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滆湖控藻网围中鲢鳙对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控藻网围中鲢鳙对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对富营养化水质改善的效果,于2009年12月-2010年11月对滆湖控藻网围外A区和网围内B、D、C3区(鲢鳙比分别为1∶4、1∶2、1∶1.5)枝角类的群落结构和部分水质特征参数进行比较,并结合二者探讨了控藻网围枝角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变量的关系.经鉴定,网围内外共采集到枝角类32种,隶属于7科14属.研究表明,网围内外枝角类种类组成相似,A区枝角类的年均生物密度和年均生物量均高于网围内各区,且与B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优势种主要为长额象鼻溞、角突网纹溞和裸腹溞属未定种.8月A区裸腹溞属未定种的生物密度显著高于B、D区,而网围内3区波动幅度不大,结果表明,体积较大的裸腹溞属未定种比其他两个小型种类更易受到鱼类捕食影响.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水温、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氮和透明度是影响枝角类丰度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相似文献   

2.
2012年对深圳铁岗水库和石岩水库的枝角类进行了调查,探讨级联水库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季节演替特征及调控机制。铁岗位于级联水库群的上游,石岩水库则位于其下游,鱼类捕食压力相近。石岩水库营养盐水平明显高于铁岗水库,并且在丰水期显著高于枯水期,但枝角类种类组成基本一致,以象鼻溞(Bosmina)、裸腹溞(Moina)和秀体溞(Diaphanosoma)等小型枝角类为优势种类。2座水库枝角类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捕食压力相对较低的丰水早期(4月)。在群落结构上,2座水库枝角类呈现不同的季节变化模式,上游的铁岗水库全年以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为优势种;下游石岩水库在枯水期以长额象鼻溞为优势种,丰水期则以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为优势种。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可能是导致2座水库枝角类群落结构呈现不同季节变化模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白洋淀浮游甲壳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6年4月至2006年12月对白洋淀浮游甲壳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白洋淀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本次调查共记录到浮游甲壳动物34种,隶属于9科19属,其中枝角类(Cladocera)19种,桡足类(Copepoda)16种。物种多样性季节性明显:枝角类优势种在春、夏和秋冬季依次为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而桡足类优势种在冬春季为英勇剑水蚤(Cyclopidae strenuus),在夏秋季为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inae macruroides)和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sihokurnsis)。物种多样性春秋季较高,夏季和冬季较低。浮游甲壳类个体密度以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判定白洋淀的水质为中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2006年8月对珠江8大入海口浮游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平面分布进行了调查。经鉴定有浮游动物57种,其中桡足类占优势,有20种;其次为轮虫和枝角类,分别为18和8种;此外,被囊动物2种,原生动物、多毛类、异足类、水母类、糠虾类各1种;还有阶段性各种幼虫以及未知种类2种。调查期间各站位均出现的种类有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镰状臂尾轮虫(B.falcatus)和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浮游动物的种数变化范围为19~29种,密度的变化范围为2288~300000ind·m^-3,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10.03~111.94mg·m^-3。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澎溪河枝角类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特点以及三峡水库蓄水对库湾回水末端区域枝角类的影响,为防治三峡水库富营养化和水华发生提供基础资料,于2013年3月(春季)、6月(夏季)、9月(秋季)、12月(冬季)对澎溪河库湾6个断面(河口、双江、黄石、高阳、养鹿和渠口)的枝角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4次采样共采集到枝角类7属、7种,透明溞(Daphnia hyalina)、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为全年优势种,优势度值分别为0.330、0.128、0.034;受上游2个断面(养鹿和渠口)3月份枝角类的影响,澎溪河库湾春、夏、秋、冬枝角类密度(65.9、17.4、4.0、0.6个/L)呈递减趋势,生物量(20.6436、0.6772、0.1072、0.1469 mg/L)基本呈递减趋势;从下游至上游,澎溪河库湾河口、双江、黄石、高阳、养鹿、渠口采样断面枝角类密度(0.5、1.4、11.4、18.8、50.3、49.6个/L)和生物量(0.0348、0.0528、0.6230、1.1538、15.1529、15.3450 mg/L)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6.
