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市现有茶园面积4100hm2。大多在70年代建园,由于只注重建园速度,没有抓好建园质量,加之近年来茶叶市场疲软,生产效益较差,茶园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病虫为害严重,致使有的茶园已无茶可采。据调查,全市有37%的茶园已成为低产园,茶叶生产发展前景令人...  相似文献   

2.
建立茶园是百年大计,因为茶树是多年生的作物,有经济价值的年限很长,一经种植后能生长数十年,甚至一百多年,不易随便移动。而且茶园建立是茶叶生产的基本建设,园地好坏和建园方法,与以后茶园能否高产、优质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建园前对园地评选很重要。  相似文献   

3.
结合当前我国推行的生态文明建设长远规划的需要和茶园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初步提出原生态茶园发展的理念,并对原生态茶园的含义、建园基础、生产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论述原生态茶园发展的一些可行性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孙君  张文锦 《福建茶叶》2014,36(6):42-43
以漳州市光照人茶业有限公司生产有机茶的实践经验为例,从有机茶园的建园及其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培植、茶园水利设施建设、生态栽培、安全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等方面阐述有机茶生产的典型做法,为茶企建立有机茶园,生产有机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衰老茶园改造一直是茶叶科研和生产经营中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改造技术的不断完善和配套,各地都涌现了许多茶树复壮、茶园换貌、增产增收的改造更新茶园。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分散种植的旧茶园基数很大,既有至今尚未改造的,又有虽经改造而又重新衰退的。50~60年代开辟的新茶园茶树已陆续进入衰老期,品质和产量相继下降,70年代集中发展的新茶园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建园基础差和采摘、管理失调而使茶树未老先衰。可见衰老茶园改造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当今茶叶生产正朝着优质高效益的方向发展,衰老茶园改造已不仅仅是“低改”的内涵,而是一项全面提高茶叶产量、品质与经济效益,提高茶园生产力水平的综合工程,是发展我国茶叶经  相似文献   

6.
当前茶叶生产形势很好,在党的“十大”精神鼓舞下,广大农村积极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新茶区,建立新茶园的群众运动正在兴起。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经济作物,要用长期的观点,安排经营管理等问题。所以,开发新茶区,建立新茶园的群众运动中,不仅要注意建园的基本功,抓好开山建园质量,而且还应选好良种壮苗,并应注意早、中、迟芽种的合理配搭工作。为了茶区生产发展的需要,特对本所生产茶园中,茶树品种的搭配情况进行初步总结与分析,提供各地研究参考。一、早、中、迟茅品种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实地考察、调查四川省部分低产低效茶园的基础上,分析认为建园基础差、茶树老化、茶园管理不善、茶树品种更新滞后等是造成四川省茶园低产低效的主要原因。结合生产实际,提出可通过茶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茶树改造、养树护蓬、土壤改良、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措施,复壮茶树树势、提高茶园产量及品质,促进茶园生产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8.
我场是一九六六年新建的,建场以来,从认真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茶的生产实践告诉我们,要加速发展茶叶生产,培育稳产高产优质茶园,加快繁育推广良种则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因为在我们已成龄的茶园中可以清楚看到,由于建园时种苗来源广,  相似文献   

9.
同安县祥桥乡甘岭村茶场,地处三百八十六米的西山岩上,于一九七四年创办,现有茶园120亩,其中采摘茶园110亩,由于建园基础 差,管理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提不高。为了改变生产面貌,一九八五年秋冬抓紧组织综合治理,落实“三改一补”技术措施,经过一年  相似文献   

10.
高山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联双 《福建茶叶》2010,32(7):36-37
高山生态茶园建设应遵循茶叶的生产特点与生态间的相关性,尽可能的营造适宜于茶叶生长的环境条件。从建园做起,合理规划,标准建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套种绿肥,增施有机肥,优化病虫害防治技术,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茶叶品质,提高茶产业效益,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1.
华安铁观音生态茶园建设应遵循茶叶的生产特点,尽可能营造适宜茶叶生长的环境条件,从地块选择,茶园规划,标准建园,适当密植,防护林及遮荫树种植,梯壁留草、套种绿肥,科学施肥、修剪,病虫害综合治理,改善铁观音茶园生态环境,提高了茶叶质量安全,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2.
发展茶叶生产,开辟新茶园,是建设高产稳产茶园的关键。开垦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茶树各个时期的生长发育。本文根据我所新茶园开辟的实践体会,谈谈不同的建园基础对茶树年发育周期以及对形成高产稳产的影响。我所位于赣中,属红壤低丘陵地区,1975年开辟600余亩新茶园,用福鼎大白茶扦插苗按常规定植。种植前的茶园开垦有三  相似文献   

