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加快吉安牛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总结杂交改良效果。选择0~24月龄吉安牛、杂一代和杂二代公牛225头,分别对其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和24月龄5个阶段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等生长发育指标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各组牛在0~6月龄时生长发育最快;各体尺指标及体重均呈现出随杂交代次提高而增加的趋势;24月龄时,杂一代牛除体高与吉安牛无显著性差异外,胸围显著地提高了5.48%(P0.05),体斜长、管围和体重分别比吉安牛极显著提高了8.15%、10.85%和34.43%(P0.01);杂二代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和体重等各项生长指标分别比吉安牛极显著提高了12.88%、22.84%、19.84%、34.58%和97.27%,(P0.01);吉安牛及杂种牛的体重估测模型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利用西门塔尔牛对吉安牛进行杂交改良,杂种牛具有良好的生长发育性能,表现为体型明显增大,骨骼粗壮,育肥效果良好,且以杂二代牛育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引入肉用品种哈萨克斯坦白头牛与阿勒泰土种牛的杂交F1后代(本文中简称哈白杂F1)及阿勒泰本地牛的初生重、6、12、18、24月龄体重、体尺测定和经济效益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阿勒泰土种牛个体小,后躯欠发达,肉用体型不明显,通过哈萨克斯坦白头牛杂交改良后胸围、体斜长、十字部高及管围等主要体尺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杂交后代初生重、6、12、18、24月龄平均体重和日增重均高于本地牛;饲养杂交牛的经济效益比土种牛提高近40%。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杂交新疆褐牛在伊犁地区规模养殖场的生长性能,分析和比较了12、24月龄杂交美×新褐牛F1 (MHF1)、杂交美×新褐牛F2 (MHF2)、杂交德×新褐牛F1 (DHF1)及新疆褐牛(XH)各体尺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12月龄时,DHF1体高显著高于XH (P<0.05),体斜长、体重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胸围显著高于XH、MHF1;MHF1、MHF2、DHF1管围均显著高于XH (P<0.05)。24月龄时,MHF1、MHF2、DHF1的体高、体斜长、胸围、体重均显著高于XH (P<0.05),MHF2的体高、体斜长、胸围、体重均显著高于DHF1及XH (P<0.05)。研究表明,美国瑞士褐牛与德国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可提高新疆褐牛生长发育水平,12月龄的德系褐牛杂交后代生长发育情况优于美系褐牛,但在24月龄美系杂交二代褐牛生长发育情况均显著高于德系杂交褐牛。  相似文献   

4.
试验对皖南牛育成期和育肥期各月龄的体重、体尺发育和重要月龄体尺指数进行了系统研究。将30头体重相近的去势6月龄皖南牛随机分成5组,分别按体重的1.9%、1.6%、1.3%、1.0%和0.7%补充育成期精料,饲养到24月龄进行育肥,在各组饲养程序相同条件下育肥3个月,试验过程中测量各月龄的体重和体尺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营养对皖南牛的体重、胸围、体高和体长没有显著影响;皖南牛的体高发育旺盛期在12月龄之前,体长发育旺盛期在18月龄之前,胸围和体重发育旺盛期在24月龄之前。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新疆褐牛在不同饲养环境中体重、体尺之间相关和差异,该试验在巩留县、特克斯县和新源县测定6、12、18、24月龄新疆褐牛体尺、体重,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2月龄时,新源县新疆褐牛体高和管围显著高于特克斯县和巩留县(P<0.05);18月龄时,3个县新疆褐牛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和体重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24月龄3个县新疆褐牛胸围和体重之间差异均显著(P <0.05),胸围和体重为依次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新褐牛牛体尺指标与体重之间均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性,其中胸围与体重的相关系数最大,相关系数为0.987。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安格斯牛各体尺指标及体重间的相关关系,掌握其生长发育规律,试验采集了新疆天山某安格斯牛场出生于2012-2016年的安格斯牛生长发育记录,共649条,其中主要包括体重及体尺指标,应用SPSS 16.0软件分析安格斯牛主要体尺指标及体重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安格斯牛体尺指标及体重均随着月龄的增加逐步增大;14月龄之前各体尺指标增长速度较快,14月龄以后增长速度的缓;腹围和胸围增长速度高于其他指标。