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黑比诺"(Pinot Noir)、"霞多丽"(Chardonnay)和"西拉"(Shirah)3个酿酒葡萄品种6个株系为材料,比较分析酿酒葡萄株系间生根情况、愈伤率和芽萌发情况。结果表明,不同酿酒葡萄品种株系间扦插生根能力之间存在差异,所有株系愈伤率在90%以上,萌芽情况最好的为"霞多丽"株系;在6个葡萄株系中,"霞多丽"6和"霞多丽"11在扦插生根、愈伤和芽萌发方面最优。这些结果为品种与品系的选择以及葡萄扦插育苗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完善河西走廊地区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的评价体系,确立河西走廊张掖产区酿酒葡萄品质的评价体系,研究其香气组分,为该地区酿酒葡萄产业发展和葡萄品质性状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甘肃省张掖市祁连葡萄酒庄园的'威代尔'蛇龙珠'赛美容'美乐'贵人香'5个酿酒葡萄品种,对其果实品质指标和香气组分进行测定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品质指标与香气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对其果实品质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5个酿酒葡萄品种之间果实的单粒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糖酸比、果汁pH值、VC、总酚和单宁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5);而其果形指数为1.0~1.2,并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其果实品质指标中共提取了3个主成分,以此建立了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特征的综合评价模型,由此模型得出的各品种葡萄品质特征的综合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美乐'蛇龙珠'威代尔'贵人香'赛美容'。对其果实香气组分的检测结果表明:从5个酿酒葡萄品种的果实中共检测出34种香气物质,其中以醛类为主,且所有品种均含有较高含量的2-己烯醛。从其香气指标中也提取了3个主成分,以此建立了葡萄果实香气风味的综合评价模型,由此模型得出的各品种葡萄香气风味的优劣顺序为'贵人香'蛇龙珠'赛美容'威代尔'美乐'。【结论】外在品质、糖、酸、单宁、总酚都是综合评价酿酒葡萄品质的主要性状指标,醛类物质是构成酿酒葡萄香气物质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3.
以5个红色品种("黑比诺""梅鹿辄""品丽珠""蛇龙珠""赤霞珠")与2个白色品种("霞多丽""贵人香")共计7个酿酒葡萄品种为材料,比较分析7个品种果实纵横径、单粒质量、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可滴定酸以及果皮酚类物质(总酚、单宁和总花色苷)含量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不同酿酒葡萄品种之间果实品质存在显著性差异。"贵人香""霞多丽""蛇龙珠"果粒大,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含量高,可滴定酸含量较低,糖酸比高,果皮酚类物质含量低;"黑比诺""品丽珠"果粒相对较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含量较低,可滴定酸含量高,糖酸比较低,果皮单宁和总花色苷含量高;"梅鹿辄"果皮总酚和单宁含量最高。这些结果为武威地区酿酒葡萄栽培中品种选择、品种结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以及为提高该产区酿酒葡萄原料和葡萄酒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细叶石斛和翅梗石斛花朵赋香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研究明确2种浓香型石斛花朵的香气成分及其含量,探明其香气组成,以期为石斛花的保健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2种浓香型石斛花朵的挥发性成分。[结果]发现细叶石斛花含挥发性成分52个,翅梗石斛花含挥发性成分35个,主要成分皆为烯烃类。[结论]首次测定了翅梗石斛新鲜花朵的挥发性成分,其特征香气成分为罗勒烯、β-石竹烯和d-柠檬烯。细叶石斛花的特征香气成分为罗勒烯、β-石竹烯、芳樟醇。  相似文献   

5.
