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影响野生樱桃李种子萌发相关因素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以野生樱桃李种子为材料,通过用机械去壳、去种皮、低温及赤霉素对野生樱桃李种子进行不同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野生樱桃李休眠及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生樱桃李种子经过100 d左右的低温层积,其萌发率可达到72;,随着野生樱桃李低温层积时间的延长,其种子萌发率逐渐提高;野生樱桃李的种壳和种皮不同程度抑制种子萌发,去除种壳可使萌发日提前,同时去除种壳和种皮,可立即解除种子休眠,使种子萌发率达到78;;GA3对带壳种子的萌发有一定作用,但解除休眠、促进萌发的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脱落酸和酚酸在红松种子休眠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气-质联用等分离、技术技术,研究了红松种子各部位中脱落酸和生长素以及外种皮酚酸含量在室温干藏、低温层积及10%H2O2消毒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结果表明,红松种子各部位高含量的脱落酸在种子休眠中起着抑制萌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植物种子休眠特性,缩短播种育苗周期,以7种青冈属植物种子为材料,通过超微结构观察、吸水性测定、白菜种子萌发受内源抑制物影响试验,对休眠类型进行鉴定,并利用机械处理、激素处理等方法进行休眠打破。结果表明,7种青冈属植物种子的种壳呈现非常明显的3层结构,由外而内依次为角质层、外表皮细胞和内表皮细胞。角质层细胞石质化,形成蜡质层,非常坚硬;外表皮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增加了种皮的厚度和硬度。去壳种子和划口种子,其吸水率均高于种壳完整种子,说明种壳对种子的吸水性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经种壳和子叶浸提液培养的白菜种子萌发率降低,对其根和叶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种壳和子叶中含有阻碍种子萌发的物质。去种壳及种壳划口处理可以打破种子休眠,使萌发时间明显提前,萌发率和发芽势显著提高。GA3处理对种子休眠打破影响不大,对部分树种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有显著提高作用。表明7种青冈属植物种子的种壳影响胚的生长发育和种子的吸水性,种壳的物理阻碍作用是青冈种子休眠的主要因素。去种壳和种壳划口处理是打破种子休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6种松树种子休眠原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种子生活力、种子萌发率和离体胚萌发率为测定指标,通过外种皮、内种皮和胚乳内含物的生物测定,及种皮和胚乳内源激素的测定,对松属6个树种种子休眠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个树种种子胚均不休眠;外种皮所含的萌发抑制物对种子休眠起主要作用,胚乳所含的萌发抑制物或内种皮起次要作用;种皮和胚乳所含ABA类物质是引起种子休眠的主要抑制剂,高ABA含量和低GA,含量是导致6个树种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且ABA/GA3比值的大小与种子休眠程度的深浅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白藓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白藓种子休眠的原因,本试验从种子形态、透水性、内源抑制物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藓种胚各部位已发育完全,平均胚率为95.3%,不存在形态后熟;完整种子吸水10h后吸水率达到44.09%,满足萌发的生理需求,种皮基本上不存在吸水障碍;种皮内源抑制物质活性高于种胚,强烈抑制白菜种子萌发、幼苗茎长和根长;离体胚可以萌发,但胚根伸长受到抑制,说明种皮内存在抑制白藓种子萌发的物质,种胚内存在抑制胚根生长的物质。外源GA3浸种对打破种子休眠有一定作用,低温层积可以有效解除种子的休眠。  相似文献   

6.
凤丹种子休眠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凤丹种子(Paeonia ostii)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凤丹种子种皮透水性、种胚形态和生活力、种子内源抑制物质活性的测定,研究凤丹种子休眠特性。结果表明:凤丹种皮降低种子吸水速度,但不影响最终吸水率,完整种子浸种56h种子吸水基本达到饱和,对凤丹种皮进行酸蚀或去皮处理不会提高萌发率,凤丹种皮不是休眠的主要原因;成熟的凤丹种子生活力达95.6%,但种胚发育不完全,其需经过一定时间的层积,种胚才能不断生长分化,完成后熟;种皮和胚乳中含有的萌发抑制物质对白菜种子和自身种子萌发有显著抑制作用,且种皮和胚乳中的抑制物含量和种类不同;300mg·L-1的外源GA3能够有效提高凤丹种子萌发率。凤丹种子休眠是由于种胚发育不完全和生理后熟以及种子内存在抑制物质引起的综合休眠。  相似文献   

