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土地整治是当前治理耕地景观细碎化问题的主要措施,其治理效果尚需实证评价。以赣西北为研究区,选取斑块数量(NP)、地块平均面积(MPS)等8个景观指标构建了耕地景观细碎化指数模型,基于田块尺度对29个项目区整治前、后的耕地空间破碎化指数进行测算,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景观细碎化治理有显著的效果,但在平原区和丘陵区的治理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平原区整体优于丘陵区,且部分丘陵区耕地景观破碎化指数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
农用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影响的多维评价:方法与实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中国农用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的产权特征,综合耕作地块状况、土地权属构成和规模经营程度三方面要素,构建涵盖地块、农户和村组的多维耕地细碎化评价体系,对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土地整治提高了耕作地块规模,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案例区田块细碎化评价值由0.45下降到0.40,细碎化程度由一般降低为轻度;2)通过土地整治增加了耕作便利程度,促进农地规模经营,案例区经营细碎化评价值由0.91下降到0.71,细碎化程度由严重降低为轻度;3)由于案例区在整治中未进行大范围土地权属调整,故权属细碎化状况未发生显著改变,权属细碎化评价值由0.23下降到0.22,细碎化程度由较轻降低为轻度;4)为进一步提升土地整治效益,应积极推动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扩大农地规模经营比例,彰显"土地整治+"综合效果,共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对耕地格局及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土地整治模式对降低耕地细碎化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基于景观生态学方法,对比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前后耕地景观格局指数和利用效率,研究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对耕地格局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治后地块规模扩大,地块规模均匀度提升,地块平均规模由0.016 hm2扩大到0.096 hm2,变异系数由49.75下降到43.55。2)整治后地块形状复杂程度降低、趋于规整,地块自相似性增强,地块平均形状指数从3.47减少到2.48,地块平均分形维数从1.23下降到1.17。3)整治后耕地细碎化程度降低,地块破碎度由53 614.44骤减到1 487.62。4)整治后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提升,沟渠密度增加了72.28 m/hm2,道路密度增加了139.43 m/hm2,耕地产量增加了28 t/hm2,净利润增加了23 900 元/hm2。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模式并举土地平整与权属调整,从自然细碎化和产权细碎化2个方面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又以合作社为载体统筹惠农政策与资金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使地块更加符合农业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其做法能够为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提供参考借鉴,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河南省粮食核心区主体范围内的平原乡镇为研究区域,以行政村为调查和评价单元,探索耕地细碎化定量状况。利用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库与实地校核获取研究区域耕地图斑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户均地块数、块均耕地面积、地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分离度、分维数、土地利用程度、潜在农业人口转移指数8个评价指标构建乡镇尺度的耕地细碎化定量评价体系,进行耕地细碎化量化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耕地细碎化指数CLFI(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index)为0.769 9,为Ⅲ级,中度细碎化;各行政村耕地细碎化指数CLFI范围在0.689 1~0.980 1,主要分布在0.7~0.8,细碎化等级多属于Ⅲ级,中度细碎化;随着距离乡镇政府所在地白寺村的增加,耕地细碎化指数CLFI逐渐增高,耕地细碎化级别与程度降低;其原因主要是耕地的稀缺性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沟渠、道路对耕地的分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等。商水县白寺镇耕地细碎化指数CLFI为0.769 9,产权制度下的户均地块数和块均耕地面积对白寺镇耕地细碎化程度的影响较大,户均地块数、地块密度和景观形状指数在总体上限制了CLFI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综合法、案例研究法和数学模型法,基于农户调查数据,构建耕地细碎化及其利用效率定量模型,揭示西南山地丘陵区耕地细碎化特征及其与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确定合理地块大小提供借鉴。研究结果:1)草海村耕地在自然细碎化和权属细碎化的叠加下,呈现出地块数量过多,承包地块面积偏小,而地块离家不是很远的特征。自然细碎化主要表现自然地块数量偏多,全村达67块,平均自然地块面积为7.0×104 m2;权属细碎化S指数平均值为0.84,地块距离指数平均值为0.22。2)耕作效率,承包地块面积0~1 000m2,效率随地块面积增大快速提高,提高约61%;承包地块面积1 000~1 500m2,效率小幅度下降,下降近13%;承包地块1 500 m2以上,耕作效率趋于稳定于0.075 2 m2/s。灌溉效率在承包地块面积0~1 000m2,效率随承包地块面积增大而提高,提高近27%,在承包地块面积1 500m2以上,效率变化缓慢,稳定于0.082 6m2/s。而路程效率在步行速度一定情况下,承包地块离家越远,其效率越低。研究结论:西南山地丘陵区耕地利用效率随地块面积增大,先大幅度提高(0~1 000 m2),然后变化平缓(1 000~1 500 m2),最后趋于稳定(1 500m2);因此,对于1 000m2以下的承包地块,采取土地整治、权属调整、互换并地(土地整合)、土地流转等方式促进耕地集中连片,使其承包地块面积达到1 000m2以上,极利于提高耕作效率和灌溉效率。  相似文献   

6.
