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20年5月,广东广州某野生动物保护基地爆发疑似病毒引发的疾病。现场采样发现,病鲵体长约2 m,反应迟钝,体表有出血点或溃疡症状。本研究采用胖头鲤肌肉细胞系(fat head minnow epithelial cells, FHM)培养、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 MCP)克隆与测序分析等方法,从患病大鲵中分离得到一株病毒,鉴定其属于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命名为大鲵虹彩病毒广州分离株(CGSIV-GZ)。FHM经患病大鲵组织匀浆液接种后出现细胞圆缩、死亡、脱落等典型的细胞病变症状。将感染后的FHM细胞制作超薄切片,通过电镜观察发现,FHM细胞中存在大量直径约100~120 nm具囊膜的正六边形成熟病毒粒子,形态与虹彩病毒相似。根据虹彩病毒MCP基因保守区域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病鲵组织样本进行PCR扩增,获得了431 bp的目的基因片段,测序后经采用BLAST软件分析,发现其与GenBank中的蛙病毒衣壳蛋白基因同源性达96%~99%。确认本次野生动物保护基地大鲵发生大规模死亡是蛙病毒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2.
雷存科  陈中元  张奇亚 《水产学报》2016,40(10):1643-1647
利用3个不同物种的水生动物细胞系,包括爪蟾肾细胞系(A6)、大鲵胸腺细胞系(GSTC)和鲤上皮瘤细胞系(EPC),分别用沼泽绿牛蛙蛙病毒(RGV)和大鲵蛙病毒(ADRV)感染,进一步研究细胞病变显微形态、病毒滴度、细胞病变与不同感染时间的相关性等。结果显示,在光镜下可见感染病毒的细胞发生病变,A6和EPC细胞肿胀或破裂;GSTC细胞收缩或聚在一起形成多层。同种水产动物细胞系对不同蛙病毒的敏感性不同,在A6、EPC和GSTC细胞中,RGV的滴度分别为10~(3.6)、10~(5.9)和10~(6.6) TCID_(50)/m L;ADRV的滴度分别为10~(4.3)、10~(5.4)和10~(6.1) TCID_(50)/m L,表明GSTC细胞系对两种蛙病毒都更敏感。研究为后续蛙病毒致病机理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和重要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3.
许峻旗  谢建平  王志坚 《水产学报》2022,46(11):2186-2195
为了分析自然环境中病死大鲵和健康大鲵皮肤及水样的微生物区系差异,实验通过高通量16S r DNA的V4~V5区测序,对皮肤微生物区系进行差异分析,探讨大鲵在患病前后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健康大鲵和病死大鲵生活水样以及皮肤菌群的多样性、结构和功能存在显著差异。各样品序列标签(Tag)数量平均为97 150条,测序平均长度为400 bp,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据显示,健康大鲵生活水样和皮肤的微生物丰度远远高于病死大鲵。在健康大鲵生活水样中的优势菌群为砷氧化菌属,而当大鲵病死后,其生活水样的优势菌群变为金黄杆菌属。同样,在病死大鲵皮肤样本中金黄杆菌属、丛毛单胞菌属、伯克氏菌目的微生物菌群丰度显著升高,而砷氧化菌属、微小杆菌属、莱比托泉动性球菌等微生物菌群丰度显著下降。同时,病死大鲵皮肤表面有大量溃疡并伴有菌毛,具有典型的伯克氏菌属感染症状。研究表明,大鲵患病死亡前后皮肤微生物区系差异明显,人兽共患病菌伯克氏菌属可能是通过水媒传播感染自然环境下的大鲵并导致死亡的主要病原菌,为科学养殖大鲵、保护野生大鲵以及开发益生菌改善大鲵养殖环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大鲵养殖高密度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大鲵人工养殖年限的延长,大鲵病毒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现上升趋势,给大鲵养殖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如大鲵虹彩病毒病、大鲵蛙病毒病等,由于大鲵病毒病目前无有效的药物治疗,也没有预防病毒病的相应有效疫苗制剂,所以给大鲵的人工集约化养殖带来的危害和损失非常大。本文主要介绍大鲵病毒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和实践中对大鲵病毒病的防控体会,希望给广大大鲵养殖者带来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细胞培养等技术, 从湖北黄陂某养殖场患病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体内发现并分离到一株蛙病毒。