杨丽丽  刘其根 《水产学报》2013,37(6):894-903
为了解以鲢鳙占优势的千岛湖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与水温、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方差分析、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千岛湖河流区、过渡区、湖泊区3个地区的浮游动物种类、数量以及环境因子的月变化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07—2008年,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15种,其中原生动物16种、轮虫51种、枝角类23种、桡足类25种。浮游动物密度在春季(2007年:840.9/L,2008年:850.5/L)形成高峰;生物量在春季(2007年:1.89mg/L,2008年:0.837 mg/L)和秋季(2007年:1.63 mg/L,2008年:0.802 mg/L)形成双高峰;现存量从河流区至湖泊区依次递减。河流区和过渡区的浮游动物密度均于4 m水层达最大值,湖泊区于8 m水层达到最大值。各位点4~12 m水层的大型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透明溞、蚤状溞、球状许水蚤等和小型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长额象鼻溞、颈沟基合溞、台湾温剑水蚤等的生物量较高。原生动物、桡足类生物量与溶解氧显著正相关;轮虫、枝角类生物量与总氮、硝态氮、浮游植物生物量极显著正相关。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溶解氧、温度、总氮、总磷、硝态氮是影响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的主要因子。透明溞在2—6月份主要受到以浮游植物为食物的上行效应的影响较大,而其他月份主要受水温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了解程海湖泊生态系统的状况,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对程海浮游动物进行了季节性调查。结果表明,程海有浮游动物34科、59属、86种;其中,原生动物13科、18属、28种,轮虫10科、23属、34种,枝角类5科、7属、11种,桡足类2科、7属、9种,其他浮游动物4科、4属、4种。原生动物纤毛虫类(Ciliophora)四季均为优势类群,溞钟虫(Vorticella kahli)春季数量较多,而急游虫(Strombidium sp.)和湖累枝虫(Epistylis lacustris)在秋季数量达到高峰。轮虫优势种为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奇异巨腕轮虫(Pedalia mira)、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lasa)和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枝角类种类少、数量多,主要是棘爪网纹溞(Ceri-odaphnia reticulata)、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透明溞(Daphnia hyaline)、园形盘肠溞(Chydorus sphaericus)和长肢秀体溞(D.leuchtenbergianum);桡足类种类少、数量低,近剑水蚤(Tropocyclops sp.)、锯齿真剑水蚤(Eucyclops macruroides deticulatus)、透明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hyalinus)常见并有一定优势。浮游动物数量为3316.9个/L;其中,春季2635.6个/L,夏季3010.7个/L,秋季3998.0个/L,冬季3623.5个/L;水平分布南部明显偏高,东部数量高于西部,湖心明显偏少。相关分析表明,影响浮游动物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是温度、食物和鱼类摄食。在水体富营养化和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的强大摄食压力下,程海浮游动物小型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热带-亚热带地区大型枝角类对浮游植物的控制作用,2010年3-4月在广东省流溪河水库进行了围隔试验研究.围隔尺寸4m×4m×6m,用孔径2mm的网过滤库水.设置4个试验组,包括1个对照组(C)和低、中、高密度(L、M、H)的3个梯度处理组,添加的盔形溞(Daphnia galeata)分别为0、0.3、0.6、1.0个/L;每个试验组设3个平行,持续6周.由于盔形溞以孤雌生殖为主,在无鱼条件下,盔形溞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建立了较高密度的种群,对照组与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在试验进行至21 d,所有围隔中的盔形溞种群达到最大密度,随后出现了明显下降;4个试验组的总浮游植物生物量差异不显著,所有处理中浮游植物和叶绿素a在试验初期出现快速下降.在浮游植物密度下降的同时,其群落组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卵囊藻(Oocystis lacustris)等细胞直径<30 μm的浮游植物种类前期生物量降低后期稳定,而转板藻(Mougeotia)等粒径>30μm的种类后期生物量呈增加趋势.