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成恢448与Basmati 370回交后代的米粒延伸性遗传和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成恢448(CH448)与Basmati 370的BC2F5株系及其与5个不育系配制的杂种F1,CH448和5个保持系的12个米质性状进行了多元偏相关、通径分析、对应分析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CH448和保持系等亲本12个米质性状之间的偏相关性不显著。BC2F5株系中,仅饭粒长(CRL)和  相似文献   

2.
回交导入后代水稻种质有利基因的鉴定与筛选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种质资源蕴藏着品种遗传改良的各种有利基因,高效发掘种质资源的有利基因是实现育种突破的前提。本研究选择IR64、特青和新株型(NPT)为轮回亲本与13个供体的不同回交世代(BC2F2-BC4F2)群体为材料,进行耐盐、耐淹和褐稻虱抗性鉴定与筛选。结果表明,尽管多数亲本本身对这些逆境不具备很好抗性或耐性,但在绝大多数回交后代中均出现耐盐、耐淹和抗褐稻虱的超亲分离,表明这些供体均带有对这些性状的有利基因。这种潜在“隐蔽”有利基因的表达受遗传背景影响较大。从总体上看,3个性状的选择效率以IR64背景最高,特青背景高于NPT背景。BC2对耐盐性的选择效率明显高于BC3和BC4代,BC3和BC4的选择效率因不同组合而异。研究表明通过大规模回交导入和回交后代性状的严格鉴定是发掘种质资源有利基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水稻抗稻瘟病Pigm(t)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快速改良武运粳29196的稻瘟病抗性。采用定向回交育种策略,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花药培养技术,快速改良武运粳29196的稻瘟病抗性。以籼稻品种谷梅4号为稻瘟病抗性基因Pigm(t)的供体,以高产易感稻瘟病的品系武运粳29196为受体,在连续回交和自交过程中,利用与Pigm(t)紧密连锁的In Dels标记S95477和S29742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BC2F1世代,进行花药培养,获得185个双单倍体群体(DH群体),从中筛选出82个含有Pigm(t)基因的改良株系。在经过对农艺性状、稻瘟病抗性的系统鉴定与稻米品质性状测定后,发现改良株系DH036和DH158的综合性状与武运粳29196已十分相近,且稻米品质有所提升,保持了武运粳29196丰产性的同时,稻瘟病抗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利用定向回交、花药培养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技术体系,可明显提高稻瘟病抗性改良的预见性和准确性,缩短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新育成的武运粳29196抗性改良系,为稻瘟病抗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4.
回交导入后代群体中玉米耐旱基因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质资源蕴藏着品种遗传改良的各种有利基因,高效发掘种质资源的有利基因是实现育种突破的前提。本研究选择丹340、齐319和掖478为轮回亲本与34个供体的回交世代BC2F2群体为材料,在干旱胁迫条件下,通过测定雌雄穗开花间隔(ASI)进行耐旱鉴定。结果表明,尽管有些亲本本身对缺水环境不具备很好的耐性,但在绝大多数回交后代中均出现耐旱的超亲分离,表明这些供体均带有对这些性状的有利基因。这种潜在“隐蔽”有利基因的表达受遗传背景影响较大。从总体上看,耐旱性状的选择效率以齐319背景最高,掖478背景次之,丹340背景最低。研究表明通过大规模回交导入,并对回交后代性状的严格鉴定是发掘种质资源有利基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对5个供体导入轮回亲本C01培育的BC2F2群体的米质及粒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体亲本与BC2F2群体的糙米品质及粒型关系不大。BC2F2群体之间除裂纹米和米粒长度之外,没有明显差异。BC2F2群体米质各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糙米率和精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脂肪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完全粒重比与碎粒重比及完全粒数比与碎粒数比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裂纹米粒重比和粒数比与米粒厚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白度呈显著负相关;碎粒粒重比和完全粒重比与完全粒数比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碎粒粒重比和碎粒粒数比与米粒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碎粒粒数比与裂纹米粒重比和裂纹米粒数比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以不同轮回亲本配制的BC2F2群体中,稻米的品质及粒型各性状的变异程度不同,在育种实践中,要根据育种目标在不同的世代做有针对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以籼稻恢复系成恢448和保持系川香29B为受体品种,从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的核心种质中选择100~110个材料做供体品种,构建了成恢448、川香29B近等基因导入系各2500份。将这些回交后代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环境中进行大规模筛选,获得了一批对低磷、干旱、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有较强抗、耐性的导入系,以及产量配合力好、高抗稻瘟病的新恢复系。  相似文献   

