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桩129-平10井是胜利油田在桩西滩海部署的一口大位移海油陆采井。在大位移井施工中存在着井身轨迹难以控制、摩阻扭矩大、携岩难度大、井壁易失稳等诸多至今难以克服的难题,而桩129-平10井在钻进施工过程中在大斜度井段需穿过油页岩破碎带地层,这更加增加了这口井的施工难度。桩129-平10井在前期施工过程中多次出现井眼坍塌,最后并导致多次填井侧钻,通过井眼轨道优化设计、油基钻井液等技术应用成功解决了桩129-平10井客观存在破碎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曹彦杰 《山东饲料》2013,(11):317-318,220
苏37-49井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设计最深的一口评价井,设计井深3300m,完钻井深3580m。该井裸眼井段长,井底温度高,地层倾角大,煤层易发生井漏,泥岩井段易坍塌,钻井完井难度大。施工中采取新型硅氟聚磺防塌钻井液体系,有效解决了上述难题。介绍了苏37-49井的施工情况,提出了几点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苏37-49井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设计最深的一口评价井,设计井深3300m,完钻井深3580m.该井裸眼井段长,井底温度高,地层倾角大,煤层易发生井漏,泥岩井段易坍塌,钻井完井难度大.施工中采取新型硅氟聚磺防塌钻井液体系,有效解决了上述难题.介绍了苏37-49井的施工情况,提出了几点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钻井壁后充填与固井中使用的主要设备、充填材料与配比、施工中需要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对钻井井壁壁后充填与固井工艺施工技术进行探讨,供广大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惠 《山东饲料》2013,(30):230
王146-支平1井的施工中,本文重点阐述分支井在该区块的成功应用,利用分支井开发不特定油藏,结合现场施工重点讲述了分支井施工的难点和轨迹优化控制,及施工的过程和技术要点,和对分支井施工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6.
9-5/8″技术套管固井传统做法是采用一维轴向顶替方式,存在水泥浆走高边,低边冲洗困难,顶替效率低,固井质量较差,定向井尤其明显,井筒完整性很难保障。为了解决此该问题,9-5/8″技术套管旋转固井工艺技术在涠洲某油田钻完井作业过程中被首次提出并成功实施,为中海油首次。本文主要从9-5/8″技术套管旋转固井工艺的原理、优点及限制条件等方面详细介绍,9-5/8″技术套管旋转固井是通过以下几个措施来实现的:选用高抗扭套管保证旋转情况下套管串的有效性,利用顶驱下套管工具(CRT)对套管串施加动力,通过软件模拟计算合理加装套管扶正器降低套管串摩阻。结果表面,9-5/8″技术套管旋转固井工艺技术能够改变环空流态,改善冲洗效果,提高顶替效率和固井质量,保障井筒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经过多年的现场实践,侧钻技术水平已在工具和工艺技术等方面不断进步发展,日渐成熟,并在全国油气田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稠油井开窗侧钻方面,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施工周期过长或其他复杂事故等,本文针对稠油井开窗侧钻技术进行研究探讨,从实践出发,对工具和工艺技术进行改进创新,使稠油井侧钻工艺技术日益完善成熟.  相似文献   

8.
在油田钻井工作中,钻井液对钻井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保证钻井质量,实现高质量钻井施工,降低井下事故发生的几率,缩短建井周期,节省开发费用,需要有更高的钻井效率,而钻井液技术就是其中一个关键技术。钻井液对于钻井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密度、切力、固相含量以及滤失滤饼四个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对合理选用、制作钻井液有很好的知道作用。在施工中还需加强管理,提升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保证钻井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9.
胜利油田上部地层(平原组、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在钻井过程中造浆强烈,以往主要采取大循环方式将钻井过程中产生的强水敏粘土钻屑絮凝沉降在大循环池里。虽然解决了钻井液流变性难以控制、井眼不畅通的问题,但也带来了大循环池占地面积大、易污染环境等问题。另外,部分高造斜点井以及丛式井组的第二口井或其后续施工井无法进行大循环,使得钻井液流变性难以控制、井眼不畅通的问题突出,造成部分井起下钻遇阻、电测阻卡,划眼出新眼甚至钻具埋井等复杂事故。由于严格的环保要求、紧张的土地供给,钻井液不落地项目正在全国有条不紊的进行,适用于胜利油田地层特点的低成本、高钻速、强抑制性钻井液技术成为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ф139.7mm套管开窗侧钻井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来的套管资源,减少钻进井段,降低钻井成本,同时对油层认识清楚,开发目的性强,可大大提高单井的汇报率。因此ф139.7mm套管开窗侧钻钻井技术是油田后期开发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钻井工艺。  相似文献   

11.
