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流式振动排种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分流式振动排种器的排种性能与电压、电流、激振频率、种子芽(根)长度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排种性能受电压影响小,排种量与电流基本呈线性关系,激振频率固定在二附固有频率附近时,可以获得较好的播种质量,直播时,种子芽(根)长度应控制的0.5 ̄2mm。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分流式振动排种器的排种性能与水稻种子芽(根)长度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排种性能受种子芽(根)长度影响较大.直播时,水稻种芽(根)长度应控制在0.5~2mm范围,当种子芽(根)长度大于5mm时,种子箱内的种子开始出现局部架空、种子箱和振动盘之间振动推送出来的种子开始出现间断现象,播种质量无法保证.  相似文献   

3.
在完成牧草种子机械物理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多行一器的排种装置。该装置由调节螺杆、搅拌器、排种器壳体、中央排种槽轮等组成。排种量通过调节螺杆调整中央排种槽轮相对于排种器壳体的工作长度来设定,槽轮壳体内的搅拌器用于防止种子架空,大小不同的种子的排种则通过调节槽轮机构内部元件位置来实现。完成了中央排种槽轮结构的设计,并根据结构设计参数及种子的物理特性参数,对不同种子公顷排种量进行了计算,制作了中央排种槽轮工作长度标尺,标尺标值与不同种子公顷排种量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4.
根据包衣、播种的农艺要求,研制了振动—离心式包衣排种器,通过试验测定找出排种器主要部件的最佳设计参数。包衣排种器能够在种子播种作业时,一次完成种子包衣、播种作业,省去了包衣、烘干等过程。台架试验结果表明:该排种器各项性能均能达到包衣、播种要求,并且能满足高速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型孔轮式排种器对麻类作物种子的适应性关系,并为设计多功能精量播种机提供理论依据,在排种性能试验台上分别进行了亚麻、大麻、红麻和黄麻种子的排种性能试验。研究了排种器转速与播量、排种均匀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排种器单位时间的排量与转速的数学模型。试验表明:该排种器适合麻类作物的排种作业,在排种亚麻时,转速应控制在20~60 rmin;排种大麻时,转速控制在10~30 rmin;排种红麻时,转速控制在10~30 rmin;排种黄麻时,转速控制在5~25 rmin。研究结论对采用型孔轮式排种器的多功能精量播种机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并为研究通过转速来控制型孔轮式排种器变量排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三七气吸滚筒式排种器充种性能模拟与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提高气吸滚筒式排种器充种性能,以云南文山三七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DEM-CFD耦合方法,以种子平均法向力方差和供种高度为指标,对气吹风压、振动频率、振动角度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并对上述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试验现象及效果与仿真分析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气吹风压可以打破种群原有的稳定状态,从而降低种子瞬态的法向力即减小内摩擦力;振动频率增加种子平均法向力方差,即对种子的扰动性增强;合适的振动角度可以有效提高供种高度。减小内摩擦、增强种群扰动性、提高供种高度均可有效提高排种器充种性能。为寻找最佳参数组合,采用三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方法,对排种器排种性能进行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优化与验证。结果表明:在振动频率85 Hz、气吹风压3 k Pa、振动角度45°时,效果最佳,试验指标合格指数、漏播指数、重播指数可达93.02、1.42、5.56。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花生种子外形尺寸、穴播器工作转速及取种器结构参数对滚筒式穴播器排种性能的影响,将花生种子按外形尺寸分为3级,利用离散元分析软件EDEM建立穴播器和种子的仿真模型,模拟不同等级花生种子在不同转速、不同结构参数取种器下排种器的排种性能。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工作转速的增加,穴播器对各级花生的合格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当工作转速大于40 r/min时,合格指数下降明显;当工作转速额定,侧孔和容腔的尺寸分别为40 mm和30 mm时,对大粒种子的排种性能最优,合格指数为91.37%;侧孔和容腔的尺寸分别为32 mm和25 mm时,对中粒种子的排种性能最优,合格指数为93.07%;侧孔和容腔的尺寸分别为28 mm和20 mm时,对小粒种子的排种性能最优,合格指数为93.02%,可见,种子与取种器的适配性影响排种性能。田间试验表明,在穴播器工作转速40 r/min、取种器侧孔长度32 mm,容腔长度25 mm条件下滚筒式穴播器对各级花生种子的排种性能与仿真变化规律一致,离散元分析方法应用于滚筒式花生穴播器上是可行的,本研究为穴播器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排种器作为播种机关键部件,其工作性能与可靠性直接影响播种机整体作业质量。机械式排种器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维修方便等优点,勺轮式排种器作为机械式排种器的一种,在硬度较大、较规则种子播种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此,应用Solid Works软件设计了一种勺轮式排种器,应用离散元软件对排种器排种大豆种子进行了计算机数值模拟,得到了排种器工作性能较好的工作参数。由离散元软件计算机数值模拟结果得到:勺轮组合转速为10~13 r/min,排种器种子室内种子数量在1 800~2 100粒时,排种器整体工作性能较好;且适当的振动可提高本设计的排种器的工作性能。该研究为勺轮式排种器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磁吸滚筒式排种器种箱振动供种仿真与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颗粒离散元法,以番茄磁粉包衣种子为对象,采用Hertz-Mindlin接触模型,建立了种子和排种器仿真分析模型,研究了种箱振动频率、振幅对种群运动规律及种箱供种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振动频率40 Hz、振幅0.50 mm和0.75 mm时,种群堆积高度稳定,可以达到稳定供种。为了验证仿真模型的可靠性,采用高速摄像拍摄了在种箱振动频率为40 Hz、振幅为0.75 mm条件下的供种情况,种子实际供种情况与仿真结果吻合。以种箱振动频率、振幅为试验因素,在磁吸滚筒式排种器上进行排种性能试验,得出种箱在振动频率40 Hz,振幅为0.50 mm和0.75 mm时,单粒率达92%,漏播率低于3%;在振动频率20 Hz和60 Hz时,不同振幅下的单粒率均小于80%。  相似文献   

