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祖法 《农业考古》1995,(2):250-251
唐代的浙江茶业浙江省农业厅毛祖法浙江省现有茶园15万公顷,年产茶11万吨,是目前中国茶叶生产、科研、贸易、文化的中心。据稽考,茶叶自汉代传入浙江,迄今已有二千年历史。在这悠悠二千年的产茶历史中,唐代是浙江茶叶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时茶区辽阔、贡茶众...  相似文献   

2.
略论唐代顾渚贡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论唐代顾渚贡茶浙江省湖州博物馆闵泉唐代是我国茶叶发展的重要时期,又是贡茶滥觞之时。凡当时有名的茶叶产区,几乎无例外地要向朝廷进贡茶叶。湖州长兴顾渚山所产的紫笋茶,是当时具有影响的贡茶之一,被视作“御用珍品”。在中国众多的名茶中,顾清紫笋茶为何能博得...  相似文献   

3.
巩志 《农业考古》2003,(2):305-308,319
茶树、茶叶、茶著作都证实中国是茶树的原生地、茶叶的发祥地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 ,无庸置疑 ,无可非议 ,而且中国茶文化是世人的一种常识。贡茶 ,是古代专门进献皇室与朝廷 ,供帝王将相享用的特制茶叶 ,属贡品之列。它是封建社会臣民们社交需要或进贡皇帝及上层人物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产物 ,而中国历史名茶大多数是来自贡茶的。所以贡茶的出现 ,既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中的一种特定现象 ,又是中国文明史的社会礼制的一部分 ,与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为此 ,《中国贡茶》对古代贡茶及其宝贵遗产进行研究 ,借鉴历史的经验 ,促进中国茶业的发展 ,…  相似文献   

4.
明代的茶政与茶法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长春  康芬 《农业考古》2003,(2):293-298
在中国古代,茶业是中央政府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是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大事。因此,茶业政策的制定,茶政法规的颁行,茶税的征收管理,茶叶贸易体制的建立与调整,都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重视。明朝立国以后,在茶政与茶法上基本沿袭了唐宋旧制,同时又对茶叶的生产、运输、贸易、检验及榷税等方面实施了更为严格的管理,逐步建立和制定了一系列茶业政策和制度法规,它主要包括榷茶制度、茶马制度、茶法制度和贡茶制度四个方面,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因研究者们对明代的贡茶制度多有涉及,本文仅就其他三个方面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5.
贡茶与斗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茶叶,起源于贡茶,唐代顾渚山贡茶院,是开古代官办茶焙之先河。贡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贡茶制的由来已久,当人们学会饮茶时,便已将茶列为贡品,贡献给国君或天子,以尽君臣之义。封建社会里,皇帝至高无上,《诗经》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奇珍异宝尽归皇室。  相似文献   

6.
唐代榷茶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榷茶述论云南大学孙洪升茶业是唐代的新兴产业。随着唐代茶业的发展和兴盛,茶业经济在唐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成为唐代新的经济生长点,引起了封建政府的注意和重视。唐政府为了控制茶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对茶业的生产、流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经...  相似文献   

7.
贡茶是中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叶。贡茶始见于晋。据晋朝 (公元 35 0年左右 )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述 ,以茶作为贡品的历史 ,可追溯至公元前 10 6 6年。“周武王伐纣会盟”时 ,已有南方八个小国向武王献茶之事。迨至唐朝贡茶产制规模大 ,“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 ,生产万串以上贡茶 (每串 1斤 ) ,贡茶共有十余品目。宋代贡茶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 ,以建安北苑贡茶为主 ,除福建外 ,在江西、四川、江苏等都有御茶园和贡焙。宋代北苑贡茶是中国贡茶珍品 ,宋微宗赞之曰 :“龙团凤饼 ,名冠天下”。元朝武夷御…  相似文献   

8.
读1990年《中国茶文化》专号第一辑《江西茶业技术的发展》及《宋代江西的茶业》两文,其内容丰富,受益匪浅。但是我觉得对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在立论上尚有欠妥之处,有必要提出来大家共同商讨。在《江西茶业技术的发展》中谈到“唐代制的团块茶晒干或烘干。”但是陆羽茶经中,对茶叶的干燥但见“焙之”,未见有晒之。《本草拾遗》亦云:“茶是茗嫩叶,捣成饼,得火良。”其它唐代茶籍及诗文等,所谈内容皆为:茶事、泡饮、用水、茶谱等,未见有“晒干”之语。茶叶蒸后捣碎,水份含量高达四分之三以上,在烈日下晒  相似文献   

9.
李艳萍 《农业考古》2022,(5):216-221
北苑茶文化是宋朝茶文化的主流,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丁谓、蔡襄二人身为官员,投身茶事,改造北苑贡茶茶品,分别制作出大龙团茶和小龙团茶,改进北苑贡茶制茶工艺、提高其品饮艺术,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支持。二者还发挥文人的作用,通过文学书写,为北苑贡茶著书立说,总结茶技和茶艺,引发宋朝文学书写北苑贡茶的潮流,丰富了北苑贡茶的...  相似文献   

