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水稻土研究中某些数据和观念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多森 《土壤学报》2000,37(1):142-144
把水稻土分为"爽水、滞水、侧渗、漏水与囊水型",即水稻土的"五水"分类,提出于1979年[1].<中国太湖地区水稻土>一书(下文简称<太>书)的出版[2],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到"五水"分类的全貌.朱莲青从水稻土指示性层段的观念对"五水"分类提出了有相当根据的不同看法,指出了其中"主要的错误和混淆"[3].本文仅就水稻土分类研究中尚可商榷的某些数据和观念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2.
呋虫胺(dinotefuran,DIN)是防治稻田病虫害的主要杀虫剂,其施用后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风险。生物炭与有机肥的配施是一种兼顾肥力的土壤修复技术,但DIN在该类修复土壤中的环境归趋仍不清晰。该研究制备了400℃和900℃热解温度下的花生壳生物炭(PS400和PS900)作为典型生物炭材料,采用鸡粪堆肥(composted chicken manure,CM)作为典型外源有机肥,揭示了生物炭与有机肥对水稻土中DIN吸附、消散及形态转换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和有机肥均能提高水稻土对DIN的吸附能力,且效果排序从大到小为:PS400、PS900、CM;其Freundlich吸附系数(Kf)从未修复水稻土的0.31增至2.80(PS400-CM配施的水稻土)。同时,生物炭与有机肥均能加快水稻土中DIN的消散速率,PS400-CM配施可将水稻土中DIN的半衰期(T1/2)从100.3 d缩短至38.1 d。在DIN赋存的3种土壤吸附形态(即:弱吸附态、稳定吸附态和强吸附态)中,添加生物炭会使DIN的主要赋存形态从弱吸附态向稳定吸附态转化;未修复水稻土中稳定吸附...  相似文献   

3.
测定分析了杭嘉湖地区400余份水稻土土样中氟(全氟、交换态氟和水溶态氟)的含量,对该地区水稻土中氟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基准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土中的全氟与可交换态氟含量均呈正态分布。水溶态氟的含量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在5种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中,河相沉积物发育的水稻土全氟含量最高,算术平均值为333.1mgkg^-1;海相沉积物发育的水稻土次之,为324.3mgkg^-1;黄壤和红壤性坡残积物最低,为245.4mgkg^-1。海相沉积物发育的水稻土水溶态氟和可交换态氟含量最高,分别为1.55mgkg^-1和4.03mgkg^-1。不同类型的水稻土(渗育性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和淹育性水稻土)剖面中耕作层的全氟含量均高于亚耕层,而剖面中水溶性氟的分布规律则相反。初步确定杭嘉湖地区水稻土中氟的环境质量评价基准建议值全氟为413.9mgkg^-1,水溶态氟为2.54mgkg^-1。  相似文献   

4.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种植水稻对长江三角洲绰墩山遗址的古水稻土与现代水稻土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氨氧化细菌数量的影响。在60d的试验期内观察发现,现代水稻土含有0.416~1、235MPN mg^-1的氨氧化细菌,古水稻土在温室培养后也检测到0.013—0、055MPN mg^-1的氨氧化细菌,但数量远远低于现代水稻土;在不施氮的条件下种植水稻会降低古水稻土与现代水稻土中氨氧化细菌的数量,但施加硫酸铵在种植水稻30d时增加了其数量,而施加硝酸钠对其数量没有显著影响。现代水稻土的碳底物利用能力明显弱于古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也不同程度的低于古水稻土;种植水稻60d后,现代水稻土中微生物群落的整体活性显著提高,三种多样性指数也达到与古水稻土相同的水平,但施加氮肥又减缓了种植水稻对微生物整体活性的增强作用。种植水稻和施用氮肥对古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三种多样性指数均没有显著影响,而且3320a古水稻土和6280a古水稻土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也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澧阳平原古水稻土有机质红外光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澧阳平原杉龙岗古水稻土遗址剖面中不同耕作年限、不同环境条件、不同深埋的有机质的积累与迁移变化明显。以澧阳平原杉龙岗古水稻土遗址为研究对象,采用溴化钾压片法对剖面中古水稻土和现代耕作水稻土进行红外光谱测定,分析土壤中有机质的官能基团以及各基团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古水稻土官能基团的振动主要集中在卤素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有机质对古水稻土官能团影响很大,其中,古水稻土中波数1 882 cm-1(烯烃碳)在去有机质后吸收峰弱化;古水稻土中波数为1 631~470 cm-1段,逐渐形成苯环、烯烃化合物且芳构化程度增加,卤素和无机化合物的结合力增强。由一阶导数可知,古水稻土与现代耕作水稻土相差不大,在去有机质后,波峰均被弱化且FD值峰值均小于去有机质前FD值。  相似文献   

