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从广亲和品种与籼稻或粳稻的杂交组合中选育了120个高代稳定品系,以其作母本,分别与2~4个籼或粳测验种杂交配组,共配制约600个组合,以鉴定它们的亲和性,通过检测F1的小穗育性,从这120个稳定的品系中筛选出47个广亲和品系。另外,其它15个品系也初步鉴定为广亲和品系。主要农艺性状的评价表明这。47个广亲和品系绝大多数在亚种间F1代杂种优势利用中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2.
从广亲和品种与灿稻或粳稻的杂交组合中选育了120个高代稳定品系,以其作母本,分别与2 ̄4个灿或粳测验杂交配组,共配制约600个组合,以鉴定它们的亲和性,通过检测F1的小穗育性,从这120个稳定的品系中筛选出47个广亲和品系。另外,其它15个品系也实步鉴定为广亲和品系。主要农艺性状的评价表明这17个广亲和品系绝大多数在亚种间F1杂种优势利用中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3.
标记辅助改良热带粳稻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亚种间杂交水稻品种是开发水稻产量潜力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研究通过复合杂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培育出新型的籼稻基因渗入热带粳稻品系。这些基因渗入系表现出良好的农艺性状,经RAPD标记检测,遗传上更相似于热带粳稻,大部分品系具有广亲和特性。进一步用SSR和SSR-RAPD分子标记分析这些籼稻渗入系热带粳稻与3个温敏核雄性不育系间的遗传差异性,利用具有较大的分子标记多态性的组合亲本配制杂交稻种子,鉴定获得了多个具有强杂种优势的组合。结果表明,MAS是亚种问杂交水稻育种中辅助选择杂交亲本、鉴定广亲和位点、育种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分析和杂交稻组合选配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通过双列杂交研究了8个广亲和水稻品种广亲和基因的等位关系。研究表明:水稻品种Calotoc、Cpslo-17、Ketan Nangka、02428和轮回422之间相互杂交F_1代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均达到正常育性水平。F_2分离不明显,推测这些品种间广亲和基因相互等位,品种02428和轮回422的广亲和性受S_5位点的广亲和基因S_5~n控制。广亲和品种Ketan Nangka与Aus 373或Dular杂交,F_1花粉均出现部分不育现象。轮回422与Aus 373杂交,F_1花粉和小穗育性均显著低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5.
3个广亲和品种与籼粳稻的亲和力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个广亲和品种02428、CPSLO_(17)和轮回422与籼、粳稻杂种亲和力和颖尖色的遗传研究表明,其杂交后代育性的遗传变异趋势相似.具有一个广亲和品种的组合,F_1花粉育性与结实率均在70%以上,F_2平均结实率为65.1%,呈连续的单峰分布,但60~80%的分离占绝大多数,F_3结实率提高较快;两个广亲和品种的杂交后代(轮回422×02428),育性明显提高,F_2结实率低于60%的单株很少,F_3群体育性已基本正常。不含广亲和品种的籼粳F_1为半不育,F_2呈正态分布.说明利用广亲和基因可有效地提高籼粳杂种的育性,广亲和力以主效基因控制外,微效多基因也有一定作用。颖尖色在F_2出现3:1或9:7分离,即受一对显性基因或两对互补基因控制,且与高结实率连锁.在某些杂交组合中,杂种早世代颖尖色可作为选择广亲和基因的标记性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72个杂交组合主要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测定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的优势是很强的,主要表现在产量、穗粒数、粒重及株高等性状上,生育期、单株有效穗和结实率等性状优势较弱。杂交粳稻F_1的生育期、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及株高与双亲平均值呈显著正相关,可通过双亲平均值来预测杂种F_1的表现。通过对6种估算方法比较得知,利用竞争优势法和优势指数法测定粳稻的杂种优势是可靠的,所得的结果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配制杂交组合时要选择穗大、结实率高、分孽力强的恢复系做父本,母本不育系注意选用矮杆、大粒类型。如希望选育早熟杂交种时,则应选用生育期短的不育系做母本。  相似文献   

7.
