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乌鳢血液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乌鳢的红、白细胞数、血红蛋白等血液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乌鳢的红细胞数为(369.83±51.03)万个/mm3;白细胞数为(5.88±1.27)万个/mm3;血红蛋白为(9.54±0.61)g/100ml;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淋巴细胞占(58.23±5.67)%;嗜中性细胞占(28.10±4.36)%;单核细胞占(9.10±4.02)%;嗜碱性细胞和嗜酸性细胞观测到的数目很少;血沉为(1.50±0.12)mm/h;红细胞膜最大抵抗值为(0.38±0.02)%;红细胞大小为(10.02±0.52)μm×(7.01±0.24)μm(长径×短径);红细胞核为(4.22±0.27)μm×(1.96±0.18)μm(长径×短径)。  相似文献   

2.
采用K-4500型血细胞分析仪和OLympus Au400生化分析仪及参照人的血液性状分析法,测得斑鳢的红细胞(3.27±0.54)1012/L比乌鳢(3.71±0.51)1012/L的低,平均红细胞体积(128.5±3.62)fl比乌鳢(124.05±3.06)fl的高。血红蛋白(148.7±9.33)g/L含量比乌鳢(115.0±7.25)g/L高,斑鳢的细胞脆性比乌鳢的小。生化指标中斑鳢除血糖含量比乌鳢大外,血清总蛋白含量(37.30±4.06)g/L、白蛋白含量(21.67±3.39)g/L、血清中甘油三酯的含量(0.53±0.06)mmol/L、胆固醇(4.37±0.68)mmol/L都比乌鳢低。分析表明斑鳢的活动性、抗病力比乌鳢的强。  相似文献   

3.
泥鳅几项正常血液指标及其与性别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未宇 《水产科学》2004,23(8):15-17
以60尾泥鳅为材料,测定了红细胞数、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值、白细胞分类记数、红细胞脆性与红细胞大小等正常血液指标,并统计了性别对其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如下:红细胞数为(227 28±43 96)×104个 mm3;白细胞数为(2 56±0 86)×104个 mm3;血红蛋白含量为(12 26±1 89)g 100ml;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淋巴细胞占(28 67±8 27)%,血栓细胞占(26 46±5 33)%,中性粒细胞占(43 83±8 37)%;而单核细胞、嗜碱性白细胞以及嗜酸性白细胞观测到的数目很少;红细胞最大抵抗强度为(0 31±0 04)g 100ml;红细胞大小(长径×短径)为:(11 50±1 55)μm×(8 66±1 29)μm;红细胞核大小(长径×短径)为:(5 59±1 04)μm×(3 90±0 89)μm。性别对红细胞数量及红细胞核大小均有显著影响,对其它的血液常数指标则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用盐酸对苯二胺法对青海省148只绵羊进行了血清铜蓝蛋白酶活性测定。结果为:小尾寒羊,(18.660±0.905)IU/L;新疆细毛羊,(10.024±0.359)IU/L;青海半细毛羊,(48.380±1.152)IU/L;海南藏羊,(58.090±0.864)IU/L;欧拉羊,(45.440±1.342)IU/L。同时,在公、母组间进行比较,小尾寒羊母羊的血液铜蓝蛋白酶的活性极显著的高于公羊(P<0.01)。  相似文献   

5.
对40尾野生青石爬鮡进行了血液生化指标、血细胞分类与发生研究。测得血浆的总蛋白为(48.35±3.60) g/L,白蛋白为(8.73±0.54) g/L,球蛋白为(39.63±3.10) g/L,血浆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为(0.22±0.01),甘油三酯为(5.05±2.14) mmol/L,总胆固醇为(16.66±3.64) mmol/L,极低密度脂蛋白为(1.01±0.43) mmol/L,葡萄糖为(5.27±2.43) mmol/L。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青石爬鮡血浆中总蛋白与球蛋白、甘油三酯与胆固醇较高,葡萄糖较低,具有活动量较大和冷水性鱼类的特点,主要利用脂肪和蛋白质作为能量。细胞学显示出其外周血液包含红细胞,核影,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血涂片计数为红细胞96.58%,其中成熟红细胞占65.92%,幼稚红细胞占30.66%。白细胞为3.42%,其中嗜中性粒细胞0.14%、单核细胞0.07%、淋巴细胞2.37%、血栓细胞0.85%。白细胞中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数量较多。原始血细胞主要在中肾和头肾中,在脾脏中也有部分原始白细胞,而肝脏和外周血液中未见原始血细胞。中肾和头肾是青石爬鮡的主要造血器官,其中红细胞主要由头肾产生,白细胞主要由中肾产生。脾脏亦产生少量白细胞。  相似文献   

6.
