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法治,两者具有内在的同质性,同时法治作为和谐社会的产物,对于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本文将从基本概念和辩证关系的角度来分析法治与和谐社会,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服务于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法治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且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每一方面都要依靠法治来实现,法治贯穿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相应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地要求完善法治,使法治在各方面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争谐社会一定是一个崇尚法治的社会,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的更高发展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是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3.
官民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官民和谐体现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官民和谐是指官民互信、官民合作、官民共赢,如同鱼水般的亲密关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官民关系总体是和谐的,但随着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官民不和谐的情况,如果不注意改进、扭转,势必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通过畅通民情民意的表达机制,加大协调利益关系的力度,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改进政风和党风,以增进人民的政治认同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升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等方法,来努力改善官民关系以推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是我国古哲先贤们所追求的理想,也是如今党执政所追求的目标。本文阐述了“和谐社会”观的提出以及其提出的意义。进而分析了和谐社会应该实现的目标,鼓励社会民众树立和谐社会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沙占华  赵颖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970-7971
构建和谐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农村在经济、民主法治、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因此构建和谐农村要从和谐社会的内涵出发,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建设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2004年秋天,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将构建和谐社会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并且将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作为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由此,和谐社会重新唤起人们的关注、追索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善于运用这些能力.是衡量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新标准、新要求。要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必须加强法律学习,培育法治文化;注重法治观念的更新;以制度创新促成法治信仰的形成。众所周知,领导干部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示范者,其法律素质的高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强弱,直接决定其依法管理、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的水平。所以,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是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重要前提,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存在着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我们要在追求社会和谐中建立和运用各种机制,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把构建社会和谐的目标作为执政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社会经济事务,是实现民主法治、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地处豫南大别山区的商城县汪岗乡,树立“依法行政,务实为民”的执政理念,立足乡情,全面实施依法治乡,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强调和谐社会的构建应当充分考虑到中国社会的传统因素的影响。人本法治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和完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提供了制度保障。建设人本化的社会主义法治就必须在法治观念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1.
方建斌  崔益丹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845-10846
当代环境问题的深刻根源之一乃是我们的社会还未像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样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法律只有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其调整对象的范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基于以上认识,从哲学、法理学及法律实践3个方面论证法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并初步构想了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积极构建由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支撑的社会主义和谐法治理念。本文从"和谐"的基本内涵入手,解析了社会主义和谐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法治理念,其中的关键是要切实把和谐理念渗透到法律制定、法律适用中去。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社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保护公民权利法治化,界定权利与权力范围、完善公民权利救济机制、实行法律援助制度、强化公民权利保护意识,以回应和谐社会对权利的诉求。  相似文献   

14.
法治国家不仅要防止公民的权利受到侵犯,而且在公民权利受到侵犯后,能及时给予被害人应有的救济。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实现刑事法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对于提高打击和预防犯罪效能,完善我国刑事司法制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毕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82-12083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忽视对环境的影响。现状越来越使我们认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循环经济很好地统一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复杂的国情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格局、2020年全面达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任务迫在眉睫。从加强物质文化资源投入、发掘乡村伦理道德资源、保护和打造乡村文化特色品牌、倡导合作意识、启发农民自觉、起而践行等角度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含义是社会内部各群体之间利益均衡和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建国以来,有关农民问题的立法不仅在数量上与农民人口不成比例,而且立法层次较低,多是一些政策性的文件和规定,且有许多与城市居民相比不平等甚至是歧视性的规定。建立法治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对农民权利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8.
法律价值目标的冲突是一种恒常的存在,它源于由社会和人类两个方面所决定的法需要的不平衡,它贯穿于法律创制和实施的全过程。冲突意味着协调平衡的必须,整合法律价值目标冲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法律价值目标的整合应遵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倡导优势价值目标、化解矛盾冲突等原则。  相似文献   

19.
尽管农村金融的发展已被烙了政策的印记,并被作为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存在,但是农村金融法外之治、农村金融功能抑制、农业政策保险缺位等表明中国新农村的建设并非一个简单的政策导向问题,而更应是一个立法先行的问题。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困境发现与分析出发来寻求可能的法律答案既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条必经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它是城乡差别、工农差别量变过程的质变结果,其成因可以从农民权益的历史嬗变中寻找,即偏向工业和城市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收入分配格局忽视了农民权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当务之急是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逐步实现农民权益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