研究云南省主产区滇黄精及其根际土壤,分析林下(仿野生)与大棚两种栽培模式下滇黄精土壤矿质元素与滇黄精品质的相关性,为云南省滇黄精科学化种植提供指导。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18个产地滇黄精多糖含量,并采用ICP-MS测定滇黄精-土壤矿质元素P、K、Ca、Mg、Fe、Mn等14种元素,利用Origin、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林下、大棚产地滇黄精样品中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林下滇黄精多糖含量高于大棚滇黄精多糖含量,滇黄精活性成分多糖与土壤中Cu、Zn元素呈正相关;Fe、K、Mn是产地滇黄精-土壤的特征矿质元素,在滇黄精植株生长、品质形成和药材药效等方面可能发挥积极作用。结果表明:18个产地滇黄精药材的安全性均无问题;不同栽培模式滇黄精根际土壤有效元素含量差异性较大,有效成分含量受有效Mn的影响最大;林下滇黄精根际土壤有效元素含量更丰富;滇黄精林下栽培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种酿酒葡萄进行夏季修剪处理对树体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为河西走廊酿酒葡萄的夏季栽培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5年生酿酒葡萄‘贵人香’‘霞多丽’和‘蛇龙珠’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酿酒葡萄基地开展田间试验,设置抹芽、抹芽+摘心处理,以常规田间管理为对照,测定果实品质、产量及枝条生长等指标。【结果】抹芽和抹芽+摘心处理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贵人香’‘霞多丽’和‘蛇龙珠’的果实生长。抹芽和抹芽+摘心组合处理均显著提高了3种酿酒葡萄果实的单穗质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其中抹芽+摘心处理组的可溶性固形物为最高,‘贵人香’‘霞多丽’和‘蛇龙珠’较对照分别提高了9.41%、4.71%、2.73%。3种酿酒葡萄果实的总糖含量各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均在148.08~149.90 mg/g之间;抹芽处理显著提高了‘蛇龙珠’果实的总酚含量(2.54 mg/g);抹芽和抹芽+摘心处理后,‘贵人香’和‘霞多丽’果实的单宁含量较对照升高。抹芽和抹芽+摘心处理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了3种酿酒葡萄果实的产量。抹芽和抹芽+摘心处理均提高了3种酿酒葡萄枝条的年生长量、第4节长度、第4节枝条粗度、第4节髓心直径。【结论】结合主成分分析法,为进一步提高河西走廊酿酒葡萄原料品质、产量及树体生长势,‘贵人香’芽期抹芽,‘霞多丽’和‘蛇龙珠’芽期抹芽+花前摘心的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以酿酒葡萄"马瑟兰"(Vitis vinifera L.‘Marselan’)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施肥水平(N-P_2O_5-K_2O),即80-60-105 kg/hm~2(F1)、160-120-210 kg/hm~2(F2)、240-180-315 kg/hm~2(F3)和320-240-420 kg/hm~2(F4),以不施肥为对照(CK),利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不同施肥量对其果实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对葡萄果实香气成分组成和含量影响不同。与CK处理比较,施肥处理提高了葡萄果实中高级醇类、脂肪酸类、苯衍生物和烃类物质的含量;增加了高级醇类和脂肪酸类物质种类,降低了醛类、酯类和苯衍生物物质种类。其中F2处理香气成分含量最高、种类数居中,同时,有利于提高果实中高级醇类、醛类、烃类以及苯类衍生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不同产地甘松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不同产地甘松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ICP-OES、GC-MS、HPLC等方法,测定不同产地甘松药材中甘松新酮、绿原酸、挥发油、常量元素、水分、总灰分的含量。结果 11批不同产地甘松药材的水分平均值为9.29%;总灰分平均值为5.98%。11批甘松药材均含有钙、镁、钾、钠4种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3 802 mg·kg~(-1)、1 236 mg·kg~(-1)、8 662 mg·kg~(-1)和149.2 mg·kg~(-1),其中来自于泸定磨子沟的甘松样品镁、钾、钠含量明显高于其它10个产地样品。从11个产地甘松药材挥发油中共鉴别出80个化学成分,其中有6个共有成分,分别为桉叶油醇、4-甲氧基苯乙烯、(1aR)-1aβ,2,3,3a,4,5,6,7bβ-八氢-1,1,3aβ,7-四甲基-1H-环丙烷[a]萘、(-)-亚叶菊烯、白菖油萜、Espatulenol。11批不同产地甘松药材中绿原酸平均含量为0.27%,甘松新酮平均含量为0.47%;不同产地甘松样品中绿原酸和甘松新酮含量有一定的差异,产于泸定磨子沟的样品中绿原酸含量最高(0.54%),而甘松新酮在乡城二道桥的样品中含量最高(1.86%)。结论不同产地甘松药材中的挥发油、常量元素、绿原酸和甘松新酮成分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不同产地的气候、生长环境、土壤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黄皮果实香气成分和特征香气物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黄皮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以8种黄皮果实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果实中的香气成分和特征香气物质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从8个黄皮品系的果实中共检测出挥发性成分99种,主要含有单萜烯类、单萜类、倍半萜烯类、类倍半萜类、醇类、酯类、酮类、醛类和其他类物质,其中含量较高的分别为β-水芹烯、D-柠檬烯、石竹烯、α-水芹烯、α-金合欢烯、1H-3a,7-亚甲基薁等成分;8个品系黄皮果实中的香气成分,均以单萜烯类和倍半萜烯类物质为主,二者均占各品系黄皮果实香气成分总含量的80%以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大鸡心黄皮单独为一类,其余品系聚为一类。对其香气值(OAV)的分析结果表明:8个品系黄皮果实中均含有β-金合欢烯、α-水芹烯、β-水芹烯、D-柠檬烯、2-辛酮、α-蒎烯和石竹烯等特征香气物质,且α-水芹烯、β-水芹烯、D-柠檬烯对各黄皮品系香气的贡献均较大;8个黄皮品系间果实的香气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大鸡心和其他品系间的差异最大;α-水芹烯对各黄皮品系中果实香气成分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0.
