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水产》2009,(6):66-66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经过对美洲鲥进行基础生物学、苗种培育、工厂化养殖等相关技术研究,项目已获得初步成功。2008年,珠江所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室从美国引进了美洲鲥受精卵,  相似文献   

2.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朱新平研究员等发明的一种提高美洲鲥苗种运输成活率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发明通过运输前对美洲鲥苗种进行拉网锻炼,使苗种鱼体壮实、耐密集、耐操作,降低对人工操作的应激反应程度;运输时,在运输用水中添加可缓解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美洲鲥室内人工育苗的技术方法,对其受精卵孵化及苗种培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美洲鲥苗种培育过程中,用空气能制冷制热机组将受精卵孵化温度控制在17~19℃,苗种培育温度控制在19.0~20.5℃,并以池塘培养的生物饵料(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试验结果:2017-2019年连续3年,每年4-8月收集美洲鲥卵,数量分别为277.96万、471.48万、2 226.32万粒,获得的受精卵分别为18.58万、74.47万、195.85万粒,受精率分别为6.68%、15.80%、8.80%;受精卵孵化后,仔鱼经30~50 d的室内水泥池培育,最终分别获得体长30~50 mm并已成功驯化摄食配合饲料的幼鱼9 392、40 083、78 600尾,育苗成活率分别为11.01%、15.00%、15.72%。试验获得了1套适合上海地区美洲鲥室内人工育苗的模式,可以为美洲鲥后续的人工育苗研究和规模化苗种培育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美洲鲥室内人工育苗的技术方法,对其受精卵孵化及苗种培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美洲鲥苗种培育过程中,用空气能制冷制热机组将受精卵孵化温度控制在17~19℃,苗种培育温度控制在19.0~20.5℃,并以池塘培养的生物饵料(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试验结果:2017—2019年连续3年,每年4—8月收集美洲鲥卵,数量分别为277.96万、471.48万、2 226.32万粒,获得的受精卵分别为18.58万、74.47万、195.85万粒,受精率分别为6.68%、15.80%、8.80%;受精卵孵化后,仔鱼经30~50 d的室内水泥池培育,最终分别获得体长30~50 mm并已成功驯化摄食配合饲料的幼鱼9 392、40 083、78 600尾,育苗成活率分别为11.01%、15.00%、15.72%。试验获得了1套适合上海地区美洲鲥室内人工育苗的模式,可以为美洲鲥后续的人工育苗研究和规模化苗种培育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柳钧 《内陆水产》1990,(1):43-43
鳜鱼的人工养殖,随着自然资源的濒临枯竭以及市场需求量的日趋上升,越来越得到广大水产工作者的重视。但是,由于受到适口活饵料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夏花苗种培育阶段的成活率低,很难突破5%,严重影响了人工养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产》2009,(3):68-68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与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左滩梭鲈养殖基地开展合作,针对珠江三角洲养殖梭鲈生长速度缓慢、养殖过程中病害较多的现状,协力攻关,将理论和技术系统集成,强化亲鱼培育,通过从北方地区引进父本,与本地母本进行交配的方式,培育出的苗种养殖成活率高达80%以上,生长速度比原来的苗种提高了近50%。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中牟水产苗种中心利用颗粒饲料养殖从湖北引进的斑点叉尾鮰乌仔进行苗种培育,养成的斑点叉尾鮰成活率68%,规格55g/尾,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美洲鲥,学名Alosa sapidissima,又名美国鲥鱼、美洲西鲱。美洲鲥以其肉质细嫩、丰腴肥美而著称,深受消费者青睐,经济价值极高。由于美洲鲥的受精卵引种孵化、池塘养殖技术的逐渐成熟,亟待形成一套受精卵孵化、苗种人工培育驯养技术。美洲鲥鱼苗摄食早,基本上在水温20℃左右、出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水产苗种管理现状及加快立法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水产苗种管理现状 1.1水产苗种生产概况 近年来,我省水产苗种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生产能力和产量不断提高,培育种类不断增加,为促进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全省水产养殖产量253.4万t,创产值16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20.7%。  相似文献   

10.
苏州引进美国大口黑鲈养殖已经20多年,但由于其多次排卵、筑巢产卵、亲鱼护卵、幼体相互残食等复杂生物特性,在规模化繁殖育苗、大规格夏花培育两个阶段始终未能突破,就是广东地区亦靠使用大批量亲本、大批量池塘以及利用地理气候优势战术方可获得大批量苗种。2012年苏州市从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引进新品种"优鲈1号"后,在规模化繁育和大规格夏花鱼种培育进行了试验,并获得培育成活率54.92%的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一、苗种生产是养殖生产发展的先行官  20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主要归功于以下三方面的科技成就:  1.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和普及  “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引发了大多数水产养殖动物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并迅速普及,奠定了我国水产养殖业高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养殖产量同苗种生产量同步增长。  2.养殖对象的多样化  养殖种类由 60年代的 10多种鱼类,数种贝类,数种藻类,增加到目前的 60余种鱼类, 10余种贝类, 10余种虾蟹类, 10余种藻类。养殖产量同养殖种类同步增长。  3.养殖模…  相似文献   

