~0.7㎡,千粒重降低0.8~1.8 g。  相似文献   

7.
胡小平 《玉米科学》1995,3(2):039-041
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优选出了掖单12号每公顷产量7500kg以上的栽培措施:每公顷施N2O3.7kg,施P2O591.7kg,留苗80418株。相应的有关性状指标:叶面积系数7叶展期0.71、11叶展期2.14、抽雄期4.60、吐丝期4.21、灌浆期3.72、成熟期2.54,每公顷收获穗数79506个,穗粒数577粒,秃顶率6.7%,千粒重246.6g。  相似文献   

8.
试验于2006年在湖南浏阳进行,选择有代表性的红黄泥、河沙泥、黄泥稻田,以主推品种金优974和威优46为供试材料,设计3种基肥与追肥比例施用肥料处理。结果表明,基肥与追肥的施用比例为7∶3的处理,与6∶4和5∶5的比例处理比较,早稻金974株高降低2.9和11.3 cm,中稻威优46株高降低3.4和4.4 cm,晚稻威优46株高降低2.7和4.1 cm;每公顷有效穗数减少3万至19.5万;每穗总粒数多4.9和13.9粒,实粒数多3.4和12.3粒;增产6.06%和6.71%;病虫害减轻,节省农药成本。在水稻生产中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大比例施用基肥能达到高产、优质、低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西星黄糯3号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西由种子分公司选育的糯玉米一代杂交种。株型半紧凑.夏播全生育期95d,苗期叶色深绿,叶鞘紫色.全株20片叶.穗上6叶半紧凑型.中早熟。株高250cm.穗位90cm.果穗长22cm左右.穗粗5.5cm,穗行数14~16行,白轴,穗粒数570粒左右,偏硬粒,品质优良.千粒重403g,容重720g/L。  相似文献   

10.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明不同机插方式下水稻适用穗型和适宜栽插规格,阐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大、中和小穗型各2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钵苗机插(行距33cm)、行距30cm毯苗机插和行距25cm毯苗机插3种机插方式(记为A、B、C),研究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形成和穗部性状的影响。钵苗机插设置3种株距,分别为12cm、14cm和16cm(记为1、2、3),2种行距毯苗机插设置5种株距,分别为10cm、11.7cm、13.3cm、14.8cm、16cm(记为1、2、3、4、5)。研究结果表明:1)钵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产量呈先增后减,以A2最高;中、小穗型品种产量呈递减趋势,以A1最高。毯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先增后减,以B4最高,C方式呈递增趋势,以C5最高;中穗型品种B和C方式产量均呈先增后减,分别以B3和C4最高;小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递减趋势,以B1最高,C方式呈先增后减,以C2最高。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产量显著高于毯苗机插,增产幅度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2种行距毯苗机插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高于C方式;中穗型品种株距为10cm、11.7cm、13.3cm,B方式产量高,而株距为14.8cm、16cm,C方式产量高;小穗型品种除株距为10cm外,C方式较B方式具有增产优势。2)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减少,每穗粒数增加,群体颖花量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结实率和千粒重变化不一。同一密度下,不同机插方式间单位面积穗数相当,钵苗机插每穗粒数显著高于毯苗机插,每穗粒数增幅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B方式单位面积穗数少于C方式,而每穗粒数则相反。3)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穗长、着粒密度、单穗质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呈增加趋势,一、二次枝梗数比值和一、二次枝梗粒数比值呈减少趋势。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穗长、着粒密度、单穗质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高于毯苗机插。因此,钵苗机插应用大穗型品种宜适当降低密度,充分发挥大穗优势,提高群体颖花量而高产;中、小穗型品种宜采用高密度栽插,增加穗数以获得高产。毯苗机插应用大穗型品种宜采用行距30cm,适当增加株距,依靠扩大穗型而高产;中穗型品种宜采用行距30cm,配置中等密度,协调穗粒结构而提高群体颖花量;小穗型宜采用行距25cm,适当减少株距,通过显著增加穗数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1.
2000年12月17日 ,《人民日报》报道了“中国超级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的消息 ,作为农技部门 ,如何把这一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这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从这点出发 ,我们想就推广“中国超级稻”问题谈一点认识。一、超级稻的推广意义1.增加总产 ,保障粮食安全“九五”以来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 ,也应该看到 ,中国的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严峻的挑战 ,这就是 ,人口不断增长 ,资源不断减少 ,环境不断恶化。根据《中国21世纪人口与发展》的目标 ,我国的人口到…  相似文献   