7.
东北红豆杉种子休眠机理与解除技术探讨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了东北红豆杉种子内源激素 (赤霉素、脱落酸、玉米素、吲哚乙酸 )含量 ,并结合形态解剖、变温层积、种子吸水性和种皮透气性等试验 ,探讨了东北红豆杉种子的休眠机理及解除休眠的技术 .秋季采收的东北红豆杉种子 ,虽然种胚结构完整 ,但体积小 ,不具备萌发能力 ,需要后熟 .风干种子形成大量脱落酸(ABA) ,种皮角质化、坚硬 ,阻碍了水气交换 ,幼小种胚被迫进入深度休眠状态 .解除休眠的技术是 ,机械磨损种皮 ,可通气、透水和减少萌发障碍 .流水冲洗 1周 ,将种子内的ABA含量降低到可以萌发的程度 .用赤霉素或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混合处理种子 ,可提前萌发 ,提高发芽率 .变温 (15~ 2 0℃ 3~ 5℃ )层积 ,可缩短种子休眠时间 ,层积前期暖温可加速胚的发育 ,低温是萌发成苗的必要条件 .经过 4~ 6个月暖温和 3~ 4个月低温层积 ,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主要用脱落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三种激素的不同浓度或者不同的混合配方来浸种。另外,又用浓硫酸在不同的时间下,破壳处理毛节瓜种子,旨在研究节瓜种子休眠机制和破除休眠的方法。实验证明赤霉素是主要的促进剂,所有实验以80ppm赤霉素 20ppm脱落酸 25ppm细胞分裂素对节瓜种子的萌发促进效果最好,发芽率达到72.6%,比对照增加了67.3%。脱落酸是种子萌发的主要抑制物质,抑制萌发的最佳浓度是25ppm,种壳亦是抑制萌发的因素之一,用浓硫酸处理种壳有一定解除休眠作用,其处理最佳时间是3分钟,发芽率为21.33%,比对照增加16%。  相似文献   

9.
百脉根是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富含营养物质,适应酸性、干旱及贫瘠的土壤,然而种皮的不透性限制种子吸涨,导致种子萌发率低,出苗不整齐.为此,本试验研究了百脉根种子休眠的机理,以及打破种子休眠的适宜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采自青藏高原的百脉根种子的硬实率高达92.3%,以种皮透水性差为特点.擦破种皮、98%浓硫酸处理、冷藏及超低温冷冻后赤霉素浸泡均能有效地打破种子的硬实率,提高发芽率.  相似文献   

10.
马蔺种子休眠和萌发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物理、药剂、低温层积以及多种配合处理方式对破除马蔺种子休眠及诱导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马蔺种子种皮约占种子风干质量的27.99%,种子透水性较差,种子自然萌发率较低,为2%~3%.物理、药剂、低温层积处理方法的单一处理对破除种子休眠,提高种子萌发率效果不明显.但将几种方法配合处理后,发芽率有所提高.特别是在层积处理60d,又经300mg/L赤霉素处理后,种子萌发率可达14%.由此可见,多种处理方法的配合使用对破除马蔺种子休眠以及提高其萌发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花榈木种子休眠和萌发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花榈木种子休眠的原因和萌发特性,对花榈木种子的物理性状、吸水性、发芽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种皮和种胚的甲醇浸提液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花榈木种子的种皮坚硬致密,透水透气性较差,用浓硫酸酸蚀处理2 h能有效改善花榈木种子的种皮透性,其72 h累积吸水率达96.3%,比对照增加93%.花榈木种子萌发受到种皮限制,以全部去除种皮,恒温25℃发芽效果最好,发芽率达80%.花榈木种子的种皮和种胚中存在抑制白菜种子萌发的物质.随着种皮、种胚浸提液浓度的增加,白菜种子发芽率逐渐降低.其中,种皮浸提液的抑制作用最大,0.01 g/mL、0.05 g/mL和0.1 g/mL种皮甲醇浸提液处理的白菜种子发芽率分别比对照降低13%、27%和39%.初步认为,导致花榈木种子休眠的原因是种皮透性差,种皮和种胚中含有抑制物质.  相似文献   

