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皮藤果实中农药活性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采用 5种溶剂对苦皮藤假种皮进行了系统提取 ,在灵敏的活性追踪指导下 ,分别从苦皮藤假种皮体积分数 2 5 %和 5 0 %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 4个化合物 :卫矛醇 (化合物 )、1α,2 α,4β,6 β,8α,9β,13-七羟基 -二氢沉香呋喃 (化合物 )、9β-苯甲酰氧基 - 1α,8β,13-三乙酰氧基 -二氢沉香呋喃 (化合物 )、β-谷甾醇 (化合物 ) ;其中化合物 有杀菌活性 ,化合物 有杀虫活性 ,化合物 为在苦皮藤中首次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2.
采用硅胶柱色谱、薄层制备色谱、凝胶柱色谱等手段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光谱数据分析和文献对照等方法,对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 Lutken未被发现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多棘海盘车中分离得到4种化合物,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Phalluside 1(化合物1); N-(胆甾-5-烯-3β-烃基)-3β-醋酸酯-5-乙基-17β-咪唑羧酰胺(化合物2);胆甾-5,20(22)-二烯-3β-醇(化合物3);(2S)-1-O-7溴烷醇甘油(化合物4)。研究表明,化合物1、2、3、4为首次从海盘车属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穆淑珍  尚上  晏晨  郝小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663-6664,6666
[目的]研究小白菊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正、反相硅胶(RP-18型)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型)柱层析和结合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1H-NMR、13C-NMR,ESI-MS和ES-MS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小白菊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辛夷脂素(fargesin,1)、1,6-二羟基桉叶烯(1,6-dihydroxyeudesmene,2)、5,7-二羟基色原酮(5,7-dihydroxychromone,3)、芝麻素(sesamin,4)、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5)、西米杜鹃醇(simiarenol,6)、连翘脂素(phill-ygenin,7)和青蒿黄素(artemetin,8)。[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小白菊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采用不同极性溶剂提取了菊芋叶中的多酚类成分,经正、反相色谱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了这些成分,并根据UV、MS和NMR数据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从菊芋叶中分离并鉴定的7个多酚化合物分别为咖啡酸(1)、3,5-二咖啡酰奎尼酸(2)、1,5-二咖啡酰奎尼酸(3)、4,5-二咖啡酰奎尼酸(4)、3,5-二咖啡酰奎尼酸甲酯(5)、5,8-diOH-6,7,4!-triOMe(pedunculin)(6)、5,8-diOH-6,7di MeO-2-(3,4-di MeOPh)-4-benzopyrone(7),其中化合物1~5为酚酸类化合物,化合物6~7为黄酮类化合物。仅通过~1H-NMR即可确定4个二咖啡酰奎尼酸化合物中2个咖啡酰基的取代位置。  相似文献   

5.
运用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其鉴定,以研究苗药抱石莲(Lepi-dogrammitis drymoglossoide(Bak.)Ching)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鉴定了6个酚酸化合物和1个甾体化合物,分别为4-羟基苯甲酸(1)、6,7-二羟基香豆素(2)、3,4,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3)、咖啡酸(4)、3,4-二羟基苯甲酸(5)、3,4-二羟基苯甲醛(6)和胡萝卜苷(7)。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同极性溶剂提取了菊芋叶中的多酚类成分,经正、反相色谱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了这些成分,并根据UV、MS和NMR数据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从菊芋叶中分离并鉴定的7个多酚化合物分别为咖啡酸(1)、3,5-二咖啡酰奎尼酸(2)、1,5-二咖啡酰奎尼酸(3)、4,5-二咖啡酰奎尼酸(4)、3,5-二咖啡酰奎尼酸甲酯(5)、5,8-diOH-6,7,4!-triOMe(pedunculin)(6)、5,8-diOH-6,7di MeO-2-(3,4-di MeOPh)-4-benzopyrone(7),其中化合物15为酚酸类化合物,化合物65为酚酸类化合物,化合物67为黄酮类化合物。仅通过7为黄酮类化合物。仅通过1H-NMR即可确定4个二咖啡酰奎尼酸化合物中2个咖啡酰基的取代位置。  相似文献   