《畜禽业》2015,(12)
采用饱和盐漂浮法对半圈养黑凤鸡消化道(胃、十二指肠、回肠、盲肠、直肠)球虫数量进行了调查,并对其7项血液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黑凤鸡不同消化道中均有球虫感染,十二指肠内球虫数量为(27.09±21.29)个/g,最大值为87个/g;(2)黑凤鸡血液红细胞数为13.5×1012/L,白细胞数为29.3×109/L,血红蛋白含量为52.91 g/L,红细胞压积为0.37 L/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7.92 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为358.73 g/L,红细胞平均体积为154.20 f L。  相似文献   

7.
淡水鲳六项血液指标的测定及血细胞结构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淡水鲳六项血液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是红细胞(RBC):179×10~4/mm~3;白细胞(WBC):7.22×10~4/mm3,血红蛋白含量(Hb):6.4g/100ml;红细胞脆性(开始溶×完全溶):0.333Nacl%×0.217Nacl%;红细胞大小(长×短):13.69×10.20um~2;红细胞核大小(长×短):5.51×3.39um~2。白细胞的百分式中以淋巴细胞为主,嗜中性细胞次之,嗜碱性、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极少。此外,还对淡水鲳的血液指标与其它养殖鱼类的血液指标进行了比较,并对其数量、形态、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低氧耐受能力及低氧胁迫过程中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通过生理学和生态学方法,查明2种规格斑石鲷在临界氧分压(critical oxygen tension, Pcrit)和失去平衡点(loss equilibrium, LOE)时的溶解氧浓度,观察自然耗氧条件下其呼吸行为变化,分析低氧胁迫和恢复溶解氧过程中血液皮质醇和葡萄糖含量、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浓度、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数目、红细胞积压(hematocrit, HCT)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23.0±0.5)℃、氨氮浓度<0.5 mg/L、亚硝酸盐浓度0~0.05 mg/L、盐度为30、pH为7.80的条件下,200和50 g斑石鲷的Pcrit值分别为(4.05±0.09)和(3.15±0.12) mg/L,LOE值分别为(1.16±0.08)和(0.93±0.11) mg/L,且50 g斑石鲷到达LOE值的时间(t=480 min)比200 g斑石鲷(t=110 min)更长;自然耗氧过程中,2种规格斑石鲷呼吸频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Pcrit值处显著升高,达到最大值(P<0.05)。低氧胁迫导致血浆葡萄糖和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在LOE值处达到最大值(P<0.05),但50 g斑石鲷的葡萄糖和皮质醇含量上升幅度显著低于200 g斑石鲷(P<0.05)。同时,低氧引起斑石鲷的WBC和RBC数目、Hb浓度和HCT显著升高,50和200 g斑石鲷分别在Pcrit和LOE值处达到最大值(P<0.05)。恢复正常溶解氧24 h后,2种规格斑石鲷均恢复正常呼吸运动,上述生理生化指标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2种规格的斑石鲷相比较,50 g斑石鲷的低氧耐受能力更强,200 g斑石鲷对低氧胁迫的应激反应更敏感,2种规格斑石鲷均可通过增加呼吸频率、提高血液WBC和RBC数、皮质醇、葡萄糖和Hb浓度,增强对溶解氧的吸收利用,应对低氧胁迫导致的生理状态改变,相关结果为斑石鲷高效养殖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达氏鳇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达氏鳇(Kalugaa,Huso dauricus)外周血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分类和计数。结果表明,在外周血细胞中可区分出红细胞、单核细胞、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粒细胞和血栓细胞。红细胞卵圆形,大小为(11.22±0.56)μm×(7.92±1.01)μm;细胞质内可见到线粒体;单核细胞为圆形,大小为(10.55±1.61)μm×(9.38±2.04)μm;胞质内空泡较多,有的直接与细胞外相通;大淋巴细胞有指状胞凸,大小为(8.09±1.14)μm×(7.22±1.65)μm;小淋巴细胞有伪足样胞凸,大小为(7.22±1.35)μm×(6.31±1.24)μm;血栓细胞圆形,大小为(4.82±0.68)μm×(4.03±0.81)μm;核质比较大,未发现任何细胞器。嗜中性粒细胞的大小为(11.84±1.38)μm×(10.34±1.31)μm,含有多种形态的细胞核及着色和大小不同的颗粒。嗜酸性粒细胞的大小为(11.26±1.35)μm×(10.16±1.29)μm,嗜酸性颗粒数量较多、个体较大。红细胞密度为82.16×104/mm3~106.90×104/mm3,白细胞密度为1.91×104/mm3~4.55×104/mm3。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0.12%~8.78%、26.35%~107.43%、3.22%~29.42%、0.69%~23.99%;各类血细胞从大到小依次为: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  相似文献   

10.
