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进行白沙枇杷宁海白大棚设施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单膜棚内栽培的枇杷只有少量花和幼果受冻,而露地枇杷花和幼果都发生较严重的冻害;大棚枇杷着果率比露地栽培明显要高;通过地膜覆盖、套袋,裂果率、果锈率和发病率明显降低,果实品质好。  相似文献   

2.
丽水山区影响枇杷生长发育的临界气温历史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53—2013年丽水市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观测资料,确定枇杷关键生育期的临界气温,通过多尺度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枇杷生长临界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评估低温冻害和高温热害对枇杷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枇杷开花期、幼果期和成熟期受影响的临界气温分别为-5℃,-3℃和30℃,其中花期"三花"受冻害的概率最高,幼果期在1月份受冻害的可能性最大,成熟期受高温影响的概率增加。枇杷花果期低温从70年代开始,≤-3℃低温日数显著减少,同时极端最低气温明显上升,且在21世纪最为显著;枇杷成熟期高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90年代之后,极端最高气温和≥30℃的高温日数明显增多;由此推测丽水山区枇杷遭受低温冻害的概率在降低,但受到高温热害的概率却增加。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5—2019年枇杷花果期(11月至次年3月)丽水市太平乡下岙村枇杷基地棚内、棚外农田小气候站数据,与丽水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时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枇杷花果期低温冻害变化特征,并结合天气形势分析,探讨枇杷低温冻害的发生条件,建立太平枇杷花果期低温冻害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最低气温是判断枇杷花果期低温冻害最重要的气象要素,晴天最低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多云天气最低气温日较差减小,阴天最低气温变化趋于平稳。枇杷花果期低温冻害以1月下旬至2月中旬较为严重,最低气温较低,冻害日数增多;且以棚外低温冻害最为严重,大棚起到了明显的增温效果。枇杷花果期低温冻害容易发生在高空“两槽一脊”、地面处“L”型高压前底部的天气形势下,可提早采用枇杷最低气温预报模型,预估枇杷基地棚内、棚外最低温度,提早开展监测预警服务,防御枇杷低温冻害。  相似文献   

4.
冬春季节大棚栽培蔬菜要经过漫长的低温阶段,如果大棚内保温措施不力,就会出现"大棚逆温"现象,即棚内最低气温比外界最低气温还低,这种现象在午夜前后最为明显.一般大棚的气温比棚外低0.5℃~1℃,有时甚至在0℃以下,蔬菜幼苗对此非常敏感,易发生冻害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5.
为更好地指导苏中沿海地区设施瓜菜生产,对双大棚四膜覆盖全封闭和正常揭膜通风条件下的棚内气温和地下10cm深地温变化情况进行了观测,并对双大棚四膜覆盖棚内外气温和地下10cm深地温的相关回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双大棚四膜覆盖栽培不管是前期全封闭还是正常进入揭膜通风管理,晴天和阴天棚内气温与外界气温之间都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且呈显著的直线回归关系。在苏中沿海地区采用双大棚四膜覆盖栽培,在出现极端低温的情况下,只要加强调温管理,及时采取增加覆盖保温措施,可确保大棚蔬菜安全越冬。双大棚四膜覆盖无论是前期全封闭还是正常进入揭膜通风管理,当晴天上午外界气温达到18℃以上时,都要逐步开启内外蔬菜大棚的通风窗口,揭除小棚膜,增加光照,调节温度;当晴天下午外界气温低于18℃时,要逐步关闭小棚膜和内外大棚通风窗口,以保温防冻,促进蔬菜生长;阴雨天气要尽可能关闭大棚膜,保持棚内温度,防止大棚蔬菜发生冻害伤苗。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草莓受冻情况的调查,结合西安市长安区历史气象资料,分析归纳出西安市深冬草莓低温冻害的发生规律及冻害发生的温度指标,即外界气温0℃时是覆盖1层膜的临界温度,气温5℃度时是草莓生长的临界温度,外界气温-4℃(大棚四膜内温度0℃时且持续2 h)是大棚四膜覆盖下草莓发生严重冻害的临界温度。并分析冻害发生的因素,提出大棚四膜栽培的具体防冻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枇杷山坡地梯度观测资料和幼果低温箱试验分析,对枇杷低温冻害等级指标进行初步研究。建立了基于日最低气温的枇杷低温冻害等级指标,轻度冻害:-2.5℃Tmin≤-1.0℃;中度冻害:-3.5℃Tmin≤-2.5℃;重度冻害:-4.5℃Tmin≤-3.5℃;极重冻害:Tmin≤-4.5℃。  相似文献   