安格斯公牛的体长指数、体躯指数、胸围指数和管围指数平均分别为111.99%、129.79%、145.26%和16.71%;母牛体长指数、体躯指数、胸围指数和管围指数平均分别为112.15%、132.01%、147.86%和16.95%。安格斯牛体重与体高、体长、胸围、腹围和管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各体尺指标两两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胸围与腹围的相关性最高,公、母牛相关系数分别为0.948、0.939;腹围与管围之间的相关性最低,相关系数分别为0.797和0.851。本试验结果可为明确安格斯牛选育方向,开展其遗传育种、品种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新疆天山某安格斯牛场安格斯牛生长发育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安格斯牛各体尺指标及体重间的相关关系,掌握其生长发育规律,试验采集了新疆天山某安格斯牛场出生于2012—2016年的安格斯牛生长发育记录,共649条,其中主要包括体重及体尺指标,应用SPSS 16.0软件分析安格斯牛主要体尺指标及体重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安格斯牛体尺指标及体重均随着月龄的增加逐步增大;14月龄之前各体尺指标增长速度较快,14月龄以后增长速度的缓;腹围和胸围增长速度高于其他指标。安格斯公牛的体长指数、体躯指数、胸围指数和管围指数平均分别为111.99%、129.79%、145.26%和16.71%;母牛体长指数、体躯指数、胸围指数和管围指数平均分别为112.15%、132.01%、147.86%和16.95%。安格斯牛体重与体高、体长、胸围、腹围和管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各体尺指标两两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胸围与腹围的相关性最高,公、母牛相关系数分别为0.948、0.939;腹围与管围之间的相关性最低,相关系数分别为0.797和0.851。本试验结果可为明确安格斯牛选育方向,开展其遗传育种、品种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6月龄大通牦牛母牛体尺与体重的相关性,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笔者在2011年11月对30头6月龄大通牦牛母牛进行称重和体尺测量,根据得出的数据分析其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的相关系数,同时建立6月龄大通牦牛母牛的体重回归模型。结果显示,6月龄大通牦牛母牛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2、0.333、0.708、0.322,经检验,体高、体斜长、管围与体重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P<0.05),胸围与体重的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得到了2个估测体重的回归模型,估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相关程度分别为0.562、0.502。6月龄大通牦牛母牛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之间显著相关,说明体重与体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研究西门塔尔牛、南德温牛对秦川牛的杂交改良效果.[方法]对秦川牛、南德温牛与秦川牛杂交一代(南秦F1)、西门塔尔牛与秦川牛杂交一代(西秦F1)共282头母牛的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腹围、管围等6项体尺指标进行了测定.以体尺指标为基础材料,对比分析了它们的体重与体尺数据在不同月龄的表现特点;计算分析了它们的各项体尺指数;构建了1~2岁秦川牛各项体尺指标对体重的主成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西秦F1比南秦F1的杂交改良效果好,6~24月龄的秦川牛、南秦F1、西秦F1随着月龄的增加,胸围和体重快速增长,西秦F1的各项体尺指标总体上高于南秦F1与秦川牛,秦川牛与南秦F1差异不显著(P>0.05);从育肥指数上来看,24月龄的西秦F1比秦川牛平均高7.2%,差异显著(P<0.05),西秦F1比南秦F1高6.8%,差异显著(P<0.05),南秦F1与秦川牛差异不显著(P>0.05),西秦F1育肥效果优于南秦F1.