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阐述了湖南双季稻田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类型、经济效益、增产作用机理,根据目前现状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稻田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内容之一,是通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和秸秆留茬覆盖还田,控制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尘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节水能力,以及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主要技术内容是免耕播种技术、秸秆覆盖技术、病虫杂草控制技术和机械深松整地技术。  相似文献   

3.
针对气候变化下耕作制度的改变,科学评价少免耕技术在东北地区的区域适宜性,通过不同类型少免耕试验研究,揭示不同类型少免耕技术下土壤理容重状变化规律,以及产量差异,明确少免耕播种技术与土壤理容重的匹配规律,为确定少免耕技术推广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内容之一,是通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和秸秆留茬覆盖还田,控制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尘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节水能力,以及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主要技术内容是免耕播种技术、秸秆覆盖技术、病虫杂草控制技术和机械深松整地技术.  相似文献   

5.
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少免耕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用技术,对中国水稻可持续发展作用甚大.综述了稻田免耕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免耕对稻田上壤的物理特性、化学性质、微生物和酶等方面的影响,免耕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免耕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1少免耕技术的优点 1.1由于不耕翻和残茬秸秆,水蚀和风蚀明显减轻。 1.2免耕不动土和覆盖,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保持水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十多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开展了少免耕的应用研究,实际情况表明,少免耕在降低作业成本,节约能源和减少土壤碾压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少免耕法对粮食生产和产量的稳定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是,长期连续少免耕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如何?连续进行少免耕作业而不影响作物产量的时限为多长?这将是水田地区少免耕技术推  相似文献   

8.
免耕播种就是利用免耕播种机,在留茬或有秸秆覆盖的地块,秸秆覆盖地表达到30%以上,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播种施肥、覆土和镇压等多项工序的一项播种技术。免耕播种技术具有防风、保墒和少免耕少动土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玉米少免耕栽培与翻耕直播对比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试验来源与目的 为切实了解少免耕栽培方式对玉米产量和种植效益的影响,结合粮增工程项目的实施,特设置少免耕栽培与翻耕直播对比试验。通过试验,分析少免耕栽培方式对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更好地指导群众生产、加大玉米少免耕栽培技术推广规模和种植效益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0.
对少免耕技术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少免耕播种技术、秸秆覆盖处理技术、深松技术、分层施肥技术等,将之与传统性耕作方式进行了综合对比,并对少免耕技术中的深松技术与传统耕作方式中的翻地技术进行了着重说明,对甘肃中牧山丹马场总场二场长期以来以翻地为主耕作方式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沙尘暴尘源形成及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沙尘暴(sand—duststorm)系指强风把地表大量沙尘卷入到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是1种危害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它的发生和发展是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体现。沙尘暴尘源物质的形成及分布是形成沙尘暴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本文在查阅分析了大量关于沙尘暴研究等文献的基础上,从沙尘暴尘源形成因素、尘源种类及分布等方面,对沙尘暴尘源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反映沙尘暴尘源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敦煌地区沙尘暴灾害天气特征以及沙尘暴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沙尘暴天气对当地旅游业的不利影响,以期为丰富气候与旅游研究并提高旅游业应对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Meta-analysis的中国北方地区免耕玉米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定量分析免耕对中国北方地区玉米产量的时空效应和影响机制,为该地区免耕的科学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北方为研究区域,以传统耕作为对照,通过检索文献整合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截止2017年4月共获得68篇文献和82组试验数据,将数据按照区域(东北、华北和西北)、年降水量(<500 mm和≥500 mm)、年均气温(<10℃和≥10℃)、耕作模式(平作和垄作)、种植制度(连作和轮作)、是否秸秆还田、试验年份(2000年之前、2000-2009年和2010年之后)和免耕持续年限(1-2 a、3-5 a、6-9 a和≥10 a)进行分组),利用Meta-analysis方法系统探究免耕对玉米产量的时空效应与影响因素。具体分析过程包括异质性检验、综合效应量计算、发表偏倚检验、敏感性分析、累积Meta-analysis和亚组分析(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总体上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平均增产率为3.1%(置信区间0.7%-5.5%,数据不存在发表偏倚和极端值)。2000年之前,免耕的累积增产效应不稳定(平均-0.7%-6.6%);2000年之后,免耕与传统耕作的累积产量差异逐渐由不显著变为显著。在东北地区,免耕表现出显著的增产效应(平均5.3%,置信区间1.5%-9.2%);而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免耕的增产效应不显著,分别为-2.6%-6.4%和-1.0%-6.4%。在年降水量<500 mm、年均气温<10℃的地区和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免耕的增产率显著提高,平均分别为5.4%(置信区间1.7%-9.1%)、3.8%(置信区间0.8%-6.7%)、4.4%(置信区间1.3%-7.5%)和3.3%(置信区间0.8%-5.8%)。平作和垄作下,免耕的增产效应均不显著。2010年之后,免耕的增产效应显著提高(平均6.1%),且变幅较小(2.5%-9.7%)。随着免耕持续年限的延长,玉米增产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持续3-5 a时,免耕的增产效应显著且达到峰值(平均3.8%,置信区间1.6%-6.0%)。【结论】在年降水量较少或年均气温较低的区域,轮作或秸秆还田条件下,有利于发挥免耕的增产效应;东北地区较华北和西北地区更适宜免耕;3-5 a为较合理的免耕持续年限。  相似文献   