12.
"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之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冯廷佺 《中国茶叶》2005,27(5):18-19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有"中国特种茶"之称.历史上,乌龙茶消费地区主要集中在闽北、闽南,广东潮州、汕头和我国台湾地区.与之相应适销的乌龙茶花色品种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枞、冻顶乌龙.自从台资茶叶企业进入内地以来,市场上出现了以内地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利用我国台湾茶机和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其香气较传统乌龙茶清香,业界称之为"清香型"乌龙茶.  相似文献   

13.
说“岩韵”     
说起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必然会提到“岩韵”两个字,它是武夷岩茶品质的专用术语,是衡量武夷岩茶品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最常用的两个字。而武夷山外生产的乌龙茶则不用“岩韵”来说明品质的优劣,即使是与岩茶产地近在咫尺之距的地方(建阳、建瓯)也不例外。“岩韵”是什么?“岩韵”一词是从何时开始使用,由何人首先提出,首提者是如何解释“岩韵”的含义?现已无从查证,目前流行的众说不一,有的说有豆浆味,有的说有棕叶味,有人说“岩韵”没人讲得清楚,也有的说“岩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连高明的茶师也只有说是汤水厚,杯底香浓,茶汤滋…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全球咖啡产业已经进入“精品”和“4C”等认证时代。中国的咖啡产业历经60余年的规模化发展,特别是云南省近20余年的规模化种植,小粒种商品咖啡豆的质量已经被国内外客商知晓。“十二五”云南的咖啡产业进入大发展阶段,普洱和临沧两市将新增种植面积6.67万hm2。今后各种植区在生产大宗商品豆的同时,可在局部种植生产“精品”商品豆,以提升云南咖啡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5.
茶树新品种名山早和名山白毫在信阳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晓  杨洁  高俊峰  郭桂义 《茶叶》2004,30(1):43-45
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名山早、名山白毫两个新品种在信阳的区域适应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名山早、名山白毫发芽期与对照相当,均为早生种:抗寒性、抗旱性与对照相当;适制绿茶:产量名山早与对照相当,名山白毫显著高于对照。两个品种均适于信阳茶区及江北茶区推广。  相似文献   

16.
茶树杂交新品系"浙农8-8"、"浙农6-10" 选育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福鼎大白茶×浙农12"、"福鼎大白茶×浙农109"人工杂交后代为育种材料,经系统选种、无性繁殖育成优质、高产茶树新品系--"浙农8-8"、"浙农6-10".品比试验表明:浙农8-8发芽期中偏早,浙农6-10发芽期中等;均适制红绿茶,品质超过或相当福鼎大白茶;两品种小区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春夏茶多酚含量均低于福鼎大白茶,氨基酸含量比福鼎大白茶高,咖啡碱含量浙农8-8春夏茶均比福鼎大白茶高,浙农6-10比福鼎大白茶低;抗寒性两品种与福鼎大白茶相当;抗旱性比福鼎大白茶稍弱;抗虫性比福鼎大白茶略强,抗病性浙农6-10比福鼎大白茶略强,浙农8-8略弱.  相似文献   

17.
“发花”散茶中“金花”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湖南益阳茶厂2008年生产的金湘益砖茶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金花"菌,接种至2008年一品茯茶的原料上,控制环境条件让它"发花"。从发花散茶中分离到一类"金花"菌,经过继代纯化,选取一株长势较好的"金花"菌作为供试菌株。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株的有性型和无性型形态,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菌株的子囊孢子(有性阶段)和分子孢子(无性阶段),同时结合DNA测序,在分子水平上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根据菌株的表观形态、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DNA序列分析,确认该菌株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  相似文献   

18.
一、“茶艺”本义茶艺 ,就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所谓“艺” ,其义主要有六 :(一 )种植。《说文》作“” ,或作“” ,种也。《诗经·小雅·楚茨》 :“我黍稷。”《茶经·一之源》 :“凡艺而不实 ,植而罕茂。”(二 )才能 ,技艺。《论语·雍也》 :“求也艺。”朱熹《注》 :“艺 ,多才能。”(三 )艺术。《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元年(136) ,诏……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四 )准则 ,限度。《左传》有“陈之艺极 ,引之仪表”语 ,艺 ,准也。《国语》有“贪欲无艺”语 ,艺 ,极也 ,引申为法度、限度。(五 )艺…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对龙锦一号田间自然变异产生的转绿型白苗“龙白—1”、“龙白—2”的外部形态特征、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苗突变体“龙白—1”形态上与龙锦一号一致,产量持平;而“龙白—2”株高降低,分蘖减少,生物产量明显减少。生育期推迟,减产6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