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朱郁华 《农业考古》2003,(2):114-118
文人与紫砂壶在门类众多的茶具中最具特色最富文化内涵的莫过于宜兴紫砂茗壶。它不仅具有泡茶的特殊功能 ,更重要的还在于有一定的文化品味 ,是一种耐人寻味的饮茶工具。紫砂茗壶在其制作和发展过程中 ,不断受到同时代文人茶客的干预 ,吐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并以它独特的文化意蕴倍受历代茶人、文人艺术家、收藏家的殊爱和青睐。紫砂茗壶不轻浮、不媚俗、不眩耀 ,它的气质与文人追求“天然去雕饰”极为相近 ,体现出紫砂壶的冰肌玉骨与文人的默契。反过来 ,文人茶客古雅精致的品味也影响了紫砂壶的艺术风格 ,他们的审美导向促使制造者不断创…  相似文献   

2.
程苗根  程超 《农业考古》2006,(2):129-130
紫砂,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沉淀。它雄立于中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之林而毫无愧色。中国紫砂就其社会性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对业内人员而言,是谋生的紫砂;对消费大众而言,是“休闲的紫砂”。这两者的共同参与,相辅相成,造就了紫砂文化,推动了紫砂的繁荣与发展。在繁荣的世界里,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有一种境界,就是“人间有味是清欢”。当灵性与理智的大门开启之后,我们把紫砂与清欢联系在一起,并称之为“紫砂的休闲养性”或者叫做“休闲养性的紫砂”。这似乎是偶然的事情,当我们把玩紫砂壶艺或用紫砂壶泡茶之时,仿佛…  相似文献   

3.
郑毅 《农业考古》2012,(5):81-83
紫砂,最初是因茶而诞生的。文人墨客在浅饮轻酌之中不仅成就了紫砂的精魂,而且也成就了紫砂壶在历史舞台上的流光溢彩;同时,文人的参与也洗却了紫砂的缸瓦土气。从明、清到当代,紫砂与艺人的合作佳话,以及文人在紫砂大师的作品上挥毫泼墨、精雕细琢,不仅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品位,而且还传播了中华传统的道德文化和健  相似文献   

4.
羊年伊始,上海‘四海茶具馆’内鲜花争艳,水仙溢香,荡漾着一派盎然的新春气息。红木陈列橱内,一把把古朴典雅、款式优美的紫砂名壶,弥散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情韵。难怪远道慕名而来的台湾著名画家李奇茂教授边欣赏边连连对‘四海茶具馆’王人许四海说:‘我今天太高兴了,太愉快了,这里真是集天下名壶之大成!’被称为‘江南壶怪’的许四海,近年来以精湛的构思、多变的造型、考究的做工,制作了不少紫砂艺术壶。同时,他更以丰富的名壶收藏而名扬海内外,在台湾紫砂界也有很大的影响。这次李奇茂教授来上海开画展,虽然时间短暂、活动日程表排得满满的,但自称是‘壶迷’的李教授感到  相似文献   

5.
明清外销紫砂作为中国陶瓷体系中一条卓殊的脉络,在陶瓷外销史上独树一帜。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A)收藏有丰富的外销紫砂相关作品,本文即基于其完备的典藏体系论述明清紫砂外销欧洲的时代背景,并分析、阐述这一时期外销紫砂在中西多元文化交流互动中映射、互鉴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审视其在东西方陶瓷艺术史上产生的巨大文化影...  相似文献   

6.
2008年9月8日至12日贵阳市举办了全国首次斗壶大赛,邀请文化部指定的紫砂文化传承人之一的汪寅仙紫砂工艺大师,宜兴陶瓷协会主席史俊棠、著名茶文化学者、著有《鉴壶》一书的寇丹及江苏其他紫砂高级工艺师共7人,对贵阳市民间收藏的紫砂茶壶逐一进行各人打分海选,原则是按"泥料、造型、技艺、装饰"分别以10分计分.  相似文献   

7.
2008年12月初,我应广东东莞文化讲坛的邀请进行一次"壶茶共赏、风雅紫砂"文化周末活动.汪寅仙、史俊棠等紫砂工艺名人携带明清及现代名家的紫砂壶160余件,进行为期15天的展示,以推动城市文明的建设和进一步弘扬茶与紫砂文化.  相似文献   

8.
当前 ,财会专业多媒体教学课件较少 ,需财会专业教师自己开发制作。课件设计应基于教学特性和软件特性这两大基本特征 ,并注意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制作干花应选择含水量较少的花卉。如一年生花卉银苞菊、干穗谷、蜡菊、奥花卉、鳞托花等,以及一年生的草类。  相似文献   

10.
肉用仔鸡生长迅速,需要营养较多。因此,在制作肉用仔鸡饲料时,要根据肉鸡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来制作。这样即可满足肉鸡的生长需要,而且还能降低饲料成本,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在制作饲料时要考虑饲料能量的设置 肉用鸡对不同能量浓度日粮的采食量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对高能量日粮的采食量较少。  相似文献   

11.
金沙寺里紫砂陶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陈松年随着对外开放,海外同胞的雅爱及茶文化的兴起,宜兴的紫砂茶具自然而然的成为热门话题。茶文化的热朝,也给紫砂之乡;宜兴丁蜀镇增添了许多"生意",如每年举办"陶艺节",并新建了"陶瓷古作坊"以飨游客。关放紫砂茶具的记...  相似文献   

