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植酸作物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酸广泛存在于作物种子中,由于植酸中的磷不能被非反刍动物有效吸收利用,而从粪便排出造成了磷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污染。近年来,利用理化诱变与转基因技术已成功地获得了玉米、大麦、水稻和大豆等作物的低植酸突变体。为进一步研究低植酸作物育种的现状,对植酸的简史、生物合成过程、低植酸突变体的培育及遗传特征、低植酸突变体农艺性状进行了综述,并对低植酸作物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获得低植酸玉米自交系,研究低植酸性状的遗传规律,为低植酸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钼酸铵显色法对100份玉米自交系进行测定,将筛选得到的低植酸自交系鲁原92与已知低植酸突变体Lpa/lpa241、Lpa/Lpa241和齐319进行杂交,分析低植酸性状的遗传;并用钼酸铵显色法和植酸含量国标测定法对6个不同来源的齐319、鲁原92及其杂交种进行植酸含量比较分析,同时通过发芽试验对齐319、齐319×Lpa241/lpa241、鲁原92×Lpa241/lpa241、鲁原92×齐319苗期表现进行鉴定分析。【结果】钼酸铵显色法显示,鲁原92的无机磷含量达到0.93 μg?mg-1水平,初步确定属于低植酸自交系;其低植酸性状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可能与lpa241等位;齐319在植酸性状上表现杂合性,存在苗期纯合致死现象;齐319×Lpa241/lpa241、鲁原92×Lpa241/lpa241、鲁原92×齐319 F2苗期纯合致死比例相近;不同来源的同一自交系间植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筛选得到低植酸自交系1个,分析其低植酸性状为隐性单基因控制,且与lpa241等位。  相似文献   

3.
大豆籽粒高无机磷突变体的选育和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豆种子中的磷(P)60%~80%以植酸的形式存在,而植酸对于人和单胃动物是一种抗营养因子。本研究采用60Co 射线辐射诱变,首次在中国大豆资源中创造出籽粒高无机P含量的突变材料LPA-4297和LPA-1216,并对其重要农艺性状作了初步的观察。根据突变体和亲本种子中不同P组分的变化,以及与前人在大豆和其它作物中有关低植酸突变研究所得结果的比较,初步确定LPA-4297为低植酸Ⅰ型(lpa1)、LPA-1216为Ⅱ型(lpa2)突变体。  相似文献   

4.
降低玉米籽粒中植酸磷含量是减少粪磷污染的重要途径,探明施磷与植酸磷积累的关系对于降低植酸磷含量有重要意义.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磷水平对2个玉米品种生长期间不同部位磷含量与籽粒植酸磷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可以提高2个玉米品种籽粒中总磷和植酸磷的含量以及积累量;金海5号的植酸磷含量与积累量均高于浚单20;植酸磷占全磷的比例在50%~62%之间,高植酸品种金海5号略高于低植酸品种浚单20;随着施磷肥水平的增加,降低了2个品种根、雄稳、穗轴等部位的磷转移率,但各部位转移到籽粒中的总磷的比例受施磷影响较小;玉米乳熟期稳住叶、苞叶、完熟期籽粒磷含量及磷积累量与植酸磷积累量成显著正相关.因此,合理施用磷肥、调控磷素在玉米体内的分配,对于调节玉米籽粒植酸磷积累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创造出2个玉米高无机磷突变体lpa-zhong1和lpa-zhong2,研究了其突变的等位性和遗传控制类型,同时对野生型亲本和突变体的种子发芽率、磷组分含量、微量金属元素含量以及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突变是等位的,且突变受单隐性基因所控制;与野生型亲本相比,突变造成种子发芽率降低;总磷、无机磷含量极显著增加,植酸含量显著下降;金属元素含量、农艺性状无显著变化;除了百粒重显著下降之外,其他产量性状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我国东北地区大豆品种植酸含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东北地区(黑、吉、辽和内蒙古东部地区)近年来通过审定的183个大豆品种的植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大豆品种的植酸含量平均为15.58 mg/g,变异区间在9.53~20.16mg/g之间。省份间大豆品种的植酸平均含量也存在差异,以黑龙江省最高,内蒙古最低。大豆品种植酸含量的变化幅度以吉林省最大,黑龙江省和内蒙古均较小。根据测试结果,筛选出11个低植酸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7.
玉米饲料中的磷多数以植酸磷的形式出现,难以被单胃动物吸收,通过研究提高玉米饲料中磷利用率的方法,指出添加植酸酶或种植低植酸品种,可有效提高饲料中磷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国冬小麦籽粒植酸含量差异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以期为提高小麦营养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来自4个麦区的161份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籽粒植酸含量变化及分布频率、植酸含量与籽粒形态特征、粒重、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植酸含量变异范围为0.92%-1.95%,平均值为1.41%;蛋白质含量为12.60%-19.20%,平均为15.24%。籽粒植酸含量的分布呈现正态分布,其中有53.4%的小麦品种植酸含量在1.25%-1.55%之间,只有8.7%的品种植酸含量小于1.1%。相关分析表明,植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SDS沉降值之间无显著相关,但蛋白质含量与沉降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培育低植酸含量且蛋白质含量高的小麦品种理论上是可行的。籽粒千粒重与籽粒宽、长和厚呈显著正相关,但是植酸含量与千粒重、籽粒长、宽、厚之间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在品种选育中,获得低植酸含量、高粒重且加工品质好的小麦品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以水稻低叶绿素b突变体及其野生型(镇恢249)第5叶为材料,研究了水稻叶片自然衰老过程中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荧光参数、Rubisco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叶片全展后随着衰老进程,突变体与野生型的Pn、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Rubisco大小亚基相对含量都呈下降趋势.低叶绿素b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高于野生型且下降慢于野生型,但是二者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差异不显著,而野生型Rubisco相对含量下降较突变体快,因此低叶绿素b对水稻第5叶衰老和Pn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碳同化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壳聚糖与植酸涂膜对鲜切苹果褐变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采用1%壳聚糖、1%植酸和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处理鲜切苹果。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涂膜能够降低鲜切苹果的失重率、维持硬度和色差、减缓丙二醛(MDA)含量的上升,延缓苹果的褐变,抑制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维持抗氧化活性物质维生素C和多酚的含量。贮存至第10天,复合涂膜的鲜切苹果MDA含量比对照低41.94%,初始总色差和贮后总色差的变化值比对照低42.40%。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在水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贮存鲜切苹果的方法,效果优于壳聚糖或植酸单一处理。  相似文献   

