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取食不同受害程度的马尾松对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不同受害程度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饲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研究其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取食不同受害程度松针后,幼虫的取食量、排粪量、蛹重、对食物的消耗和利用指数、化蛹率、生殖力、发育历期和死亡率均有所不同,其中幼虫的取食量、排粪量、蛹重、对食物的消耗和利用指数、化蛹率和生殖力以取食未受害松树(针叶损失0)的最高,重度受害(针叶损失75%)次之,轻度受害(针叶损失25%)再次,中度危害(针叶损失50%)最低,而发育历期和死亡率则相反,由此可见马尾松毛虫取食不同受害程度的松针对其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毛虫暴发年份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来研究暴发年份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的种群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增殖期,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达4.27%,种群趋势指数为7.6;在暴发初期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为4.25%,种群趋势指数为4.81,增殖期易引起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剧增。这一结果表明,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关键时期在增殖期末期。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毛虫生理机能变化与消长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主要研究马尾松毛虫生理内因方面的遗传性(繁殖能力、免疫力等)强弱变化与马尾松毛虫消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会同县马尾松毛虫发生趋势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2~2005年会同县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状况,结合当地的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马尾松毛虫发生趋势与其生存环境的相关性,提出了抑制马尾松毛虫发生趋势的建议及今后控制马尾松毛虫发生趋势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连续三年的室内外养虫试验证明,马尾松毛虫食树势强盛的马尾松针叶,幼虫死亡率明显提高,长期食用,还会推迟幼虫结茧期,降低虫重、雌雄比例、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等。从而明显地减小了马尾松毛虫的种群趋势指数,使马尾松林对马尾松毛虫有较强的抗性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饲料树种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及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取食马尾松的马尾松毛虫相比,取食湿地松、火炬松的马尾松毛虫死亡率高、发育期长、食量少、蛹重轻、雌性比低、产卵量少。多数情况下种群世代增长呈负值。湿地松林的马尾松毛虫一年二代,没有观察到第三代。湿地松林的第三代虫是由马尾松林的松毛虫飞迁来的。合理营造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混交林是综合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Bt乳剂是一种广谱微生物杀虫剂,属苏云金杆菌系列。用BT乳剂200ml/亩,防治越冬2~3龄马尾松毛虫,15天平均药效为78.39%。防治第一代3~4龄马尾松毛虫,7天平均药效为71.04%。BT乳剂有抑制下代马尾松毛虫繁殖量的作用,对寄生无效影响较少,经济成本低于白僵菌、赤眼蜂等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8.
在马尾松毛虫测报中应用逐步回归电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主要探讨在马尾松毛虫测报中,应用逐步回归方法,通过电子计算机分析,11个省区22个县市或林场的马尾松毛虫发生数量与当地气候的相关性。组建了各地马尾松毛虫测报数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 对抗马尾松毛虫松树种的研究,是森林害虫综合防治工作的一项营林技术措施。在过去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于1972年对海南松进行引种造林,观察其抗虫能力;1979年5月初又分别在室外1.5米高左右的海南松、火炬松、湿地松和马尾松幼树上套1.6米高的铁纱笼饲养马尾松毛虫,并在室内用小铁纱笼以四种针叶进行对照饲养。其结果说明不同松树种的针叶作饲料,不仅直接影响马尾松毛虫幼虫的生长发育,还能影响其后代的繁殖。如火炬松针叶饲养的马尾松毛虫雌雄比为:室外套笼饲养的为15.38%;室内的为12.5%,比其他三种针叶饲养的比例均低,且雌蛾的怀卵量明显减少,平均每个怀卵量为38粒,最少的仅13粒,且卵的胚胎发育尚未完全,全部卵粒青色。相反马尾松针叶饲养的雌蛾卵粒绝大多数为粉红色。由此可见饲料不同对马尾松毛虫的繁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2003~2017年云中山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的调查数据及当地气象站的气候监测数据为基础,总结了近15年来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马尾松毛虫发生情况和特点,分析了云中山马尾松毛虫与气候因子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面积与月均温度、月平均相对湿度有相关关系,可为云中山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选择相似的地理条件,对马尾松毛虫不同发生类型和实施不同持续控制技术措施的马尾松林进行调查研究,经分析认为:马尾松林生态环境因子是影响马尾松毛虫种群消长的重要因素,马尾松林中马尾松重要值愈小,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和昆虫多样性指数愈高,松林自控松毛虫能力就愈强;反之,松林中马尾松重要值愈大,,植物种类和昆虫多样性指数愈低,松林自控能力差,松毛虫易暴发成灾,通过对不同发生类型的松林采取不同持续控制技术措施,可增强松林自控能力,从而达到持续控制虫灾的目的,并据此提出了持续发展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广西马尾松毛虫主要发生区的宾阳县、宁明县、陆川县、临桂县、全州县春季与夏季松林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初步确定马尾松毛虫常发区划分指标为动物多样性指数<1.700。并利用对动物多样性指数对马尾松毛虫常发区进一步划分。  相似文献   