12.
紫砂制品刚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欣赏和赞美,把它喻为天地间的珍宝。“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这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的诗句。另一位开一代诗风的北宋诗人梅尧臣则写到:“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紫砂艺术自起源起,便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历代文人雅士,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雕塑等诸多艺术手法融于紫砂壶中,使它的内涵显得深邃而幽远。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曾退隐宜兴蜀山讲学,当地的金沙泉水阳羡茶是素负盛名的好水好茶,再配以紫砂茶壶,让苏东坡感到了人生的赏心惬意。他曾亲自参与设计定…  相似文献   

13.
潍坊地区盆景产业发展迅速,通过调查发现,以桂花、迎春、火棘等为代表的10种植物是制作盆景的主要材料;以苗圃地繁殖为主,野外挖掘较少;造型形式以规则的直立大树型、曲干型为主,自然造型较少;确立了具有潍坊地区特色的植物盆景造型艺术的基本规范,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访金沙寺记     
访金沙寺记浙江湖州楼明初宜兴紫砂茶具之源,往往从金沙寺僧制陶说起。明代士绅吴颐山在寺中读书,侍僮供春也以紫砂仿寺内一株大白果树瘤捏成树瘿壶,由此名声大振,现世上有供春所制壶一,供春成为紫砂茶具的鼻祖。因为论及紫砂陶必说金沙寺,但从来也未见过一篇关于金...  相似文献   

15.
陈潭 《新农村》2000,(3):27-27
色彩鲜艳的花朵,经过压制和组贴,可以制成一幅幅美丽的艺术装饰画,用来美化居室,其效果很好。用鲜花制作装饰画的主要步骤如下。 1.采集鲜花应选在晴天的下午进行。这时候的花和叶子所含的水分较少,便于干燥和制作。摘取花朵时应舍去那些花朵太大和多  相似文献   

16.
紫泥清韵     
我喜欢五彩的紫砂泥 ,喜欢用紫砂泥做的壶 ,紫砂壶具已成了我形影不离的伴侣。我像孩子一样 ,调皮地玩着紫砂 ,贪婪地藏壶、玩壶和制壶。潜移默化中竟在上海的商界选择了经营紫砂这一行。喝茶既满足了我生理上的需要 ,也给我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齿颊留香、满口生津的好茶水 ,点点滴滴渗入我的心田 ,让我情发自然地与人交流。我觉得喝茶人虽没有喝红酒人的潇洒 ,也没有喝咖啡人的典雅 ,但永远是最斯文、最从容、最宁静。既然喝茶对人如此有利 ,配一把好壶就更为重要了。于是 ,我选择了紫砂壶。紫砂壶不仅有良好的透气性 ,还泡茶不走味、储茶…  相似文献   

17.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5,(4):103-104,114
“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是李白暮年写的诗。其中“壶中日月”是指道家生活的仙境。当然这“壶”不是紫砂壶。传说中紫砂壶的问世,是和一个怪异的和尚有关。和尚“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后隐去,村叟发现是“果备五色,灿若披锦”的紫砂泥。紫砂泥的出现,附会在一个怪并和尚身上,把做壶用泥“神”化了。其实紫砂泥是经宜兴陶工祖祖辈辈的长期实践发现的,用“本山土砂”制壶,“能发真茶之色香味”。紫砂泥并非泥土,它是矿体,是一种块状岩石,开采时质坚如岩石,是一种水云母、石英、高岭石类黏土,含较多铁矿物,含铁量高,助燃荆含量低,与陶土相差较大,这些紫砂泥都是夹杂在其他泥土矿中,大约开采1千吨原料,才能得到1吨紫砂泥,开采后,还要用机械和人工反复加工,才可成为制壶用的熟泥。  相似文献   

18.
紫砂器的历史不很久远,从文献记载和至今发现的实物看,开始于明代中期,约16世纪初。紫砂器的使用范围也不很广泛,主要产品是茶壶,有些文献干脆用“宜兴壶”一词来代指紫砂这一品种。关于紫砂器的记载很多,有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许次纾的《茶疏》、张岱的《陶庵梦忆》、陈贞慧的《秋园杂佩》、清代周澍的《台阳百咏注》、吴骞的《阳羡名陶录》、张燕昌的《阳羡陶说》、李渔的《闲情偶寄》、李斗的《扬州画舫录》、民国时期李景康、张虹的《阳羡砂壶图考》等等,多是文人笔记。常州府、宜兴县的志书中也多有记述。在记录紫砂器历史、工艺、造型、工匠的同时,文献中还充满着对它的赞美之辞、说它“朴雅坚栗,妙不可思”、说它“上者至与金玉等价”。  相似文献   

19.
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在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中地位重要。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制作了河北省玉米食用需求调查问卷,通过对消费者的实际调查,发现河北省食用玉米生产存在加工企业相对较少、发展落后,加工品种类较少、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品牌建设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提出正确引导农户企业生产、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等促进河北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每当佳节来临,我对饮什么样的茶均心存挂念。前年和去年的大年三十,普洱饼茶进入了我的视线,躺进了同学赠送的宜兴紫砂南瓜壶中,经过开水的殷勤洗礼,奉献出热情奔放的鲜红茶汤,来到壶边的紫砂小杯中,慰藉着一颗长年劳累的心。我品饮着来自七彩之地的普洱茶,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