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从DNA水平对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嘉陵16号(2n=3x=42)及其亲本进行了遗传背景分析。获得了它们的指纹图谱、遗传距离及遗传相似系数,并绘制出了它们的UP-GMA聚类图。研究结果发现:嘉陵16号的母本西庆一号(4X;♀)与父本育二号(2X;♂)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607。这为今后更具强大杂交优势和多倍体优势的新型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选育时杂交亲本的选择与组配提供了较有用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陕西省安康市黄石滩、八仙镇2份野生桑叶绿体基因组进行PCR扩增,获得matK编码基因及其侧翼序列,扩增长度为1 715 bp,ORF长度为1 518 bp,2份序列仅存在1处单碱基差异。利用matK序列分析7份桑树(Morus alba L.)之间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桑树matK序列相似度较高,仅存在6个单位点碱基差异,定义3种单倍体,单倍型多样度为0.714,核苷酸多样度为0.001 32,平均核苷酸差异为2.000。遗传距离分析表明,八仙镇桑树与印度桑(M. indica)、鲁桑(M. multicaulis)的遗传距离最近,黄石滩桑树与蒙桑(M. mongolica)、华桑(M. cathayana)的遗传距离最近。聚类分析将7份桑树聚为1支,且桑树品种之间的进化支长要明显短于其他科属之间的长度,表明桑树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低,经历较少进化事件。  相似文献   

3.
基于ISSR标记的64份广东桑地方品种遗传关系分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来自珠江流域(广东省和广西省)的64份广东桑地方品种的遗传关系。[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来自珠江流域的64份广东桑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采用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UPGMA法对这些地方品种的遗传关系进行研究。[结果]用13个ISSR引物从64个广东桑地方品种的总DNA中共扩增出12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9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5.15%,表明供试的广东桑地方品种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4个地方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 000 ~0.9 297,相对偏高。64个广东桑地方品种被分为2类,第Ⅱ类可进一步分为10个亚类。聚类结果显示,基于ISSR标记分析的64个广东桑地方品种的遗传关系与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ISSR标记技术在评价珠江流域广东桑地方品种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可为广东桑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品种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8对引物对辽宁省主栽的28个杨树品种材料进行AFLP分析。结果表明:8对引物共扩增谱带数983条,其中多态性带972条,平均多态性比例98.75%,表明各品种间在DNA水平上存在广泛差异。参试品种间遗传差异较大,遗传距离为0.468 7~0.996 0,辽宁杨与辽育3号(0.468 7)、014杨与108杨(0.475 5)、177杨与中辽1号(0.493 3)间的遗传距离较小,亲缘关系较近。利用UPGMA法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相似系数在0.369 0~0.625 8之间;当相似系数为0.533,可将28个杨树品种分为8类;当相似系数为0.559,第3类的15个品种又可以分为5个组,分类结果与生产中生长表现基本一致。辽宁杨与辽育3号相似系数最高(0.625 8),从分子水平上验证了其亲缘关系很近。  相似文献   

5.
张林  高丽丽  潘一乐  刘利  赵卫国  潘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769-17772
[目的]分析来自珠江流域(广东省和广西省)的64份广东桑地方品种的遗传关系。[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来自珠江流域的64份广东桑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采用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UPGMA法对这些地方品种的遗传关系进行研究。[结果]用13个ISSR引物从64个广东桑地方品种的总DNA中共扩增出12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9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5.15%,表明供试的广东桑地方品种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4个地方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00 0~0.929 7,相对偏高。64个广东桑地方品种被分为2类,第Ⅱ类可进一步分为10个亚类。聚类结果显示,基于ISSR标记分析的64个广东桑地方品种的遗传关系与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ISSR标记技术在评价珠江流域广东桑地方品种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可为广东桑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品种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172个桑树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0对SSR引物在172份材料中共检测出了67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6.7个等位变异,其中多态性标记为66个,多态性比率为98.51%。利用种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进行聚类分析,可将5个种分为三类,白桑、鲁桑、广东桑可聚为一类,山桑、瑞穗桑各为一类。其中白桑与鲁桑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系数为0.9935,山桑和瑞穗桑的亲缘关系最远,相似性系数为0.6866,这一结果与桑树形态学的分类结果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7.
