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东营市加快“海上东营”的建设步伐,加大海水滩涂的开发整合力度,大力实施“精品池塘”工程,海水养殖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为了进一步探索海水池塘高效利用模式,提高虾塘的综合经济效益,我们多年来致力于黄河三角洲地区滩涂池塘虾贝混养技术的研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中南部海水池塘长期养殖日本对虾、中国对虾,但由于养殖方法单一粗放、养殖技术水平不高,导致病害四处传播,疾病频繁发生。自1997年对虾爆发病毒性疾病后,海水池塘单养对虾效益明显下降,造成养殖弱潮,后来为了减少养殖的盲目性、风险性,提高池塘综合效益,探索更多更好的养殖方法及品种,从业者把池塘养殖从单养模式改为混养模式。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多品种混养有利于改善池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虾是我国传统的优良养殖品种,但由于病毒性疾病的频繁发生,导致海水池塘单养对虾效益不高。为了寻找更好的养殖模式,提高综合效益,山东省日照开航水产有限公司在333,3hm^2(5000亩)海水养殖池塘中进行了中国对虾、菲律宾蛤仔生态健康养殖。  相似文献   

4.
福建中南部海水池塘秋冬季由于长期养殖日本对虾、中国对虾,且因养殖方法单一粗放、技术水平不高,导致病毒传播蔓延、池塘老化等。自1997年后对虾病毒性暴发病频繁发生,海水池塘单养对虾效益明显下降,后来把池塘从单养模式改为混养模式。经过多年来实践证明,多品种混养有利于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减少病毒发生,能有效增强池塘的综合效益。笔者从2004年开始在福建莆田市后海垦区进行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  相似文献   

5.
正海水池塘刺参生态混养对虾可有效防控刺参池塘生物敌害,并充分利用对虾残饵、排泄物,全程不投喂人工饲料,实现养殖水体时间、空间等资源的充分利用,达到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的效果。刺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之一,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传统刺参单一品种的池塘养殖存在敌害生物侵扰、大量天然饵料难以被充分利用、夏眠期池塘闲置水体资源浪费等问题。近年来,  相似文献   

6.
<正>自对虾病毒流行病暴发之后,海水池塘的对虾养殖业急速滑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攻克对虾病毒病,从而积极探索海水池塘的综合利用技术,虾蟹贝混养是目前海水池塘的综合生态养殖主要模式。浒苔是一种大型底栖藻类,不仅是造成2008年青岛近岸海域绿藻的主要凶手,而且给海水池塘养殖带来了  相似文献   

7.
黄青  黄鑫 《齐鲁渔业》2018,(2):23-24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对虾疾病频繁发生,靠单养对虾一品种,难以阻挡病害入侵,因此开展海水混养,抵御病害,提高养殖效益,势在必行。2016年笔者在山东省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进行了日本对虾、梭子蟹和黑鲷海水池塘混养试验,利用黑鲷摄食病死虾,  相似文献   

8.
陈金仙 《水产养殖》2009,30(1):20-21
福建中南部海水池塘秋冬季由于长期养殖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养殖方法单一粗放、技术水平不高,导致病毒传播蔓延,池塘老化等。自1997年后,对虾病毒性疾病的频繁发生,海水池塘单养对虾效益明显下降,造成养殖弱潮。为了减少养殖的肓目性、风险性,提高池塘综合效益,探索更多更好的养殖方法及品种,把池塘从单养模式改为混养模式。经过多年来实践证明,多品种混养有利于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减少病毒发生,  相似文献   