10.
潘林 《农业考古》2004,(2):32-34
我国的茶政制度均始自于唐代。唐代茶业的长足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在隋代或唐代初期以前,茶叶最多只能说是一种地区性的生产或文化。至唐代中期以后,随着茶业的发展,茶就成了一种全国性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1.
贡茶平议     
贡茶平议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于良子引论"贡茶",既是茶业发展中一个特定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整个封建礼制的一部份。作为物质的茶,反映了当时生产技术和茶叶品质的最高水平;作为一项活动或制度,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现象,则反映了茶叶文化的一个方面。本...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中国茶之起源,源于古代,传说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之益智健身功能,中国饮茶已有3000余年历史。晋代郭璞注《尔雅》,明确“茶”的含义。进入唐代,伴随着灿烂的盛唐文明,茶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陆羽著成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陆羽推荐湖州紫笋茶为贡茶;浙江长兴顾渚山建起贡  相似文献   

13.
贡茶在唐代进入制度化发展阶段,属于土贡方物中的口味贡,一般入藏于长安内库之一的茶叶库。唐代贡茶在大历、贞元以后随财政制度变化而变化,贡茶之地与贡茶数量皆大增。唐政府在常州义兴、湖州长兴先后设立茶舍、贡茶院官茶园,每年各有额定贡茶数,州刺史封印拜表上进,分五等次第进贡,第一等限清明到京。唐代以官茶园为主的贡茶制度被宋代继承,为唐宋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福安茶俗     
福安茶俗福建省福安市茶业局吴家阔福安自唐代就有产制茶叶,并初步形成饮茶习俗。茶俗源于民间,传播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成为当地主要民俗文化之一。随着饮茶的不断深入和普及,已从日常生活的粗犷饮喝向品赏艺术的方向发展,并进入了婚丧喜庆等方方面面领域,形成固有...  相似文献   

15.
顾渚茶事别记浙江湖州市寇丹楼明初湖州长兴顾渚山区的紫笋茶,自陆羽推荐作贡茶,唐大历五年(770年)设贡茶院以来几经枯荣,到清顺治三年(1646年)以后结束,兴盛时期达605年,前后共延续876年,对中国茶史、茶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这些资料被后人大量...  相似文献   

16.
唐代贡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上饶茶厂吕维新唐代是我国茶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盛唐中唐时期,社会安定,民富国强,儒释道三教鼎立,从外在修养(指修身处世的行为规范、律仪要求)转向内在修养(指对道德意识和思想目的的实质追求)已成为他们共识。茶性高洁清雅,是他们...  相似文献   

17.
江西茶业科技世纪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产茶已有2000年历史,唐代就有西山白露茶、界桥茶、浮梁饼茶、庐山云雾、婺源方茶等名茶,1915年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狗枯脑茶、浮红及珠兰茶精荣获金奖,享誉海内外。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载:1997年全省茶园总面积86.25万亩,采摘面积66.90万亩,总产量达到19215吨。我省茶叶生产的稳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茶叶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处在世纪之交之时,总结和回顾本世纪来我省茶叶科技对茶业生产发展的促进,对组建下一世纪的茶业生产是必要和有益的。一、一个世纪来重要茶业科技在我省应用情…  相似文献   

18.
唐诗与《茶经》湖北襄阳师专附中郭孔秀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出现了新的高潮。而唐代有关的茶事的诗歌,则是唐代茶文化高潮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激起唐代诗人们赞美茶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陆羽《茶经》的流传。唐代前期写茶事的诗是较少的,以咏茶为主题的诗则更少...  相似文献   

19.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下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鄣圣之光”婺源茶业发展战略座谈会 ,借这个机会 ,我就婺源茶业发展的概况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欢迎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对婺源茶业发展的思路、对策进行畅所欲言 ,多提宝贵意见。婺源 ,地处中国绿茶的金三角地区 ,种茶、制茶有着 1 2 0 0多年的历史 ,是中国著名的茶乡、江西省重点产茶大县。境内群山逶迤 ,终年云雾缭绕 ,气候湿润 ,雨量充沛 ,很适宜于茶树的生长。早在唐代 ,婺源就是一个“绿丛遍山野 ,户户飘茶香”的著名产茶区 ,“唐载《茶经》 ,宋称绝品 ,明清入贡 ,中…  相似文献   

20.
漫话中国黄茶婺源茶业局王钟音“黄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世界唯中国所独产。产量虽远不及红、绿、青、黑茶类,但其中有部份茶以其形美质优,被视为茶中珍品,在茶叶宝库中占有极重要地位。黄茶有着与绿茶相似的悠久历史,君山银针南北朝梁武帝时即为贡茶;蒙顶黄芽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