8.
以露地、套袋和大棚栽培的‘宁海白’枇杷为试材,测定了低温期间和低温解除后的幼果内总酚含量及与酚类物质代谢相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期间,露地栽培的枇杷幼果总酚含量显著高于套袋与大棚栽培的幼果;低温结束后露地栽培枇杷幼果的总酚含量虽然高于大棚与套袋果实,但比低温期间明显下降。酚类物质代谢相关酶分析显示,低温期间PAL活性显著高于低温解除后的果实,露地幼果活性高于套袋与大棚;PPO活性低温期间以露地栽培的果实为最低、套袋处理最高,低温结束后以大棚为最低、套袋为最高;POD活性低温期内以露地为最高、大棚最低,低温解除后活性显著下降,但大棚栽培要低于露地与套袋。以上结果表明,酚类物质积累和代谢与枇杷抵抗低温胁迫的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正冬天大棚种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温度的影响,大棚蔬菜在不加温的情况下,采取一些常用而又效果好的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保证蔬菜正常生长。多层膜覆盖一层棚膜的保温性能较差,当外界气温低时,棚内为0℃左右就会出现冻害。因此需要多层覆盖薄膜来保证棚内温度。做到"三膜一帘"覆盖,即覆盖大棚膜、小棚膜、地膜、大棚上再加盖草帘,当外界气温降到-5℃,棚内一般也不会发  相似文献   

10.
库尔勒香梨历年冬季低温评价及严重冻害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通过评价1958-2008年库尔勒香梨越冬期间及早春低温资料,分析了历年冻害发生情况及冻害成因.结果表明:1958-2008年,气温异常偏低年份有9年,香梨发生了6次严重冻害,其中5次严重冻害发生在越冬期间,早春冻害1次(2005),剩余3年气温在临界线附近,没有造成严重冻害;1958-1986年极端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基本正常,之后有升高趋势;2007-2008年冬季气温异常偏低,导致了大面积冻害;香梨冻害发生临界温度大致为-20 ℃;香梨冻害与极端低温、低温持续日数、降温幅度、降雪厚度及持续时间、立地条件及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设施栽培关键技术的运用,大棚枇杷花和幼果冻害率比露地的低,而且坐果率比露地栽培明显提高,同时裂果率、锈果率和发病率明显降低,产量增加近3 000 kg·hm-2,提早上市1周以上,且果实品质好,售价高,增收达15万元·hm-2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不同低温胁迫下早钟6号枇杷幼果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枇杷品种早钟6号幼果为试材,采用人工降温的方法,研究低温胁迫下枇杷幼果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6、3℃低温胁迫下,幼果果肉细胞质膜、液泡膜清晰,叶绿体、线粒体结构没有明显变化;0℃低温胁迫下,原生质膜、液泡膜结构完整,叶绿体结构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线粒体双层膜结构依稀可见,但已经没有明显的内脊,内部呈小泡化;-3℃低温胁迫下,原生质膜、液泡膜均破裂,原生质体浓缩,叶绿体扭曲变形、相互融合,线粒体膜结构受损,内脊消失.可见,一定的低温会对枇杷幼果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尤其在0℃以下的低温胁迫幼果冻害严重.  相似文献   

13.
对南宁市大棚春季提早种植厚皮甜瓜进行气候评价,结果表明:自然光照无法达到厚皮甜瓜光饱和点,棚内光照度则更差,在光强最强的晴天,棚内平均光照度仍与厚皮甜瓜光饱和点相差12 000~17 000 lx.棚内气温基本能满足厚皮甜瓜生长需要,催芽须采用人工加温大棚;育苗期棚内2月平均昼温偏低1.9 ℃,3月平均昼温适宜,平均最低气温偏低0.2~2.4 ℃;定植期-抽蔓期棚内3-4月平均昼温偏低1.6~6.3 ℃,夜温适宜,3月棚内平均最低气温偏低0.5 ℃,4月棚内平均最高气温偏高0.8 ℃;开花授粉期棚内平均昼温、夜温均适宜,但晴天要避免出现高于33 ℃的高温;结果期4月平均昼温偏低1.6 ℃,4-5月棚内平均夜温偏高4.7~6.6 ℃,昼夜温差偏低9.0~11.3 ℃,5-6月棚内平均最高温度偏高较大,要注意降温.棚内平均空气相对湿度高于厚皮甜瓜生长要求的适宜值达19~37百分点,阴天及夜间都要注意防湿.针对南宁市大棚春季提早种植厚皮甜瓜的不利气象条件,在生产中宜经常清洁棚膜、定期更换新膜以增加棚内光照度;利用人工加温、小拱棚保温,揭膜自然降温;揭膜或采用滴灌降湿等措施调节大棚小气候.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对枇杷低温冻害风险评估和农业生产布局,对福州地区1961-2016年冬季日最低气温及枇杷冻害等级进行统计分析,探索福州地区枇杷冻害等级时空变化特征。明确在枇杷幼果期各种冻害级别出现次数的排序是1月、12月、2月;福州地区各县市枇杷冻害出现日数以西部、西北部最多,中部沿海其次,南部沿海最少。因此,福州西部、西北部县市应减少枇杷种植面积;中部沿海县市应控制种植面积;南部沿海县市应根据山区气温分布规律,调整枇杷品种布局和种植规模。  相似文献   