《林业科学》2021,57(2)
【目的】针对不同地区所产沉香品质差别较大以及传统沉香产地鉴别主要依赖经验判断等问题,研究不同产地沉香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特征,探讨色谱指纹分析技术对沉香产地溯源的可行性,为沉香资源品质评价和原产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6批次来自3个不同产地的沉香为研究对象,优化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条件,基于"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获得色谱峰保留时间、峰面积信息,筛选不同产地沉香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并利用指纹特征峰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建立沉香产地判别方法。【结果】不同产地沉香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85个特征峰变量分析发现,莞香系沉香的色酮种类最多,相对含量最高;星洲系沉香的沉香四醇色谱峰极高,其余色酮相对含量较低;惠安系沉香的色酮种类较多,相对含量较莞香系稍低,较星洲系稍高,依其产地地理位置分布,在3个产地中体现出一定过渡性;主成分分析显示,样品基本上可依据产地不同聚合成3类;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训练集和检验集样品产地的判别正确率均为100%。【结论】不同产地沉香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显示出一定地域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可判别沉香产地,为濒危珍贵沉香的产地溯源提供一种新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产地檀香木心材挥发性化学成分比较及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檀香木心材的可挥发性化学成分。结果显示,檀香木心材精油与石油醚提取物的总离子流图基本一致,且挥发性成分相同,表明石油醚提取物能够表征檀香木心材中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特征;四个产地的檀香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差异,以α-檀香醇和β-檀香醇等5个主要成分的含量建立判别模型,可用于檀香产地识别。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寻找茉莉花香气、茉莉花精油和净油成分的差异,指导茉莉花产品加工,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挥发性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挥发性成分组成主要是酯类和萜类,共同成分有10个,这些成分应是构成茉莉花香气的基础。精油中重组分含量相对较低(4.84%),其香气较纯正;净油中,头香成分含量相对较低,重组分含量偏高(23.79%),导致香气不够纯正。茉莉花精油和净油加工生产时,为保证香气纯正,须防止乙酸苯甲酯和芳樟醇等成分流失。  相似文献   

13.
正新疆和甘肃的葡萄酒,可谓名扬四海、如雷贯耳。这也难怪,谁让西北地区是全国著名的葡萄产地呢?据说古时候咱们华夏并没有葡萄这玩意,是唐代从波斯传到西域新疆的,之后以星火燎原之势传遍了神州大地。新疆的葡萄数量多,质量好,不论是马奶子葡萄还是大个的黑葡萄,都是酿造葡萄酒的最佳原料。  相似文献   

14.
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建立天麻产地的定性模型,并对天麻产地进行鉴别。利用AntarisⅡ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FT-NIR)对云南昭通、省内非昭通、省外的88个天麻样品,采用不同的光谱预处理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联用马氏距离算法(PCA-MD)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算法(PLS-DA)对不同产地天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PCA-MD和PLS-DA模型的判别准确率分别达到90.91%和95.45%,PLS-DA模型可以更好地对不同产地的天麻进行鉴别,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不同品种杏李果实香气成分及含量特征,为杏李果实评价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辛醇为内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别对杏李品种‘风味玫瑰’、‘味帝’、‘味王’、‘恐龙蛋’、‘味厚’和‘风味皇后’的果实香气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根据香气阈值确定杏李各品种的香气值和特征香气。【结果】6个品种的果实中共检测出6大类77种化合物,包括9种醇、16种醛、29种酯,9种内酯、4种萜和10种酮。6个杏李品种均含有己醇、甲基庚烯酮、苯乙酮、己醛、辛醛、5-羟甲基糠醛、苯甲醛、γ-癸内酯和芳樟醇,香气种类由多到少依次为:‘风味玫瑰’‘味王’‘恐龙蛋’‘味帝’‘风味皇后’‘味厚’。杏李果实香气相对含量为37.22~277.05μg·kg~(-1)FW,平均含量为114.95μg·kg~(-1)FW,香气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味王’、‘风味玫瑰’、‘味厚’、‘味帝’、‘风味皇后’、‘恐龙蛋’。6个杏李品种中,醇类和内酯类含量最高的品种为‘风味玫瑰’,醛类和酮类含量最高的品种为‘味厚’,酯类含量最高的品种为‘味王’,萜类含量最高的品种为‘味帝’。‘风味玫瑰’的特征香气成分种类最多,有己醇、癸醛、乙酸丁酯、醋酸辛酯、己酸丁酯、己酸乙酯、γ-己内酯、γ-癸内酯和芳樟醇9种;‘味帝’的特征香气成分有己醛、壬醛、辛醛、乙酸丁酯和芳樟醇;‘味王’有己醇、乙酸丁酯、乙酸己酯、己酸丁酯、己酸乙酯、γ-癸内酯和芳樟醇7种特征香气,其中乙酸丁酯的香气值达到877.72μg·kg-1FW;‘恐龙蛋’的特征香气成分有己醇、己醛和辛醛;‘味厚’的特征香气成分有己醇、己醛、辛醛和芳樟醇;‘风味皇后’的特征香气成分有己醛、辛醛、反式-2-壬醛和芳樟醇。在风味方面,‘风味玫瑰’和‘味王’果实风味以杏香味为主,并伴有少量李香味;‘味帝’以李香味为主,并伴有少量杏香味;‘恐龙蛋’、‘风味皇后’和‘味厚’具有明显的李香味特征。【结论】杏李果实香气资源丰富,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风味玫瑰’和‘味王’属于酯香型品种,‘味帝’、‘风味皇后’和‘味厚’为萜醛混合香型品种,‘恐龙蛋’为醛醇混合香型品种。本研究筛选出‘风味玫瑰’和‘味王’2个高酯型品种,1个高萜类品种‘味帝’和2个高醛类品种‘风味皇后’和‘味厚’。  相似文献   

16.
