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UV-B辐射强度变化对冬小麦碳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强度改变对冬小麦拔节孕穗期、抽穗期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UV-B辐射增强显著减少小麦拔节孕穗期和抽穗期地上部分干重,以及小麦拔节孕穗期地上部分呼吸速率,而对小麦两个生育期的呼吸系数无显著影响.UV-B增强显著减少了小麦拔节孕穗期和抽穗期叶片中叶绿素a含量,增加类胡萝卜素含量,减少拔节孕穗期叶片中光合产物可溶性糖的含量;(2)UV-B增强对小麦叶片中N代谢过程的影响表现为促进作用,虽对小麦抽穗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却促进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显著增加了拔节孕穗期和抽穗期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  相似文献   

2.
低纬高原地区UV-B辐射对报春花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获得的云南不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而经度差异不大的5个试验点的UV-B辐射观测资料,以同期种植的云南报春花为试验材料,分析得到报春花叶片的类黄酮试验数据。初步研究了低纬高原地区不同UV-B辐射强度变化对云南报春花类黄酮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强度与报春花类黄酮含量存在明显的联系;尤其在紫外辐射变化最大的生长初期,报春花类黄酮含量变化也最大;在紫外辐射强度最强的试验点观测到了类黄酮含量的最高值;整个生育期内,随着UV-B辐射强度增强,报春花类黄酮含量由生长期开始先明显升高至衰老期后降低;不同试验点在不同生育期内达到了类黄酮含量的最高值,总体来说含量以生长期和开花期最高;叶片类黄酮含量变化对UV-B辐射强度变化较敏感时期是开花期。  相似文献   

3.
在盆栽条件下,以有代表性的2个粳稻品种为试材,采用盆栽方法,研究UV-B辐射对2个粳稻品种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自然光、紫外辐射增强5%和10%。试验结果表明,UV-B辐射强度增加明显滞后水稻的生育期,使株高变矮,分蘖数减少,叶面积和干物重下降,最终导致产量降低。并且UV-B辐射强度增加后穗粒数和穗数的下降是水稻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总体来说,UV-B辐射增加越多对水稻的影响越大,但其抑制程度依品种,水稻所处的生长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4.
UV-B增加对几种不同作物影响程度的种间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大田群体试验方法,研究了UV-B增加对小麦、大豆、棉花及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UV-B强度增加1.00W·m-2,不同作物对紫外线UV-B增加的敏感性存在很大的差异。作物的产量和反应指数均表明,作物对紫外线增加的敏感性为棉花>大豆>小麦>玉米。初步分析了不同作物对紫外线敏感差异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不同强度的UV-B辐射对蚕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0~0.3 W/m2的6个UV-B辐射强度处理下,对蚕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的初期生长阶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增强UV-B辐射对蚕豆种子的萌发没有显著影响,对幼苗上胚轴的伸长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在强度大于0.15 W/m2时,植物可能通过加强呼吸来减轻伤害,使幼苗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减少,从而导致幼苗生物量的降低;不同强度的UV-B辐射降低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含量;强度大于0.20 W/m2时,幼苗的MDA含量显著升高,表明膜系统受UV-B辐射的损伤;而本试验条件下增强UV-B辐射对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0-0.3W/m^2的6个UV-B辐射强度处理下,对蚕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的初期生长阶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增强UV-B辐射对蚕豆种子的萌发没有显著影响,对幼苗上胚轴的伸长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在强度大于0.15W/m^2时,植物可能通过加强呼吸来减轻伤害,使幼苗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减少,从而导致幼苗生物量的降低;不同强度的UV-B辐射降低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含量;强度大于0.20W/m^2时,幼苗的MDA含量显著升高,表明膜系统受UV-B辐射的损伤;而本试验条件下增强UV-B辐射对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由于雾霾等气溶胶污染导致的太阳辐射强度降低对小麦产量及籽粒矿质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大田遮阴试验,分析小麦的产量以及小麦籽粒、颖壳和不同生育时期穗部的矿质金属元素浓度。结果表明:遮阴显著降低了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等产量主要构成因素,导致产量显著下降,在遮阴率为19%和45%的处理水平下,减产率分别达到40.6%和48.2%;遮阴使小麦成熟籽粒中Zn、Fe、Mg、Ca含量增加,颖壳中Ca、Mg、Mn、Cu、Fe含量也呈增加趋势。太阳辐射强度降低,显著降低了小麦产量,虽然增加了小麦的大多数矿质元素含量,但部分重金属元素如Mn、Cu、Zn含量升高可能会危害食品安全,因此气溶胶污染对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品质影响须要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8.
利用小麦灌浆期作物群体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过量紫外线照射后农作物群体小气候(总辐射、紫外辐射、温度等)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紫外辐射(UV-B)增强使小麦群体中下部的总辐射高于对照区(CK),不同处理组下部的总辐射日振幅不同:CK(无UV-B区)>T1(UV-B增强3.8%)>T2(UV-B增强11.4%);小麦群体的紫外辐射强度在各个层次上均大于对照区;小麦群体的中下部温度明显高于对照区的温度,中上部反之,CK处理气温梯度远大于T2处理气温梯度。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UV-B辐射增加与酸雨的复合处理对菠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加与酸雨的复合处理,使菠菜种子的萌发率和幼苗的株高、绿叶数、叶面积、干重呈显著降低趋势;使幼苗叶绿素含量降低、蒸腾速率减小。复合胁迫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单一因子胁迫,并且下降幅度受UV-B辐射强度与酸雨pH的影响。UV-B辐射增加与酸雨处理在影响菠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上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物质积累转运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明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选育高产品种、制定育种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32个20世纪不同年代代表性小麦品种于2007-2009年进行大田试验,分析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生产与积累转运特性的演进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随着品种改良进程,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逐步提高,而20世纪60年代品种生物产量显著降低随后保持稳定;开花期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及旗叶光合速率逐步提高,为花后物质积累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来源。品种改良显著提高了小麦拔节前和开花后物质积累量及群体生长速率,但降低了拔节至开花期积累量和生长速率;提高了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及贡献率,但降低了花后干物质贡献率。小麦籽粒产量与拔节前及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生长速率及花前干物质贡献率显著正相关,与拔节开花阶段物质积累量和生长速率及花后干物质贡献率显著负相关。【结论】品种改良提高了小麦物质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协调了不同生育阶段物质积累,平衡了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因此,提高拔节前营养生长、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花前物质转运是小麦产量改良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今后小麦高产育种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南京和宁夏地区UV-B辐射增强对小麦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比分析了南京地区和宁夏地区UV—B辐射增强对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海拔地区小麦比中高海拔地区小麦对UV—B辐射增强敏感,南京地区UV—B辐射增强抑制小麦生长、减小LAI,抑制生物学产量和经济学产量;宁夏地区UV—B辐射增强抑制株高,抑制生殖生长时期LAI和干物质累积,增加营养生长时期LAI和干物质累积,使经济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减少。  相似文献   