11.
试验选取初始日龄为31日龄,平均体重为9.94kg的杂交猪50头,试验期为28d。旨在探讨饲粮中低植酸大麦突变体/(M)M955对增进铁、锌、铜利用的影响,这种低植酸大麦突变体M955与哈林顿大麦有相近的同源基因后代,其植酸含量不足为常规大麦含量的90%。以生产性能、血细胞比容、掌骨特性、表观吸收率、体内滞留及锌和铜的排汇为检测指标,在两个大麦品种(NB和M955)中分别加入铁、锌、铜3种微量矿物元素的5个不同处理浓度,Fe和Zn(0、25、50、75、100%的硫酸亚铁和硫酸锌)、Cu(0、40%、80%、120%和160%的硫酸酮)组成10个处理组,通过向含有常规大麦的基础饲粮中添加磷酸二氢钠使有效磷含量均为0.33%,且所有饲粮中含钙0.65%,饲粮中其他营养素均足够,大麦和大豆是含有喷雾干燥乳清的实验饲粮中植酸的唯一来源,每天2次收集饲喂此日粮的杂交猪的代谢产物,大麦与微量矿物元素之间没有互作效应,且对于任何一个测量指标常规大麦与突变体M955大麦间无明显差异,然而,对于微量矿物元素处理组,在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血细胞比容、掌骨损坏度及胫骨灰重、表观吸收、体内滞留、锌和铜的排泄量都呈现线性增加趋势。总之,在此次试验中,明显是由于M955突变体饲粮中内源微量矿物元素可利用率的增加,检测指标发生变化,而低植酸大麦对检测指标无影响,而铁和锌的含量从0增加到100%(Cu为160%)导致生产性能、血细胞比容、掌骨重、骨灰重、表观吸收率、体内滞留、锌和铜的排泄呈线性增加。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仔猪饲粮中添加无机微量元素的量不应少于NRC标准规定的需要量。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抗戊唑醇突变体的生理生化特性,探讨其抗性机理,比较了敏感菌株和抗性突变体的渗透压敏感性、细胞膜透性及药剂处理后细胞内甾醇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敏感菌株与各抗性突变体对不同渗透压的敏感性没有规律性,且突变体抗性水平与渗透压敏感性之间没有直接联系;2)戊唑醇处理后各菌株之间电导率的变化表明,低抗菌株细胞膜透性较敏感菌株低,而中抗菌株膜透性则较敏感菌株高,能在相同时间内渗出更多电解质;3)细胞内麦角甾醇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药剂处理后,敏感菌株甾醇含量显著降低,低抗菌株甾醇含量没有显著变化,而中抗菌株甾醇含量显著升高。研究结果表明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对戊唑醇产生抗药性时,伴随其他理化特性的改变,为进一步研究该病菌对戊唑醇的抗药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突变后植株叶片的生理生化变化。[方法]以1份务班和颍花异常的水稻突变体为材料,研究该突变体生长阶段的几个不同时期几种酶活性变化和稻米的氨基酸含量变化。[结果]在条斑颖花突变体生长过程中,分蘖中期SOD的活性高于野生型,在开花前和开花末期的活性又低于野生型;突变体POD活性在3个时期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开花前期最高,野生型植株POD活性变化趋势与之相反;CAT在突变体的3个生长时期活性呈递减趋势,在分蘖中期活性很高,在野生型中活性变化趋势相反;MDA的活性在3个时期活性变化递增,野生型的活性相对较高;突变体中可溶性糖含量低;总氨基酸含量上升。[结论]突变体性状的表达与SOD、POD、CAT和MDA活性变化有一定关系.这些变化使突变体免于死亡,最终导致米质改变:  相似文献   