6.
绰墩山遗址古水稻土的一些微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江苏绰墩山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在剖面不同深度埋藏的距今约6 500 a的史前古水稻田土层(100~200 cm)和距今约3 320 a的商周时期的古水稻田土层(42~100 cm)。本研究为了解古水稻土的生物学性状及其与现代水稻土的差别,以土壤剖面P-01(包含史前古水稻土和商周时期古水稻土)与P-03(仅含商周时期古水稻土)为对象,利用土壤厌氧培养、Biolog分析和广古生菌界16S rDNA的V3区的PCR-DGGE分析,初步研究了不同土层厌氧微生物多样性、产甲烷潜势以及产甲烷古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史前古水稻土仍有较多厌氧微生物存活,可达7.0×105cfu g-1干土,并且其单一碳源利用能力和多样性也显著高于其湖相沉积母质和相同时期的非水稻土(黄土母质)。与现代水稻土相比,古水稻土仅存留了很微弱的产甲烷潜势。但史前古水稻土比同期非水稻土和商周时期古水稻土的产甲烷潜势较高。PCR-DGGE结果显示,水稻土层都有其区别于非水稻土层的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而现代水稻土、商周时期古水稻土和史前古水稻土也各有不同的优势产甲烷古菌种群,不同时期的水稻耕作方式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曹升賡 《土壤学报》1964,12(2):155-163
红壤性水稻土是我国中亚热带地区的主要水稻土类型。根据江西省土壤普查的初步统计资料(1960),总面积约占全省水稻土的50%以上。红壤性水稻土基本性质的研究,已经累积了许多资料[1]。侯光炯和马溶之首先从形态发生的角度、研究了江西南昌地区某些红壤性水稻土的特性,以及形成过程中物质移动的淀积特征[2]。  相似文献   

8.
【目的】按土壤剖面发生层分析水稻土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测定湖南省58个水稻土剖面各发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析水稻土剖面有机碳分布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解析水稻土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1)湖南省水稻土剖面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为9.30 g kg-1,其在发生层上的分布表现为耕作层(22.94 g kg-1)>犁底层(15.09 g kg-1)>底土层(6.93 g kg-1)。(2)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中,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水稻土发生层有机碳含量最大;不同质地的土壤中,水稻土各类发生层有机碳含量整体上表现为随粉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3)各发生层有机碳空间分布均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4)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容重对各发生层水稻土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异解释程度最高,且与其他因子交互之后解释力显著增强。【结论】湖南省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在不同剖面发生层存在显著性差异,其空间分布是由多因子交互作用形成的,容重对各发生层有机碳解释力最高。  相似文献   

9.
陈家坊  何群 《土壤》1979,11(2):45-49
我们在研究苏州地区水稻土发僵问题时[1,2],除了测定土壤的某些物理性质外,还测定了土壤胶体的数量和特性,希望从它们之间的表观联系,瞭解某些田块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即发僵)的原因,为提高和保持水稻土的肥力提供部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光照对水稻土中氧化铁还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丽蓉  曲东  卫亚红 《土壤学报》2008,45(4):628-634
选择不同地区的水稻土样品,采用泥浆厌氧恒温培育方法,在避光和光照条件下,测定了培养过程中土壤泥浆的Fe(Ⅱ)浓度及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光合微生物的产氧作用是影响水稻土中铁还原的主要原因,而光照对铁还原微生物没有直接影响;光合微生物仅在某些水稻土中大量繁殖,其叶绿素a含量随着光照时间延长由逐渐增加到趋于稳定。通过微生物镜检和光谱分析发现,由天津和四川水稻土中分离的光合微生物主要是念珠蓝细菌(Nostocsp.)和鱼腥蓝细菌(Anabaenasp.),其吸收光谱曲线均具有664 nm的叶绿素a吸收峰,表明其具有利用光合系统Ⅱ进行产氧光合作用的特征。在厌氧培养过程中Fe(Ⅱ)浓度与土壤中叶绿素a含量变化有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