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茶韵与岩韵     
当代茶圣吴觉先生在《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中,对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是这样评说的:"方臻山川精英秀气之所钟,品具岩骨泉冽花香之胜。"说明武夷山这个地方茶叶的品质已达到"日臻完善,渐臻佳品。"其"岩骨花香"形成武夷岩茶的独特的韵味。这是一位泰山北斗式的茶人,对"岩韵"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武夷茶史文献杂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夷茶史文献杂撷嘉兴博物馆陈行一“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这是唐朝精于茶道的诗人徐夤,把武夷岩茶的独具风味和武夷山水的清奇秀丽联系起来的评语,山美水美茶亦美。的确,武夷山之所以名扬中外,不仅仅是它的山水秀美,风光奇丽,还因为它是清香甘...  相似文献   

3.
吴怡仁 《农业考古》2007,(5):268-270
中国之茶以“闽中茶品天下高”著世,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是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属蒸青团饼茶包括炒青绿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类,即生产加工在武夷山的半发酵茶。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武夷茶始于唐,兴于宋,衰于明而盛于清,历史久远。历经宋元…  相似文献   

4.
名山雄秀,佛茶味醇。游览武夷山四大乐事:“登天游、乘竹筏、赏茶艺、品佛(岩)茶。”游人们登上天游峰,远眺武夷风光尽收眼底;乘竹筏畅游九曲十八湾景色;观赏茶艺,武夷禅茶道馆是游人最为悠闲去处。一杯金佛茶在手,淡淡天然味,悠悠佛茶香,从而得以品尝武夷岩茶真味。为此,武夷金佛茶道,为游客奉献“武夷禅茶三昧”希望游人能以平和、宁静的心情,领略“茶佛一味”的真谛。武夷山之茶业,创始于山中僧侣仙道之流。茶与佛,因缘深长。查有史以来,寺院憎家,禅多茗仗,有释门必有佛茶。“客来不屑问丹井,惟企佛茶煮石泉”。(宋…  相似文献   

5.
金丹派南宗与南方的符箓派道教特别是龙虎山天师道有着密切关系,不仅表现在南宗“内修金丹,外用符箓”的修行方面,而且集中体现于南宗宗教制度、科仪教规、人员交往和道脉传承上:南宗传教制度沿袭早期天师道“二十四治”制度,白玉蟾师徒各自都设有主治的“靖”;白玉蟾曾到访过江西省贵溪县龙虎山上清宫,作有《上清集》,与江西龙虎山天师多有往来;白玉蟾与閤皂宗道士有密切交往,曾造访閤皂宗,并作《閤皂山崇真宫昊天殿记》和《心远堂记》;白玉蟾金丹派南宗多袭正一之风。  相似文献   

6.
武夷岩茶之茶德和无我茶会之无我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赵大炎武夷岩茶,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地钟和气,天独垂直,育成香肌,产为灵芽。大自然的钟爱,造就武夷岩茶高尚的品德。它与国际无我茶会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越发为世人所瞩目,所向往。武夷山。“溪曲三...  相似文献   

7.
南宋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一生七十一载,大部份时间生活在建州(府治在建瓯);有五十多年时间住武夷山及武夷山所在的闽北(宋时包括建州、南剑州、邵武军)。朱熹为什么爱上武夷山,明代黄仲昭《九曲擢歌和韵》提出:“五曲峰峦转觉深,千年精舍在云林,古今游客知多少,谁识先生(朱熹)一片心?”朱熹喜爱武夷山山水之乐,他说“吾今营其地,果尽有山中之乐”。因山水之美能吸引朋友与学者,和他一起研究学问,为儒家道统继往开来。清朝李光地《武夷留云书屋记》说:朱子讲学之堂,必水秀山明,跨越四方名胜,非是则不能聚一时之人豪,著千秋之大业也”。武夷山是历史名山,“名山必产灵草(茶)”,武夷山盛产以色泽澄亮、香气馥郁、滋味醇厚的武夷岩茶为  相似文献   

8.
武夷草木蒙茸、峭拔奇巧之地,有“无边空翠扑衣寒”的妙镜,也多方外高士和隐逸茶人,其中,李卷可以算是一位非常标准的知行合一的茶中隐士。《武夷山志》中有一篇佚名的明人游记,说丁未年间,“适有山中人李子来顾”,邀请作者前往武夷一游。作者听得武夷风景殊美,很是动心,便践约前行。一行人游到五曲云窝附近,作者想到李子便住在那里,于是造访其庐,而李子也热情迎出,慰劳一番后更是亲自作导游,引他们遍观武夷。且说云窝附近就是武夷名迹之一的茶洞,当日他们也进茶洞看了一看,见“地载微土,宜茶,时茶方吐甲,而桃李问花………  相似文献   