试验结果表明,在热带-亚热带深水贫营养水库中,当盔形溞等大型枝角类种群存在时,通过对鱼类的合理调控,存在有效调控浮游植物密度与结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2010年对泸沽湖表层水体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季节调查。结果表明:泸沽湖表层水体有浮游动物33科58属80种,其中,原生动物10科13属19种、轮虫10科22属32种、枝角类4科9属13种、桡足类3科8属10种、其他浮游动物6科6属6种。浮游动物密度219.4~2 200.3个/L,年均813.2个/L。其中,原生动物30.0~2 400.0个/L,年均660.7个/L,占81.25%;轮虫3.0~780.0个/L,年均145.4个/L,占17.88%;枝角类0~12.0个/L,年均4.1个/L,占0.50%;桡足类0~13.0个/L,年均2.7个/L,占0.33%;其他0~4.0个/L,年均0.3个/L,占0.04%。种类数的季节分布为春季55种、夏季48种、秋季71种、冬季63种;水平分布全湖以鸟岛区域和靠近草海处种类数最丰富,东部较西部丰富,南部较北部丰富,湖周种类较湖心丰富。密度的季节分布为春季693.2个/L、夏季903.4个/L、秋季933.0个/L、冬季722.9个/L;水平分布北部多于南部,东部和西部差距不大,湖心最深区域明显偏低。区系成分大都是生态幅较大的种类,以广温性种类为主,也有一些南方种和冷水性种类分布;生态型则以浮游型种类较多,底栖-周丛型也有一定数量。浮游动物4个类群的优势种都不十分突出,普通表壳虫(Arcella vulgaris)、独角聚花轮虫(Conochilus unicornis)、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透明溞(Daphnia hyaline)、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西南荡镖水蚤(Neutrodiaptomus mariadvigae)、短尾近剑水蚤(Tropocyclops prasinus)常见。影响4个类群密度变动的主要水环境因素,原生动物食物条件,轮虫为水深、水温、总碱度和食物条件,枝角类为水温、溶解氧、矿化度和氨氮,桡足类为水温、透明度、氨氮和矿化度。  相似文献   

10.
鉴于长江中下游河网水流条件复杂,河流生境变化导致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异性,于2012年10月(平水期)和12月(枯水期)在长江下游江苏和安徽交界处的河网区布设6个采样点,进行轮虫和甲壳动物采样调查,并检测NH+4-N、NO-2-N、TN、TP、CODMn和Chl.a含量等水环境指标。结果表明,河网区共检出轮虫31种,优势种包括螺旋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疣毛轮虫(Synchaeta sp.)等;枝角类14种,优势种为象鼻溞(Bosmina sp.);桡足类20种,优势种为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ricans)、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和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sp.)。轮虫密度最高,平均为350.69个/L,其次为桡足类3.44个/L,枝角类最少,仅0.15个/L。轮虫和甲壳动物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同,平水期的轮虫种类多于枯水期,枝角类和桡足类则相反,浮游动物的密度变化规律也类似。CCA分析表明,氮、磷、CODMn和Chl.a共同影响了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与分布,枯水期轮虫密度与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均显著正相关(P0.01),叶绿素a与3类浮游动物密度也显著正相关(P0.05)。受长江汛后水文条件的影响,河网区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及优势种变化有其特定规律,轮虫与甲壳动物的种间关系也对其种类和密度的季节变化造成影响,而食物限制则是枯水期种群竞争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太湖贡湖湾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对太湖贡湖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整个研究期间,贡湖湾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5种;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为467 ind.•L-1,年平均生物量为1.726 mg•L-1。贡湖湾浮游动物优势种为针簇多肢轮虫 (Polyarthra trigla) 和萼花臂尾轮虫 (Brachionus Calyciflorus),其中针簇多肢轮虫年平均密度为99 ind.•L-1,占浮游动物总数量的22 %,萼花臂尾轮虫年平均密度为49 ind.•L-1,占浮游动物总数量的11%。相关分析表明,轮虫数量与颗粒悬浮物浓度和桡足类生物量显著负相关;枝角类数量与轮虫生物量显著负相关;桡足类数量与水温和总磷呈显著正相关性,与枝角类生物量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兴凯湖当壁镇湖区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夏季对兴凯湖当壁镇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兴凯湖当壁镇湖区浮游植物共计7门41种属,绿藻、硅藻的种类为主,分别占39.0%、24.4%;数量、生物量均值分别为192.97×104ind.L-1、2.4605mg.L-1,硅藻的数量、生物量最多(147.47×104ind.L-1、2.2818 mg.L-1)。