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褐腐病是沙子空心李主要病害之一,发生广泛,多发生于李子果实上,发病时间多在果实近成熟期,严重影响了沙子空心李果实品质和产量,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阐述了沿河沙子空心李褐腐病的发生规律及症状表现,提出该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以供果农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苹果轮纹病在各地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发病达70%,各地果农又称“轮纹烂果病”、“粗皮病”、“轮纹褐腐病”、“疣状粗皮病”等。主要为害梨、桃、李、杏、栗、枣、海棠等多种果树。若幼果期适逢降雨频繁,病菌孢子散发多,侵染也多。幼果受侵染水立即发病,病菌侵入后处于潜伏状态。当果实近成熟期,其内部的生理生化发生改变后,潜伏菌丝迅速蔓延扩展,果实才发病。果实采收期为田间发病高峰期,果实贮藏期也是该病的主要发生期。  相似文献   

3.
苹果轮纹病在西南各地时有发生,云南省滇西北一些地方发病率达70%。苹果轮纹病又称轮纹烂果病、粗皮病、轮纹褐腐病、疣状粗皮病等。主要危害梨、桃、李、杏、栗、枣、海棠等多种果树。病菌侵染果实多集中在6~8月,若幼果期降雨频繁,病菌孢子散发多,侵染较严重。幼果受侵染小专即发病.病菌侵入后处于潜伏状态:当果实近成熟期,其内部的生理生化发生改变后,潜伏菌丝迅速蔓延扩展,果实才发病。果实采收期为田间发病高峰期,果实贮藏期也是该病的主要发生期。  相似文献   

4.
青脆李是四川主要的李栽培品种之一,该品种成熟期正值夏季多雨季节,果实开裂现象在生产中普遍存在。李果实开裂多发生于果实生长的中后期,一旦发生裂果即失去商品价值,并引起病虫害的发生,种植户损失严重,已经成为限制李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分析了裂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裂果的措施,以期为提高生产上对裂果的预防能力、减少裂果带来的损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青脆李’是四川、重庆、贵州和陕西主栽的李品种之一,其果实清脆爽口,酸甜适度,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脆李果实,软化速度快,货架期短,严重制约着脆李产业的发展。本文研究不同成熟度‘青脆李’其采摘品质及常温贮藏期间主要指标的变化,确定其最佳采收期,为‘青脆李’的贮藏、保鲜和加工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研究表明: 七分熟果实与八分熟、九分熟和十分熟果实相比,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和单果重最低、硬度和可滴定酸(TA)含量最高,叶绿素含量高,果实翠绿,常温贮藏期间能维持较高的硬度;九分熟和十分熟果实TSS含量和单果重最高,硬度和TA含量最低,叶绿素含量高,类胡萝卜素含量低,果实已不再呈现翠绿色,贮藏期间果实软化速度快;八分熟果实TSS 和TA含量与成熟果实接近,果实颜色翠绿,贮藏后期仍能维持较高的硬度和较好的风味;八分熟‘青脆李’果实为贮藏最佳采收成熟度。  相似文献   

6.
不同贮藏时期李果实货架期品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宝石和安哥诺李果实为试材,分析了不同贮藏时期李果实货架期品质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贮藏0~60 d期间,随着回温时间的延长,黑宝石李果实硬度明显下降,而在贮藏60~80 d期间这种变化不明显;回温时间对安哥诺李果实硬度的影响不大.果实脆度的变化随其硬度的下降而变小.黑宝石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在回温过程中存在1个峰值,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此峰值向后推移;而安哥诺李果实SSC含量从回温0 d开始下降,在回温5 d时又增加.黑宝石和安哥诺李果实的腐烂症状主要发生在货架期.贮藏0~20 d期间,货架黑宝石李果实的腐烂较严重,而安哥诺李果实在贮藏60~80 d期间腐烂较严重.可见,贮藏60~80 d期间,黑宝石李果实的货架期可适当延长;而安哥诺李果实货架期在贮藏20~60 d期间可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李属主要种果实糖酸含量及构成特点,为李品种资源品质性状的科学评价、挖掘优异种质和育种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李属8个主要种、3份新疆野生欧洲李和4份李杏杂交种等共57份代表品种的果实糖酸组分、含量进行检测。【结果】(1)李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包括蔗糖、葡萄糖、果糖和山梨醇;蔗糖含量在供试品种间差异显著,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 Enrhart)、美洲李(P.americana Marsh)、黑刺李(P.spinosa L.)和野生欧洲李(Wild type of P.domestica L.)不含蔗糖,欧洲李(P.domestica L.)、加拿大李(P.nigra Ait.)和李杏杂交种蔗糖含量居中(12.78—20.25 mg·g-1 FW),而杏李(P.simonii Carr)、中国李(P.salicina Lindl.)和乌苏里李(P.ussuriensis Kov.et Kost.)蔗糖含量较高(37.55—57.83 mg·g-1 FW);欧洲李、野生欧洲李和黑刺李果实糖组成共同特点是葡萄糖为主,山梨醇次之;供试种中,杏李总糖含量最高,其次是中国李、乌苏里李和欧洲李,樱桃李最低。(2)欧洲李果实中以奎宁酸和苹果酸为主,占总酸含量的93.12%,而其他种均以苹果酸为主,占总酸的比例在63.24%—96.05%,其中樱桃李、美洲李、加拿大李、黑刺李和野生欧洲李等果实中除苹果酸外还有较高含量的奎宁酸;供试种中樱桃李总酸含量最高,其次是野生欧洲李和黑刺李,乌苏里李最低。(3)供试李果实糖酸含量的前3个主成分(PCs)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1.26%,直观反映了各品种和类型果实糖酸含量的构成特点。【结论】供试李属栽培种类型(欧洲李除外)以蔗糖为主,其次是葡萄糖和果糖,苹果酸是主要有机酸。野生种类型不含蔗糖,以葡萄糖、果糖和山梨醇为主,苹果酸为主要有机酸,奎宁酸次之。主栽类型中欧洲李果实糖酸组成有别于其他种/类型,以葡萄糖和山梨醇为主,奎宁酸和苹果酸是主要的有机酸组分;而中国李糖组分以蔗糖为主,其次是葡萄糖和果糖,苹果酸是主要的有机酸组分,由此形成二者不同的风味。  相似文献   

8.
李树褐腐病是李树上的重要病害,近年来在四川李产区呈现逐年加重危害的趋势。该病引起李树花器腐烂、果实软腐或枝条溃疡等,严重影响了果实的产量。对李树褐腐病的防治主要以农业防治和科学用药为主。  相似文献   

9.
为了摸清沿河县地方特色李子品种空心李采后品质及生理变化特点,促进地方特色产品产业化发展进程,对沿河沙子空心李采后果实主要品质指标和生理代谢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空心李采后果实品质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VC含量和果实硬度是空心李采后品质变化的显著指标,其中,采后第7天,果实硬度比第1天低22.46%;VC含量在采后第4天降至最低(0.39mg/100g),仅为第1天含量(1.42mg/100g)的27.46%。采后果实乙烯含量变化呈单峰呼吸跃变型,其呼吸强度滞后于乙烯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正>李是永泰县的传统果树,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全县现有种植面积8200公顷(其中采摘面积6500公顷),年鲜李总产量4万吨左右。李树褐腐病又叫李果腐病,近年来在永泰县李园发生普遍,成为李树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据调查,全县发病的李园近800公顷,占10%左右;李园病果率1.8%—20.6%,平均10.3%;病指0.6—7.1,平均3.1。李树果实受害后,果实变为深褐色或黑色果,严重的则腐烂脱落,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