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当前苹果园虫害鸟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较少,传统单一的防治措施均有不可避免的弊端,基于绿色高效的设计思想,设计了一套声光气组合苹果园灭虫驱鸟装置。该装置将黑光灯、超声波和驱鸟剂技术综合运用,利用单片机控制系统,使装置达到全天灭虫驱鸟的工作效果,实现绿色灭虫驱鸟的目标。经单模块工作效果试验及综合工作效果试验验证,该装置有一定灭虫驱鸟效果,对减少苹果园生产过程中虫害和鸟害损失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许多鸟类在输电线路杆塔上筑巢繁殖,导致输电线路跳闸现象时有发生。为减少鸟害给人们正常用电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具备自动测控功能驱鸟装置的设计思路与解决方案,研制出了一种智能驱鸟装置。该驱鸟装置具有自动测控功能,内置多普勒微波探测传感器可自动感知防范空域内是否存在鸟类活动,自动打开或关闭驱鸟气体释放通道,有效提高驱鸟效果。与目前同类产品相比,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巧妙,灵敏程度高,感应距离远,保护范围大,维护成本低,受外界环境(温度、湿度、尘埃、光线等因素)影响小的特点,采用钕铁硼强磁铁或U型卡座2种可选择方式固定在输电线路杆塔上,易于现场安装与拆卸。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为内部锂电池充电,确保装置可长时间持续工作,具有实际推广和应用价值。针对输电线路杆塔鸟害问题,该装置可应用于鸟害频发的输电线路来提高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明莉  胡伟 《农业工程》2013,(Z1):26-28
鸟类常给人们的经济生产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介绍了驱鸟的原理与常用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局限性。驱鸟方式由以前的猎杀等手段,改变为物理方式驱鸟,并逐步走向生态和绿色驱鸟。  相似文献   

4.
农业鸟害是近些年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农业鸟害成灾已经到了不得不采取措施的地步,另一方面,现有驱鸟方式虽多,但多存在如驱鸟范围窄、耗费大量人力、不利于生态平衡或影响食品安全等问题。介绍一种用于农业的可自主飞行的空中驱鸟器,采用仿生学、计算机、电子及无人机技术,利用鸟对人类和天敌的恐惧,设计一种结合多种驱鸟手段的空中驱鸟器,旨在解决普通农业驱鸟设备无法移动驱鸟,易使鸟类产生适应性,维修烦琐的问题,突破农业驱鸟设备固定式的特征,使鸟类不容易产生适应性,从而解决农业鸟害问题。   相似文献   

5.
1应用背景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鸟类数量渐渐增多,鸟类在配电线路杆塔上的活动越来越频繁。传统的应用驱鸟稻草人、驱鸟剂、驱鸟枪与驱鸟车等驱鸟都起到一定的驱鸟效果,但是并不理想。因此,随着鸟类危害的加重智能驱鸟装置也被研制出来,主要是通过雷达、红外技术探测到鸟类后使用超声波进行驱离,准确率和实效性高,但是配套的设备成本也比较高。笔者现介绍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驱鸟技术和装置,既有与主流驱鸟技术一样精确、高效的效果,又能保证其使用的成本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
智能语音驱鸟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田、果园鸟害日趋严重以及传统驱鸟手段效率低的现状,利用鸟害行为声防数字化技术,设计一种智能语音驱鸟系统.系统的硬件平台以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采用语音芯片存储语音资料,利用软件设计多种播放模式控制声音播放,实现危害农作物的鸟类的驱赶.该系统无需人工值守,可以设定多种工作模式,具有抗干扰、抗适应性、声音加密、高保真声音输出和方便升级语音资料等优点.此外,该系统由于成本低、功耗低、易操作、无污染、驱鸟效果好、有效作用面积大而容易被用户接受.  相似文献   

7.
文章根据农业生产中鸟类的破坏性行为,设计了一种基于太阳能的智能驱鸟器。该设计克服了传统驱鸟器结构复杂、功耗大、效果差等缺点,结构简单,易于拆卸,方便异地安装,不用拉电线,适合任何地区、任何场合,对鸟类无伤害,且利用太阳能提供能源,不污染环境,对农业生产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明莉  胡伟 《农业工程》2014,4(S1):60-61
对比目前主要的驱鸟方式,就其使用效果、投入成本、操作方便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鸟害造成的粮食减产、水果品质降低等问题严重制约农林经济发展,因此鸟害防治在农林经营过程中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通过概述鸟害防治技术分类与特点,重点对激光驱鸟技术、声波驱鸟技术以及鸟情监测综合防治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归纳,分析出当前农林驱鸟装备正从电子化向智能化发展的趋势。针对目前鸟害防治装备还存在易被鸟类适应、协同性差、通用性差等问题,提出建立鸟类生物学信息库为驱鸟装备提供发展依据,弱化鸟类适应能力;发展智慧农林推进农林鸟害防治的信息化与协同工作能力;培育农林抗鸟害作物,并开发先进鸟类监测算法提高识别率提前规避鸟害,做到鸟害治理为主,预防为辅。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农田作业机械无人化自动作业,进一步减轻劳动力投入,基于Android平台设计了一种农田作业机械自动导航装置,该装置由机载控制模块、Android控制终端和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基准站3部分构成。装置内嵌一种新型路径追踪算法。该算法通过邻域画圆寻找与规划路径交点,确定农田作业机械的趋近方向,可以极大地提高农田作业机械耕作控制精度。经大田试验验证,该装置具有精度高、成本低以及稳定性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李村  刘晋浩  唐伟国 《农业工程》2016,6(5):109-112
为了实现沙地沙障铺设装备的研究,设计了一种沙障插入试验装置。该装置可测定不同沙障材料(稻草、麦草、其他秸秆)、不同插入深度(150~250 mm)和不同铺设速度(0~1 m/s)等多工况下的阻力。对沙障插入试验装置的插入阻力进行了理论计算,并对刀盘、沙槽装置、升降装置、滑动装置、驱动装置和阻力测定装置等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最后,对沙障试验装置进行三维建模和仿真。结果表明,沙障试验装置的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最大承载力达到1 500 N,满足相应试验的测定需求。   相似文献   