13.
飞机治虫     
溆浦县利用飞机防治松毛虫、松毒蛾,仅飞行48小时,176架次,防治面积达8.7410万亩,死亡率96.4%。马尾松毛虫、松毒蛾是松林的大害虫每年发生2—3代。特别是马尾松毛虫,一个雌蛾平均产卵500—800粒,繁殖块,取食量大,一条幼虫从孵出到结茧,需食松针800—1000根左右。溆浦县海拔1200  相似文献   

14.
用马尾松毛虫复制日本赤松毛虫CPV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我国引进日本赤松毛虫 CPV 毒株,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应用研究。本文是利用马尾松毛虫复制日本赤松毛虫 CPV 的研究总结,探讨各种复制方法的效果,并进行接种的浓度、虫体重量、收获病毒的时间与病毒产量的关系的试验,为利用日本赤松毛虫 CPV 防治马尾松毛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编著论述了浙江省马尾松毛虫等3种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决定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雌性比、产卵量和死亡率3个因子,指出马尾松毛虫雌性有其遗传因素,其性别早在胚胎发育的卵期已经形成,食料的丰歉与质量、食料树种的不同,不同农药化学防治处理、气温的变化都将影响雌雄虫的比例。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树种,不同混交比及不同覆盖率的松林内马尾松毛虫发生危害情况的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抑制马尾松毛虫灾害的松林经营最佳指数为0.2-0.4。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应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已有近百年历史。1936年我国广东省进行了赤眼蜂防治甘蔗螟的试验。在林业上,1958年江苏省利用松毛虫卵繁殖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良好。1964年吉林省林科所利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防治落叶松毛虫获得成功,找到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小明 《林业科学》1994,30(1):88-92
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模拟研究马小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北京100875)关键词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平衡点,摸拟马尾松毛虫是我国南方马尾松林的主要害虫,其发生的面积广,造成的损失大。因此,对其种群动态的研究不但具有昆虫种群生态学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害虫...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群落学角度出发,应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线性回归等指标和方法,对马尾松林中昆虫群落与松毛虫自僵病流行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昆虫群落愈丰富,分布愈均匀,松毛虫白僵病就愈难于流行;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是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较低时虫口的主要控制因子;松毛虫白僵病主要在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大的情况下流行,并控制其种群密度的继续扩大。开展封山育林,可保持林间昆虫的多样性,从而可减少松毛虫大发生的机率。  相似文献   

20.
<正> 红安县去冬今春长期干旱,松毛虫大量繁殖。为控制暴发的马尾松毛虫危害,红安县农委请求驻孝感空15军动用两架飞机帮助消灭107万亩林地面积的马尾松毛虫虫害。经上级批准,在部队训练任务重的情况下,4月4日至14日,该部派出两架飞机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