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农业部下发了《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现将该技术规范的要点摘登如下: 狂犬病(Rabies)是由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烈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本病主要通过患病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动物亦可通过皮肤或粘膜损伤处接触发病或带毒动物的唾液感染。潜伏期一般为6个月,短的为10天,长的可达一年以上。[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正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科的伪狂犬病毒引起犬和多种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亦称奥耶斯基氏病,最早发现于美国,1902年匈牙利科学家在犬和牛身上首先分离出伪狂犬病病毒。伪狂犬病呈世界分布,许多哺乳动物对伪狂犬病毒易感,而且感染后常以死亡为结果,但猪例外,成年猪能耐过感染而生存下来,并成为病毒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犬是伪狂犬病毒最为  相似文献   

3.
<正>狂犬病又称恐水病、疯狗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人狂犬病通常因病犬咬伤、抓伤而感染,亦可通过皮肤或黏膜损伤处接触发病或带毒动物的唾液感染方式传给人。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6个月,短的为10天,长的可达一年以上。主要有恐水和怕风、光、声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其死亡率几乎达100%,自然界所有温血动物均可感染,其中犬猫的发病率较高。由于犬猫是人类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犬猫作为人类最忠实的伴侣动物,却时刻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如何管理好犬类动物并做好强制免疫工作是防制狂犬病发生的重中之重。目前,  相似文献   

5.
伪狂犬病又称阿氏病,是由疮疹病毒科的伪狂犬病毒引起犬及多种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以发热、奇痒、脑脊髓炎和神经炎为特征。人也可感染本病,但一般不引起死亡。笔者在临床中,遇到一起犬的伪狂犬病流行病例,现报告如下:1发病概况2014年1月17日,平顺县青羊镇张井村某村民来电说该村死亡犬20多只,自家和邻居家的犬正发病,要求前去诊治。该病初期体温升高40℃以上,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喜转阴暗角落;中期迅速消瘦,食欲废绝,渴欲剧增,狂吠不安,撕咬各种物体,两目惊恐,对呼唤无反应。  相似文献   

6.
<正>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犬、猫、猪、牛、羊和兔等多种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奇痒(猪除外)、脑脊髓炎和急性死亡。近些年来,我国猪伪狂犬病流行严重[1],而犬感染伪狂犬病毒的报道较少。2012年度,笔者在临床中遇到8起以发热、大量流涎、剧痒、迅速死亡为特征的犬病例,通过临床症状特征和动物接种实验诊断为伪狂犬病,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及症状8例犬伪狂犬病均发生于郑州郊区及附近县  相似文献   

7.
应用Vero-E6细胞从患狂犬病毒死亡的梅花鹿脑组织中分离出一株狂犬病病毒,经免疫荧光检查,能与狂犬病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其与人狂犬病阳性血清的结合能被抗狂犬病马血清阻断,所分离毒能通过0.45μm滤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病毒颗粒清晰可见,为长柱状,Vero-E6细胞培养病毒不致细胞变,在病毒接种第2天,细胞感染率在50%以上,第5天可达90%。  相似文献   

8.
狂犬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经神经末梢上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因其有恐水的临床特征,又称恐水症,一旦发病100%死亡。尽快遏制近年来狂犬病的上升势头,控制狂犬病发病率是当前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而预防和控制动物尤其是与人类亲密接触的犬猫狂犬病对于控制和减少人患狂犬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狂犬病流行区貌似正常犬咬伤而引发狂犬病的病例已见一些报道,提示部分犬可隐性感染狂犬病毒,并在一段时间通过唾液排毒,呈健康带毒状态。为查明犬感染狂犬病毒状况,于1989年10月—1990年5月,对狂犬病流行区与非流行区犬血清狂犬病毒抗体水平进行了调查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人的狂犬病为我国甲类法定传染病,病人发病后几乎全部死亡。笔者认为:狂犬病流行病学特点决定了控制动物狂犬病流行是控制人狂犬病疫情的基本策略。关键要建立健全动物狂犬病免疫接种制度,改善犬只免疫现状,在动物间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1.
如何加强狂犬病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可高达100%。狂犬病的潜伏期可以从几天至数年,病程进展迅速,患者表现出特有的怕水症状(因此又称“恐水症”),一般一周内患者即痛苦地死亡。  相似文献   