采用ISSR-PCR分子标记技术对19个橄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探索甜榄与福州市主栽橄榄品种遗传背景的差异。从4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8条引物用于PCR扩增,共扩增出110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8条,多态性比率为70.91%,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条带的数目为14条。应用SPSS 13.0软件计算各品种间的Jaccard相似系数,结果显示橄榄间的相似性系数介于0.429~0.873,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56。用UPGMA聚类法,在遗传距离为0.635的水平上,可将19个品种(优株)分为4组,鸿尾6号和马坑10号为一组,闽清7号和闽清8号则分别独立为一组,其余的归于一组。16个甜榄优株遗传背景差异较大,说明现有的甜榄并非来源于某个品种。该研究可为甜橄榄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国湖桑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41个湖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根据ISSR标记遗传相似系数,按UPGMA法对141份湖桑地方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扩增出90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7条,多态性比率63.33%。141份湖桑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633 3~1.000 0,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83 4,表明不同湖桑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但聚类分析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学和农艺学性状的分类结果不完全一致。[结论]4个亚类清楚地代表了141份湖桑的遗传关系,并为桑树品种的优化和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山东农业科学》2019,(12):100-105
为筛选适合食药用杂交桑品种,测定了5个杂交桑品种的桑叶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 DNJ)、总黄酮、多糖、总多酚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含量,并用隶属函数法对桑叶的药用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杂交桑桑叶DNJ、总黄酮、多糖、总多酚和GABA含量存在较大差异,5个杂交桑品种药用品质从高到低依次为丰驰、秦桑、浙桑3号、浙桑1号、鲁桑1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新型分子标记EST-SSR,从分子水平上区分亲缘关系较近、形态上难以区分的5个美洲黑杨品种,并构建其指纹图谱。【方法】采用EST-SSR分子标记,从22对引物中筛选多态性引物,用以鉴别I-69杨、陕林3号、创新杨1号、南抗1号、北抗1号5个美洲黑杨品种,并根据多态性条带计算各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构建各自的指纹图谱。【结果】从22对引物中筛选出的17对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86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9条,多态性比率为80.23%,有5对引物可以将5个美洲黑杨品种完全区分开;各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44 4~0.717 2,平均相似系数为0.580 8;构建了各品种的EST-SSR特征指纹图谱。【结论】5个美洲黑杨品种间的遗传差异较小,其中创新1号与陕林3号遗传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on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local varieties of Chinese Hu mulberry (Morus L.). [Method]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141 copies of Hu mulberry varieties was analyzed by ISSR molecular markers. [Result] 12 ISSR primers had amplified a total of 90 amplified,of which 57 bands were polymorphic,and the polymorphic rate was 63.33%. The genetic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of 141 Hu mulberry germplasm resources varied from 0.633 3 to 1.000 0 with the average of 0.483 35,indicating that there was difference on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different varieties of Hu mulberries. A dendrogram of all 141 Hu mulberry varieties based on the genetic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using ISSR molecular markers was generated by UPGMA cluster method. Clustering of the 141 Hu mulberry varieties did not correspond with the conventional classification involving differences in style,leaf,branch,fruit and other morphological or agronomical characters. [Conclusion] Four subgroups clearly represented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in the 141 accessions which were benefit for the variety improvement and germplasm resource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12.
