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上海桂林公园桂花芳香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采集桂花中四季桂、丹桂、银桂和金桂4个品种群的8个品种盛花期的香气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对GC-MS总离子色谱进行定量分析。四季桂、金桂和丹桂品种群的每个桂花品种都鉴定出了39种芳香成分,银桂品种群鉴定出了38种成分。4个品种群的桂花品种挥发油都含有罗勒烯、3-蒈烯、反式芳樟醇氧化物、顺式芳樟醇化合物、芳樟醇、壬醛、β-紫罗酮、α-紫罗酮和γ-癸内酯等9种化合物。结果表明,4个品种群的桂花芳香成分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自然条件下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开花进程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释放动态变化,采用动态顶空气体循环采集法与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DS-GC-MS)联用技术,选择金桂(Luteus group),银桂(Albus group),丹桂(Aurantiacus group)和四季桂(Asiaticus group)各1个品种进行开花进程所释放的VOCs成分收集测定。结果表明:4个桂花品种VOCs释放量依次为四季桂(1 704.56)银桂(1 675.26)金桂(1 383.48)丹桂(1 062.76),均为单峰曲线,盛花期达到最大值;丹桂释放VOCs种类最多;4个桂花品种盛花期释放的VOCs主要是萜烯类,含量均大于63.0%,还有烃类、醛类、醇类、酮类、酯类及芳香族类化合物。其中金桂VOCs中主要成分为β-紫罗兰酮、萜品醇,银桂主要为β-紫罗兰酮、芳樟醇,丹桂主要为β-蒎烯、乙酸-3-己烯酯,四季桂主要为萜品醇、β-紫罗兰酮。  相似文献   

3.
混交林中落叶松挥发性物质对水曲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通过人工栽培试验研究了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中落叶松的挥发性物质对水曲柳生长的影响。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落叶松枝中制得挥发性物质。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各组分的含量。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鉴定了各组分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花色桂花品种开花及衰老过程中的花色物质成分及其含量变化规律,为桂花花色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选取代表橙色品种群的镉橙丹桂、代表黄白色品种群的厚瓣银桂和代表黄色品种群的柳叶金桂,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其开花过程中的花色物质组分及含量,用色差仪测定花色参数L*(颜色亮度)、a*(红/绿程度)、b*(黄/蓝程度)和C*(彩度),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逐步筛选分析花色呈现与特征花色物质含量的关系;分析不同花色桂花品种衰老过程中特征花色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桂花中含有5种黄酮类物质,可能为金鱼草素苷元、槲皮素苷元、芹菜素苷元、鼠李金苷元和柚皮素苷元,其中槲皮素苷元在镉橙丹桂、厚瓣银桂和柳叶金桂盛花期花瓣中的含量均较高,分别为134.55、89.41和90.39 μg/gFW.对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两种类胡萝卜素仅在镉橙丹桂中含量较高,分别为72.94和99.72 μg/gFW.对花色呈现与花色物质含量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槲皮素苷元决定花色的亮度L*,柚皮素苷元决定黄色程度b*,β-胡萝卜素决定红色程度a*.其中,槲皮素苷元含量在镉橙丹桂、厚瓣银桂和柳叶金桂开花过程中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β-胡萝卜素含量在镉橙丹桂开花过程中呈明显的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柚皮素苷元含量在柳叶金桂开花过程中呈缓慢上升趋势.[结论]槲皮素苷元、柚皮素苷元及β-胡萝卜素为桂花的特征花色物质,其在镉橙丹桂、厚瓣银桂和柳叶金桂开花及衰老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共同决定了不同花色桂花品种花色明亮度具有随着花朵开放时间推移呈先加深后逐步黯淡的特征,而基本花色不产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炮制后安徽枳壳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顶空进样对样品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挥发性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炮制后安徽枳壳中分离出26种挥发性成分,鉴定出25个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是柠檬烯,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6.50%.[结论]GC-MS适用于枳壳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可作为枳壳饮片质量评价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 ( 1 999- 2 0 0 0 )连续两年对不同桂花品种、采花时间对鲜桂花加工产品质量的鉴评 ,结果表明 :桂花加工成品、半成品质量均以晚银桂最好 ,其次是白洁和金桂 ;鲜花采收日期 ,2 0 0 0年供试的 3个品种均以打香眼期采收的鲜花加工产品质量最好。其中晚银桂、白洁的加工产品质量随花期的推迟而下降 ,金桂则盛花期鲜花加工质量优于初花期  相似文献   

7.
通过(1999-2000)连续两年不同桂花品种、采花时间对鲜桂花加工产品质量的临评,结果表明:桂花加工成品,半成品质量均以晚银桂最好,其次是白洁和金桂,鲜花采收日期,2000年供试的3个品种均以打香眼期采收的鲜花加工产品质量最好,其中晚银桂,白洁的加工产品质量随花期的推迟而下降,金桂则盛花期鲜花加工质量优于初花期。  相似文献   

8.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老瓜头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老瓜头全草中提取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联机分析,分离出了40个色谱峰,鉴定出33种物质,占总峰面积的97.92%,其中4-甲基-4-羟基-2-戊酮(43.70%),D-苎烯(7.44%)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核辐射技术在桂花诱变育种上的应用,以~(60)Co-γ射线辐照‘潢川金桂’与‘籽银桂’种子,测定不同剂量对2个桂花品种M_1代的影响,确定桂花种子的适宜诱变剂量,为开展桂花诱变育种工作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幼苗出苗率、苗高、地径、干质量显著下降;叶绿素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减少;SOD活性及POD活性都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50Gy时达到峰值。~(60)Co-γ射线对‘籽银桂’的影响程度大于‘潢川金桂’,表明‘籽银桂’的辐射敏感性大。通过对桂花种子出苗率的回归分析知:低剂量率~(60)Co-γ射线辐照‘潢川金桂’的半致死剂量和临界致死剂量分别为135.94Gy和170.12Gy,‘籽银桂’半致死剂量与临界致死剂量分别为86.27Gy和114.68Gy。综合上述各指标,低剂量率条件下(2Gy/min)‘潢川金桂’的种子以135~155Gy的诱变剂量较适宜,而‘籽银桂’以80~100Gy较适宜。  相似文献   