15.
<正>阜平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与山西相邻,年平均气温12.7℃,极端最低气温-19℃。由于近年来冬春气候异常,气温变化剧烈,桃树、杏树、核桃等幼树和苗木发生严重冻害,造成苗木冻死、冻伤,损失惨重。为了减少果农损失,总结出以下预防冻害技术。  相似文献   

16.
对喀左县冬季日光温室大棚最低气温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2006~2008年冬季(12月至翌年2月)喀左县日光温室大棚最低气温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棚内平均最低气温为8.1℃,极端最低气温为3.5℃。大棚最低气温随大气最低气温的升降而相应升降;随着云量的增加,次日棚内外最低气温差值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次日棚内最低气温升降与风向也密切相关。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了冬季温室大棚内最低气温的预报模型,准确率达到83%,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17.
钱贞  汪晨  方培林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2):2445-2445
2020年12月31日至2021年1月2日衢州市遭遇严重冰冻天气,全市早晨极端最低气温达-5-7 ℃,给柑橘种植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灾情主要分布在柑橘精品种植农场,设施大棚柑橘冻伤比露天严重,设施大棚未采摘的柑橘受冻严重。柑橘种植户应增强防冻意识,做好设施大棚防冻措施,尽量避免柑橘冻害损失。  相似文献   

18.
枇杷幼龄期,枝叶繁茂,极性生长强,易形成树冠荫蔽,通风透光差,花芽分化迟,初果产量低。这个时期如过重修剪则影响成年盛果树形的培养;此外,冬季低温也是影响枇杷结果极为重要的因素。一般年均温在15℃以上的地区适宜栽种,冬季绝对最低温在0℃左右可以保证正常生长结果。但花和幼果只能耐-6~-3℃的极限低温,低于此温度,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贵阳市年平均温度为15.6℃,1月份平均气温4.3~5.3℃,最低气温-5~-4℃,全市除了河谷地带外绝大部分地区均为枇杷次适宜生长区。加之霜寒和春寒也时有发生,造成枇杷产量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连栋大棚双膜覆盖下火龙果的冻害调查,分析了极端低温天气对双棚越冬栽培火龙果的冻害影响。[方法]在低温霜冻天气条件下,分析双膜覆盖和加热线加热对火龙果连栋大棚的增温效果,调查棚内不同方位、不同发育阶段火龙果枝条的冻害情况。[结果]使用双膜覆盖和电热丝加热后,明显提高了火龙果的内棚温度,日平均温度提高了4.5~8.5℃,温度0℃的持续时间平均降低了8.4h。无论是边垄还是内垄的火龙果枝条,同一发育阶段、不同区段之间,其冻害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前段、中段、后段。在边垄生长的火龙果枝条,同一区段、不同发育阶段之间,其冻害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幼枝、嫩枝、嫩稍枝,而成熟枝未发生冻害;在内垄生长的火龙果枝条,只有距离内棚小门近的前段、中段未成熟枝条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冻害,其余枝条均未发生冻害。此外,除幼枝外,同一发育程度的内垄火龙果枝条冻害率明显小于边垄。[结论]通过双膜覆盖和加热线加热能有效地提高棚内温度;应适当增大内棚与外棚基部间距,有效缓解边垄火龙果冻害情况;在入冬前,可采取一些栽培管理措施,培养更多发育充实的成熟枝条,以提高火龙果植株对低温灾害的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以晚熟柑橘塔罗科血橙为材料,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于塔罗科血橙园区内设置塑料大棚,以研究大棚内温度变化情况及对柑橘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提高了棚内的日最低气温,增温幅度在0.2~3.6℃;大棚也明显提高了日最高气温,增温幅度在0.5~10.8℃,棚内的气温日较差较大棚外大,且寒潮天气和晴好天气温差更明显。大棚内塔罗科血橙着色效果较大棚外差,大棚有效提高了塔罗科血橙的可食率、出汁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分含量,降低了总酸的含量,增加了固酸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