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植棉区是山东省重要棉花产区,一直以一熟制棉花种植为主。这种单作种植方式导致植棉效益降低,棉田面积大幅减少,严重制约棉花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该区植棉效益和面积仍呈下滑的态势,棉花生产形势十分严峻。针对上述情况,以提高植棉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攻关为突破口,创建了适宜黄河三角洲植棉区推广应用的棉花与西瓜同膜带间作增效种植模式,并制订了规范化技术规程,促进该区棉花产业升级和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县一熟制棉田占80%左右,经济收入低。为了提高棉田经济效益,近年来棉田种植正由传统的一年一熟制向棉粮、棉油、棉菜等两熟制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县西瓜面积的迅速扩大,1982年开始出现了西瓜棉花间作两熟的种植方式,经济效益获得了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田高效种植技术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多年多点调研和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适宜黄河三角洲植棉区应用的“重度盐碱地一熟制棉花种植技术模式、盐碱地棉-粮均衡丰产技术模式和生态高效种植技术模式”,并对各项技术措施作了简要分析。该技术模式既可指导棉花和其它作物生产,又能较好兼顾棉花产业的发展和综合比较效益的提高,对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山东省8个主产棉市2012年棉花生产、棉粮种植效益、2013年植棉意向等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山东省植棉面积将继续大幅减少,减幅为12.92%,推测2013年全省植棉面积约60.087万hm2.  相似文献   

5.
南阳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河南省的棉油生产大户,自然条件优越,十分有利于麦棉生产。常年植棉面积120kha,普及了以麦棉套种为主的两熟制,促进了粮、棉、油同步增长。一般年份总产皮棉90kt左右,占全省20%左右,粮食也占全省15%左右。因此,小麦和棉花生产是南阳地区两大优势。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由于植棉比较效益降低,棉花种植面积呈萎缩态势。因地制宜创新棉作制度和提升棉田耕地质量,构建高效的棉饲连作产业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益,是稳定棉花生产的重要举措。鲁北植棉区尝试棉饲连作模式,提高了种植效益,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效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7.
荆州地区常年植棉面积20万公顷左右,由于棉麦套种具有经济效益高并能较好地解决粮棉争地矛盾等优点,近10年来在该区发展很快,现在棉麦套种面积约有18万公顷,占植棉面积的90%,但棉麦套种两熟制中由于没有养地作物,长期套种使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8.
 对山东省8个主产棉市2012年棉花生产、棉粮种植效益、2013年植棉意向等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山东省植棉面积将继续大幅减少,减幅为12.92%,推测2013年全省植棉面积约60.087万hm2。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效益看棉花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开封市地处我国四大棉花主产区之一的黄淮棉区 ,常年植棉面积约 7.33万公顷 ,分别占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河南全省棉花总面积的2 2 .4%、9.5 %。但是 ,随着国家植棉政策的变化 ,调减、压缩植棉面积已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棉花是否可种 ,植棉面积是否应该调减 ,经济效益应是优先考虑的问题。为了弄清种植棉花的成本构成和效益情况 ,笔者在市辖五个植棉县随机抽取 41 0户农户对同一生长季节种植的粮 (玉米、水稻 )、棉 (普通棉、抗虫棉 )、油 (花生 )、瓜 (西瓜 )、菜 (胡萝卜、大白菜 ) 5类 8种农作物进行了调查 ,调查面积 1 42 …  相似文献   

10.
<正>洞庭湖植棉区常年植棉面积18万hm2以上,是湖南省主要植棉区,该区多以棉花单作和棉油套作为主,也有部分麦棉连作,菜棉间、套作等。近年来,随着植棉成本的不断上涨,植棉效益变差,加之2014年国家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实行棉区种植结构调整后,洞庭湖植棉区植棉面积大大缩减,导致  相似文献   

11.
河北黑龙港生态区,常年种植棉面积40万~47万公顷,以春直播棉为主要种植形式,其中旱地棉占65%以上。旱地棉由于无水浇条件或水浇条件差,不能保证干旱时及时供水补水,而主要由土壤贮水和降雨供给棉花生长发育。因此,在棉花各个生育阶段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并且旱地棉多土壤瘠薄,管理粗放,致使棉花产量低而不稳,一般皮棉产量450~750kg·hm-2。为此,研究旱作条件下充分利用土壤贮水和自然降雨,稳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的有效技术具有重要意义。1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加土壤有效水分含量,是旱地棉花保全苗,促壮苗,提…  相似文献   

12.
浅谈棉花立体种植防“残毒”问题张统亮范作轩山东邹平县棉花生产办公室256200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植棉效益较低,邹平县一熟制棉田逐年减少。为了提高植棉效益,广大棉农选择了棉花立体种植路子。这一种植制度的改革,无疑对提高植棉效益、稳定棉花生产起到了积极...  相似文献   