12.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狂躁。兴奋、咽肌痉挛、恐水等症状,最后因麻痹而死亡。传播途径主要是发病犬咬伤动物或人经伤口传染。人被发病犬咬伤后,发病临床表现为脑脊髓炎等症状。该病潜伏期最短数天,最长可达数年。人一旦被疯狗咬伤,发病很难治愈。因此.目前预防控制狂犬病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按照免疫规程、程序进行健康犬免疫。那么宠物医院如何对宠物进行免疫呢?  相似文献   

13.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该病主要特征为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意识障碍,怕水,精神狂躁不安,最后衰竭死亡,患病犬死亡率为100%.虽然对狂犬病的预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仍然不时地有狂犬病发生.据统计,1995年~2004年全县共发生犬患狂犬病56例,人患狂犬病死亡37人(见表1).为了有效地防止我县狂犬病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对全县近十年来发生的狂犬病情况进行了调查,为做好狂犬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狂躁,兴奋,咽肌痉挛,恐水等症状,最后因麻痹而死亡。传播途径主要是发病犬唆伤动物或人经伤口传染,人被发病犬咬伤后,发病临床表现为脑脊髓炎等症状,该病潜伏期最短数天,最长可达数年,人一旦被疯狗咬伤,发病很难治愈。因此,目前预防控制狂犬病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按照免疫规程。  相似文献   

15.
犬传染病是危害养犬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疾病,来自警犬方面的统计资料证实,全国每年免疫警犬的发病率为14%,其中传染病占60%以上,因传染病而死亡的犬超过死亡犬总数的80%。从近几年的临床实践和国外的有关报道来看,危害严重的犬病毒病主要有犬瘟热、犬细小病毒感染、犬传染性肝炎、犬冠状病毒病、犬副流感及狂犬病等6种疾病,  相似文献   

16.
福贡县猪伪狂犬病流行情况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除猪以外的其它动物呈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症状为特征,以死亡为结局,并呈散发形式。本病对猪危害极大,目前已成为危害全球养猪业最严重的猪传染病之一。其经济损失主要通过引起种猪不育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大量死亡,肥猪增重减慢、饲料报酬降低等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文结合我县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开展了猪伪狂犬病监测,目的是了解我县猪伪狂犬病流行情况,为科学、合理制定防疫对策提供依据。1材料和方法1.1材料1.1.1伪狂犬病乳胶凝…  相似文献   

17.
狂犬病及其防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它在自然界野生动物中有广泛的宿主,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人兽共患病,常称“疯狗病”,已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人狂犬病多被感染狂犬病的犬、猫咬伤而发病,潜伏期多为半个月至3个月,也可长达数年甚至10年之久。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症状特征即可诊断。人一旦发病,无救治药品和方法,病死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18.
狂犬病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至今为止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只能通过疫苗等措施进行预防,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100%。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我国的狂犬病发病率位居世界前列。在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近年来我国的狂犬病死亡病例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疫情形式依然严峻。中国95%的狂犬病病例由犬传播,主要是散养犬和流浪犬。  相似文献   

19.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患病动物表现为极度的神经兴奋而致狂暴不安和意识障碍,最后发生麻痹而死亡。犬是狂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随着养犬人数的增多,生活中被犬咬、抓伤的机会就越多,人感染狂犬病的机会就增多。据报道,世界每年约有一百多万人被狂犬病动物咬伤,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0.
正狂犬病(RABIES),又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直接接触性、急性严重威胁犬及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人一旦被感染狂犬病病毒的犬猫抓伤或咬伤,有30%~70%的概率感染,发病死亡率达百分之百。狂犬病毒主要在动物间传播,其传染源主要为带狂犬病病毒的犬、猫等。患有狂犬病的病犬临床表现极度兴奋、狂躁、流涎和意识丧失,最终全身麻痹死亡。控制好动物狂犬病就能控制人狂犬病。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政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犬类狂犬病免疫工作,目前城区犬类狂犬病做到了应免尽免。据统计, 2013—2017年南京市城区犬猫狂犬病免疫量达20.83万只次,未发生疑似狂犬病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