7.
水稻显性早熟基因Ehd的SSR标记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籼稻品种广陆矮4和粳稻品种台中65为亲本构建高世代回交分离群体,选用分布于水稻全基因组的145个SSR标记对亲本及抽穗期早熟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4个标记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多态率78.6%;在BC3F1群体中,检测到10个标记的基因型来源于供体亲本广陆矮4号;在BC3F2定位群体中,早熟植株数与晚熟植株数的分离比例为3:1,早熟植株平均比晚熟植株提早抽穗21 d;通过SSR标记与抽穗期共分离分析将显性早熟基因Ehd界定在分子标记RM271和RM258之间;Ehd与标记RM184和RM271紧密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2.6 cM和2.1 cM,此结果为该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旅大红骨玉米种质掌状扁形果穗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自交系丹717×丹340组成的6世代群体为材料,利用P1、P2、F1、F2、BC1和BC2 6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旅大红骨种质掌状扁形果穗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该性状的次数频率分布在F2分离世代呈近似“m”状的双峰分布,B1群体基本表现为直线型分布,B2群体表现为2个峰值的类似正态分布.通过AIC值进行适合性检验,该性状符合2对主基因+加-显-上位性B-1-1模型,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占据主导地位且互作效应明显,加性效应值分别为2.42和1.86,主基因的遗传率介于46.2%~68.8%之间,在自交进代过程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育种中应注重早代试材的筛选,或进行回交选育以提高育种值.  相似文献   

9.
水稻谷粒粒长显性主效QTL的遗传分析与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粒亲本博白B为轮回亲本与大粒亲本WFC杂交、连续回交,构建长粒近等基因系,发现了一个长粒对短粒显性的主效QTL。在BC2F1和BC3F2回交分离群体,粒长表现为长粒和短粒差异明显的两个组,分离比例分别符合1:1和3:1的遗传比率,表明了在BC3F2粒长主要由一个长粒显性主效QTL控制的。利用SSR标记技术,通过集团分离法和隐陛个体分析法,对BC3F2进行QTL定位,结果发现控制粒长QTL(暂定名GL2(t))位于第2染色体,与RM530连锁,遗传距离为4.1cM,是个尚未报道的粒长显性主效QTL。  相似文献   

10.
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小麦新品系CH5026白粉病抗性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5026是衍生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的抗病新品系,它兼抗小麦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温室抗性评价结果显示,无论是苗期还是成株期,CH5026对白粉病菌系E09均表现为免疫,且具有与其抗性供体TAI7045及TAI7045的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相似的白粉病抗性,且CH5026和TAI7045的小麦亲本均为中、高感,表明存在于CH5026的白粉病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为进一步明确其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用高感品种(系)晋太170和CH5065分别与CH5026杂交、回交,将其F1,F2,BC1,F3群体及其双亲分别在太原温室用白粉病15号小种的E09菌系接种,并按单株调查其抗感分离之比。结果表明,F1对白粉病的感染分别为0或0;级。F2,BC1的群体中,其抗感分离分别符合3R∶1S和1R∶1S;而且在F3株系中,全抗∶抗感分离∶全感为1∶2∶1,说明衍生于TAI7045的抗病品系CH5026对白粉病的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1.
籼稻米粒延伸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包括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三倍体遗传模型,分析了两环境下籼稻米粒延伸性的遗传基础。结果表明,米粒延伸性及其相关性状(米粒长和饭粒长),主要受制于遗传主效应,但也受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控制。在遗传主效应中又以种子基因加性效应为主,其次是母体植株的基因效应。米粒长和饭粒长的狭义遗传率都  相似文献   

12.
采用SSR标记辅助选育具有Xa22(t)的云南高原粳稻新种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高原粳稻新品种滇粳优1号为轮回亲本,携带Xa22(t)基因的云南地方稻种扎昌龙为供体亲本,回交后代BC3F1290株和BC3F2290个株行为供试材料,采用与Xa22(t)紧密连锁标记RM224及其它11对SSR.标记进行辅助选择。290株BC3F1个体在RM224位点上杂合基因型个体的比率为21.04%;其它11对SSR.标记位点的轮回亲本纯合基因型个体比率平均为93.07%,但不同染色体标记位点上纯合基因型的比率不同。用云南高原粳稻上的白叶枯病优势菌株YH24对亲本、BC3F1单株和BC3F2株行接种鉴定,BC3F1中RM224位点上杂合基因型的61个植株表现为抗至中抗,RM224位点上滇粳优1号纯合基因型单株都表现为感病;由RM224位点杂合基因型BC3F1单株衍生的61个BC3F2代株行表现为抗、感分离。  相似文献   