10.
把电磁振动排种器等价成2自由度振动系统,结合种子在排种盘上的运动,对电磁振动排种器振动系统进行理论解析,给出了系统运动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系统各主要振动参数对排种盘与振动筛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参数d1=0.13~0.23,d2=0.2~0.6,μ=1.5时,系统振动稳定,易获得较大的排种速度,种子不易堵塞.  相似文献   

11.
气吸式水稻芽种排种器气室流场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以气吸式垂直圆盘排种器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软件对水稻芽种在充种过程中的速度场和压力场进行了模拟,并利用高速摄像技术,试验研究了精播水稻芽种排种器的充填过程。排种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真空度在2~3.51kPa范围内排种性能最好,排种盘线速度大于0.56m/s时,排种器的充填性能开始明显下降。在理论分析和试验的基础上,探明了充种过程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谷子排种器是谷子播种机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播种机的播种性能。为此,针对我国北方寒地谷子条播种植特点,设计了一款槽轮式谷子排种器,为得到排种器的最佳播种参数,根据国家标准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排种量和排种均匀度变异系数作为目标函数,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排种器作业段长度、排种轴转速和播种带作业速度最优数值,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设计方法,得到最优的排种作业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当排种器作业段长度为10mm、排种轴转速为50r/min、播种带作业速度为4.0km/h时,排种器满足排种量要求且排种均匀度变异系数最优。  相似文献   

13.
气吸圆盘式微型薯排种器充种性能模拟与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提高气吸圆盘式微型薯排种器充种性能,以云南丽薯6号微型薯为播种对象,基于离散元法,以种子平均法向应力方差为指标,对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并对上述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试验结果与仿真效果一致。结果表明:增加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可以增大种子平均法向力方差,增强对种子的扰动性,从而提高充种性能。为寻求最佳工作参数组合,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方法,对排种器进行排种性能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优化与验证。结果表明:在作业速度为2.4 km/h,吸种负压为6 kPa,种层高度为70 mm,振动频率为6.5~6.9 Hz,振动幅度为20~21 mm时,合格指数大于95,重播指数和漏播指数小于2.5。  相似文献   

14.
油麦兼用气送式集排器输种管道气固两相流仿真与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种子在油麦兼用气送式集排器输种管道中的迁移规律,运用EDEM-CFD耦合仿真方法分析了输种管道直径、长度、横纵管道长度比(k)和接头形式对种子运动特性和气流场的影响;台架试验研究了输种管道结构对排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在输种管道中受力与速度主要沿管道轴线方向,与气流速度相同,种子迁移的动力主要源自流体阻力。管道出口处种子速度随k增加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输种管道结构显著影响各行平均排种量和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当输种管道直径、长度和k分别为42 mm、1.0 m和2/3时,管道出口处种子速度、两相流相对速度和压强损失较小,排种性能较优。接头为弯管的输种管道出口处种子速度明显高于接头为折线形管道,两相流相对速度表现为弯管低于折线形接头;弯管半径100 mm的输种管道气流场和种子分布均匀,压强损失较小。供种装置转速为10~40 r/min时,排种油菜、小麦时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分别低于4.0%和5.0%,总排量稳定性变异系数和种子破损率分别低于1.0%和0.1%。  相似文献   