患病大口黑鲈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体表出血、溃疡, 肝脏发白。将病鱼内脏组织匀浆超微滤液接种鳜脑细胞系(mandarin fish brain, MFB)细胞能产生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 病毒滴度达到 108.36±0.15 TCID50/mL。细胞培养病毒的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显示, 细胞质中存在大量直径约为 150 nm 左右的正六边形病毒粒子, 呈晶格排列。细胞培养病毒的人工感染大口黑鲈试验结果显示, 7 d 内试验鱼死亡率高达 100%, 其临床症状与自然发病鱼相似。采用大口黑鲈病毒(largemouth bass virus, LMBV)的特异性 PCR 检测方法对患病鲈组织样品和细胞培养病毒样品进行检测, 均能扩增出 241 bp 的单一目的条带。进一步根据 GenBank 中 LMBV 主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 M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 均能从上述样品中扩增出 1392 bp 的 MCP 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全长。将 MCP 氨基酸全序列进行比对, 结果显示其与 Santee-Cooper 蛙病毒、孔雀鱼病毒 6 型及大口黑鲈溃疡综合征病毒的 MCP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 100%。系统进化结果显示, 与感染鱼类的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病毒, 如鳜鱼蛙病毒、Santee-Cooper 蛙病毒、孔雀鱼病毒 6 型和大口黑鲈溃疡综合征病毒等聚成一支。这些结果证明, 该分离株为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的成员, 暂命名为大口黑鲈蛙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 LMBRaV)湖北株 LMBRaV-HB001。病毒敏感细胞系筛选试验结果表明, 病毒 LMBRaV-HB001 感染鲤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d, EPC)、草鱼性腺细胞(grass carp ovary, GCO)、大鲵肌肉细胞(giant salamander muscle, GSM)和鲫脑组织细胞(gibel carp brain, GiCB)均能产生典型 CPE, 病毒滴度可达 108.0 TCID50/mL 以上。本研究首次在湖北省养殖大口黑鲈体内分离与鉴定了 LMBRaV 病毒, 建立了病毒的细胞培养方法, 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毒的传播、诊断和防控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观察大鲵在大鲵蛙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ranavirus,CGSRV)感染过程中组织的动态病理损伤,同时定量检测CGSRV在组织中的动态分布。对大鲵腹腔注射1.0×106.5 TCID50/m L的CGSRV进行人工感染,在感染的0d,3d,5d,7d,9d,13d,16d随机采集3尾,取肝、肾、脾、肺、肠、皮肤、肌肉、脑、心脏和胃等组织,石蜡切片和HE染色对CGSRV感染大鲵的病理损伤过程进行观察,采用SYBR Green q PCR技术对病毒在组织中的动态分布进行定量研究。组织病理结果表明,CGSRV感染导致大鲵多组织器官损伤,其中肝、脾、肾和皮肤肌肉病变严重,为损伤靶器官,且在一些损伤的细胞内见嗜碱性或嗜酸性包涵体。感染后3d肝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间以及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感染后5~7d实质性器官变性、坏死,炎症加重,胃肠道呈卡他性炎。感染后9d表皮细胞坏死、脱落,肌纤维变性、坏死。感染后13~16d肝出现广泛变性、坏死与炎症,脾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肾小球渗出性-坏死性炎,皮肤肌肉呈出血性坏死性炎和实质性心肌炎。