12.
目前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发展迅速,针对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设计内容复杂、施工效率低等问题,利用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可实现设计的可视化、协同化。使用BIM软件快速地实现单体工程的可视化,直观立体的设计模型增强了参与者对项目的理解,同时也大幅度提高设计、施工质量和速度,提高整体项目建设质量。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展开,在分析农田水利工程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用BIM技术实现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可视化、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伴随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能源的不断枯竭,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能源以及对新能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相变储能技术是利用相变材料在其物理相变化过程中从环境吸热(冷)量或向环境释放热(冷)量,从而达到能量的储存与释放的目的。设计了一款电热高温相变储能装置,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并通过储存介质储存起来,用于温室内的加温使用。该装置可以平衡电网峰谷差,提高用电效率,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用户运行费用,为温室的管理及植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对温室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谷子播种难、间苗工作量大等问题,根据谷子免间苗精少量播种的农艺要求,研制了一种电磁直线振动式谷子精少量排种装置。按照国家标准对排种装置进行了排量稳定性和排种均匀性试验。结果表明:振幅为0.06~0.22 mm、排种槽截面形状为矩形(8 mm×3 mm)时,排量稳定性最好,其变异系数均<2.6%;在排种槽截面为矩形,作业速度分别为0.8、1.0和1.2 m/s,相应振幅分别为0.10、0.12和0.14 mm条件下,得到每100 mm区段内种子的平均粒数分别为7.6、7.0和7.2粒,排种均匀性变异系数均≤22.75%。该排种装置试验指标值均满足国家谷物播种标准的要求,可用于谷子等小籽粒谷物的精少量播种。   相似文献   

15.
为获得气吸式西洋参排种器的设计参数,以威海文登地区普遍种植的西洋参种子为研究对象,对已催芽和未催芽西洋参种子的三轴几何尺寸、千粒质量、休止角和滑动摩擦角进行试验测试,分析了不同含水率条件下西洋参种子各项物理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含水率为7.46%的未催芽西洋参种子平均三轴尺寸为5.84 mm×4.97 mm×2.77 mm,平均千粒质量为32.79 g,休止角为36.44°,滑动摩擦角(塑料、铝和不锈钢)为21.2°、25.8°和19.2°。含水率为46.67%的已催芽西洋参种子平均三轴尺寸为6.31 mm×6.12 mm×3.95 mm,平均千粒质量为60.21 g,休止角为45.42°,滑动摩擦角(塑料、铝和不锈钢)为26.7°、27.5°和25.1°。   相似文献   

16.
李想  徐荧  邢飞越  郭鹏  刘波  韩宇捷 《农业工程》2020,10(11):45-51
基于响应曲面法,自主构建一种栏舍气体吸收装置来模拟封闭式规模化养殖场栏舍氨气和硫化氢气体的排放特征。以磷酸吸收液pH值、碳酸钠改性活性炭浸渍液浓度为设计因子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得到响应曲面模型,获得最优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氨气和硫化氢气体的吸收率受活性炭浸渍液浓度的影响大于磷酸pH值变化的影响;氨气吸收率和硫化氢吸收率的数学模型及响应曲面具有合理性(相关系数为0.991 0和0.987 1);最优工艺参数为磷酸吸收液pH值5.25、碳酸钠改性活性炭浸渍液浓度6.3%,此条件下氨气吸收率达98.978%(相对误差0.005%),硫化氢吸收率达90.837%(相对误差0.006%)。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农用割刀耐磨性并使割刀形成自磨刃,利用半导体激光器,采用同轴送粉方式在65Mn刀具刃口一侧表面制备Ni基WC复合材料。使用SEM、EDS及XRD分析激光功率对熔覆层材料的微观组织、化学成分和物相组成的影响;采用显微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对熔覆层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激光熔覆形成的复合材料层与基体之间形成冶金结合,组织均匀致密;熔覆过程中部分WC颗粒熔解并与Ni基合金粉作用,形成了大量WC、W2C、Ni31Si12、Fe3Ni3B、Cr7C3、Cr23C6及CrB等硬质相,使得熔覆层硬度提高。随着激光功率的提高,熔覆层与基体之间元素扩散增加,但是熔覆层硬度有所降低。熔覆层平均硬度在1000(HV 0.2)左右,耐磨性能提高,满足农用割刀形成自磨刃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