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了探明玉米籽粒机收质量的关键因素,解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偏高的问题,总结与分析了国内外玉米籽粒脱水相关研究,笔者提出未来玉米籽粒机收推广过程中,选用适宜籽粒机械化直收优良品种,不断改进种植模式、优化养分和水分施用方式,研发高效促脱水化学调控产品等关键栽培技术途径,是推动中国玉米籽粒机收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玉米生产实际,提出了加快籽粒机收推广的建议:加快早熟、籽粒脱水快、适宜机收品种的选育;明确各生态区域影响籽粒脱水动态的因素和机制;综合运用粒收品种选育、品种熟期配置、延迟收获期、栽培技术配套。同时,应加强农艺措施相配套的轻简化农机装备的有效研制,农艺农机有机融合,推动玉米籽粒机收技术应用,提升玉米产业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小麦玉米栽培方式和机械化生产的现状,分析了小麦玉米轮作机械化生产与高产栽培技术之间存在的种植方式、农艺环节、配套机械种类、收获方式、良种质量等相关问题,探讨了影响小麦玉米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艺融合的历史、传统观点、经营模式、科技体制等障碍因素,提出了促进粮食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措施,旨在推动建设持续稳定高产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3.
高产玉米新品种浚单28丰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更全面详细地了解高产玉米新品种浚单28的生产特性,以2006年-2007年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为依据,通过产量、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法,对玉米新品种浚单28的丰产稳产性、适应性进行分析,以促进该品种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结果表明,浚单28是一个适应性广、丰产性突出、稳定性较好的玉米新品种,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4.
实现耐密玉米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是解决玉米生产发展瓶颈,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实现玉米总产量增加的关键。该文通过对耐密玉米农机农艺融合栽培技术作阐述,以期为提高玉米种植效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玉米杂交新品种高产稳产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高产杂交新品种的稳产性能是制约玉米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采用高稳系数(HSC)和变异系数(C.V)法对2005年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的17个品种进行高产、稳产性研究分析,并对品种的高产性和稳产性进行综合评价,为玉米杂交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提供科学、合理、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睢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两年的种植面积达到4万hm^2。但面积增加的潜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实现玉米单位面积的更高产,才能大幅度增加玉米总产量。我们根据多年的栽培经验总结出睢县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一、良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更换新品种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关键,按市场需求、生产目标和气候条件,选择豫禾988、郑单958、鲁单981、浚单20、浚单22、登海701、中科4号等适合本区域大范围种植的优质高产国审、省审品种。选用粒大、饱满、具品种特性的杂交种籽粒作种子,机械或人工选粒,除去病斑粒、虫食粒、破损粒、混杂粒及杂质。  相似文献   

7.
渭单6000是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13年审定的玉米新品种,具有抗倒耐病、优质高产、早熟脱水快、耐密易脱粒等特点,通过对该品种籽粒机械收获的研究,探讨夏玉米籽粒机械收获的技术难点及解决途径,逐步推动夏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玉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介绍宿州市玉米机械化生产中农机农艺融合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农机农艺融合的发展对策,以实现玉米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的农业技术和农业产量实现了巨大突破,在玉米栽培中,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成为农业生产中一大亮点,并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如种植业、轻工业的发展,本文根据玉米栽培中的农机与农艺融合进行研究和分析,分析了目前我国玉米栽培的现状、关于农机与农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突出强调农机发展对玉米栽培的重要影响,并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陕西省榆林市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粮食产量。玉米新品种强盛101是一个将优质、高产、多抗特性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粮饲兼用优质品种,该品种解决了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的问题。在榆林市开发推广该品种及其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将有利于推动玉米生产模式由传统的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本地玉米产量、品质、生物利用率。提高玉米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对促进榆林市玉米生产,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嘉58"是嘉兴市农科院等单位最新选育的淡香、直链淀粉含量低、食味软糯的晚粳稻新品种,2013年3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2014年列入浙江省主推水稻品种。水稻机械穴直播具有投入少、成本低、省工省力、作业效率高、技术先进、适行性强等优点。为注重农机农艺融合,达到水稻生产优质高产稳产的目标,现对"嘉58"近年来在嘉兴市秀洲区采用机械穴直播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相应的机械化穴直播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鲜食玉米鲜穗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筛选出适合右江河谷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新品种,推动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以2018年广西玉米创新团队百色综合试验站引进的25个优质高产抗病鲜食玉米新品种在右江河谷种植表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其鲜穗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研究其在右江河谷特定气候条件下的主要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鲜食玉米鲜穗产量与其相关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为:穗粗百粒重穗行数穗长株高行粒数秃尖穗位高出籽率,穗粗、百粒重、穗长对鲜穗产量影响较大,出籽率对鲜穗产量影响较小。建议在右江河谷地区鲜食玉米新品种的种植推广中,着重选择果穗较粗、籽粒较重、行粒数较多的品种进行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3.
农机与农艺结合是提高农作物生产率的重要措施。"仲玉3号"是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仲衍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玉米新品种,适宜于机械化生产。为加快该品种的推广力度,本文对"仲玉3号"品种特征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一套适宜机械化生产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玉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是以良种良法结合为核心、农机农艺配套为辅助,充分挖掘优良耐密玉米品种高产潜力.推广秋季秸秆还田、深松整地、春季宽窄行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发展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质量标准和效率,大幅提升玉米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玉米新品种创玉19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玉198是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于2005年以驻03为母本,C72-2为父本组配选育而成的玉米杂交种。2007-2010年分别通过河南省玉米新品种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2011年3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玉2011022号)。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等特性,适宜河南全省及邻近地区春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16.
宛玉868是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L852为母本,自选系L31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单交种,2007—2010年分别参加河南省玉米新品种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2012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玉2012004号)。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等特性,适宜河南全省及邻近地区春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为加快推进鲜食玉米优良品种在上海市崇明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根据崇明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结合近年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鲜食玉米新品种的应用情况,引进了11个鲜食玉米新品种,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拟筛选出适合崇明种植的优质、高产、高效鲜食玉米品种。结果表明,综合19个鲜食玉米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荆恒1号白糯、沪雪甜1号、长征4号等3个品种,穗形大、产量高、丰产性与鲜穗商品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正一、展示目的近几年,滑县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单产不断提高,其中,良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筛选出适宜滑县种植的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的高产、稳产、脱水快、易机收的玉米新品种,为科研单位、种子企业搭建一个宣传、推广玉米新品种的平台,为农业推广部门、农民朋友提供一个直观了解玉米新品种的窗口。加快玉米新品种推广步伐,促进滑县玉米产业发展。2017年滑县农技推广区域站承担了河南省玉米新品种展示试验研究,展示品种均  相似文献   

19.
乾坤528是辽宁省2017年审定的玉米新品种,审定编号为"辽审玉20170068"。该品种具有稳产、高产、脱水快、多抗的突出特点,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优良品种。为加快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为玉米提供优质种子,为品种选育、特征特性、制种技术及合理栽培对产量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总结了乾坤528亲本特征特性和多年研究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高产、优质、脱水快、抗倒伏、抗病虫、适宜机械化粒收的玉米新品种,解决种粮大户玉米收获晾晒难的问题,2016年,遴选了10个玉米新品种,在河南省方城县赵河镇东吴坝村进行展示试验;试验采取大区试验的方法,不设重复,每大区面积666.7m2,随机排列,四周不设保护行,区间留1.5m人行道;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品种中桥玉8号、豫安3号、联创808三个品种适宜籽粒机收,为方城县域内以及周边县市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