基于耕地的自然和生产要素特征、土地整治特点和项目区条件,从自然条件、权属条件、生产条件3方面选择地块面积等9个因子构建了耕地细碎度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模型和GIS技术,评价了整治前后耕地细碎程度,探究了土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治前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6.15分,细碎度高和较高的耕地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和21.25%;整治后,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5.02分,比整治前降低了18.37%,细碎度高和较高分别为5.47%、20.4%,耕地细碎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7.
基于耕地的自然和生产要素特征、土地整治特点和项目区条件,从自然条件、权属条件、生产条件3方面选择地块面积等9个因子构建了耕地细碎度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模型和GIS技术,评价了整治前后耕地细碎程度,探究了土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治前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6.15分,细碎度高和较高的耕地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和21.25%;整治后,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5.02分,比整治前降低了18.37%,细碎度高和较高分别为5.47%、20.4%,耕地细碎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8.
农户耕地经营细碎化分析——以辽宁省昌图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辽宁省昌图县为例,利用实地调查数据从地块数量、地块面积、地块间的距离3个方面考察农户耕地经营的细碎化程度,结合研究区的农户耕地经营现状分析了导致耕地细碎化的原因,认为耕地经营细碎化主要是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分配制度、人口压力和继承分家传统、土地市场化流转程度不高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耕地细碎化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是提高耕地利用效率的关键。基于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划分农户类型,利用武汉城市圈部分区县农户调查数据,采用DEA-Tobit模型分析了地块平均面积表征的耕地细碎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小规模农户耕地经营面积平均为0.194 hm~2,利用效率为0.360;中规模农户耕地经营面积平均为0.492 hm~2,利用效率为0.446;大规模农户耕地经营面积平均为1.179 hm~2,利用效率为0.497;耕地利用效率与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呈正相关关系。2)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耕地细碎化对小规模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具有正向作用,而对中、大规模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具有负向作用;相对于小规模农户而言,细碎化对大规模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较大。因此,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应鼓励耕地流转,为农户规模化经营耕地创造条件;在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应将耕地整治与耕地流转有机结合起来,降低细碎化程度,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团结村等村庄农户调研数据,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耕地细碎化治理的意愿,并探究影响农户参与耕地细碎化治理的因素。结果表明,55.74%的农户愿意进行耕地细碎化治理。户主文化水平越高、家庭劳动力人数越多、对"乡村振兴"政策了解程度越高、从众心理越强,对今后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态度越看好,农户更愿意参与耕地细碎化治理,家庭主要劳动力健康状况越良好、耕地越肥沃、地块到家的距离越近,农户耕地细碎化治理意愿越低。  相似文献   

11.
臧妻斌  王宇  李明秋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53-7555
分析了我国基本农田产权制度的现状;指出了合法有效的产权制度可以促使农户不断对基本农田实施保护性的投资;认为构建我国基本农田质量保护机制的重点在于产权制度创新,要明晰基本农田产权,积极探索基本农田租赁制度,建立基本农田质量保护的利益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基于ENVI技术下的蒙山风景区景观格局动态评估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风景区景观结构随人类活动不断发生变化,过多人为干扰及不合理用地布局将影响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梳理风景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对于指导风景区合理规划及促进生态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山东省蒙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在ENVI技术支持下解译其2003、2008、2013、2015年遥感影像并借助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软件Fragstats栅格版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基于2003—2015年蒙山风景区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结合景观现状评估显示:(1) 研究期间林地、耕地类型缩减与建筑用地扩张是该时期风景区发展的典型特征,林地向耕地转化、耕地向林地转化、耕地向建筑用地转化是风景区景观类型转移最主要的3种方式,转换面积分别为1 760.49、1 197.27和1 497.15 hm2,依次集中于边缘区、边缘区、外围区。(2) 风景区整体破碎化程度呈现波动性变化,其中2008年为风景区破碎度最低的一年,同时也是林地类型破碎度最低的一年。(3) 典型空间结构上,风景区各个分区破碎程度排序为边缘区 > 外围区 > 核心区,边缘区破碎化程度高,生态较为脆弱。(4) 景观各类型均呈波动式变化,其中建筑用地破碎化加剧最为显著。