13.
一、丰里茶场改造低产茶园效果好丰里茶场是安化县烟溪公社丰里大队队办茶场。1967年建场,共有茶园64亩。由于建园标准不高,培管差,采摘不合理,造成茶树未老先衰,茶园覆盖度不到50%。1977年产茶87担,产值10794元。1978年产量下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松溪县位于闽北山区,现有茶园面积52801亩,年均产茶1458吨,是福建省重要产茶县之一.该县茶园多为山地茶园,由于建园时基础工程差,加上近几年来农村生产体制转换时出现管理上的松驰,一些承包户对茶园重采轻养,忽视护理,导致茶园水土流失严重,土层瘠薄,茶树生长不良,生产水平低下.1994年全县采摘茶园38977亩,产量1195吨,平均亩产仅30.7kg,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提高该县山区茶园生产力水平,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护理措施.1.修复水土保持工程.松溪县的茶山大多是60年代开垦的,其中有50%的茶园是在25度以上的陡荒坡上开山做梯的条栽茶园.这些山地茶园不“穿鞋”、不“戴帽”,大雨一来,水、泥、砂一齐下冲,雨季过后茶根外露,夏旱季节弱小茶树干渴枯死.因此,修复水土保持  相似文献   

15.
桃江是全国八大产条基地县之一,有茶园5800公顷,而大部分茶园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发展的,由于当时建园标准低、质量差,再加上茶园培管粗放,茶树树势衰弱。1990年,全县每既666.7m2平均产干茶54.4kg,平均产值139.2元,种茶效益极低,严重阻碍了我县茶叶生产的发展。1991年我们在桃江县近香茶场开始了低产茶园改造的试验示范。现将6年低产茶园改造效益整理报告如后。1试验区菜场基本情况近香茶场创办于1968年,茶园面积用公顷。1991年选择该场的2公顷茶园开展低产茶园改造试验示范,茶树为安化群体种,23年生,单行条栽,平均密…  相似文献   

16.
桃江县大栗港镇茶场位于桃江县大栗港镇郑家坳村,为大栗港镇镇属企业,共有茶园面积8.67hm2,1972年建园,品种为安化群体种。去年生产茶叶104t(其中黑毛茶100t),销售收入42万元,除去各种开支21万元,获得纯利21万元,每667m2产值3230元,获纯利1615元,今年茶场承包主张建中又承包了县茶叶研究所茶园4hm2和鸬鹚渡镇淘金山茶园7hm2,承包茶园面积达到了20.33hm2,生产茶叶185t(其中高档名优茶5t,普通绿茶20t,黑毛茶160t,预计纯利42.6万元,每667m2纯利1397元。茶场现已将承包的县茶叶研究所和鸬鹚渡镇淘金山茶园的4.33hm2无性系良种茶园改造为良种繁育母本园,自繁自育,用于自己建园种植,逐步增加茶叶种植面积,扩大茶场的生产,今年已扦插茶苗2000万株。  相似文献   

17.
生态茶园建设与茶叶绿色食品开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闽东茶园面临生态问题茶园作为人工生态系统 ,它在人类干预下与传统的茶园生态系统相比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 :1 1 人工生态系统的组合由复杂向简单变化 闽东现有茶园面积 4 6万hm2 ,大部分是建国后发展起来的专业化茶园 ,由于建园时力求集中、连片 ,开恳时从山顶到坡底全面垦复 ,这些茶园投入了大量劳力、肥料、农药等辅助能量 ,中前期产量比较高 ,也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但长期以来 ,这些茶园常常连绵数里无树木遮阴和防护 ,夏天高温烈日 ,冬天寒风侵袭 ,生态条件恶化 ,直接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高 ;有的是在山坡…  相似文献   

18.
华安铁观音生态茶园建设遵循茶叶的生产特点,尽可能的营造适宜茶叶生长的环境条件,从地块选择,茶园规划,标准建园,适当密植,防护林及遮荫树种植,梯壁留草、套种绿肥,科学施肥、修剪,病虫害综合治理,改善铁观音茶园生态环境,提高了茶叶质量安全,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双峰县自去年入秋以来,动员广大茶农改造低产茶园。全县已改造低产茶园七千多亩。双峰县茶园由于建园标准低,土层浅、土壤瘦,加上管理差等原因,低产茶园还不少。1983年亩产仅83斤。针对这种情况,双峰县人民政府于去年九月底就召开了会议,号召全县各地抓紧改造低产茶园,并下达了2800亩改造低产茶园的计划,每改一亩,经验收合格,由县发给补助款30元。梓门公社新华大队茶场,  相似文献   

20.
王怀建 《茶叶通讯》2007,34(4):45-45
造成茶园建园失败的原因很多,而幼龄茶树遭受火害也是成片茶园毁废的重要原因.建园初期,茶树覆盖率低易形成杂草丛生,冬春时节,未及时清除杂草的茶园,遭遇火害,受害茶树常被放弃,不及时拯救,失去再生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