采用带捕集肼的静态顶空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设施和露地2种栽培条件下凯特杏果实发育过程中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其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条件下,凯特杏在绿熟期、商熟期和完熟期共检测到61种香气成分,主要成分为醇类和酯类;在果实的不同发育时期,香气成分及其含量差异较大,绿熟期以醇类为主,商熟期和完熟期以酯类为主;露地栽培的香气成分含量明显高于设施栽培;凯特杏酯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包括乙酸乙酯、(Z)-丁酸-3-己烯酯、丁酸乙酯等,其含量随着果实的成熟逐渐升高;乙酸丁酯、乙酸己酯、丁酸乙酯、丁酸丁酯、己酸乙酯、2-甲基丙酸己酯、1-己醇、3-己烯-1-醇是凯特杏果实的特征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新型搅拌棒萃取器(MC)顶空萃取-热解吸-气相色谱/质谱(TD-GC/MS)方法分析香附中的挥发性成分,优化了MC萃取、解吸等条件,并对方法重现性进行考察,30个峰的相对峰面积的RSD均小于8.6%。继而测定了不同产地的香附样品,建立指纹谱图,标定44个共有峰,占总峰面积90%以上。并对图谱进行相似性评价及聚类分析,研究表明该法可为香附药材质量控制、产地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我国不同产地核桃进行鉴别,为核桃的原产地保护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全国8个核桃主产省128份核桃样品中35种元素含量,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建立判别模型,对核桃产地进行鉴别。[结果]表明:核桃中主要微量营养元素为Fe、Zn、Cu和Ni等,重金属(Pb、Cd和As)及稀土元素含量较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核桃样品中元素组成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地区核桃样品中的特征元素为稀土元素以及Co、Fe、Rb、Zn、Tl、Cu、Cd、Ba、Sm、Sc、Mo和Ti等元素;应用线性判别分析建立了不同产地核桃判别模型,8个省份核桃整体判别正确率为99.2%,同时,应用线性判别分析建立了核桃地理标志产品与非地理标志产品判别模型,6种核桃地理标志与非地理标志产品整体判别正确率为95.7%。[结论]通过测定核桃中多种元素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等方法,可对不同产地核桃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9.
<正>摘葡萄、品美酒、逛花海……细雨朦胧中,世界葡萄博览园的金秋葡萄文化节于9月5日开幕,50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葡萄品种进入最佳采摘期。此次金秋葡萄文化节上.游客既可以在园内采摘到夏黑、寒香蜜等常见品种,还可以尝一尝皇家夏天、天元奇等几十种稀有葡萄是什么滋味。活动期间,世葡园还为游客带来了精彩的游园演出,除了采摘,游客们还可以体验酿造葡萄酒,  相似文献   

20.
不同产地香茅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茅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5个不同产地香茅挥发油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不同部位之间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5个产地香茅均以叶的挥发油含量最高,其次为全草,茎的挥发油含量最低。不同产地香茅挥发油成分种类及其GC含量差异较大,湖南、广东、浙江、海南、福建香茅全草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36、30、37、22和33种成分,叶挥发油分别鉴定出25、24、32、27和39种成分,主要成分均为(E)-柠檬醛、(Z)-柠檬醛、β-月桂烯、香叶醇等。5个产地香茅全草和叶挥发油中柠檬醛GC含量均最高,为70%~85%左右,其中(E)-柠檬醛为40.86%~51.15%,(Z)-柠檬醛为31.01%~36.46%;β-月桂烯GC含量为1.94%~15.43%,香叶醇GC含量为1.61%~4.89%。5个产地全草、叶挥发油中的成分主要为含氧单萜类(GC含量为81.91%~93.04%),含量具有地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