15.
对排种盘上的种子进行了运动分析,论述了电磁振动排种器的工作原理。通过试验,找出了振动式排种器各运动参数对排种器排种量的影响规律。对不同形状的中、小粒种子进行了条播和精播台架试验,并对水稻、小麦种子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排种器适用于各种形状复杂的中、小粒种子,播种精度高,不损伤种子。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振动排种不伤芽"的直播机理,利用振动技术,使得种子像液体一样自由地流过排种口,避免了脆嫩的芽种间互相缠绕,能适应水稻芽谷直播.为此,分别研究了振频与排量和伤芽率、振幅与排量和伤芽率以及振台倾角与排量稳定性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播量与振幅(偏心量)成正比,播量与振频(发动机油门)成正比.另外,还得到了机器正常作业时(油门处于中大位置)的振动频率和振幅(偏心大小)等参数.  相似文献   

17.
研制一种荞麦播种专用排种器,通过单因素台架试验,探究排种轴转速、阻种套单排孔数量及种床带速度对平均排量、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总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种子破碎率和播量均匀性变异系数的影响规律。当排种轴的转速为150~190 r/min时,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总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破碎率分别为0.22%~2.67%、0.69%~1.31%、0.27%~0.35%;阻种套单排孔数量为3、6和12时,总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分别为1.45%、1.00%、0.95%;种床带速度为4~9 km/h时,播量均匀性变异系数为28.87%~42.26%。当排种轴转速为150~190 r/min时,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总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种子破碎率符合性能指标要求;当阻种套单排孔数量为3、6和12时,总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符合性能指标要求;当种床带速度为4~9 km/h时,播量均匀性变异系数符合性能指标要求。排种轴转速、阻种套单排孔数量、种床带速度对排量有极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型孔轮式排种器弹性随动护种带装置设计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传统的型孔轮式谷物排种器都采用固定式护种板,由于种子与护种板之间的相对运动和摩擦,不可避免地会对种子造成损伤,同时会对护种板内表面和排种轮外表面造成磨损。设计了一种可拆式弹性随动护种装置,弹性护种带与排种轮一起转动,由于种子与护种带之间没有相对运动,大大降低了对种子的损伤和排种轮外表面的磨损。对弹性随动护种带装置的结构和护种带的材料、形状、强度和长度进行了优化设计。安装了弹性随动护种带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台架试验、样机试验和性能检测结果表明,稻种的破损率可降至0.3%。  相似文献   

19.
离散元模拟导种管高度对排种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排种系统是免耕播种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免耕播种机整体工作质量。导种管为排种系统最后一个环节,主要作用是将排种器排出的种子导入开沟器并使种子能够顺利落入种沟内,其投种位置和速度对排种系统的排种均匀性有较大影响。本文用离散元软件,对导种管施加直线运动和正弦振动,模拟玉米种子由颗粒工厂生成后,经过导种管下落到土地的过程。同时,经离散元后处理模块得到玉米种子在土地上的分布图、种子的运动轨迹及种子在导种管内运动的最小速度和种子离开导种管时的速度;并用origin软件得到种子在导种管内运动的最小速度与导种管高度的拟合曲线、种子离开导种管时的速度与导种管高度的拟合曲线。模拟结果表明:当免耕播种机作业速度为1.389m/s时,最佳导种管高度应为500mm。  相似文献   

20.
针对气力式排种器适宜工作负压与工作转速、种子尺寸等因素有关,而现有气力式播种机排种系统实际作业时工作气压为定值设置,不能适时优化调整的问题,以正负气压组合式小粒径种子排种器为对象,设计了一种气力自适应排种系统。该系统采用STM32单片机控制,通过随速调整排种器工作转速、实时监测排种性能,动态调整排种器工作负压,保证了排种器实际工作负压持续保持在实时工况条件下的最优值,实现排种性能的较优控制。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气力自适应排种系统在不同作业速度、种子尺寸工况下,排种合格指数均大于92%,漏播指数均小于6%,相较于固定气压设定和开环控制气压调节方法,排种合格指数分别提高9.02、3.84个百分点,重播指数分别降低8.44、1.99个百分点,漏播指数分别降低0.58、1.86个百分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搭载气力自适应排种系统的播种机实际田间作业时株距稳定性变异系数为14.27%,各行苗数一致性变异系数为7.03%,田间作业性能良好。该研究可为气力式播种机持续稳定单粒精量播种能力提升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