12.
黄山花楸种子休眠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山花楸(Sorbus amabilis)种子休眠的解剖结构基础与影响条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黄山花楸种子由种皮和胚2部分组成。胚形态发育完全,种皮表面覆一层角质层,胚根端和子叶端的种皮细胞排列明显比中间部位密集;种子透水性障碍不明显而透气性障碍显著;未处理的完整种子萌发率为0,种胚、种胚去除不同量子叶处理萌发率为86.67%~96.67%;种子去除不同部位种皮的萌发率在90%以上。表明黄山花楸种胚无休眠,种皮透性、特别是透气性对休眠有一定影响,种子休眠主要是种皮的机械障碍引起的物理休眠。  相似文献   

13.
欧洲冬青种皮特性与种子休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欧洲冬青种子的形态解剖、种皮构造的电镜扫描、种皮透水性等试验,对欧洲冬青种皮结构及其对透水性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探讨欧洲冬青种皮特性与种子休眠的关系。电镜扫描结果显示,欧洲冬青种子种皮分为外种皮、中种皮、内种皮3层,其中外种皮表面角质化且结构复杂,外种皮中的厚壁细胞及栅栏组织存在阻碍胚与外界进行水分与气体交换的可能,进而影响种子萌发。种子透水性试验及各部分含水量测定结果表明,完整种子与酸蚀种子均能很快吸胀,且完整种子的胚能吸收到部分水分。因此,种子的透水性不是引起欧洲冬青种子休眠的最主要因素。但是,欧洲冬青种子种皮结构存在影响种子透气性的可能,并对胚的萌发产生机械阻力。  相似文献   

14.
百脉根是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富含营养物质,适应酸性、干旱及贫瘠的土壤,然而种皮的不透性限制种子吸涨,导致种子萌发率低,出苗不整齐。为此,本试验研究了百脉根种子休眠的机理,以及打破种子休眠的适宜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采自青藏高原的百脉根种子的硬实率高达92.3%,以种皮透水性差为特点。擦破种皮、98%浓硫酸处理、冷藏及超低温冷冻后赤霉素浸泡均能有效地打破种子的硬实率,提高发芽率。  相似文献   

