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种植方式对糜子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种植方式对糜子产量的影响,以抗旱高产糜子品种‘陕糜1号’为材料,常规等行距条播为对照(CK),研究等行距穴播(CX)、宽窄行条播(KT)和宽窄行穴播(KX)3种不同种植方式对糜子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顶三叶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糜子抽穗后,不同种植方式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均呈现先上升后随植株衰老下降的趋势;叶片、叶鞘和茎秆干物质积累呈单峰变化趋势,在抽穗后14d达到最大值;籽粒随着生育期推进呈"S"型增长趋势;顶三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在抽穗14d后总体呈下降趋势。CX、KT和KX 3种种植方式的干物质积累量、顶三叶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CK;KX、KT 2种种植方式下的产量显著高于CX、CK,但CX与CK的产量差异不明显。综合分析显示,因地制宜选择宽窄行种植方式是糜子增产增效的关键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糜子的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深耕、传统耕作、免耕、旋耕4种耕作方式,以晋黍9号为材料,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糜子干物质积累量、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深耕、免耕、旋耕这3种耕作措施的干物质积累速度和积累量要明显高于传统耕作,且深耕最为明显;深耕在0~100 cm处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其它耕作方式,且土壤贮水量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排序依次为深旋免传;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都以深耕处理的最大,传统耕作方式的最小。表明在4种耕作方式中,深耕有利于糜子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结论]该研究为糜子主产区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糜子的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深耕、传统耕作、免耕、旋耕4种耕作方式,以晋黍9号为材料,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糜子干物质积累量、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深耕、免耕、旋耕这3种耕作措施的干物质积累速度和积累量要明显高于传统耕作,且深耕最为明显;深耕在0~100 cm处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其它耕作方式,且土壤贮水量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排序依次为深>旋>免>传;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都以深耕处理的最大,传统耕作方式的最小.表明在4种耕作方式中,深耕有利于糜子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结论]该研究为糜子主产区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播期糜子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不同播期糜子抽穗后不同器官和顶三叶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变化规律,确定陕北旱作地区糜子适宜播种期,以‘榆糜2号’为材料,自5月17日至7月15日每隔15d设置1个播期,共设置5个播期(B1、B2、B3、B4、B5)。结果表明,不同播期糜子叶片、叶鞘、茎秆干物质积累均成单峰变化,即在抽穗后14d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值,植株地上部分干物质总体呈上升趋势,积累量表现为B1B2B3B4B5。不同播期糜子植株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在抽穗后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增加,不同营养器官对籽粒贡献率表现为叶片叶鞘茎秆,且旗叶倒二叶倒三叶,说明叶片是糜子籽粒灌浆的重要源器官。总体表现为播期B3物质转运率最高,成熟期收获较高的籽粒产量。综合分析表明,糜子生产上应选择适宜的播种期种植,最大程度的提高营养器官物质转运率,是糜子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不同覆膜方式对糜子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比较了全膜平作穴播、全膜垄沟种植、膜侧0.4 m、膜侧0.6 m、起垄不覆膜、露地条播(CK)等6种覆膜栽培方式对糜子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能促进糜子生长、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全膜垄沟种植和全膜平作穴播处理产量较高,分别为4 851.82,4 534.42 kg/hm2,分别较露地条播(CK)增加32.17%,23.52%,说明全膜垄沟种植和全膜平作穴播等全覆膜种植技术更有利于旱区糜子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糜子拔节后期不同器官干物质的积累和分配规律。【方法】以榆糜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于拔节后测定糜子各器官干物质含量,研究糜子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糜子从拔节到成熟过程中,在拔节后34~48 d(籽粒灌浆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与分配量达到最大值;干物质积累呈"S"型曲线,符合"慢-快-慢"的增长规律。干物质积累过程表明,叶、茎、鞘、根系等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与株高、穗长等生物学性状互为显著正相关。【结论】糜子籽粒产量的形成过程是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过程,在一定时间内分配到生殖器官的干物质量越多,其产量就越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促进晋西北旱薄区旱地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比较了大豆∥糜子、小豆/∥糜子、净作3种间作方式对糜子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糜子、小豆∥糜子处理糜子的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净作,生育期后期最为显著;间作可以对糜子的SPAD产生显著影响,间作处理高于净作,大豆∥糜子处理最高;间作处理糜子产量均显著高于净作,大豆∥糜子处理最高,说明大豆∥糜子是一种较好的糜子间套作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糜子干物质积累量、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深耕、传统耕作、免耕、旋耕4种耕作方式,以晋黍9号为材料,分析不同耕作方式的糜子干物质积累量、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产量。[结果]深耕、免耕、旋耕这3种耕作措施的干物质积累速度和积累量要明显高于传统耕作,且深耕最为明显;深耕在0~100 cm处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其它耕作方式,且土壤贮水量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排序依次为深耕旋耕免耕传统耕作;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都以深耕处理的最大,传统耕作方式的最小。研究表明在四种耕作方式中,深耕有利于糜子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结论]在干旱、半干旱的糜子主产区,深耕是最有利于糜子生长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9.