12.
灌浆期弱光逆境对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模拟模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定量研究灌浆期弱光逆境对弱筋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弱光天气事件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5号、扬麦13号和宁麦9号为试材,通过设定灌浆期4个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分别为自然光强的100%、50%、34%和16%)和4个弱光持续时间(2 d、4 d、6 d和8 d)的遮阴处理试验,模拟连阴雨天气导致的弱光逆境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定量分析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确定弱光逆境对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叶面积指数和经济系数的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将上述影响因子计算公式与SUCROS模型结合,建立灌浆期弱光逆境影响小麦生长和产量的模拟模型,并使用独立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小麦灌浆期日总光合有效辐射低于3.71 MJ•m-2且持续2 d以上对叶片净光合速率产生显著影响;日总光合有效辐射低于3.71 MJ•m-2且持续4 d以上对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生产和产量产生显著影响。用独立试验资料对模型检验的结果表明,模型对叶片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总干重和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基于1﹕1线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8、0.88、0.96、0.96,相对均方根差(rRMSE)分别为5.69%、12.46%、3.32%、5.24%。【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弱光逆境对小麦灌浆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从而为评估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弱光天气事件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提供了模型工具。  相似文献   

13.
群体条件下UV-B增加对小麦衰老及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大田群体试验条件,研究了UV—B增加对小麦叶片衰老及灌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UV—B强度增加,小麦灌浆初期的绿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但UV—B强度增加对绿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下降的速率并无显著的影响;小麦灌浆进程略推后,但并未出现提前结束灌浆及早衰的趋势。表明在大田群体条件下,UV—B增加并未显著加速灌浆期小麦的衰老过程;小麦在大田群体条件下和实验室内单株或单叶条件下对UV—B增加的反应是有显著区别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灌浆期遮光对糯小麦和非糯小麦籽粒淀粉理化特性影响的差异,探讨籽粒淀粉组分与理化特性的内在联系。【方法】大田条件下,选用非糯小麦品种轮选987和糯小麦品种农大糯50222,分别于灌浆前期(花后1—10 d)、灌浆中期(花后11—20 d)和灌浆后期(花后21—30 d)遮去60%的光合有效辐射处理,以大田自然光强为对照(CK),研究灌浆期遮光对糯小麦和非糯小麦籽粒淀粉组分和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灌浆期遮光显著降低小麦籽粒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其中灌浆前期遮光降低幅度最大,而灌浆后期最小,且弱光对轮选987总淀粉含量的影响大于农大糯50222。灌浆期遮光轮选987直/支比值增大;而农大糯50222的直/支比值在灌浆前期和中期遮光后减小,灌浆后期遮光无变化;灌浆前期和后期遮光显著提高轮选987淀粉B型淀粉粒的体积、表面积和数目比例,降低A型淀粉粒的体积、表面积和数目比例,而灌浆中期遮光则呈相反趋势。灌浆期遮光均显著提高了农大糯50222淀粉B型淀粉粒的体积、表面积和数目比例,降低了A型淀粉粒的体积、表面积和数目比例。灌浆期遮光两小麦淀粉的相对结晶度呈降低趋势,遮光对其影响程度随遮光时期的延迟而减小,且农大糯50222淀粉的相对结晶度显著大于轮选987。灌浆前期和灌浆中期遮光降低了轮选987淀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和稀懈值。灌浆各时期遮光均降低了农大糯50222淀粉的上述指标,但仍高于轮选987。相关性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直支比值与最终黏度、反弹值、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及糊化时间呈显著负相关,支链淀粉含量与其呈显著正相关。B型淀粉粒的体积比例与最终黏度和反弹值呈显著负相关。B型淀粉粒表面积比例和相对结晶度、最终黏度、反弹值、糊化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与糊化温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灌浆期遮光改变了小麦胚乳淀粉组分、粒度分布、相对结晶度及其主要糊化特征参数。小麦胚乳淀粉组分与晶体特性和糊化特性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表明遮光影响了小麦淀粉组分,间接影响了其理化特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小麦孕穗期、灌浆前期、中期和后期,以叶面喷施富硒液的方式研究富硒液对小麦籽粒硒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富硒液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的硒含量,小麦穗粒教、稳重、千粒重有所增加,产量增幅达1.6%~8.5%.  相似文献   

