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色差仪和肉色板在猪肉肉色评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色差仪将标准肉色板(日本制)的6个色级进行了测定,统计分析6个色级的L*、a*、b*、C和H0值的变化规律。以肉眼对照肉色板评定法和色差仪评定法对淮猪(HH)、苏淮白猪(75%大约克猪 25%新淮猪,SHB)、大约克猪×淮猪(YH)、长白猪×淮猪(LH)、杜×长.大(DLY)洋三元猪等5个品种(系)或杂交组合共计23头猪进行了宰后肉色评定,将两种测定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b*值在肉色的评定中参考意义较小;在个体肉色相差较小时(如在3.0~3.5分之间),色差仪评定法与肉眼对照评定法对猪肉肉色的评定结果不一致;当个体肉色相差较大时,这两种方法的评定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碳酸氢钠和维生素C对货架期猪肉品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和饱和维生素C溶液对54个猪肉样本品质的某些肉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0.8 mol*L-1碳酸氢钠溶液处理组有降低48 h货架期肉色L*值、a*值和b*值的趋势;0.8 mol*L-1碳酸氢钠溶液处理组和饱和维生素C溶液处理组有减少48 h货架期滴水损失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肉色给消费者最直接的视觉感受,是消费者选择肉类产品的重要指标之一。肉色的测定主要有肉色感官评分和色度测定两种方法。早期的肉色测定通常采用肉色评分,目前常采用色度仪测定。这两种方法测定的肉色不能直接比较,需要建立一个转化模型,将色度仪测定结果转化成肉色评分,但这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由于肉色受到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因此在建立回归模型时需要剔除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研究以584头杜长大商品猪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肉色评分、色度值(L*、a*和b*)、大理石纹评分和肌内脂肪含量,探究肉色评分与其它测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色度值转换成肉色评分的转换模型。结果表明肉色评分与L*呈强负相关(r-0.89),与a*、b*和大理石纹评分呈显著相关,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不显著(r-0.014 2,P=0.733 2)。一共建立了3个回归模型,即肉色评分对L*和a*的回归(模型1),肉色评分对L*、a*和大理石纹评分的回归(模型2),以及肉色评分对L*、a*和肌内脂肪含量的回归(模型3)。这3个回归模型的校正拟合度均大于0.80,预测的准确率也都大于0.89,均可用来预测肉色评分。模型3的校正拟合度最高,其次为模型2,因此,有肌内脂肪含量时优先选用模型3,无肌内脂肪含量但有大理石纹评分时优先选用模型2。选取了预测模型后,就可以将色度值转换成肉色评分,从而实现色差仪测定的肉色与肉色评分之间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品种南方黄牛牛肉肉色间的差异及不同排酸时间对牛肉肉色的影响,以1周岁左右的黎平黄牛与西门塔尔牛为试验对象,在相同饲养环境条件下育肥6个月后屠宰测定背最长肌不同排酸时间(0、1、3、5、7、9 d)下的肉色变化,揭示不同黄牛品种肌肉肉色的差异。结果发现,随排酸的进行,2种肉牛牛肉pH值、总肌红蛋白和氧合肌红蛋白含量在一定时间内不断减少,高铁肌红蛋白含量不断增加,黎平牛肌肉L~*值在排酸前7 d不断提高,且在测定的所有时间点都高于西门塔尔牛;黎平牛肌肉的a~*和b~*值变化幅度与西门塔尔牛相比较小。说明西门塔尔牛肌肉pH值达到较低水平要稍慢于黎平牛。排酸成熟能够显著改变2种牛肉的肉色,黎平牛肌肉肉色较西门塔尔牛鲜红、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了解本地农贸市场所卖猪肉的品质,本试验对农贸市场当天所卖猪肉背最长肌(包括疑似PSE,正常色的背最长肌和黑猪肉)采样,检测肌肉肉色、酸碱度、大理石纹、系水力和嫩度。结果表明,菜场所售黑猪肉的背最长肌肉色、大理石纹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H最高,失水率有降低趋势,但嫩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疑似PSE组肉色苍白,pH达到5.26,失水率达28.17%,符合PSE肉标准。试验结果可为品质育种和消费者选购猪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合作猪肉质常规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合作猪肉品理化特性、食用营养特性等肉质常规性状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合作猪肉色鲜红,45 min内肉色值评分为3.44;肌肉大理石纹适中,系水力强;失水率和滴水损失均值分别为:11.05%、1.33%;剪切力值小,具有良好的肌肉理化特性.合作猪食用营养价值较高,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测定均值分别为2.11%、21.09%;并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元素及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山药粉对猪肉丸品质的影响,通过添加不同量山药粉,并设置对照组,分析不同添加量山药粉对猪肉丸色泽、蒸煮损失、质构特性、流变特性的影响.利用色差计测定猪肉丸L*值(亮度值)、a*值(红度值)、b*值(黄度值)并计算猪肉丸白度值,质构仪测定猪肉丸硬度、黏附性、弹性、咀嚼性、胶黏性、回复性,流变仪测定猪肉丸流变特性,以用户调查法对猪肉丸色泽、质地、气味、滋味和回味开展权重确定,在此基础上以模糊数学评价法对猪肉丸作综合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添加山药粉后猪肉丸白度值显著增加,随山药粉添加量增加;蒸煮损失率先降后升,猪肉丸硬度和黏附性上升,咀嚼性和胶黏性先降后升,回复性无显著变化;添加山药粉降低猪肉丸弹性,增加猪肉丸凝胶强度,添加量为20%时,猪肉丸感官评分最高,说明添加适量山药粉可改善猪肉丸品质.  相似文献   