覆膜方式对旱地糜子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晋黍7号为材料,研究旱地不同覆膜方式对糜子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整个籽粒灌浆期,与露地条播相比,膜侧穴播、平膜穴播地上干物质的积累量分别增加55.56%、27.88%,籽粒干重分别提高9.25%、24.90%。覆膜能够促进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中转运,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高于叶、鞘,其贡献率高达55.31%~56.08%。覆膜处理对糜子单株粒数、千粒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膜侧穴播、平膜穴播分别比露地条播增产40.52%、51.2%,说明膜侧穴播对糜子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促进效果优于平膜穴播,有利于糜子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以晋黍9号为材料,探讨种植密度和氮肥互作对糜子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为糜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生育时期推进,糜子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均表现先升后降趋势,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同一种植密度下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在密度60万株·hm-2下,各处理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旗叶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有显著差异,说明氮肥对糜子的影响效应在60万株·hm-2密度下效果最好。在施氮量为0、75、150和225kg·hm-2下,单株干物质积累均为30万株·hm-260万株·hm-290万株·hm-2,密度越大氮肥对单株干物质积累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冬播对旱作区不同熟期糜子生长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以宁糜9号(中熟品种)和陇糜15号(晚熟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冬播覆膜种植(WH1)、冬播露地种植(WH2)、春播覆膜种植(CK)3种不同栽培方式。结果表明,冬播条件下,糜子抽穗后主茎总干物质和籽粒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WH1处理在成熟期表现最高,其他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表现先增加后降低;冬播糜子增熵效应苗期最明显,WH1、WH2处理0~100cm土层平均含水量宁糜9号分别提高22.14%、1.2%,陇糜15号分别提高11.23%、9.62%;相比其他处理,宁糜9号和陇糜15号WH1处理产量显著增加,分别较CK增产13.11%、12.32%,WH2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相比CK,WH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宁糜9号显著提高9.61%,陇糜15号提高2.02%,但WH2处理优势并不明显;宁糜9号和陇糜15号各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高于CK 0.35%~11.58%,其中宁糜9号WH1处理与CK处理间差异显著,籽粒脂肪和淀粉含量WH1处理和CK处理显著高于WH2,WH1与CK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上结果,冬播栽培模式对不同熟期糜子干物质...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鲁单8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夏玉米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干物质积累均呈S型动态变化,各阶段单株干物质积累速率及群体生产率呈单峰曲线动态变化,在相同的生育时期,以三株种植的玉米在干物质积累量及阶段积累速率较大;不同种植方式以三株种植的玉米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苗期—灌浆期干物质积累过程的影响程度,选取鲁单981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双行交错种植、双行平行种植、单行平行种植3种种植方式,分别在玉米出苗后17 d、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散粉期、灌浆期取样,分析了根、茎、叶、叶鞘、全株的干物质积累过程,建立了大田条件下鲁单981全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数学方程,并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全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程度差异很大,在相同生育时期,以双行交错种植的玉米干物质积累较多;对全株、根、茎、叶、叶鞘5个器官建立的数学模型,其方程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不同种植方式下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数学模型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在覆膜和露地两种情况下,不同种植方式对春玉米(Zea mays)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程度,选取富友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等距、双株、三株、三角4种种植方式。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同一处理不同种植方式下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均呈S型动态,各阶段单株干物质积累速率呈单峰曲线动态;在相同的生育时期,覆膜种植的玉米在干物质积累量及阶段积累速率较大;在覆膜、露地两种处理下,以覆膜三株种植的玉米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粳性糜子品种陕糜2号和榆糜2号的产量和品质均有较大影响,品种之间差异性不明显,说明不同种植方式是影响粳性糜子品种陕糜2号和榆糜2号的产量的主要因素,大田生产中推广和应用适宜的种植模式是提高糜子产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密度对旱地玉米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3个玉米品种富农1号、金凯2号和沈单16号的种植密度对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品种成熟期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大,但均以籽粒干物质的积累量最多,雄穗最少;不同品种在种植密度为45 000株/hm2时均可得到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同一种植密度下3个品种的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明显,种植密度和品种本身都影响到干物质的分配。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对糜子不同生育时期饲料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糜子饲料营养价值,明确适宜种植密度和刈割时期对饲料品质的影响,为饲草糜子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5个种植密度,分别测定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植株干物质产量,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灰分(Ash)、钙和磷的含量,并通过粗饲料品质评定指数饲料相对值(RFV)和粗饲料品质分级指数(GI)进行品质评定。