结论风景区研究始末对比破碎度加剧,林地、建筑用地是影响景观格局稳定的关键因子,特别是边缘区林地、建筑用地布局应引起重点关注,同时破碎化程度不是判定景区发展的唯一因子,应结合景观品质的判定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73-2014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综合运用3S技术,分析阳朔县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973-2014年阳朔县林地先减后增,农田和裸地先增后减,建设用地持续增加,水体和草地不断减少;旅游接待人次与建设用地、林地呈显著正相关,与农田、水体呈显著负相关;1973-2000年整体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增加,2000年后景观趋向集中连片,破碎化程度降低;从景观类型水平上看,林地优势景观的地位不断强化,连接度增加,农田破碎化加剧,趋向分散经营,建设用地复杂性增加,后期趋向于集中分布,水体和草地破碎化程度降低,复杂性减弱,裸地零散分布为主,破碎化降低、复杂性增加;1973-2000年景观变化主要受农林业种植活动以及城乡开发建设影响,2000-2014年受阳朔旅游产业大发展以及旅游城镇化影响,各景观类型主要向林地和建设用地转化。研究结果可为阳朔县景观格局优化调控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耕地撂荒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利用景观格局研究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特征。选取和顺县义兴镇西北方向四个村为研究区,采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数据成果,利用ArcGIS10.1及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景观斑块特征及空间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撂荒耕地面积占景观总面积比重大、撂荒情况严重、斑块破碎,但形状简单规则且聚集度高,易于开发再利用;与耕作景观相比,撂荒景观破碎、形状复杂、分布离散,但有个别村例外;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特征存在差异,与村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对撂荒耕地景观有很大影响。运用承包地确权数据进行撂荒地块的景观格局分析,可以精确掌握撂荒地块特征,提高耕地利用率,支持农地流转和整理工作实现规模化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对家庭耕地经营规模进行了建模和仿真分析。通过分析粮食供求、人口状况、耕地面积和政策调节因素的因果反馈关系,构建湖北省家庭耕地经营规模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系统对湖北省进行的初始预测表明,未来省内能够完全满足粮食自给自足,家庭经营面积也不断扩大,逐步实现规模经营;2)人口政策的开放短期内对湖北省粮食安全不会产生威胁。提高耕地安全基线,加大单位面积耕地资金投入和提高粮食种植比例都能够对粮食产量进行一定调节;3)上调耕地安全基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快速调节粮食供给,保障粮食安全,但这种形式的调节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农村人口总量增加,会减慢家庭耕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城镇化是实现规模经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吴茂力  乔丽  张利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28-6929,6940
分析了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农村土地规模化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政府在土地规模化经营中应积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从政府的职能出发,对土地规模化经营给予合理的引导;提供多向和全面的支持,突破土地规模化经营中的难题,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地使用制度效用分析标准应立足国情,考虑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现状、就业情况、社会稳定要求、规模效应等因素。农地股份合作制优化了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发挥了社保机制功用,有利于小城镇建设的推行,并保留了家庭经营的内核,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但也存在着推广难度大,忽视产权制度建设等缺陷。完善农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应稳定家庭承包制,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尊重农民意愿,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积极创建农村社保体制。  相似文献   

18.
基于CFD和CHFS微观农户数据,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户耕地撂荒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非粮食主产区显著高于粮食主产区,西部地区显著高于东中部地区;户主老龄结构和身体健康程度以及耕地细碎化对全国农户耕地撂荒影响正向显著,农业劳动力规模、土地转出规模和撂荒机会成本对全国农户耕地撂荒影响负向显著;驱动各地区农户耕地撂荒的因素存在差别。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业弱势地位和农民的老龄化问题,区域差异的原因是区域发展失衡、人口迁徙和"三农"问题的深层次体现。因此要通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来解决耕地撂荒。  相似文献   

19.
揭示东北黑土区典型县域耕地细碎化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可以为黑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三轮土地承包及黑土地保护等提供依据。本文以拜泉县作为研究区,运用熵值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并求得耕地细碎化综合评价值,并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法计算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1)耕地景观细碎化深受地形影响,丘陵与平原交界地区耕地细碎化水平最高,丘陵地区其次,平原地区最低。耕地权属细碎化受到土地分包方式、户均耕地面积等影响;2)耕地细碎化模式中,“景观低度细碎化-权属低度细碎化”和“景观低度细碎化-权属中度细碎”占主导地位,占比分别为33.33%、17.20%;3)耕地细碎化影响因素主要为权属、设施和自然切割力。权属切割力呈现高度负相关,设施和自然切割力呈现中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5、0.617、0.661,权属切割力的影响最大。拜泉县耕地细碎化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可从景观与权属双重视角下探索东北黑土区耕地细碎化治理对策,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制定耕地第三轮承包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