9.
刀额新对虾与缢蛏混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仰源 《齐鲁渔业》2007,24(4):28-29
为提高养殖池塘经济效益,选择具有环形沟的低盐度海水池塘,开展刀额新对虾与缢蛏混养,充分利用池塘水体进行立体化养殖,是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对虾病毒性暴发病的频繁发生导致池塘单养对虾效益不高,同时各地均在探索虾塘增效的途径。目前,我区虾塘采用虾、蚶混养的养殖模式已获成功,但是对于广大泥质底的虾塘采用这种养殖模式却不理想。根据泥蚶的生态习性,我站利用湄洲湾西岛垦区的一口泥质海水池塘进行虾、蚶混养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养殖经验介绍如下。一、池塘条件池塘面积20亩,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大、小潮均能进水,水源利用自然纳潮进水,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水比重1.016~1.022,pH值7.8~8.2,全年水温10~32℃,塘内最大蓄水深度1.3~1.8米,最小深度…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90年代后,即墨市对虾病毒性暴发病频繁发生,海水池塘单养对虾效益明显下降,养殖一度成为低潮。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在当前对虾养殖病害防治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虾蟹混养不失为一种缓解虾病发生、提高经济效益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盘锦地区海水池塘养殖效益,并重新开展中国对虾的养殖生产,2007年我们在盘锦市大洼县二界沟镇的1800亩海水池塘中,进行了中国对虾与三疣梭子蟹混合养殖模式试验,并取得了成功。现将混养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海水池塘混养可以降低由于病害而绝产的风险。下面介绍虾、蟹、蛤混养四放六收技术,混养品种为菲律宾蛤仔、中国明对虾(黄海一号)、三疣梭子蟹和日本对虾。  相似文献   

14.
鱼虾混养中的水环境调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玥 《齐鲁渔业》2012,(7):33-34
南美白对虾是海水、半咸水和纯淡水均能高密度养殖的优良对虾品种,特别是在内陆半咸水和纯淡水的池塘养殖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提高,单一品种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备受病害困扰。同时淡水渔业产品价格低迷,养殖效益低下甚至亏本,致使池塘单养面临种种困境。为改变现状,“池塘鱼虾混养模式”正逐步走向成熟。实践证明鱼虾混养比单一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具有更强的优势,既降低了发病率,又增加了鱼产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的海水池塘养殖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水池塘养殖、滩涂贝类养殖及海上筏式养殖是海水养殖业的三大主要养殖方式。我国的海水池塘养殖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对虾的大规模养殖开始的.其间经历了对虾低密度养殖→对虾高密度养殖→两茬低密度养殖→多品种生态养殖的发展轨迹。循着这一演变轨迹可以发现,不同的养殖模式对海水池塘的生态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生态效益又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海水池塘养殖业的发展。本文拟从生态效益角度出发,对目前我国对虾池塘养殖的几种模式作一粗浅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6.
梭子蟹为我国沿海地区常见种类,是人们喜爱的传统海产品,目前海捕产品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近年来,为了提高海水池塘养殖经济效益,我们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利用东营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实验基地的100hm2海水池塘,进行了梭子蟹与日本对虾的混养,获得成功.2005年平均单产梭子蟹600kg/hm2、日本对虾645kg/hm2,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主要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在福建沿海滩涂围塘有近90%养殖对象均是对虾,因此,滩涂围塘一直也被称为“虾塘”。近年来,养殖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金刚虾)以及日本对虾成为水产养殖业的聚焦点,也是福建沿海围塘养殖主要的优质养殖种类。围塘的生态混养技术在某种程度已相当成熟,文献[1-10]简述了虾、鱼、贝多方式混养技术的机制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科学养鱼》2006,(1):81-81
随着海水养殖不断创新和发展,浙江沿海一带兴起对虾、锯缘青蟹、缢蛏的混养,并且养殖面积逐年增加,已形成较大规模高产、高效的养殖新格局。结合当地养殖户多年的实践经验,归纳了对虾、青蟹、缢蛏混养具体应抓好的几个环节,以供大家参考。一、池塘选择进行对虾、青蟹、缢蛏混养  相似文献   

19.
以缢蛏为主,鱼、虾、贝多茬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沿海传统的海水池塘养殖是以对虾为主的单茬单养方式,为充分利用现有的虾池资源,探索新的养殖模式,提高海水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们在江苏省南通市利用614亩水面进行以缢蛏为主的鱼、虾、贝多茬混养生产试验,获得成功。一、池塘条件养殖池塘为沿海地区传统的对虾养殖池,面积20亩~50亩不等,设中央沟,有相对独立的进、排水系统。以泥底或泥沙混合的底质为主,适合缢蛏、青蛤、文  相似文献   

20.
张晓晨 《齐鲁渔业》2014,(11):25-27
随着滩涂贝类池塘养殖取得成功,近几年通过不断的考察学习,并在生产实践中积极探索,我们利用养虾池塘进行贝虾混养(以贝为主)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获得成功,取得了很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贝类和对虾的不同生活习性特点,使其在同一水体中形成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可使水质得到改良,减少化肥及药物的使用,提供无公害水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