优势种中硅藻、绿藻、蓝藻、黄藻门的种类均有,分别为扭曲小环藻(Cyclotella comta)、颗粒直链藻最狭变种(Melosira granulata);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湖生卵囊藻(O觟cystis lacustris);小形色球藻(Chroococcus minor)以及黄丝藻(Tribonemnsp.)。调查湖区,浮游植物的多样性较丰富(H'均值2.09,J均值0.56)。比较2001年研究结果,兴凯湖当壁镇湖区夏季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化不大;硅藻、隐藻优势种的比例下降,绿藻增加,优势种中丝状藻类比例增加;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有所上升,调查湖区鱼产潜力有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0月对升金湖中的浮游藻类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藻类分布规律及优势种的组成、浮游藻类多样性分布和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多种多样性评价指数对水体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升金湖有浮游藻类8门、101属、358种.浮游藻类的密度差异明显,介于81.7×104~6 427×104个/L,主要由蓝藻、绿藻、硅藻、甲藻、裸藻、隐藻、黄藻和金藻等组成,以蓝藻门的鞘丝藻、平裂藻和鱼腥藻,硅藻门的小环藻、针杆藻和直链藻,绿藻门的栅藻和盘星藻为优势种.各种评价指数显示,水体大部分区域的污染程度较为严重,整个湖泊属富营养化范畴.  相似文献   

14.
2011年7月和10月对汉阳“六湖连通”工程的5个湖泊(后官湖、三角湖、南太子湖、墨水湖和龙阳湖)沉积物磷含量进行调查,研究其表层沉积物磷含量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差异,以了解汉阳湖群的沉积物污染特征,为湖泊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后官湖沉积物磷含量最低,为(0.20±0.03) g/kg,龙阳湖最高,为(0.64±0.11) g/kg,二者差异显著(P<0.05),三角湖、南太子湖和墨水湖沉积物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除后官湖外,汉阳湖群沉积物磷含量季节差异不显著(P>0.05).汉阳湖群沉积物磷含量具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这种分布格局主要受外源污染输入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沉积物全磷与水体总氮、总磷和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水体透明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给巢湖水质管理及富营养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水系特征,在巢湖东、西湖区湖心、裕溪河出湖口、丰乐河、派河和南淝河共设置8个采样点,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共采样12次,分别代表冬季(12月-次年2月)、春季(3-5月)、夏季(6-8月)和秋季(9-11月),对巢湖水体理化因子和后生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群落进行逐月周年调查。基于叶绿素(Chl-a)、总磷(TP)、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Mn)、透明度(SD)等水体理化指标,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对不同湖区受污染程度和营养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巢湖共检出后生浮游动物42种(属),优势种矩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quadrat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富营养化水体或有机质较多水体的常见种,不同季节的优势种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后生浮游动物全年平均丰度371.6 个/L(191.5~600.0 个/L)和全年平均生物量3.0 mg/L(2.0~4.6 mg/L)均呈现西半湖高于东半湖、夏秋季高于冬春季的分布特点;其群落结构也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和空间差异,矩形龟甲轮虫、萼花臂尾轮虫等是造成差异的主要种类。水温(WT)和Chl-a是影响枝角类丰度的重要因子,桡足类丰度与WT呈显著正相关,而轮虫丰度受TLI(∑)指数的显著影响。TLI(∑)指数均值为60.33(52.18~66.28),指示巢湖总体处于轻度至中度富营养化状态。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表明,巢湖总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不同湖区水体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6.