13.
利用籼稻资源中的“隐蔽有利基因”提高粳稻苗期耐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苗期低温是制约东北水稻生产的一个重要逆境因子,培育苗期耐低温的水稻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以粳型恢复系C418为轮回亲本与7个来自不同地域的供体杂交和回交培育BC2F2群体,利用沈阳春季田间自然低温进行耐冷筛选,并对入选的177个苗期耐冷导入系后代在自然和人工气候室两种不同强度的低温胁迫条件下的苗期表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虽然供体亲本均为苗期耐冷性弱的品种,但在全部回交后代中均出现耐冷的超亲分离,表明这些供体亲本均携带对耐冷性有利的“隐蔽基因”, 不过组合间的耐冷性选择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以人工气候室低温胁迫后的存活率为耐冷性鉴定指标,导入系之间出现广泛分离,田间筛选入选比例高的BG300和中413导入系群体中出现存活率高的导入系后代比例较其它群体高,说明在同一轮回亲本遗传背景下回交后代的耐冷水平取决于供体。在室内严格低温条件下表现为强耐冷性的导入系在相对温和的自然低温胁迫下表现为苗高、苗干重较非胁迫条件生长抑制不明显,且能够促进根系生长。结果表明,大量的耐冷有利基因以“隐蔽”的形式存于水稻种质资源中。通过利用来源广泛的种质资源作为供体进行回交育种,对回交后代进行严格耐冷筛选,可有效选育高产耐冷水稻品种和有价值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水稻的研发以及环境释放,外源基因通过花粉逃逸到野生近缘种中,可能带来的生态效应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采用人工杂交技术将CrylAc/CpTI双价抗虫基因从转基因栽培稻渗入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中,获得普通野生稻F1及分离后代F2、F3、F4、F5和回交后代BC1F1和BC...  相似文献   

15.
水稻亚种间、品种间杂交揭示杂草稻的起源和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草稻是在稻田或可耕地周边生长的类似杂草并兼有野生稻和栽培稻特性的稻属植株或群体。迄今对杂草稻的发生和进化尚有很多的争论和假说,本研究通过水稻亚种间和品种间的杂交试验以及亲本与杂交后代籼粳分化分子标记的遗传分析,对杂草稻起源和进化途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策略。研究结果显示:亚种间和品种间特定亲本杂交组合(7个籼/粳,4个籼/籼)的后代中均可分离出类似杂草稻的植株,其频率为籼/粳>籼/籼;籼粳交或籼籼交F2-F4代群体中产生类似杂草稻植株的频率随世代增加呈现递增趋势(F2最低为1.26%,F4最高为15.35%),这与双亲的遗传背景有密切关系,即籼、粳亚种的遗传背景差距越大,其杂交组合后代中产生杂草稻的机率越高;籼/粳交组合安山稻/9311F3代分离群体中类似杂草稻的植株以籼型为主(占52.8%);韩国粳稻品种安山稻在籼粳组合中不论作母本或父本,杂交后代都易产生类似杂草稻单株,这可能与其籼粳组分遗传异质性较高有关;粳/粳组合后代中未鉴定出类似杂草稻的植株,预示粳稻品种间杂交可能不易产生杂草稻。本研究为杂草稻的防控和利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水稻抽穗期叶型特性及其与产量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0份水稻品种抽穗期的叶型特性及其与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水稻品种叶片长度和宽度之间差异较大;(2)不同水稻品种之间叶片角度的差异明显;(3)随着施氮浓度的增加叶角有所增加,叶长先增后减,叶宽也随之增加;(4)结实率与叶角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千粒重和每穗颖花数与叶角之间呈线性负相关;(5)千粒重和叶长之间呈线性正相关,结实率和每穗颖花数与叶长之间呈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利用汕优63重组自交系与双亲回交产生的BC1F1和BC2F1群体,采用新发展的包括环境互作效应在内的多遗传体系QTL作图方法和基因定位软件,对稻米两种半必需氨基酸(组氨酸和精氨酸)进行三倍体胚乳和二倍体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的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10个控制组氨酸含量的QTL以及8个控制精氨酸含量的QTL。全部QTL均具有极显著的三倍体胚乳和二倍体母体植株基因的加性主效应,其中4个QTL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三倍体胚乳显性主效应,7个QTL还具有明显的环境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8.
水稻耐低磷种质的苗期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以成恢448为轮回亲本,M401为供体亲本构建的回交后代BC1F6筛选出的耐低磷材料(GP9)和低磷敏感材料(GP14)及其亲本用于盆栽试验,设置P2(2.31 mg/kg)、P30(30 mg/kg)和P80(80 mg/kg)3个磷处理水平,以P80处理为对照计算性状相对值,研究不同磷处理浓度对供试材料6个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P2处理较P30处理更能反映不同材料性状相对值间的差异,宜用于苗期耐低磷筛选。P2处理时,GP9与GP14及其亲本播种后52 d、59 d和66 d的相对分蘖数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建议采用相对分蘖数作为水稻苗期耐低磷筛选的主要鉴别指标。同时,运用相对叶面积、相对绿叶数和相对叶龄进行综合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