12.
水产动物的苗种是养殖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获得养殖对象高产的前提,而苗种的开口饲料又是苗种生产的基础。苗种培育是个很细致的过程,由于种苗幼小纤细,摄自强度低,食料范围狭、营养要求高一对外界环境变化和敌害侵袭的应付能力差。而苗种的新陈代谢水平高、生长快,变态周期短,所以苗种的饲料必须营养化、科学化。人工培育必须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才能进一步提高成活率。目前,苗种的培育大多数仍沿袭传统方法:一是培养浮游生物作为开口饲料、这种饲料不仅营养单一,而且受季节和水质因子等影响,生产极不稳定,成本也不低;二…  相似文献   

13.
《河北渔业》2011,(7):F0002-F0002
<正> 2006-2007年,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应用海洋动物生理学、海洋生物学、水产养殖学、水产增殖学等多学科技术,对曼氏无针乌贼的人工繁育和池塘养殖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 采用系列技术措施使乌贼亲体越冬培育成活率达到60%;人工繁育出体长1.5cm苗种5.9万  相似文献   

14.
为完善美洲鲥池塘养殖技术,对美洲鲥1~+龄亚成鱼在池塘保温大棚条件下越冬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在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奉贤科研基地开展了美洲鲥池塘保温大棚越冬养殖试验,放养密度为4 682尾/hm~2。试验结果:在水温11.2~20.6℃条件下,经150 d的越冬养殖,越冬成活率98.0%,美洲鲥体长增长26.6%,体质量增加96.2%,体质量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W=0.012 3L~(3.076),R~2=0.922 8,接近于匀速生长,体长、体质量日均增长量随养殖天数的增加呈n形变化,肥满度在1.55~1.71,最大值出现在越冬养殖中期。结果表明:美洲鲥1~+亚成鱼的适宜越冬水温在12℃以上,最佳越冬水温在15℃以上。  相似文献   

15.
鳜鱼的人工养殖,随着自然资源的濒临枯竭以及市场需求量的日趋上升,越来越得到广大水产工作者的重视。但是,由于受到适口活饵料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夏花苗种培育阶段的成活率极低,很难突破5%,严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推进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促进淡水养殖品种结构调优,进一步提高渔业经济效益,杭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单位承担和实施了《美国鲥鱼的引种驯化和养殖试验》。经过项目课题组成员一年的努力,较好地完成了项目的各项任务指标,取得了良好的生产和经济效益。当年苗种培育成活率达  相似文献   

17.
<正>一种适合淡水养殖的刺参苗种,日前在江苏省赣榆县繁育成功,这是该县与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联合开发的第一个水产育苗项目,此举有效解决了淡水刺参池塘养殖的苗种问题。由江苏榆城水产苗种集团具体承担的刺参规模化育苗项目,双方历经5年研发、中试终于获得成功,首批繁殖出来的5000kg刺参苗,以每千克2000元的价格远销山东省东营市,这也标志着江苏省沿海海珍品育苗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美洲鲥鱼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洲鲥鱼(Alosasapidissima)是我国近年引进的水产品种,其生活习性、肉质等与长江鲥鱼相近。我所于2005年7月引进500尾美洲鲥鱼乌仔,经过4个月培育,全长平均15厘米,成活率76.3%。现介绍美洲鲥鱼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1.苗种培育设施及水质调控前中期苗种培育在长方形PVC池中进行,共4口,规格为3米×2米×0.7米,水深0.5米,每池配散气石3个;后期苗种培育在圆形水泥池中进行,共2口,直径为6米,高1.5米,水深1.2米,每池配散气石10个。培育池进水管为带有阀门的PVC管,可调注水量;排水采用人工虹吸法,培育池用水为曝气48小时的自来水,苗种培育期间…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匙吻鲟的养殖已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国内规模化养殖的又一新宠。然而,由于匙吻鲟在仔幼鲟培育技术上有其种的特异性,其苗种培育的成活率还较低。当前,如何提高其成活率已是匙吻鲟养殖工作的关键,基于此,我们参照国内匙吻鲟培苗的各种方法并在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几年来鲟鱼养殖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较高密度的培苗试验,以期寻求一条较佳的培苗技术路线,既提高匙吻鲟的培苗成活率又能保证苗种培育的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20.
《河北渔业》2005,(3):55-56
近日,河北省滦南县会达水产养殖公司组织的欧鳎苗种繁育取得巨大突破,第一批亲鱼经过驯化和诱导已于2005年4月8日成功产卵,到5月10日已经孵化出2cm的苗种4万尾。卵的受精率60%,受精卵孵化率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