对软烤扇贝加工过程中物料的细菌特性和有关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细菌菌群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室加工中,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Aw)的降低都主要发生在调味腌制、焙干过程,最终产品水分含量为42%左右,Aw为0.902±0.003。工厂加工在焙干、烤制过程水分含量和Aw的降低较多,成品水分含量为42%左右,Aw为0.910±0.007,控制良好。实验室加工pH下降主要发生在调味腌制过程,产品pH为5.83左右,工厂产品pH没有明显下降,最终pH为6.70左右,不符合标准要求。实验室加工原料菌落总数是(4.47±1.59)×102cfu/g,在调味摆盘和包装过程分别上升到(1.35±0.83)×103cfu/g、(7.30±0.53)×102cfu/g,在焙干、烤制过程分别下降到(5.43±0.67)×102cfu/g、(2.90±0.75)×102cfu/g,二次杀菌冷却后产品菌落总数均小于300 cfu/g。工厂加工原料菌落总数为(9.08±0.20)×103cfu/g,焙干过程上升至(4.69±0.10)×105cfu/g,烤制过程下降到(1.12±0.40)×104cfu/g,包装过程上升至(2.58±0.20)×106cfu/g。二次杀菌冷却后3个产品中,有1个产品细菌总数为340 cfu/g,不符合企业标准要求。实验室烤制冷却后样品的主要菌群为芽孢杆菌,但仍含有小比例的葡萄球菌。二次杀菌冷却后,样品中仅残存芽孢杆菌,无球菌。工厂二次杀菌冷却后样品中主要菌群为芽孢杆菌,但仍含有相当数量的球菌,比例接近1/3,表明其生产过程不良,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人工诱导的大黄鱼三倍体与正常数大黄鱼二倍体的血液血细胞常值测定,并对血液生理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体长25.2~29.2cm,体重180.0~331.0g的二倍体大黄鱼,红细胞平均值为2.33±0.12(×1012个/L);白细胞平均值为23.65±2.45(×109个/L);血栓细胞平均值为42.50±7.14(×109个/L)。体长25.2~27.5cm,体重224.0~281.0g的三倍体大黄鱼,红细胞平均值为1.22±0.18(×1012个/L);白细胞平均值为31.19±3.52(×109个/L);血栓细胞平均值为29.25±5.91(×109个/L)。分析比较大黄鱼二倍体、三倍体各项血液生理指标,除血红蛋白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项血液生理指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氟苯尼考在猪体内混饲给药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进 《畜禽业》2011,(7):32-35
选取保育舍25日龄仔猪6头,一次性混饲给药66mg/kg氟苯尼考后,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所得数据经PKS药动学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混饲给药氟苯尼考后,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1/2β为(25.54±6.66)h,CL/F为(3.87×10-3±9.98×10-5)L/(kg.h),Vd/f为(1.4206±0.3349)L/kg,AUC为(230.878±5.955)mg/(h.L),LagTime为(0.1777±0.2514)h,Tmax为(1.3828±0.6463)h,Cmax为(7.4419±0.1207)μg/mL。从以上参数可以看出,保育舍仔猪一次性混饲给药后,氟苯尼考仍表现出吸收迅速、广泛和消除较慢的特点,与直接口灌给药方式比较,混饲给药的最高血药浓度较低,但消除半衰期明显延长,二者的生物利用度相当。