[结论]对1~2岁秦川牛通过逐步回归得到了估测体重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新疆褐牛育成母牛(8~18月龄)体尺、体重之间的相关关系,测量其不同月龄育成母牛体高(x_1)、十字部高(x_2)、体斜长(x_3)、胸围(x_4)、腹围(x_5)、管围(x_6)以及体重(y)等基本体尺和体重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褐牛育成母牛体尺体重随月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不同月龄生长发育速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体尺绝对增长在14~16月龄有拐点,其中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管围8-18月龄有下降趋势,体高增长在14~16月龄下降明显;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腹围、管围与体重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新疆褐牛育成母牛体重对体尺的回归模型为y=1.353 x_1+0.468 x_3+1.87 x_4+1.375x_5+4.290 x_6-546.452。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适合贵州肉牛产业发展的杂交模式,本研究以关岭牛为对照组,西本杂、利西本、安西本为试验组进行了育肥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利西本的增重最高,依次为安西本、西本杂、关岭牛。利西本和安西本2种三元杂交牛的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显著高于西本杂(P0.05),极显著高于关岭牛(P0.01);西本杂则显著高于关岭牛(P0.05)。利西本和安西本2组三元杂交牛的胴体重、净肉重、眼肌面积显著高于西本杂二元杂交牛(P0.05),极显著高于关岭牛(P0.01),但屠宰率、净肉率以及肉骨比数值略高于西本杂二元杂交牛和关岭牛,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云岭牛选育的同时,为进一步了解云岭牛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加大云岭牛的杂交应用范围,进行中试与推广。[方法]云岭牛种公牛(或冻精)与普洱本地黄牛杂交,产生杂交F1代,进行生产性能、屠宰性能等测定和比较。[结果]云岭牛及杂交F1代在普洱地区的产犊率、成活率、繁殖成活率较高,分别在86.42%、98.28%和84.93%以上,与普洱本地黄牛接近(P0.05),适应性强。云岭牛初生重较普洱本地黄牛的16.92±4.57kg提高78.31%,而YL·Y(云岭牛×普洱本地黄牛)F1比普洱本地黄牛提高41.67%(P0.01);6、12、18、24和36月龄体重也呈同样的优势,差异显著(P0.01)。云岭牛6月龄断奶重较普洱本地黄牛提高71.29%(P0.01),较YL·Y F1体重高23.84%(P0.05);云岭牛36月龄体重较普洱本地黄牛提高91.20%(P0.01),与YL·Y F1的体重也有明显差距(P0.05)。云岭牛杂交后代的杂交优势率以18月龄最高(17.14%),12月龄次之,初生重和6月龄重较低,分别为7.06%、1.90%和1.96%。云岭牛、YL·Y F1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显著高于普洱本地黄牛(P0.01)。三者的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肉骨比、肉色、脂肪色等差异不显著(P0.05)。第12~13肋间眼肌面积以云岭牛最大,YL·Y F1次之,普洱本地黄牛最小,三者间差异较大(P0.05)。云岭牛眼肉的剪切力最低,为3.33±0.69kg.f,三者的牛肉剪切力值小于4.78kg.f,属于优质牛肉。并且,杂交优势率较高,与楚雄州、德宏州的推广应用都取得了很理想的效果。[结论]云岭牛及其杂交后代在云南南方地区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各生长阶段的体重明显高于当地黄牛,说明云岭牛优越的种用价值,值得在云南省,乃至我国南方省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楚雄州为代表的滇中地区气候条件下,用BMY牛改良滇中黄牛的效果及BMY牛的推广应用前景.[方法]以滇中黄牛为母本,BMY牛为父本,在楚雄州开展杂交改良效果的调查.[结果]①选择滇中黄牛母牛,用BMY牛冻精累计输精9 055头,受胎7 254头,受胎率80.11%,产犊6 781头,产犊率93.48%;②BMY×本杂的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和30月龄体重与滇中黄牛比较,公牛分别提高29.70%、33.82%、36.73%、35.97%、33.12%和47.21%,母牛分别提高23.34%、34.45%、32.32%、11.03%、30.07%和36.49%,但总体生长速度不及BMY牛、西×本杂;初生到24月龄的平均日增重(ADG)比较,BMY×本杂公牛(316.4 g)高于滇中黄牛和短×本杂,但低于BMY牛和西×本杂,母牛高于滇中黄牛,但低于BMY牛和其它组合;③BMY×本杂不同年龄段的各体尺指标均显著高于滇中黄牛,特别是体长、体高、胸宽、胸深、胸围、腹围和臀围等的发育更好;18月龄开始,部分体尺指标接近或超过短×本杂.④BMY×本杂24月龄公、母牛的BPI分别比滇中黄牛高出0.43和0.36,分别提高23.8%和20.2%,但低于BMY牛和西×本杂;⑤13~15月龄公牛经93 d育肥,BMY×本杂的ADG达1 133.3 g,高于短×本杂,但低于西×本杂、安×本杂和BMY牛,屠宰率61.04%,达到BMY牛和其它杂交组合的水平,但净肉率略低于其它组合.[结论]用BMY牛改良滇中黄牛的效果非常明显,杂交一代具有耐粗饲、耐热、抗蜱、适应性广、易饲养的特点.本研究结果为BMY牛在我国南方黄牛改良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Cattle Vaccin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