14.
林志强  江锦祥  徐惠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703-19704,19725
[目的]分析少免耕栽培方式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产量和经济效益等的影响。[方法]通过少免耕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试验,研究少免耕栽培对马铃薯出苗、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与常规栽培相比,少免耕栽培的马铃薯长势好,生育期长;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都有所改善,单薯重量增加,产量增加17%左右。[结论]该研究可以为探索一套适宜广东地区马铃薯少免耕种植的栽培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旱区不同降水年型冬小麦蓄墒增产耕作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7—2018年在陕西黄土旱塬实施免耕与深松轮耕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免耕/免耕/深松(NNS)、免耕/深松(NS)和连续免耕(N)3种耕作处理,分析不同降水年型轮耕模式下冬小麦休闲期和生育期蓄墒效果及ET、WUE、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 降水年型对冬小麦休闲期及生育期土壤蓄墒、ET、WUE、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显著。丰水年型较干旱和平水年型分别提高冬小麦休闲期(23.9%和31.9%)和生育期(6.5%和16.6%)0—200 cm土层土壤蓄墒量,并在冬小麦水分急剧消耗的拔节期至灌浆期,分别增加耗水量1倍和3倍以上,且较干旱和平水年型WUE分别提高21.1%和16.3%,增产70.0%和25.8%,增效2倍和1/2倍以上。干旱、丰水和平水年型分别以免耕/深松(NS)(106.1 mm)、连续免耕(N)(192.0 mm)和连续免耕(N)(91.5 mm)处理休闲期0—200 cm土壤蓄墒量最高;生育期0—100 cm土壤蓄墒效果受降雨和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波动较大,但120—200 cm深层土壤蓄水量基本呈“先增后减”的稳定变化趋势,并以免耕和深松轮耕措施蓄墒效果较好;免耕/免耕/深松(NNS)处理在干旱和丰水年型WUE及增产增效优势显著,在平水年型,连续免耕(N)处理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分别为4 297 kg·hm -2和4 773元/hm 2。受深松作业及其频次影响,免耕/免耕/深松(NNS)和免耕/深松(NS)轮耕处理分别增加生产成本172和227元/hm 2,但生产投入的高低并非是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较免耕/深松(NS)处理,免耕/免耕/深松(NNS)能以较少的深松频次节省生产成本,以较高的籽粒产量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具有减耗节水、提高冬小麦WUE和节本增效的优势,并在多数试验年份下保持节水减耗、经济高效的生产正效应,更具生产普适性。结论 从可持续农业生产及绿色低耗高效的发展目标综合分析,推荐免耕/免耕/深松(NNS)轮耕措施为黄土旱区冬小麦蓄墒增产增收的最适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6.
承德市沙尘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1-2010年承德市9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资料,采用统计学和相关分析的方法,详细分析了承德市沙尘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承德市沙尘灾害在时间分布上以2000-2002年出现最为频繁,2005年以后沙尘灾害又呈上升趋势,春季为1a中沙尘灾害出现最为集中的时期;在空间分布上,沙尘灾害发生频率具有从西北向东南沿河谷走向递减的特征。沙尘灾害的产生主要受大风日数的影响,其为关键气象因子,地形要素和地表覆被状况也对沙尘灾害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免耕与常规耕作土壤肥力的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免耕土壤表层0—5厘米内土体疏松,酸度适中,土壤有机质氮、磷、钙、硼和锌等元素富集,持水能力强。0—5厘米以下土壤紧实,酸度增加,含水量骤降,且碳、氮、磷、钙、硼和锌的含量甚至比常规耕作土壤的相应层次少。此外,免耕土壤0—21厘米内弱酸溶性铜、锰、钼、铅、钴和镍以及活性铝、铁和硅的含量均低于常规耕作土壤。免耕和常规耕作土壤肥力的分异是由于不同的土壤耕作和管理措施,导致常规耕作土壤旱耕熟化和免耕土壤人为生草化过程的结果、因地制宜地改进免耕机具,变免耕表面施肥为划土施肥,并控制其地面残体的数量,或改长期免耕为交替免耕等,将有助于提高免耕土壤常年生产力水平并发挥其综合效能。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耕作条件对两种类型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主栽的两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半直立穗型品种龙稻5号和弯曲穗型品种东农428)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耕作方式(免耕、少耕、翻耕)的对比试验,最终进行了3种不同耕作方式的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稻田免耕、少耕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均产生负影响,且免耕明显大于少耕;少耕栽培方式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翻耕、免耕栽培方式,由于免耕栽培方式对产量影响过大,经济效益并不是最高。  相似文献   

19.
水分胁迫对免耕抛秧水稻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水分胁迫影响免耕抛秧水稻产量的生理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条件下免耕抛秧水稻剑叶光合效率下降、叶片早衰,植株干物质量与叶面积降低,茎鞘贮藏物质少且向 粒中的转化能力弱,使水稻重穗型变小、结实率下降,严重影响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研究结果表明,浅耕油菜的出苗高峰期和出苗终止期分别为播后14d和播后49d,而免耕的分别为播后21d和播后63d,浅耕的出苗集中在播后7~21d,而免耕的出苗集中在播后14~28d。杂草发生量浅耕的比免耕的明显减少,杂草以看麦娘为主,发生量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