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对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洱海常见浮游植物有7门、80属、115种;其中,蓝藻门24种,硅藻门16种,绿藻门65种,金藻门和隐藻门各2种,甲藻门和裸藻门各3种.春季以钝脆杆藻(Fragilaria capucina)、直链藻(Melosira sp.)、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为优势种;夏季以直链藻、小环藻(Cyclotella sp.)、转板藻(Mougeotia sp.)、尖尾蓝隐藻、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乌龙藻(Woronichinia sp.)为优势种;秋季以乌龙藻、游丝藻(Planctonema lauterbornii)为优势种;冬季以游丝藻、水华束丝藻(Aphanizonmenon flos-aquae)、钝脆杆藻为优势种;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最高、夏冬季次之、春季低,最高值出现在11月,达5 899.17×104个/L,最低值出现在2月,为339.21×104个/L.与历史资料相比,近年来洱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呈上升趋势,多样性指数降低,蓝藻水华优势种由鱼腥藻转变为微囊藻和乌龙藻,绿藻门细胞数量占浮游植物细胞总数量的比例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17.
调查了南太湖水体蓝藻爆发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2008年在南太湖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科、21种(属)。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68个/m2,平均生物量为248.783g/m2。第一优势种群为软体动物的河蚬,其次为环节动物寡毛纲的霍甫水丝蚓。结果显示,在蓝藻爆发高峰期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达里诺尔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达里诺尔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多样性及环境理化因子进行监测。2015年夏季在湖区设置9个采样点进行定期采样,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数据处理,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39属、77种;其中绿藻门29种,占总种数37.66%;蓝藻门和硅藻门均有23种,均占29.87%。达里湖夏季浮游植物优势种为3门、14种,主要优势种为单生卵囊藻(Oocystis solitaria)、湖生卵囊藻(Oocystis lacustris)、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小球藻(Chlorella sp.)和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hista)。浮游植物丰度为4.55×10~4~26.78×10~4个/L,其平均值为:水面下0.5 m(22.46×10~4个/L)1.5 m(20.86×10~4个/L)4.5 m(14.15×10~4个/L)底泥上0.5 m(9.32×10~4个/L);浮游植物生物量为0.682~6.695 mg/L,垂向变化趋势与浮游植物丰度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夏季达里诺尔湖浮游植物丰度与温度、p H值、溶解氧及叶绿素a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度相关性不明显。浮游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为3.330~4.452,Pielou指数为0.799~0.912,结合浮游植物丰度、优势种及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达里诺尔湖属于绿藻-蓝藻-硅藻型,且水体处于寡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9.
了解长江三口(藕池口、松滋口、太平口)和西洞庭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探究洞庭湖来水及浮游动物多样性和现存量的周年动态变化,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浮游动物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为洞庭湖水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撑,于2016年11月、2017年3月和8月对长江三口及西洞庭湖18个断面进行了浮游动物调查。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动物4门、40种,长江三口浮游动物密度为9~323个/L,生物量为0.006~0.319 mg/L,西洞庭湖浮游动物密度为9~45个/L,生物量为0.019~0.045 mg/L,枯水期与丰水期浮游动物密度差异显著,长江三口浮游动物密度均值(67个/L)高于西洞庭湖(23个/L);三口的优势类群为无节幼体(Nauplii)、桡足幼体(Copepodid)、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西洞庭湖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普通表壳虫(Arcella vulgaris)、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长江三口浮游动物Shannon-Wienner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07和0.77,西洞庭湖分别为1.17和0.80。CCA分析表明,水温(WT)、总氮(TN)、总磷(TP)和正磷酸盐(PO 4-P)是影响长江三口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因子,而WT、TN是影响西洞庭湖区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