10.
王建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787-10789
[目的]研究豆蔻天竺葵鲜叶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豆蔻天竺葵鲜叶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豆蔻天竺葵叶挥发性物质中分离出了68个组分,鉴定出了61个组分,并测定了各组分相对含量,包括D一柠檬烯(61.18%),芳樟醇(4.09%),大栊牛儿烯(3.38%),4-蒈烯(2.92%),桉叶醇(1.31%),仅一蒎烯(2.19%),桧烯(2.15%),异松油烯(2.86%),1,7,7-三甲基双环[2.2.1]庚-2-乙酸酯(1.98%)等。[结论]通过对豆蔻天竺葵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豆蔻天竺葵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蒙古栎叶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水蒸馏法提取了两个不同树龄(16年生、55年生)的蒙古栎叶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和标准图谱检索对照的方法分别分离和鉴定了两个样品中的挥发油成分,并用离子流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从两样品中都分离出了31种化合物,并分别鉴定出了其中的28种(16年生的蒙古栎叶样品)和27种(55年生的蒙古栎叶样品)化合物。结果表明,两样品中都含有烷烃、醇、酯、酮、酸、酚和烯,主要成分都有二十三烷、二十五烷和二十七烷。同时,比较了两样品中挥发油成分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铜陵产地的生姜挥发油进行研究,为铜陵生姜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铜陵生姜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试验共鉴定出铜陵生姜的12种主要成分,共占挥发油总量的67.356%,其中5种成分首次在生姜中发现。另外,姜烯含量最高,达到16.730%。[结论]研究表明,铜陵生姜在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上与其他产区的生姜有所不同,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新疆地钱和钝叶光萼苔等2种苔类植物挥发油进行提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地钱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4种成分,确认了其中的22种成分;钝叶光萼苔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5种成分,确认了其中的19种成分,两者主要成分为烯萜类和醇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GC-MS法分析沙田柚幼果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开发利用沙田柚植物资源提供依据。[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沙田柚幼果中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结果表明,从沙田柚幼果挥发油中鉴定出43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油量的99.5%,其中主要成分为柠檬烯(46.83%)、β-环氧石竹烯(20.17%)、反式α,α,5-三甲基-5-乙烯基-2-四氢呋喃甲醇(4.26%)、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3.06%)、α,α,4-三甲基-3-环己烯-1-甲醇(2.99%)、反式-1-甲基-4-异丙烯基-2-环己烯-1-醇(2.60%)、1,5,5,8-四甲基-12-氧杂二环[9.1.0]十二碳-3,7-二烯(2.28%)等。[结论]沙田柚幼果挥发油将具有很大的药用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5.
GC-MS分析尾叶香茶菜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尾叶香茶菜的茎叶中提取挥发油成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仪对获得的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共分离得到78个峰,通过Wieley质谱数据库检索,鉴定出34个化合物,其中大多数为直链烷烃化合物,也含有少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化合物。34种化合物中正十六碳酸的含量最高,约占总量的36.945%。应用GC-MS法分离、分析尾叶香茶菜的挥发油成分,仪器操作简便,分析方法比较先进。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蒸气蒸馏萃取法(DSE)和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对提取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DSE、SDE法提取的挥发性成分中分别鉴定出30(总含量58.24μg/g)、26种化合物(总含量(86.66μg/g),2种方法共提取出36种化合物,其中十六酸含量最高,其次为亚油酸、油酸、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间甲苯甲醛、龙脑。  相似文献   

17.
The essential oil from the leaves of yacon grown in China was isolated by hydrodistillation and distillation-extracti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essential oil were separated and identified by means of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each constituent was determined by area normalization. Twenty-on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identified, and their amounts accounted for 96.2% of the total composition.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essential oil were β-phellandrene (26.3%), β-cubebene (17.7%), β-caryophyllene (14.0%) and β-bourbonene (10.2%). Therefore, in the volatile oil from the leaves of yacon, sesquiterpenes are major compounds, accounting for 52.2%.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糖胶树花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采用薄层层析———生物自显影法测定糖胶树花乙酸乙酯层提取物对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糖胶树花挥发油得率为0.018%,通过GC-MS分析,从中鉴定出20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7.53%,其主要成分为2-莰烯(23.30%),芳樟醇(23.09%),(-)-4-萜品醇(10.54%)。糖胶树花乙酸乙酯层提取物对大肠杆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其次为黄瓜角斑病菌,对其他供试细菌未表现出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对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有效成分进行提取,使用GC-MS联用仪进行定性分析,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对其挥发性和半挥发性香味成分进行了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蒲公英中主要含有38种香味成分,其中含量较多的香味成分为十六酸、金合欢基丙酮、7,11-二甲基-3-亚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亚麻酸乙酯和植醇等.  相似文献   

20.
秦巴山区野生藿香籽中脂肪酸的测定与抗氧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藿香籽资源,利用索氏提取器从秦巴山区野生藿香籽中提取粗脂肪,对粗脂肪皂化和甲酯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个组分的相对含量,并对其脂肪酸进行了初步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从秦巴山区野生藿香籽脂肪酸中分离出14种组分,确定出12种脂肪酸,含量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