13.
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北岸,常年植棉面积5.5万公顷。是安徽重要的优质棉基地,棉田多熟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起步较早。80年代后期,在油(麦)棉两熟的基础上,开始大面积间套种一季生育期短的豆科作物,90年代以后,大规模发展讲求产出效益的高效棉田多熟制。1990~1999年,多熟制棉田面积累计应用推广11万公顷,增加产值8.3亿。经过多年来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全市多熟制棉田效益较好、规模较大的有三种类型20多种模式。1 生态效益型多熟制在油(麦)棉两熟的基础上,在油(麦)预留行播种或育苗移栽,利用棉花封行前的空隙,种植一季生育期短…  相似文献   

14.
濮阳市地处豫东平原 ,黄河故道 ,常年植棉面积4.5万公顷 ,是河南省八大产棉地之一 ,濮阳、南乐相继成为全国优质棉基地县。但是近几年来 ,棉花生产出现严重徘徊下降的局面 ,究其原因 ,除受价格影响较大之外 ,主要受规模、气候、病虫、品种、栽培模式等因素的影响。1栽培现状濮阳市辖五县一区均种植棉花 ,在栽培模式方面有春白地直播棉、夏棉春播、麦套春棉、麦套夏棉、棉瓜套、棉菜套。以上几种栽培方式在各县区均有种植。总体为 :1.1棉花面积分散严重、规模小濮阳、清丰、南乐三县常年植棉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5 %以上 ,其它范县、…  相似文献   

15.
针对四川棉区特殊生态条件及社会经济和资源状况,调查分析了导致全省植棉面积产量时起时落的主因及其实质所在。从缓解粮经饲作物的争地矛盾,协调粮食、棉花与效益三者关系出发、棉田通过耕作改制综合开发途径,实施以棉为主的高效立体种植,提高全年整体效益,藉以增强植棉面积的稳定性、发展川棉生产。针对和围绕棉田耕改涉及生产全局及系列科技问题,成功地探索一套具有四川特色的棉田耕改综合开发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为了赣北植棉区棉花种植全程机械化的实施,通过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江西省棉花所等科研院所引进了6个棉花品种,在赣北地区的彭泽县芙蓉墩镇棉花机采棉示范基地开展适于机采棉品种筛选试验,并使用机采棉的栽培管理措施,筛选出适宜赣北植棉区栽培的机采棉品种。综合产量和生育特性结果表明:夏早3号为适合赣北植棉区油后或麦后直播一年两熟栽培机采棉品种。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棉麦(油)两熟主要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棉产区光、热、水等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棉麦(油)两熟乃至多熟制栽培。1986年以来,在全省棉产区实行了四改,即改春棉一熟制为粮棉两熟制;改不完全两熟制为完全两熟制;改前茬作物的低产、低值短季品种(如白菜型油菜、大麦等)为高产、高值中熟品种(如甘兰型油菜、小麦等);改直播套种的常规植棉技术为育苗移栽接茬连作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陕西关中东部植棉区主要在渭南地区,年种植4.0万~5.5万公顷,约占全省的80%左右。而本区的大荔县地处黄河三角洲地带,光热资源丰富,植棉历史悠久,是全国的优质棉基地县之一。自1997年引进、示范、推广抗虫棉品种以来,植棉效益好,棉田面积逐步上升,到2005年,棉田面积在3.0万公顷左右,占全省面积的60%以上。由于多年种植棉花,该区棉花单产一直徘徊不前,特别是近3年来棉花前期长势喜人,而进入8月份后,棉株叶片自下而上,由绿变黄后,落花落蕾,有铃无叶,光秆无秋桃。棉田严重早衰,产量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早衰减产原因1.1气候因素。2…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21年底对山东省8个主产棉市植棉意向的调查,2022年山东省植棉面积止跌反弹且增幅较大,增幅为20%,是2007年以来棉花种植面积第1次出现明显拐点。分析了2022年山东省植棉意向面积增加的原因,并对促进山东棉花供给侧改革结构性和棉花生产稳定恢复发展提出了建议,包括继续稳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启动黄河三角洲优质专用棉花产业带建设等。  相似文献   

20.
永年县位于河北省南部,现有耕地约6万hm^2,农业人口81.96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棉花、小麦是永年县主要作物。为保障粮食安全,提高棉田综合生产能力,缓解人多地少、粮棉争地的矛盾,2009年永年县开始试验、示范推广麦后棉苗移栽新技术,利用移栽棉和小麦连作,在植棉面积不减少的情况下,一年多收一茬小麦,棉花一年一熟种植改为棉花、小麦一年两熟种植,将春棉田撂荒白地变为麦田,实现四季长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