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糜子干物质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同一种植密度下,拔节期CP和EE含量最高,CF含量最小,抽穗之后CF、NDF和ADF含量有所增加;成熟期150万株·hm~(-2)处理下NDF和ADF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密度处理;Ash含量在拔节期和开花期随种植密度增加表现为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拔节期钙和磷表现为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综上所述,拔节期糜子营养品质表现最好,是高品质糜子饲草最佳的刈割时期,可进行多次刈割作为优质草粉加工原料或者直接饲喂,该时期120~150万株·hm~(-2)密度处理营养品质和干物质产量表现相对较好;综合考虑产量与品质因素,成熟期150万株·hm~(-2)处理下营养品质表现优于其他密度处理,饲料相对值和粗饲料品质分级指数分级均为2级,且可获得较高的干物质产量,是糜子干草饲料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水分胁迫对糜子物质生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为糜子抗旱节水栽培和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榆糜2号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以充足供水(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70%)为对照,分别在糜子全生育期及拔节前、后进行中度(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35%~40%)、重度(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15%~20%)水分胁迫,分别于播种后不同时期采样测定干物质、顶三叶叶面积、旗叶光合参数,并在成熟期测定穗部性状和籽粒产量。【结果】(1)与对照相比,全生育期重度及拔节后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糜子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拔节前水分胁迫增加干物质向叶片和茎的分配,减少向根的分配,但拔节后水分胁迫却减少干物质向穗、叶的分配,增加向根的分配。(2)全生育期和拔节后重度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糜子穗粒质量,拔节前中度水分胁迫显著增加了穗粒数,其他处理对糜子穗粒质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无显著影响。(3)水分胁迫降低了糜子顶三叶叶面积及旗叶净光合速率,且随着胁迫程度的加剧,降低幅度增大,但恢复供水后,糜子顶三叶叶面积会受激发而继续增大,其净光合速率会逐渐恢复正常。【结论】全生育期和拔节后重度水分胁迫会降低糜子产量、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旗叶净光合速率,而拔节前水分亏缺对糜子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可以通过拔节后恢复水分供应得以补偿。  相似文献   

19.
玉米氮素吸收分配规律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明确玉米花生宽幅间作稳粮增油模式下玉米的氮素吸收分配规律及其与单作的差异。本试验在玉米单作、玉米花生行比2∶4间作种植模式下,均设置施氮、不施氮两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和分配及其对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可以显著提高净面积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以及氮肥利用效率;施氮处理增加了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素积累,进而有效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花生行比2∶4且玉米施纯氮300 kg/hm2是间作玉米获得高产高效的适宜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氮肥水平对糜子干物质积累、转运及生育后期功能叶片氮素代谢的影响,探讨糜子干物质积累、转运特征和氮代谢变化规律,为糜子节肥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榆糜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60 kg·hm-2(N1)、105 kg·hm-2(N2)、150 kg·hm-2(N3)、195 kg·hm-2(N4)4种不同施氮水平,以不施肥为对照(CK)。连续两年研究了糜子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变化,分析了不同氮肥条件下,糜子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叶片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硝酸还原酶(NR)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籽粒中含氮量、蛋白质含量等氮素代谢指标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下糜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总结了糜子干物质积累特性、叶片氮素代谢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糜子不同器官的地上部干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开花期糜子N3(150 kg·hm-2)处理下的茎干重、叶干重、鞘干重和穗干重最大,分别比不施肥(CK)提高了51.2%、40.8%、64.2%和41.3%;氮肥处理促进了糜子抽穗后植株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的移动与转运,提高了地上部器官对籽粒的贡献率。其中,N3(150 kg·hm-2)处理下的叶干物质移动率比不施肥提高了9.6%,转运率提高了12.4%;氮肥处理下的糜子不同叶位叶片GS活性、NR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但施氮不影响糜子生育期内叶片氮素代谢的整体变化规律。同一生育时期,糜子顶3叶叶片GS活性、NR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为旗叶>倒二叶>倒三叶,N3(150 kg·hm-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氮肥处理下的糜子籽粒含氮量比不施肥分别提高了4.0%、6.0%、7.8%和8.9%;不同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分别较不施肥增加3.89%、5.75%、7.54%和8.59%,并且差异均与CK达到显著水平。氮肥处理显著增加了糜子穗长、茎粗、单株穗数和千粒重及产量,2015年,不同氮肥处理条件下的糜子产量较不施肥分别增加10.09%、29.71%、44.73%和35.99%;2016年分别增加19.08%、30.60%、65.85%和39.14%。两年试验条件下,N3(150 kg·hm-2)处理的糜子产量增加比例均最大,增产效果最好。【结论】适宜的施氮量可促进糜子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有利于改善生育后期糜子叶片的氮素代谢,延缓了叶片的衰老,提高糜子产量。本试验条件下,陕北地区糜子生产的最佳氮肥施用量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