8.
影响牛肉肉色稳定性的主要生化因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景宜  牛力  黄明  周光宏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6):3363-3372
【目的】探讨影响不同部位的牛肉肉色稳定性差异的主要生化因素。【方法】从8头牛胴体上分别取背最长肌、半膜肌和腰大肌,在0-4℃冷藏7 d,每隔1 d分别测定肉色、色素含量、pH、MDA含量、NADH浓度、乳酸脱氢酶和高铁肌红蛋白还原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背最长肌在整个冷藏期间的a*值最高且变化最小,MDA含量最少,NADH浓度、乳酸脱氢酶和高铁肌红蛋白还原酶活性最高,肉色最稳定;半膜肌居中,而腰大肌的a*值最小,变化最显著,MDA含量最高,NADH浓度、乳酸脱氢酶和高铁肌红蛋白还原酶活性最低,肉色最不稳定。【结论】牛肉肉色稳定性与其NADH浓度、乳酸脱氢酶和高铁肌红蛋白还原酶活性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9.
杨木单板染色工艺与表面材色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材为I-214杨木单板,以染料酸性大红GR和活性艳蓝KN-R为染化试剂,选取染液质量分数、染色温度、浸染时间为考察工艺因子,进行单板染色试验。通过多光源分光测色计测定染色单板的表面材色,用CIE(1976)L*a*b*Diagram对其进行颜色表征。结果表明:染色单板表面材色与着色度的变化与染液质量分数、染色温度、浸染时间的关系不同,高温下染色时染液质量分数增大,着色度(ΔE*ab)提高;染色时间延长,着色度有所增加或无明显变化;染色温度对表面染色影响较小。酸性染料和活性染料染色的单板材色变化幅度接近。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人工林杨树心、边材在不同表色系统中的色度学特征值,结果表明:人工林杨树木材材色指标,即CIE(1976)表色系统中明度L*、红绿色品指数a*、黄蓝色品指数b*和孟塞尔表色系统中明度V、色调值H及色饱和度值C在各表色系中均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对上述材色参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人工林杨树材色变异情况,结果表明杨树材色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Multispectral images of the basaltic surface of Venus obtained by Venera 13 were processed to remove the effects of orange-colored incident radiation resulting from interactions with the thick Venusian atmosphere. At visible wavelengths the surface of Venus appears dark and without significant color. High-temperature laboratory reflectance spectra of basaltic materials indicate that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mineral assemblages bearing either ferric or ferrous iron. A high reflectance in the near-infrared region observed at neighboring Venera 9 and 10 sites, however, suggests that the basaltic surface material contains ferric minerals and thus may be relatively oxidized.  相似文献   

15.
对五种体色的瓯江彩鲤进行稻田、网箱和水泥池生长对比试验,探讨体色与生长的遗传-环境互作。结果表明:瓯江彩鲤的体色与生长率存在一定程度的互作效应,在稻田中,“全红”和“麻花”彩鲤的生长率显著地高于其它三种体色(P<0.05);在网箱中,“大花”、“粉玉”和“粉花”彩鲤的生长率显著地高于“全红”和“麻花”彩鲤(P<0.05);在池塘中,“大花”彩鲤的生长率极显著高于其它四种体色彩鲤(P<0.01),而其它四种体色彩鲤的生长性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此认为,“全红”和“麻花”彩鲤比较适合稻田饲养,“大花”、“粉玉”和“粉花”彩鲤比较适合网箱或池塘饲养。“粉花”彩鲤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16.
瓯江彩鲤体色与生长的遗传-环境互作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五种体色的瓯江彩鲤进行稻田、网箱和水泥池生长对比试验,探讨体色与生长的遗传-环境互作。结果表明:瓯江彩鲤的体色与生长率存在一定程度的互作效应,在稻田中,“全红”和“麻花”彩鲤的生长率显著地高于其它三种体色(P<0.05);在网箱中,“大花”、“粉玉”和“粉花”彩鲤的生长率显著地高于“全红”和“麻花”彩鲤(P<0.05);在池塘中,“大花”彩鲤的生长率极显著高于其它四种体色彩鲤(P<0.01),而其它四种体色彩鲤的生长性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此认为,“全红”和“麻花”彩鲤比较适合稻田饲养,“大花”、“粉玉”和“粉花”彩鲤比较适合网箱或池塘饲养。“粉花”彩鲤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17.
彩叶植物叶色变化及相关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彩叶植物的叶色表达受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因子共同影响。文章从基因和遗传、彩叶形成中叶片生理生化变化、影响彩叶形成的生态因子、叶片结构及其他相关影响因子等几方面论述了国内外有关彩叶植物叶色表达的研究概况,并对彩叶植物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彩叶植物叶色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天蚕不同蛾色产卵与幼虫体色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蛾色分离、产卵数量、幼虫体色、茧色和茧质调查结果表明:蛾色不同其造卵数和产卵数有差异,产卵数量最高的是黄色蛾早×黄色蛾6组合,平均为260粒,产卵净度达86.5%。浅灰色、黑色和暗黑色产卵量较低;幼虫体色可分为浅黄色和绿色2个类型,幼虫体色不同,其茧色也有差异,可分为黄色、浅黄色、浅绿色和绿色;不同茧色的茧层率差异不显著,雄茧高于雌茧的茧层率1%左右。  相似文献   

19.
Human infants 4 to 6 months of age devoted more visual fixation to checkerboards composed of two Munsell hues equated for brightness and saturation than to unpatterned targets of either hue. Strength of pattern preference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degree of hue difference in the checkerboar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