7.
大叶藤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藤黄科藤黄属植物大叶藤黄(Garcinia xanthochymu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ODS以及MCI等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大叶藤黄提取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分别鉴定为1,4,5,6-Tetrahydroxy-7,8-diprenylxanthone(1)、1,7-二羟基(咄)酮(2)、Isogarciniaxanthone E (3)、1,4,5,6-Tetrahydroxy-7-prenylxanthone (4)、Subelliptenone G(5)、1,4,6-Trihydroxy-5-methoxy-7-prenylxanthone (6)、Carpachromene(7)、6-Prenylapigenin(8)、达玛烯二醇Ⅱ(9)、3-Epicabraleadiol (10).[结论]该试验分离鉴定的化合物7、9、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竹子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竹子内生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该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 4-二甲氧基苯基)-乙酮(1)、吲哚-3-乙酸乙酯(2)、吲哚-3-乙酸(3)、吲哚-3-乙酮(4)、吲哚-3-乙酸甲酯(5)、latifolicinin C(6)、白僵菌素(7)、1, 3-diamino-1, 3-dimethylurea(8)和2, 3-丁二醇(9)。[结论]除化合物3、7、9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竹子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生姜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生姜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液相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试验从生姜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分别鉴定为6-姜烯酚(6-shogaol,1)、5-去氧-6-姜辣醇(6-paradol,2)、8-姜烯酚(8-shogaol,3)、10-姜烯酚(10-shogaol,4)、6-姜酚(6-gingerol,5)、8-姜酚(8-gingerol,6)、10-姜酚(10-gingerol,7).[结论]试验分离鉴定的化合物2,即5-去氧-6-姜辣醇为在国内首次从生姜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新疆红花及红花油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及红花油化学成分的结构。方法:红花2 kg用50%乙醇热回流提取,对大孔树脂30%乙醇-水部位进行ODS、Sephadex LH-20柱层析及制备液相色谱(pHPLC)分离纯化,另取1 L红花油经甲醇萃取,制备液相色谱(pHPLC)分离纯化,用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红花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从红花油中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分别为紫丁香苷(1)、6-羟基山奈酚-3,6,7-三-O-β-D-葡萄糖苷(2)、4',5-二羟基二氢黄酮-6,7-二-O-β-D-葡萄糖苷(3)、6-羟基山奈酚-3,6-二-O-β-D-葡萄糖苷(4)、山奈酚-3-O-β-D-葡萄糖基(1→2)-O-β-D-葡萄糖苷(5)、6-羟基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6)、6-羟基山奈酚-3-O-芸香糖苷(7)、山奈酚-3-O-芸香糖苷(8)、6-甲氧基山奈酚-3-O-芸香糖苷(9)、6-羟基山奈酚-3-O-芸香糖基-6-O-β-D-葡萄糖苷(10)、对羟基苯甲醛(11)、1,2,3,4-四氢-3-羧基-2-卡波林(12)、2-羟基-2-(3',4'-二羟基酚基)甲基-3-(4',5'-二甲氧基酚基)甲基-γ-丁内酯(13)、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14)、α-生育酚(15)。【结论】化合物12为首次从红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15为首次从红花油中分离得到,丰富了红花的化合物库。  相似文献   

11.
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以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荷青花全草植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了7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麦芽醇-6'-O--D-呋喃芹糖基--D-吡喃葡萄糖苷(1)、3,7-二甲基-正辛基-1-苯甲酸(2)、苯甲酸丁酯(3)、苯甲酸乙酯(4)、香草酸(5)、香草酸甲酯(6)、咖啡酸-1-O--L-呋喃阿拉伯糖苷(7)。1~7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荷青花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罂粟科植物中分离得到。本研究结果填补了荷青花全草成分分离与鉴定的空白,为进一步探究荷青花植物的开发利用及其有效成分药理活性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硅胶柱层析、Sephdex LH-20凝胶柱层析及半制备HPLC等层析分离技术,对脆二歧灯芯柳珊瑚Dicho-tella fragilis (Ridleg)的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NMR、MS等波谱方法分析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共分离鉴定出5个化合物,包括3个19-羟基甾体皂苷类化合物junceelloside B (1)、4’-O-Acetyl-3-O-[β-D-arabino-pyranosyl-oxy]-cholest-5-ene-3β,19-diol (2)及junceelloside C (3),以及2个briarane型二萜类化合物junceol E(4)及gemmacolide A(5).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脆二歧灯芯柳珊瑚中分离得到.化学分类学研究表明19-羟基甾体皂苷可作为Dichotella和Junceella属柳珊瑚的标志性次级代谢产物,此二属的柳珊瑚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内生真菌Eef-10的分类地位,分离和鉴定该真菌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并评价其抗细菌和抗肿瘤细胞活性,以期得到具有抗细菌和抗肿瘤活性的天然活性化合物。【方法】内生真菌的鉴定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和纯化主要采用减压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LH-20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化合物的鉴定主要依据~1H NMR和~(13)C NMR等波谱学数据以及相关的参考文献;采用MTT显色法测定了次生代谢产物对5种不同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采用CCK8法测定了次生代谢产物对2种不同癌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从内生真菌Eef-10中分离到的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traric acid(化合物Ⅰ)、2, 4-二羟基-3, 6-二甲基苯甲酸乙酯(Ethyl 2, 4-dihydroxy-3, 6-dimethylbenzoate)(化合物Ⅱ)和4-甲基-5, 6-二氢-2H-吡喃-2-酮(4-methyl-5, 6-dihydro-2 H-pyran-2-one)(化合物Ⅲ)。化合物Ⅱ对5种革兰阴性细菌表现出强抑制活性,最大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_(50))为35.87~55.50μg/mL,化合物Ⅰ的IC_(50)为67.25~130.55μg/mL,化合物Ⅲ的IC_(50)均大于200μg/mL。抗肿瘤细胞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Ⅱ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IC_(50)为1.50μg/mL,活性强于阳性对照喜树碱(IC_(50)为3.6μg/mL)。【结论】从内生真菌Chaetomium sp. Eef-10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Ⅲ,化合物Ⅱ对桉树青枯病菌和Hep-G2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红树内生真菌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 L28的代谢产物及其抗真菌活性。【方法】柱层析分离纯化代谢产物,波谱技术鉴定结构;二倍稀释法测试代谢产物对小麦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番茄枯萎菌F. oxysporum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分离鉴定出7-羟基-2,5-二甲基色原酮(化合物1)、Livistone A(化合物2)、Barceloneic acid A(化合物3)、Barceloneic lactone(化合物4)、2′-O-methylbarceloneate(化合物5)、Spirostaphylotrichin R(化合物6)、 Spirostaphylotrichin U(化合物7)、β-谷甾醇(化合物8)、β-胡萝卜苷(化合物9)和β-腺苷(化合物10)。化合物1能强烈抑制小麦赤霉菌和番茄枯萎菌的生长,MIC均为100μg/mL;化合物5对番茄枯萎菌的生长具有中等抑制作用,MIC为200μg/mL。【结论】化合物1和化合物5可作为相应抗菌农药...  相似文献   