崔秀辉  侯欣欣 《山东饲料》2013,(17):288+305
本文对现场录井过程中东营凹陷沙四段膏盐层的卡取过程进行了总结,归纳出针对膏盐层的"钻前预测+钻中控制"的卡取流程。同时,对膏盐层准确卡取的意义进行了浅要分析,包括:在确定钻遇膏盐岩地层、达到钻探目的后提出完钻意见,从而节省钻井进尺,缩短建井周期,节约大量勘探资金;为钻井提供准确的异常预报,提出调整钻井液意见,有效地遏制(盐)水浸等工程事故的发生;有利于对所钻井区块膏盐岩地层的特征及展布情况形成新的认识,对下一步该区块的勘探部署及地质设计的编写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小井眼侧钻技术是油田利用老井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措施。国内各油田竞相开展了此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技术,但在双层套管开窗、小井眼优快钻井、小井眼小间隙固井等关键技术上还存在问题。大港油田随着近几年市场工作量的增大,不断探索新型实用技术提高小井眼侧钻技术水平,通过对开窗工具的改造完善,顺利实现了双层套管开窗;通过改进钻头结构,完善钻头型号,适时应用大角度马达,完善定向钻进工艺措施等方法,提高了优快钻井水平;通过开发新型水泥浆体系、密度可调的隔离液,优选完井套管规格,进一步提高了小井眼小间隙固井质量,最后提出了小井眼侧钻技术发展方向,并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钻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油田勘探开发的需要,水平井的钻探开发模式在油田应用得愈加广泛。通过提高油层钻遇率,增加储层裸露面积,从而达到有效挖掘剩余油,增加单井油气产量,减少勘探开发成本的目的。该项技术的研究应用,既针对了中原油田的地质特点,又紧贴生产实际,具备了较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已成为水平井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工具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重庆构造地层古老,其特点是漏、喷、塌、卡、斜、硬、毒、外加跳钻、断钻具等,钻井施工难度极大,风险极高。在重庆地区大斜度定向井施工过程中,针对井眼轨迹控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采取了光钻铤大钻压防斜打快、偏心"刚柔"钻具组合防斜打快、复合旋转钻井防斜打快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并大胆尝试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胜坨地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已进入稳产阶段,为提高采收率,老区块采取的主要手段是钻调整井和注水采油。一方面,调整井对固井质量要求更加严格,因为调整井固井质量直接关系到二、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问题;另一方面,由开长期的高压注水和局部注采不平衡形成的纵向压力不同的多压力层系地质剖面,给钻井施工、特别是给固井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固井质量难以保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调整井固井质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海洋石油开发节奏的加快,我国海洋钻井平台的建造数量不断增加。钻前公司作为专业化的陆地钻机井架安装施工队伍,近年来不断加大了海洋钻井平台井架安装施工市场的开拓力度,作业施工量逐年增加。由于海洋钻井平台特殊的作业环境、较高的安全要求、高质量要求等原因,海洋平台井架与陆地井架在结构、质量要求、施工要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对现场施工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本文结合多年的海洋钻井平台井架的安装施工经验,对海洋井架的现场施工安装、质量控制、技术难点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力求下一步的技术改进和市场开拓提供技术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针对深探井上部地层造浆严重、坂土含量控制难度大,且地层渗漏严重;盐层段厚、埋藏深;井底温度高,地层压力系数高(最高1.80);固相含量高,钻井液流变性能控制难度大等技术难题,展开了技术攻关,确定了高密度抗高温饱和盐水钻井液体系配方以及维护措施,成功应用于现场,使用效果良好,为深探井的安全顺利施工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并达到了钻井提速、缩短建井周期、取得最佳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大湾构造地层古老,其特点是地层倾角大,在上部井段地层软硬交错,钻井施工难度极大,风险极高。在大湾地区海相地层钻井施工过程中,针对井眼轨迹控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并大胆尝试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施工中钻头选型、钻具组合的搭配、井身质量的控制,完井电测一次性到底,以及三维绕障防碰等问题都制约着钻井的优快钻进。通过现场施工不断摸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开发采纳了多项新技术,尤其是对定向段的施工我们总结出了一趟钻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直井的防斜打直、打快,对于提高深井、超深井及各种复杂结构井的机械钻速,保证井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全球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将更加突出,深井、超深井不断增多,使得钻井科技工作者在技术方面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技术难题,需要认真规划、研究并解决。要提高该区块的钻井速度,就必须通过技术进步、积极推广钻井新技术和科技攻关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