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大黄鱼冷藏期间肌肉蛋白质变化与鲜度品质的相关性,以色差值、质构、挥发性盐基氮(TVB-N)以及感官评分等鲜度指标判断鱼肉品质,并结合肌肉蛋白质中盐溶性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总巯基含量、羰基含量、蛋白质分子量以及粒径分布等蛋白质生化特性指标,分析大黄鱼4 ℃冷藏10天肌肉蛋白质变化与鲜度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冷藏期间大黄鱼鱼肉的L*,a*和w值下降,b*值上升;鱼肉咀嚼性、黏着性和硬度下降;TVB-N由(4.42±0.21)mg/100 g增至(38.46±0.87)mg/100 g,并于第8天达二级鲜度标准,感官评分第8天不可接受。冷藏期间大黄鱼盐溶性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总巯基含量、羰基含量变化趋势相似。盐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小幅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由(159.36±6.51)mg/g降至(91.99±13.82)mg/g,质量分数下降了42.27%,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由(33.68±2.13)mg/g降至(17.57±0.70)mg/g,质量分数下降了47.77%;盐溶性蛋白质的巯基含量和羰基含量分别由(3.95±0.04)mol/105 g pro降至(1.08±0.13)mol/105 g pro、(1.08±0.04)nmol/mg升至(3.94±0.43)nmol/mg,水溶性蛋白质巯基含量和羰基含量分别由(4.74±0.17)mol/105 g pro降至(2.66±0.15)mol/105 g pro、(0.21±0.14)nmol/mg升至(2.67±0.25)nmol/mg;盐溶性蛋白质粒径在冷藏第0~8天,由(203.32±5.44)nm增大至(425.40±8.63)nm,8天后降至(317.03±1.20)nm,水溶性蛋白质粒径从(190.80±0.30)nm降至(144.23±1.32)nm;SDS-PAGE电泳证明30 ku左右产生新的蛋白质条带且蛋白质量有一定程度减少。结果表明盐溶性和水溶性蛋白质生化特性与新鲜度有良好相关性,其中水溶性蛋白质相关性更好。  相似文献   

14.
不同溶氧条件下黄颡鱼免疫机能及抗病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水温(28.4±1.0)℃时不同溶氧条件下(A组:(2.28±0.56)mg/L;B组:(4.04±0.38)mg/L;C组:(6.51±0.64)mg/L;D组:(9.11±1.24)mg/L)饲养8周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免疫机能及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 onas hydrophila)的抗病力。结果显示:A组脾脏系数、吞噬百分率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红细胞数(RBC)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白细胞数(WBC)显著高于C、D两组(P<0.05);B组脾脏系数极显著低于C、D两组(P<0.01),吞噬百分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低于C、D两组(P<0.05),攻毒1周后,A组受试鱼累积死亡率显著高于B组(P<0.05),极显著高于C、D两组(P<0.01)。表明慢性低氧胁迫抑制了黄颡鱼免疫机能。饲养8周后各组黄颡鱼血清皮质醇水平和溶菌酶活力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这两个指标不宜作为鱼类慢性胁迫中的应激信号。  相似文献   

15.