15.
须弥紫菀中黄酮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须弥紫菀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通过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须弥紫菀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6二-羟基-2,7,3′,4′-四甲氧基黄酮醇(Ⅰ)、5,6二-羟基-2,7,4′-三甲氧基黄酮醇(Ⅱ)、Oxyayanin-B(Ⅲ)、木犀草素(luteolin)(Ⅳ)。[结论]这4个黄酮化合物首次从须弥紫菀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崔莹 《湖北农业科学》2016,(20):5359-5361
对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根乙酸乙酯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中华猕猴桃根的醇提取物,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对乙酸乙酯部分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鉴定为2α,24-二羟基乌苏酸、Jacoumaric acid、2α,3α,23-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2α,3α,23-三羟基-12,20(30)-二烯-28-乌苏酸、3β,6α-二羟基豆甾烷、SitoindosideⅠ。其中化合物1、2、5、6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17.
鸡骨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色谱等方法从鸡骨草(Abrus cantoniensis)地上部分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手段分别鉴定为邻羟基苯甲酸(Ⅰ)、β-谷甾醇(Ⅱ)、熊果酸(Ⅲ)、4'-甲氧基-2'-羟基查尔酮(Ⅳ)、2',4'-二羟基查尔酮(Ⅴ).其中化合物Ⅳ和Ⅴ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出.  相似文献   

18.
对半边莲的醇提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得到3个香豆素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分析鉴定为:5,7-二甲氧基香豆素(1),6-羟基-5,7-二甲氧基香豆素(2),5-羟基-6,7-二甲氧基香豆素(3)。  相似文献   

19.
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木蹄层孔菌子实体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Ellman法测定化合物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PNPG法测定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DPPH法清除DPPH自由基抗氧化活性和96孔板微量法测定抑菌活性。从木蹄层孔菌子实体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1)、3,4-二羟基苯甲醛(2)、4-(3,4-二羟苯基)-3E-丁烯-2-酮(3)、2,4-二羟基-3,5-二甲基苯乙酮(4)、对羟基苯甲醛(5)、4-羟基苯乙酮(6)、麦角甾-7,22-二烯-3β-醇(7)、麦角甾-7,22-二烯-3-酮(8)、4-(4-羟基苯基)-3E-丁烯-2-酮(9)、1,5-2(3,4-二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10)、3,4-二羟基苯乙酮(11)。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10,11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3,4,9,10,11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化合物1~11均有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化合物10具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0.
南葶苈子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滴  刘昕  杨晓虹  孙凯 《特产研究》2010,32(2):62-63,77
研究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种子(南葶苈子)提取物的化学成份。采用大孔树脂柱色谱和硅胶柱色谱对化合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波谱(1H-NMR1,3C-NMR,MS)分析和化学方法鉴定了其结构。从南葶苈子中分离鉴定出6个化合物:2,5-二甲基-7-羟基-色酮(2,5-dimethyle-7-hydroxychromone,1)、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 benzaldehyde,2)、异香草酸(isovanillic acid,3)、丁香酸(syringic acid,4)、对羟基苯甲酸(p-benzoic acid,5)和烟酸(nicotinic acid,6)。化合物1~6为首次从播娘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