15.
燕山红栗种子休眠与种胚形态、种皮及内含物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燕山红栗为试验材料,从种胚形态、种皮障碍、内含物变化等多方面,探讨板栗种子休眠的原因.结果表明:种胚发育不成熟是板栗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随着沙藏时间的延长,板栗种胚长度逐渐增长,子叶与胚轴和胚根长度的比值也逐渐增大;种皮对板栗种子萌发有一定机械束缚作用,去皮程度越高,板栗种子的发芽率也越高;沙藏过程中,种皮中P-香豆酸的含量明显减少,因此认为P-香豆酸可能是抑制板栗种子萌发的另一个原因,而种仁中GA3/ABA比值的变化与板栗种子萌发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用不同浓度P-香豆酸对板栗种子进行处理,证明P-香豆酸对板栗种子存在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白刺花硬实种子的休眠机制及解除休眠方法,为改进植物硬实种子播种育苗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开展白刺花种子种皮的吸水性、种胚活力及种胚萌发特性试验,分析其种皮和种胚对休眠的影响;测定其种子内源抑制物活性,利用酸腐、碱腐、激素、沸水和机械处理等方法进行破眠,筛选适宜解除白刺花种子休眠的最佳方法.[结果]白刺花种子剥除种皮后2 d即可充分吸胀,而完整种子吸水5 d后才达到饱和;白刺花种胚活力为73.5%,具有相对高的发芽潜力;剥离种皮的种胚发芽率最高,为72.99%,显著高于完整种子和仅具胚的种子(P<005);白刺花胚乳和胚中均含有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其中50.0%胚乳浸提液可使小白菜种子萌发率降至75.85%;划破种皮破眠法可使白刺花种子发芽率达72.42%,其次是98%浓硫酸+300.0 mg/L GA3浸泡12 h处理(发芽率为57.42%).[结论]白刺花种皮的透水和透气性、胚乳及胚中所含的抑制物是影响白刺花种子休眠的主要因素.机械划破种皮、用98%浓硫酸(酸腐)+300.0 mg/L GA3浸泡12 h处理(激素浸泡)软化种皮能有效解除白刺花种子休眠,提高其萌发率,可在植物硬实种子播种育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南方红豆杉种子透性及甲醇浸提液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方红豆杉种子休眠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种皮的透水性不是引起休眠的主要原因。南方红豆杉种子各部分的甲醇浸提液作生物测定,表明种子的内种皮、中种皮及胚乳均含有某些抑制物质,对白菜苗高和根长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内种皮的抑制能力为最高,胚乳次之,中种皮最少。表明南方红豆杉种子的胚乳、内种皮和中种皮存在的多种有机化合物是造成南方红豆杉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试验结果表明,种胚后熟是桧柏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种皮的透水性与种子休眠无关,采用变温层积,低温层积催芽法均可打破种子休眠,应用化学药剂处理种子可缩短催芽时间;所有方法中以变温层积法催芽效果最佳,种子绝对发芽率可达95.7%。  相似文献   

19.
野蔷薇种子休眠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种野蔷薇种子为试材,初步分析了影响野蔷薇种子萌发的内在生理因素。结果表明:5种野蔷薇种子大小均匀,种壳占种子风干重的40%~60%,透水性良好;种子浸出液的相对电导率较低,为16%-30%,种子活力较高;种皮脱落酸的含量远高于胚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冬瓜种子休眠的原因,确定种子休眠特性,为探明冬瓜种子休眠机理及破除方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冬瓜种子为材料,对其进行外观观察及形态指标和质量测定,分析数量性状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采用恒温烘干法和2,3,5 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TTC)法检测种子含水量和生活力;采用去皮法和吸水法处理种子,计算其发芽率和吸水率;以蒸馏水为对照(CK),分析0.02,0.04,0.06,0.08,0.10 g/mL冬瓜种子种皮、种胚水和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此外还分析了0.02,0.04,0.06,0.08,0.10 g/mL种皮、种胚甲醇浸提液对白菜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探讨冬瓜种子的休眠机理。【结果】冬瓜种子的种皮坚硬且厚,种子长、宽、厚平均值分别为1.155,0.694和0.226 cm,千粒质量平均值为52.820 g,含水量为75.800%。种子长、宽、厚在4~5级分布频率均较高,种子胚根长在9级分布频率最高,种皮质量和种胚质量均在6级分布频率最高,种子千粒质量和含水量主要分布在4~6级。种子厚与种子长、宽,胚根长与种子长,种皮质量与种子长、种子厚、胚根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同等条件下培养5 d后,完整冬瓜种子无萌发,而去皮冬瓜种子发芽率达到54.67%。冬瓜种子的种皮透水性良好,吸水处理21 h后,冬瓜完整种子和破壳种子的吸水率仅相差5.80%。冬瓜种子种皮、种胚水和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种子种皮、种胚水和甲醇浸提液对白菜幼苗根长的抑制效应大于苗高;随着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大,种皮、种胚水和甲醇浸提液抑制效应总体增强;种皮和种胚甲醇浸提液的抑制效应大于水浸提液,种胚浸提液的抑制效应大于种皮浸提液。冬瓜种子种皮和种胚甲醇浸提液总体能抑制白菜幼苗的SOD、CAT、POD活性。【结论】种子中的内源抑制物和种皮机械束缚可能是冬瓜种子休眠的重要原因,而种子各部位浸提物可能通过抑制保护酶活性而影响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