盐碱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高碳酸盐碱度、高pH等是盐碱水制约养殖生物生存生长的关键因子。作为潜在的经济养殖对象,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已在部分盐碱水域养殖成功,但其对盐碱的适应范围尚不清楚。本文研究了高盐碱环境下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测定了大口黑鲈48 h碳酸盐碱度半致死浓度,设置盐水组[SW,盐度为7.50±0.07,碳酸盐碱度为(1.81± 0.12) mmol/L]、碱水组[AW,盐度为0.35±0.02,碳酸盐碱度为(9.96±0.03) mmol/L]和淡水对照组[FW,盐度为0.13±0.01,碳酸盐碱度为(1.82±0.11) mmol/L],对比研究大口黑鲈长期盐碱胁迫下生长指标、血液生理指标、肌肉质构特性指标。结果显示,大口黑鲈48 h碳酸盐碱度半致死浓度为(29.92± 3.90) mmol/L,能够在盐度10以下的水环境中安全存活;经过105 d养殖实验,FW、SW以及AW组存活率和终末体重无显著性差异;3组特定生长率(SGR)表现为波动式变化规律,15~45 d、60~75 d时,SGR持续降低,45~60 d、75~90 d时,SGR持续增高;肥满度FW组最高,SW组最低,AW组居中,但均小于3;在碱度为10 mmol/L的水环境中,24 h内血氨变化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在盐度为7的水环境中,渗透压维持在(319.53±29.51) mOsm/kg,淡水环境下的渗透压维持在(300.00±16.44) mOsm/kg,均保持较好的存活率;盐碱水养殖大口黑鲈在盐水组表现出较好的肌肉硬度[(34.70±4.86) N],碱水组则表现出较好肌肉弹性[(1.06±0.10) mm]。综上所述,大口黑鲈能够适应高盐碱环境,在盐度为7、碱度为10 mmol/L的盐碱水中养殖,并且表现出较好的质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将红景天苷(Salidroside)作为免疫增强剂添加到水生生物饲料中,按0(对照组)、30、60和90μg/kg 4个梯度,添加到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117.2±4.53 g)饲料中,通过测定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来评估红景天苷对尼罗罗非鱼血液免疫系统的影响。试验周期为45 d,每天投喂两次。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红景天苷添加量的升高,罗非鱼血液中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肌酐水平显著升高(0<30μg/kg<60μg/kg<90μg/kg);90μg/kg组血液中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各饲料组,血液中其它指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尿素、血糖、球蛋白和尿素/肌酐)不受饲料中添加红景天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饲料中红景天苷的适宜添加量为30μg/kg。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白斑狗鱼耗氧率、窒息点及主要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温度下,测定了平均体重为(597.2±96.3)g的白斑狗鱼(Esox lucius)的呼吸耗氧率、窒息点及主要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在水温为3℃、8℃、13℃和18℃下,白斑狗鱼的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上升(P<0.05)。3℃时耗氧率最低;为(0.0047±0.000017)mg/g.h,18℃时耗氧率最高;为(0.029±0.0011)mg/g.h。当水温在13℃时,白斑狗鱼的昼夜平均耗氧率在(0.020±0.0031)mg/g.h,15:00耗氧率最低,11:00耗氧率出现最高值。Q10值的变化显示白斑狗鱼的耗氧率对温度具有敏感性,13~18℃时,Q10最小,此温度为白斑狗鱼的较适生长温度。在高温下(18℃),白斑狗鱼呼吸急促,呼吸频率达到(68.50±3.58)次/min;在低温下(3℃),白斑狗鱼呼吸缓慢,呼吸频率下降到(29.00±4.31)次/min。白斑狗鱼的窒息点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大,水温为13℃,其窒息点最高为1.68 mg/L,水温为3℃时,其窒息点最低为0.82 mg/L。随着水温的不断上升,白斑狗鱼的肝糖元含量、肝胰脏中的乳酸含量显著减少(P<0.05)。肝糖元含量由(67.70±6.66)mg/g降至(41.83±3.72)mg/g。乳酸含量由(0.36±0.0041)mmol/gprot降至(0.15±0.0034)mmol/gprot。