14.
从恢复系T893群体中得到一全包穗突变体,通过鉴定与分析,探讨水稻全包穗性状的遗传基础与生理机制,发掘水稻新的功能基因;对全包穗突变体的农艺特性、遗传基础、幼穗分化Ⅳ-Ⅷ期茎秆激素含量及对赤霉素敏感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突变体具有全包穗特性,并表现茎秆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每穗颖花数减少,花粉育性部分降低;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包穗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突变体与T893茎秆内源激素含量比较:突变体幼穗分化Ⅵ期、Ⅷ期时的GA4含量较野生型低,ABA含量高,IAA和Z的含量无显著差异;幼穗分化末期突变体对赤霉素反应钝感;初步研究表明,突变体的产生与水稻茎秆内源激素合成及代谢途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以籽粒充实度差异明显的625A/226和81A/308为研究材料,通过比较籽粒发育过程中叶绿素和植酸的含量变化,研究两者对杂交稻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81A/308初始叶绿素含量、植酸含量均高于625A/226,说明叶绿素与植酸对杂交稻籽粒灌浆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应用MMF方程对3个大麦品种籽粒发育期间的植酸累积过程进行拟合分析,并研究其与蛋白质、总磷含量动态累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发育期间,供试大麦品种的植酸含量随时间变化过程符合"S"型曲线,累积速率变化则呈"慢-快-慢"的单峰曲线,累积高峰出现在花后13~14 d;不同大麦品种的植酸累积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裸大麦品种CAW453的植酸累积持续时间较2个皮大麦品系(03-34和06-08)短,但其累积速率的变化幅度较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籽粒发育期间植酸含量和粒质量变化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植酸累积动态并不受蛋白质和总磷含量的影响,其合成速率与蛋白质、总磷累积速率之间关系不密切.本研究结果显示,大麦籽粒中植酸和磷的累积机制可能彼此独立,在大麦籽粒发育期间可能存在着比植酸合成更为活跃的其他磷代谢行为.  相似文献   

17.
大豆种子中的磷主要以植酸的形式存在,它对人和单胃动物来说是一种抗营养因子;降低植酸的含量不仅可以提高大豆微量元素、蛋白质和磷素的生物有效性,而且可以减少磷素的污染和浪费。就不同大豆品种中植酸的含量、低植酸种质的创新,以及这些种质的遗传机制、农艺性状、营养品质和分子特性的研究给予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8.
采用防雨池栽方法研究了不同灌溉条件下两种栽培类型燕麦白燕7号皮燕麦(AvenasativaL.)和内农大莜一号裸燕麦(AvenanudaL.)籽粒植酸、总磷、蛋白质、钙、镁、钾、锌、铁、铜、锰含量变化特征。随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加,内农大莜一号裸燕麦籽粒总磷和铜含量呈线性变化,籽粒产量、植酸、钙、镁、钾、锌、锰含量变化呈二次函数;白燕7号皮燕麦籽粒(去壳)锌和铁含量呈线性变化,植酸、总磷、粗蛋白、钙、镁含量呈二次函数变化。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在1—5周龄“AA”肉用仔鸡的玉米——豆饼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植酸钠或米糠,在不同钙水平下进行因子试验。试验期5周,期间进行了钙、植酸磷的代谢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当降低钙水平对肉用仔鸡增重、胫骨灰分及其中无机磷含量均无不良影响,但却显著提高了血清无机磷含量和钙、植酸磷的表观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玉米重要的转录因子Opaque2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丽雅  陈岩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218-9221
Opaque 2蛋白是玉米中重要的转录激活因子,该基因的自然突变体o2会使玉米籽粒中赖氨酸含量大幅增加,文中综述了Opaque2基因的结构和该蛋白对玉米中醇溶蛋白基因、胞质丙酮酸磷酸双激酶(CyPPDK 1)基因、赖氨酸-酮戊二酸还原酶/酵母氨酸脱氢酶(LKR/SDH)基因、b32基因等的调控作用,以及o2突变体在玉米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