SYBR Green qPCR结果显示,整个感染进程中各组织CGSRV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组织中病毒量为2.36×103~1.84×109 copy/mg组织,其中肺、肠、肝、脾、肾和皮肤肌肉含量高,表明CGSRV具有广泛的组织分布特征,但肝、脾、肾、皮肤肌肉为其复制和损伤的靶器官,且病毒分布量与病理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一株似鲇高原鳅源蛙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川乐山某养殖场自然发病的似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体内分离到一株病毒FYL140220。病毒感染鲤上皮瘤细胞系(epithelima popuasum cuprini,EPC)后,细胞呈现圆缩、坏死、脱落、明显空斑的病变特征。将自然发病鱼组织过滤除菌液和细胞培养病毒液分别接种健康似鲇高原鳅,试验鱼出现与自然发病鱼相同的症状,死亡率分别为30%和40%,而对照组无异常。对经FYL140220感染出现典型细胞病变(CPE)的EPC细胞制备超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发现病毒呈正六边形,对称20面体,对角线直径约(103±7)nm;提取细胞培养病毒液、自然发病鱼和人工感染发病鱼的内脏器官总DNA进行蛙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ai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保守区域的PCR扩增,均能扩增出预期大小约500 bp的特异性条带。MCP基因同源性与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分离株FYL140220与蛙病毒属成员聚为一支,尤其与大鲵蛙病毒与沼泽绿蛙病毒同源性最高,分别达99.8%和99.6%。结合PCR检测、电镜观察和系统发育分析,确认分离病毒FYL140220为蛙病毒,这是首次报道蛙病毒可自然感染似鲇高原鳅并致死。  相似文献   

8.
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密度不断增加,发生病害的几率也逐渐加大.当前,鱼类极其重要的一种新生病毒性传染病——蛙病毒病,普遍分布于全球,黑龙江省鱼类中尚未见报道.本调查从黑龙江省抚远县采集鱼样本共计114尾,其中鲟鱼8尾,鲑鱼42尾,鲤鱼42尾,鲫鱼22尾.利用PCR方法对其蛙病毒带毒情况进行调查.检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抚远县鲟鱼、鲑鱼、鲤鱼和鲫鱼均未检测出蛙病毒.蛙病毒可经贸易传播,考虑到在黑龙江地区鱼养殖规模以及贸易市场的扩大,必须严格控制本地市场上的鱼类贸易,加大检疫力度,减少蛙病毒引入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刘焕亮 《科学养鱼》2003,(10):14-15
我国有两栖动物280余种,隶属三个目,其中蚓螈目(Caeciliformes)仅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1种;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或有尾目(Caudata)约37种,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仅产于我国的珍稀动物;蛙形目(Raniformes)240多种,蛙科(Ranidae)94种,蛙属(Rana)约70种。 目前,我国养殖的两栖动物主要有:蛙属的虎纹蛙、棘胸蛙、中国林蛙和从国外引进的牛蛙、猪蛙等5种,大鲵属的中国大鲵。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申请的"一种大鲵虹彩病毒LAMP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发明人为曾令兵、孟彦、徐进、张辉、周勇、范玉顶。大鲵虹彩病毒(GSIV)是目前感染我国人工养殖大鲵的唯一病毒病原,其致死率高、传染性强,严重威胁着我国大鲵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今年,我邻近省、具、乡牛蛙养殖户,由于不重视水质管理,进行高密度放养,忽视防治措施,80%以上牛蛙患有严重的歪头病,给他们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在相同情况下,我公司试验场牛蛙养殖均无患歪头病。近期间他们纷纷前来寻求养殖秘方。现将我试验场歪头病防治措施介绍于下,供同仁参考。一、歪头病的病因歪头病是由产黄杆菌所引起,该菌在接破坏蛙的脑神经,使脑部失去控制,造成神经错乱,产生歪头。二、歪头病的感染方式主要感染方式可从母体感染,亦可从蛙之间相互感染。三、症状患病蛙症状较明显,患病蛙在水中不停地打转,其头向左…  相似文献   

12.