甘薯野生种质在抗性和高产潜力上表现了很大的利用前途。其中与甘薯杂交表现亲和,已经从杂种后代中选出了一些优良品系。而属于 A 系列的种的利用,首先受到同甘薯杂交表现不亲和的限制。近年来,王家旭、陆漱韵等曾对 A 系列种与甘薯品种的可交配性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其中 I.trilba(2n=2x=30)与甘薯品种徐薯18(2n=6x=90)间的杂交,结合生长调节剂处理和胚珠培养,得到了杂种植株。此杂种植株无雄蕊,可考虑作雄性不育系来利用。但以二个近缘野生种和六个甘薯品种与该杂种 F_1杂交后,未曾得到种子。为此,本试  相似文献   

8.
水稻广亲和品种与籼粳恢复系杂种 F_1及其亲本在花药培养出愈率、绿苗率和培养力上存在很大差异,三者变幅分别为0.44%~13.54%、0~42.865和0~4.69%。F_1平均出愈率高出亲本平均1.75倍,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对广亲和品种与恢复系杂交 F_1花粉植株以珍汕97A 和7627A 分别作为籼、粳测验种进行了广亲和恢复性的筛选和鉴定。来自杂交组合 CP-SL017/明恢63的花培系 TG7、TG8和 TG11综合了亲本 CPSL017的广亲和基因和明恢63的恢复基因,与籼、粳不育系和南京11、IR36,巴里拉、秋光等广亲和测验种测交 F_1结实均正常,并有矮杆、株型较佳、米质好、抗稻瘟病等优点。而且与珍汕97A 和7627A 等籼粳不育系配组还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可作为直接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优良种质。证实花药培养是一条快速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利用4个不同遗传背景的籼粳型品系及1个粳型广亲和品种与籼型光温敏不育系配组杂交,对籽粒充实度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偏籼型品系G2123、G2417-1和偏粳品系G3005-4-1的杂种F1籽粒充实度表现正常,而粳型品系G2615及粳型广亲和品种02428的杂种F1籽粒充实度未达正常水平。G2417-1、G3005-4-1以及G2123具有较好的籽粒充实度一般配合力,而籽粒充实度特殊配合力高的组合多数源于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配组,利用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配组可以克服杂种后代的籽粒充实不良现象。籽粒充实度的遗传力较高,且以基因的加性作用效应为主,父本即籼粳型品系的基因加性作用效应大于母本即籼型光温敏不育系的基因加性作用效应。试验表明籼粳中间型品系在克服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现象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不同类型的不育系材料,与不同恢复系配制的60个杂交组合,以同类型的常规种作对照,进行早、晚两季10小时人工定光处理,分析杂交水稻光温反应特性的形成关系。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杂交水稻具有多种感光类型,其感光性的形成受双亲(不育系、恢复系)对日长反应的共同作用,表现出双亲的特点。杂交水稻感光性的超亲现象,主要受中稻类型的恢复系影响。2.不同细胞质源的不育系及其所配制的杂交组合,感光性和生育期没有明显差异,说明胞质对 F_1的生育期影响不大。3.杂交水稻具有较强的感温性,但亲本间的感温性差异,对 F_1的影响不明显。4.杂交水稻的短日高温生育期,绝大多数短于双亲平均值,而且短于短的亲本;极少数接近或略超过双亲平均值,倾向于亲本中较短的一方。