9.
巩志 《农业考古》2001,(2):324-327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中国武夷山 ,以其丹山碧水、秀峰奇茗著称于世。素有“风景秀甲东南、岩茶蜚声中外。”名胜与名茶 ,双绝于人寰。名山出名茶 ,名茶耀名山。武夷山古属建州 (今福建建瓯市 )位于闽江上游的建溪流域。“茶笋满山 , 利通天下” ,( 2 ) 是建州的特色。福建之茶“以武夷之产声名最著” ,自古有“建溪官茶天下绝”( 3) 之誉。十七世纪武夷茶率先走出国门 ,是中国茶叶输向欧洲最早的茶类 ,欧人称颂 :“茶是治百病良药。”英国国会文献上最早记载中茶的文字就“Bohea” ,以“武夷”为中国茶叶之代称。十八世纪中期 ,瑞典…  相似文献   

10.
岩茶在武夷山的重要地位不容低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震中 《农业考古》2001,(2):328-330
无论走进农家、民宅、庵观、寺庙、宾馆、山庄、酒店、工厂、机关、学校……迎接你的将是一杯杯、热腾腾、香喷喷的武夷岩茶 ,使人立时感到一股股、浓烈烈、暖洋洋的盛情贯串身心。武夷岩茶已融入武夷山人的日常生活 ,注入武夷山人的接待礼仪。武夷山人普遍认识到 ,武夷山之奇秀甲于东南 ,之名冠海内外 ,之吸引天下客 ,决不可轻视武夷岩茶的巨大作用 ,它作为武夷山水“秀、拔、奇、伟、净、茶”六大自然景象特色之一 ,不是人为强加的 ,更不是文人墨客臆想的。有了它 ,自然景观更加五彩缤纷 ;有了它 ,武夷山水更加艳丽动人 ,诚然有了“三三秀…  相似文献   

11.
进行了棉花"3414"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最佳施肥量分别为纯N 20 kg/666.67 m2、P2O512 kg/666.67 m2、K2O 18 kg/666.67 m2。综合分析不同推荐施肥方法的推荐施肥量,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氮、磷、钾建议推荐量分别为20 kg/666.67 m2、12 kg/666.67 m2、16kg/666.67 m2。  相似文献   

12.
进行玉米"3414"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以施纯N 210 kg/hm2、P2O5 150 kg/hm2、K2O 52.5 kg/hm2的增产、增收效果最佳,可以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3.
"3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农业大学长期致力于高等农林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形成了高等农林教育“311”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使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本文分析了“3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介绍了它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效果,并对它的相关实践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探析"农友"网站发展策略切实有效服务"三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友”网站现状,分析农业网站的发展趋势,提出从加强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建设、人员队伍建设及拓展信息服务领域方面发展“农友”网站,同时加大资金来源渠道,增强网站总体实力,以切实有效服务“三农”。  相似文献   

15.
大豆“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大豆"3414"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施肥组合为施纯氮93.0kg/hm2、五氧化二磷147.0kg/hm2、氧化钾99.0kg/hm2,大豆产量可达1 339.50kg/hm2。  相似文献   

16.
修水县中稻“3414”田间肥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修水县中稻"3414"试验结果表明,该县中稻施肥以纯氮177.0 kg/hm2、五氧化二磷79.50 kg/hm2、氧化钾159.0 kg/hm2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该文阐述了棉花“3414”肥料试验在新疆盐碱重的喀什地区的田间操作中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度,对棉花的全生育期管理还缺乏可操作性的实用技术指导,以及水肥管理、化学调控、综合植保等方面的棉花管理中应注意的关键性技术,来提高肥料试验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油菜“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油菜"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油菜施肥量与产量数学模型为y=81.4523+5.0945N+2.5672P+7.1567K+0.4933NP+0.1071NK+0.4786PK-0.3652N2-0.6702P2-0.6319K2;通过模型分析得出最佳施肥量分别为纯氮13.62kg/667m2、五氧化二磷9.33kg/667m2、氧化钾9.50kg/667m2,油菜理论产量为178.62kg/667m2。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油菜“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情况。实验表明在大渡口镇油菜最佳经济施肥量为:N3.51kg/667m2、P2O5 5.87kg/667m2、K2O 5.69kg/667m2,油菜产量为181.57kg/667m2。  相似文献   

20.
台安县水稻“3414”肥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义 《现代农业科技》2010,(13):39-39,41
台安县水稻"3414"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台安县水稻100 kg经济产量的需肥量为纯氮2.07 kg/667 m2、五氧化二磷1.15 kg/667 m2、氧化钾3.38 kg/667 m2;最高产量施肥量为纯氮13.47 kg/667 m2、五氧化二磷8.55 kg/667 m2、氧化钾9.16 kg/667 m2;最经济施肥量为纯氮10.36 kg/667 m2、五氧化二磷6.18 kg/667 m2、氧化钾7.45 kg/667 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