16.
小麦化学控制技术体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小麦拔节期喷施壮丰安和抽穗期喷施增粒增重剂的初步研究表明:壮丰安具有缩短基部伸长节间、调节植株形态和促进幼穗生长的作用,但不影响幼穗的发育进程;壮丰实对籽粒发育的影响为灌浆初期速度较慢,中期以后速度较快;增粒增重剂除能增加单德结实粒数外,更能提高籽粒灌浆初期的灌浆速度,从而明显提高位重。壮丰安和增粒增重剂表现出一定的配合效应。因此,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和拟解决的问题,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相互作用和配合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给小麦耐渍品种选育以及抗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鄂麦006为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期(包括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中期)渍水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期渍水均导致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降低,丙二醛含量升高。不同的时期渍水其影响程度不一,其中开花期渍水影响最为严重,与对照及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渍水还导致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灌浆速率低于对照,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影响最为明显的也是开花期渍水处理。由此可以看出,小麦在不同的生育时期渍水均导致其旗叶光合作用降低,衰老加快,干物质积累减少,导致小麦产量下降。开花期为小麦水分敏感期,这一时期渍水,小麦减产53.62%,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18.
玉米喷施芦荟蒽醌类物质对UV胁迫的防御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芦荟提取物蒽醌类物质对增强UV辐射条件下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强UV辐射条件下植物生长发育明显受影响.而在增强UV辐射条件下,喷施芦荟蒽醌类物质的玉米干鲜比、叶绿素含量分别比没有喷施芦荟蒽醌类物质的玉米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REC)分别比没有喷施芦荟蒽醌类物质的玉米下降;玉米的生长发育接近正常水平.由此可知,蒽醌类物质吸收了一部分UV辐射能量.表面喷施蒽醌类物质可有效减少增强UV辐射对植物的伤害.  相似文献   

19.
2008-2009年栽培季,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当前胶东地区推广种植的13个小麦品种与14个玉米品种为供试作物,设全生育期不灌溉、小麦拔节期灌溉1次与小麦拔节期、小麦灌浆期、玉米开花期灌溉3次共3个水分供应水平处理,测定花后各处理土壤与植株水分含量、干物质积累变化动态。结果表明:补充灌溉分别提高了小麦花后、玉米花后0~60 cm土层与植株的水分含量,灌溉使小麦与玉米植株营养体的干物质积累比例增加而籽粒干物质积累比例降低。  相似文献   

20.
立式旋耕对小麦生长季土壤紧实度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究土壤立式旋耕方式对小麦生长季关键生育时期土壤紧实状况的影响,以常规旋耕(TR,12 cm±5 cm)为对照,连续两季(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研究了立式旋耕(VR,30 cm±5 cm)在不施肥(nF)、施肥(F)条件下小麦关键生育时期土壤紧实度、产量及养分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旋耕相比,立式旋耕能连续两季持续增加小麦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耕层土壤紧实程度;而且立式旋耕能进一步激发土地生产潜力,与常规旋耕不施肥(nFTR)处理相比,2018年立式旋耕施肥(FVR)、常规旋耕施肥(FTR)处理产量分别增加50.16%、36.28%,2019年分别增加42.91%、34.79%。与FTR处理相比,FVR氮肥农学效率提高38.29%(2018年)、23.35%(2019年);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0.15%(2018年)、6.02%(2019年)。与常规旋耕相比,立式旋耕能显著降低第一季小麦拔节期、灌浆期10 cm土壤耕层的紧实度;而第二季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立式旋耕能降低小麦拔节期20 cm耕层土壤紧实度,在施肥情况下显著降低。两种耕作方式下灌浆期5 cm耕层的土壤紧实度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立式旋耕较常规旋耕能够有效降低当季小麦拔节期、灌浆期耕层(10 cm)土壤的紧实度,构建良好的土壤结构,提高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