5.将各种杂交水稻的生育期表现类型进行了分析,对杂交水稻栽培制度的确定,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组合生育期表现的预测,组合的光温反应型的选配,新三系的选育,地区间三系材料的相互引用等方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1)1957年,以东农47-1C(于哈尔滨自下种至成熟90—95天)、克霜(100—105天)、紫花四号(110—120天)、满仓金(125—130)、小金黄一号(135—140天)及丰地黄(145天左右)作为亲本,进行了八个组合的有性杂交。于F_1及F_2世代进行了单株成熟期及株高的调查记载,并按成熟期进行收获,混合脱粒。次年按组大小比例,随机自各成熟期组抽出一定的F_2种籽种下,记载F_3各组合植株的成熟期及一个组合的株高、种粒大小、开花期等性状。以上记载资料用来作为分析研究大豆杂交后代生育期遗传变异情况的资料。此外,还引用了1953年开始杂交的满仓金×南京早青豆组合的部分材料,以分析了解F_3以后世代品系内生育期变异程度的变化情况,及个体选择对杂交种生育期的作用。(2)试验的结果指出,F_1世代植物的生育期,介乎两亲本中间。F_2世代群体生育期的平均数,偏向晚熟亲本。F_3世代群体生育期的均数,亦近似两母本的平均数。F_3世代群体的生育期,并作近似常态的分布。各组合于F_2大都出现了亲本类型,并且出现了不同情况的超亲现象。这些情况说明,大豆生育期的遗传,是量性质的遣传,在杂交种的遗传机制上,呈现积累作用的现象,因而杂交后代,可以出现大量不同生育期的新类型。(3)F_2世代有显明的分离现象。于F_2世代按生育期组分别混合脱粒的材料,于F_3按组别种植,各组在生育期上显明地倾向F_2世代的生育期组别。来自F_2单株的F_3品系,表现更是如此,但是F_3品系内植株间的生育期,仍有一定程度的变异性,至F_4世代此变异性又形降低,至F_5世代变异性已降低至类似亲本,成为生育期整齐一致的品系。这说明,自F_2世代起,即可按生育期严加选择,并须定向选至F_5世代,才能形成于生育期方面的定型品系。(4)亲本的生育期,对杂交种后代生育期的遗传变异形势影响很大。杂交育种时,以用成熟期类似本地标准品种的亲本与略早的亲本品种杂交,或以成熟期略早于标准品种的亲本与略晚于标准品种亲本杂交,于F_2世代于生育期方面的选择余地才较大。如两亲本的成熟期均晚于本地标准品种,或一亲本类似标准品种,而另一亲本较晚熟,F_2世代于成熟期上,均难有选择的余地。大豆的正反交对大豆杂交后代生育期时遗传变异形势影响不大,于大豆杂交育种时,可不必强调。  相似文献   

12.
水稻广谱广亲和系的选育策略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选育广谱广亲和系对于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初步假设水稻亚种间亲和性基本上可以分为四大类:广谱广亲和性、部分广亲和性、弱亲和性和非亲和性。决定亚种间亲和性的基因可能有两类:一类是广亲和基因Wc,另一类是辅助亲和性基因Sc。这种辅助亲和性基因既有可能是几个主基因,也有可能是一系列微效多基因。广谱广亲和系可能同时完全具备Wc和Sc基因;部分广亲和系可能只具备Wc基因;弱亲和系可能只具备Sc基因;非亲和系则两者都不具备。选育广谱广亲和系的途径有二个,一是利用现有的广谱广亲和种质直接转育,二是利用部分广亲和系与弱亲和系杂交,组合广亲和基因与辅助亲和性基因。筛选广谱广亲和系可以分三步进行:初选,即在低世代用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系进行测交鉴定;复选,即在中世代增加测交品系个数,进一步作亲和性鉴定;决选,即用更多的非亲和品系与当选株系测交,在进一步确定广谱广亲和性的同时筛选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13.