肝胰脏中的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的酶活力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小幅缓慢下降,分别由(21.51±0.69)U/gprot和(22.34±0.43)U/gprot降至(19.04±0.62)U/gprot和(18.10±0.41)U/gprot。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9年6月南海综合调查数据,分析了分粒级叶绿素a (Chl a) 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其结果如下: Chl a浓度为未检出至0.51µg/L,平均值为0.10±0.09µg/L,其自表向底层逐渐升高, 至50m层达到最高值, 而后迅速降低,在100m以深的水体中, Chl a含量很少, 水深达到200m时, Chl a的含量接近于零, 部分站位Chl a含量低于检出限。分粒级Chl a 结果表明, Pico 级Chl a (<2µm) 浓度介于0.022-0.40 µg/L之间, 平均值为0.097±0.072 µg/L, 垂向分布上与Chl a 总量一致, 浓度最高值位于50 m; Nano 级Chl a (2-20µm )浓度介于0.0040-0.12µg/L之间, 平均值为0.016±0.018µg/L, 垂向分布变化不大, 在50m层有一高值; Micro 级Chl a (20-200µm)浓度介于0.0013-0.051µg/L之间, 平均值为0.0065±0.0086 µg/L, 垂向分布变化不大,在表层有一高值。分级Chl a 对总Chl a 的贡献主要以细胞粒径0.7-2 µm的Pico 级Chl a 占优势(81.7±8.89%), 其次是2-20 µm的Nano 级Chl a (13.2±6.19%); 粒径>20 µm的Micro 级Chl a 的贡献最小(5.10±3.72%)。调查海域内普遍存在潜在氮限制因素, 但不存在硅的限制。温度、营养盐浓度及营养盐比值(营养盐限制)、真光层厚度、水文状况是控制不同粒级Chl a 含量及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养殖大黄鱼加工和冰藏过程中鲜度和细菌类型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通过对养殖海水以及捕获、加工、流通和冰藏等整个供应链过程养殖大黄鱼的温度履历、感官、化学、微生物的品质监测,评估养殖海水、碎冰和加工过程中大黄鱼细菌卫生状况,分析其在整个过程鲜度和细菌相变化。结果表明,养殖海水和碎冰的菌落总数分别为4.99±0.41 lg cfu/g和3.90±0.32 lg cfu/g,大肠菌群数分别为30~450 MNP/100 g和低于30 MNP/100 g;新捕获养殖大黄鱼的菌落总数为3.82±0.38 lg cfu/g,假单胞菌数为3.13±0.58 lg cfu/g,嗜冷菌数为2.82±0.60 lg cfu/g,大肠菌群数为低于30 MPN/100 g;冰藏第18天时TVBN含量为28.62±0.51 mg/100 g,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数、嗜冷菌数和大肠菌群数分别为6.24±0.06lg cfu/g、6.01±0.25 lg cfu/g、5.68±0.21 lg cfu/g和30 MPN/100 g。养殖海水和新捕获鱼中细菌种类繁多,革兰氏阴性菌分别占其总菌株数的64.9%和56.8%;革兰氏阳性菌分别占其总菌株数的27.0%和42.0%;优势菌群为黏性威克斯菌、腐败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属。加工结束后,假单胞菌(34.9%)、玫瑰小球菌(32.6%)和缺陷短波单胞菌(14.0%)成为主要菌群。冰藏第4天时仅分离出4种不同类型的细菌,腐败希瓦氏菌比例上升明显,冰藏第10天和第18天时,所占比例分别为63.5%和69.1%,是冷却链养殖大黄鱼产品的优势腐败菌。  相似文献   

20.
对采自天津、浙江和山东等养殖场5个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群体的442尾个体进行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的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并测量各群体每尾对虾的生物学体长和体重.引入医学上的劳累尔(Rohrer)体重指数(Ponderal index,PI,W/L3)关系建立对虾体重(W)和体长(L)关系函数.结果显示,4个凡纳滨对虾的EHP阳性群体[平均体长为(5.37±1.19) cm]的体重指数PI平均值为(5.19±0.26)×10-3 g/cm3,EHP阴性群体的凡纳滨对虾群体[平均体长为(2.49±0.21)cm]为(7.96±0.51)×10-3 g/cm3,根据PI=a·L(b-3)的函数矫正EHP阴性和阳性群体的体长差异引起的PI差值后,同等体长EHP阳性群体的PI值为阴性群体的(70.5±8.7)%,表明同样大小的个体,EHP阳性群体的平均体重比阴性群体平均体重低30%;EHP阳性群体中凡纳滨对虾体长和体重的变异系数是EHP阴性群体的(2.39±0.93)和(2.05±0.86)倍,表现为对虾EHP阳性群体个体大小不均匀;EHP阳性群体体重偏差率是EHP阴性群体的2.34-3.45倍,体长相同时,EHP阳性的体重波动变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