大鲵虹彩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包涵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电镜和免疫荧光技术,对纯化的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虹彩病毒粒子、感染病毒的EPC细胞以及确诊感染病毒的病鲵组织样品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纯化的大鲵虹彩病毒负染后电镜下显示球形结构,具囊膜,直径约150 nm;感染EPC细胞中的病毒颗粒呈典型的正二十面体结构,由核衣壳和核心构成,核衣壳呈正六边形,对角直径为(150±5)nm(N=30),核衣壳厚度约5 nm,核心直径为(98±18)nm(N=27)。在病鲵病变的肺和肾组织中发现存在大量聚集或分散的病毒颗粒,其形态特征和感染EPC细胞超薄切片观察的结果一致。免疫荧光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感染病毒的细胞可观察到明显的红色荧光信号,且呈斑块状分布,大小不等。综合大鲵虹彩病毒初步的形态发生和免疫荧光观察结果,认为病毒感染细胞后在不同的发生时期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病毒包涵体。  相似文献   

13.
患病大鲵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病濒死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YZ01,经Biolog微生物系统鉴定及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均表明该病原菌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人工感染试验可致健康大鲵出现与自然患病大鲵相同的症状,并从感染患病大鲵体内再次分离到该病原菌。药物敏感试验表明,该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和头孢呋辛等18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4.
大鲵的疾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特殊的进化地位,人工繁育和养殖大鲵具有科学研究和经济学双重意义。但多种高传染、高致死性疾病成为大鲵养殖业发展的瓶颈,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等。本文就目前大鲵多种病害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及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简单综述,为中国大鲵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必备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抗生素是各大养殖场防病、治病的常备药物,可避免养殖场大规模暴发致病性细菌和病毒,减少人畜共患病的发病概率。基于此,以牛细菌性疾病为研究对象,探讨抗生素的科学应用,以此避免多种疾病混合感染发生,最大化发挥抗生素药物抑菌、灭菌作用,提高家禽家畜养殖安全性,提高畜禽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大鲵,又称娃娃鱼,作为特种水产动物,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从事其养殖,并朝产业化方向发展.但是,大鲵作为一种古老的物种,漫长的生活习性使其对人工养殖条件产生应激反应.由于养殖者对大鲵养殖缺乏驯养条件和技术,常出现引种进来的大鲵有几个月不摄食、不适应养殖环境、感染疾病造成死亡、成活率低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大鲵养殖业主的经济效益和养殖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正>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国大鲵人工养殖从2012年(第一届大鲵保护与发展论坛)的400万尾增长到2017年(第二届大鲵保护与发展论坛)的1500万尾,随着养殖量增加,疾病已成为人工养殖的限制性因素。其中,腹水病是大鲵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据报道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各种规格大鲵均为感染对象,由于大鲵相互攻击撕咬形成外伤、投喂变质饵料肠道破坏或者环境恶化等引发感染,感染后主要症状为腹水,严重者眼球外凸,有一层白膜覆盖,解剖后以肝脏出血点、肠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养殖大鲵常见病害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野生状态下大鲵的病害很少,但是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扩大,放养密度不断增大,以及饵料都是来自人工高密度饲养的鱼类,大鲵病害也随之加剧,特别是自2006年来关于大鲵患病的报道也越来越多。目前,人工养殖大鲵发病呈现以下特点:①鱼病种类推陈出新;②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③发病范围更广,以前苗种阶段发病较为常见,现在许多疾病对成鲵也产生影响。通过长期的大鲵养殖工作,现将其分类及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大鲵(Andrias divianus)是我国稀有的珍贵两栖类动物,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由于大鲵资源量日趋减少,开展人工养殖对于大鲵资源的增殖、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关大鲵人工养殖在广东、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等省已有报道,但在广西目前尚未见到报道。我们从1987年3月起至1995年7月止,在本站试验场进行大鲵的池塘养殖试验,  相似文献   

20.
<正>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我国珍稀的特种经济动物。近年来由于人工大量工厂化养殖,大鲵暴发了各种疾病。2014年6月,贵州省某大鲵养殖场发生了以大鲵出现"大脚病"、腹部和背上出现"打印"为特征的疫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