以龙桑(Morus alba cv. Tortuosa)、鸡桑(Morus australis Poir. var. Australis)、蒙桑(Morus mongolica Schneid.)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浓度盐胁迫(0、100、200、300、400 mmol·L-1)对3种桑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叶绿素、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SS)、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SOD)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过程中,3种桑科植物中MDA含量随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蒙桑MDA含量均高于其他桑品种;叶绿素含量随盐浓度的升高逐渐下降,在盐浓度为400 mmol·L-1时,龙桑、鸡桑、蒙桑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小值,分别为6.75、12.61、8.93 mg·g-1;随着盐浓度的升高,SOD活性、POD活性、SS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西部盐渍化地区栽植不同桑品种的耐盐性能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技术对17个桑树(Morus alba L.)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8对SSR引物扩增产物在17份桑树品种中均存在多态性;17份桑树品种间的遗传一致度变异范围为0.550 9~0.905 7,平均遗传一致度为0.728 3,大十与康利1号的遗传一致度为0.905 7。利用桑树品种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7个桑树品种分成4个大类。这一结果与《中国桑树品种志》上的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利用RAPD标记技术检测桑树叶片的DNA损伤程度可以作为衡量桑树耐盐性的指标。分别用0.2%和0.4%NaCl溶液胁迫桑苗8周后对桑树叶片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16条RAPD引物均为多态性片段,共扩增出59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3.69个条带。用Nysyspc2-1软件计算出不同处理组桑树叶片DNA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3662~0.5476。树状聚类图显示处理组桑树叶片DNA聚为一类,对照组桑树叶片DNA自成一类,说明盐胁迫浓度与桑叶DNA损伤呈正相关,DNA损伤的变异程度可以作为桑树耐盐性品种选育的一个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桑种质资源ITS序列与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桑ITS序列,为桑系统位置、进化关系、DNA指纹鉴别、育种亲本选择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利用收集的73份桑资源,总DNA提取,PCR扩增,测序,并从GenBank下载桑科Moraceae,桑属MorusITS序列,软件分析ITS长度、变异位点、G+C含量、遗传分歧、同源性百分比差异、系统位置与进化关系。结果获得ITS完整序列,基本序列全长576bp,G+C含量59.55%。(ITS1:174bp,G+C含量61.49%,ITS2:302bp,G+C含量62.25%,5.8S:100bp,G+C含量48.00%)。序列比对表明,共166个变异位点,(ITS1:100,ITS2:66,5.8S:0),一些变异位点有明显的种性特征,可作为特异DNA指纹鉴别位点。最大遗传分歧4.0,山桑(M.bombycis)与其它栽培种遗传分歧0.9—1.4。基于ITS桑系统位置,在非洲硬木树(Milicia excelsa,MEU93585)与新西兰鹊肾树(Streblus glaber,DQ499105)之间,与非洲硬木树(MEU93585)亲缘关系最近。Mrbayes分析,新疆黑桑(M.nigra),北美默里桑(M.murrayana,FJ605515)最原始,进化顺序为新疆黑桑,北美默里桑→白桑(M.alba)→华桑(M.cathayana)→长穗桑(M.wittiorum)。结论ITS长度、G+C含量、变异位点均可作桑种质资源DNA特异指纹鉴别的依据,特别是碱基变异位点。桑属劳亚古陆(Laurasia)高纬度起源,由北向南迁移。桑属可由地理分布间接反映系统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选择适合山东地区的药用及保健功能桑树品种,选取山东省内有代表性的桑品种17个,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桑叶的1-脱氧野尻霉素(1-DNJ)含量。结果表明:桑属不同种间1-DNJ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白桑最高;不同桑品种间的1-DNJ含量差别显著,晋选6号和秋雨分别是鲁桑和白桑中含量最高的品种,达0.2777%和0.3281%,适合直接作为桑叶1-DNJ开发的专用桑品种或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云南野生桑树种质资源中挖掘果桑新品种培育的基础材料,为创建新型果桑种质资源打下基础.[方法]通过野外考察搜集云南地区野生桑树种质资源,优选出10份性状特异的野生桑树资源,并进行桑叶营养成分、主要经济性状、种子萌芽率和挂果性状等调查分析.[结果]在10份云南特异野生桑树种质资源中,有2份资源开雄花,雄花花序特长,易收集花粉,可作为育种的父本;1份资源为广东桑,挂果性强,果大且成熟整齐,可直接应用;1份资源为蒙桑,桑果虽小,但结果多,且结实率和发芽率高,是抗旱砧木选育的理想资源;其余6份资源为长果桑,果大且长、挂果能力强、生长势强劲,可与栽培品种杂交培育出长果型果叶两用新品种.[结论]供试的10份云南特异野生桑树种质资源作为可多元化开发利用果桑的基础品种,应选择适宜地区栽植,或进一步与栽培品种杂交,培育出新的品种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DNA分子水平分析不同桑树二倍体及其人工诱导同源四倍体的遗传差异,为进一步探讨桑树多倍体诱变遗传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8个桑树二倍体品种与经秋水仙碱化学诱变获得的同源四倍体进行RAPD多态性和聚类分析。【结果】不同桑树品系二倍体间及与其人工诱导的同源四倍体间的RAPD多态性均存在明显差异。农桑8号和湖桑199号的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间的扩增条带完全一致,诱导未产生变异;湖桑32号的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的RAPD多态性最高,达到20.41%,桐乡青、璜桑37号、湖桑197号、国桑20号和育71-1的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的RAPD多态性由高到低依次分别为9.09%、6.06%、5.45%、5.17%和3.17%。不同桑树品系间可以分为2大类,其中湖桑32号和桐乡青聚为一大类。【结论】不同桑树品系二倍体经秋水仙碱诱变后产生的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