2018—2019年度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试验基地对本院新选育的蚕豆新品系的丰产性、生育期及适应性等综合性状与利用价值进行鉴定和筛选。结果表明,11个参试品系中有10个品系的产量较对照凤豆十一号增产,增幅在3.15%~26.02%之间,其中品系12046-1-1-1-1、10075-1-1-1-1、08171-1-1-1-1、08100-1-1-1-1的丰产性和综合性状均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从甘蓝转育球茎甘蓝雄性不育系,两者亲和性好,F_1代中间体开始各世代100%不育,用球茎甘蓝自交不亲和系连续回交至BC5代植株性状与球茎甘蓝相似。利用所转育的不育系配制的球茎甘蓝杂交种与相应的自交不亲和系配制的杂交种相比产量、抗性有更大的杂种优势,能大幅度提高繁种产量,但品质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5.
以核雄性不育系抗A、ms5ms5ms6ms6的改良系为母本,常规品种泗抗1号为父本各配制5个杂交组合并进行比较试验。发现两组组合在子指、霜前花率、衣分3个性状上差异不显著;在生育期、株高、果枝节位、果枝数、铃数、单铃重、子棉产量、皮棉产量等性状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利用抗A改良系为母本配制的组合,皮棉产量有3个具有超亲优势,无竞争优势;利用ms5ms5ms6ms6改良系为母本配制的组合,皮棉产量全部具有超亲优势,有3个具有竞争优势。单株结铃数是皮棉产量的主要贡献因素。利用抗A配制杂交种,或在改良该不育系时应尽量选择结铃性较好的品种或品系。利用ms5ms5ms6ms6配制杂交种,或在改良该不育系时应尽量选择单铃重较大的品种或品系。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青藏高原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的亲和性,对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及配制的正反交组合的杂交结实率和亲和指数进行测定,并对杂交F_1代形态学、花粉活力和自交亲和性分析。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杂交,以甘蓝型油菜作母本,结实率和亲和指数较高;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正反交F_1代组合均表现为自交亲和,植物学性状均偏向于母本,自交亲和性表现为甘蓝型油菜F_1(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F_1(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指数分别为20.37、6.30、1.59、0.51,花粉活力表现为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F_1(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F_1(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  相似文献   

17.
在上海地区越冬露地栽培条件下,对6个观赏型羽衣甘蓝新品系的自交不亲和性及其主要园艺性状进行观察评价。结果表明:6个羽衣甘蓝新品系间的自交不亲和性存在明显差异,OK-2、OK-5和OK-6的自交亲和性较高,而OK-1、OK-3和OK-4的自交不亲和性较高。尤其OK-4的花期自交亲和指数仅为1.87,而蕾期自交亲和指数高达35.14,是羽衣甘蓝优良自交不亲和新品系;其次,OK-1的花期自交亲和指数为2.82,自交不亲和性也较突出。6个新品系的株型、叶型及叶色各具特色,且抗寒性和综合抗病性较强,均能在上海地区安全越冬。其中,OK-1和OK-4的综合抗逆性最强,叶色也最为鲜艳独特,是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羽衣甘蓝新品系。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新品系临农D2710是临洮农校小麦育种组用自育品系6115作母本,153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系具有综合性状优良、穗大粒多、越冬性好、高抗条锈,适应性广等特点,一般川水地产量可达6500~8200kg/hm2,浅山二阴地产量可达4000~6000kg/hm2.适应于甘肃省的洮河流域、渭河流域、嘉陵江流域的川水地及浅山二阴地种植.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转Bt基因棉杂交组合F_1和F_2产量性状、农艺性状、纤维品质的杂种优势以及这些性状在F_1,F_2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杂交组合F_1霜前皮棉产量、株高、铃重、衣分、霜前花率等性状具有明显的正向优势,而果枝数、单株铃数、生育期、2.5%跨长等则呈现负效应;这些性状优势在F_2代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产量、霜前花率、单株铃数降幅较大,铃重、衣分、籽指虽比F_1有所降低,但仍表现为正向优势。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三系强恢复系桂99与粳型广亲和系杂交,选育了倾粳型广谱强恢复系297。用297与野败不育系汕A,特A和温敏核不育系安湘S配制的亚种组合生育期和株高适中,穗大粒多,结实正常,优势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